Ⅰ 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師資隊伍
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陣容整齊的師資隊伍,完善合理的學科機制,豐富高質的研究成果和珍貴的文物藏品,已成為海內外戲曲學術界公認的戲曲文物與戲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個學術研究領域在從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獨立的方法論、學術工具、理論方向及研究課題的系統化學科的轉變,標志著這一學科的成熟。戲曲文物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前賢已做出了重大貢獻,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現及其成就,不僅標志著這一學科在戲劇戲曲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預示著它的廣闊前景與輝煌未來。 車文明,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山陰縣人,中共黨員(1986)。1978年高中畢業後擔任民辦教師。1979年入山西省朔縣師范學校學習,1981年畢業後回原籍任初中教師。1984年考入山西師大中文系,1988年畢業留校,在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93-1996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師從齊森華先生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1年破格由講師晉升為教授。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在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學人間環境研究科研修。現任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山西師范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山西省拔尖創新人才,333省級人才,「三晉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社會兼職: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省戲劇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曹飛,男,1963年出生,山西陽泉人,1985年畢業於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課程包括:《藝術美學》、《文藝理論》、《戲曲文物考察技術》、《攝影與攝像》。主要從事山西戲曲文化研究,先後參加國家社會科學項目,教育部項目、中法國際交流課題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若干項,出版專著兩種,合作出版著作四種,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民俗曲藝》(台灣)、《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王星榮,1954年生,山西省大寧縣太古鄉太古村人。1972年12月高中畢業後任中學民辦教師,1978年3月入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1982年1月畢業後分配至臨汾蒲劇院從事《蒲劇藝術》雜志編輯工作,曾任副主編、主編,1997年5月獲副編審技術職務。1998年10月調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任副教授, 2006年為戲劇戲曲學碩士生導師,2007年獲教授技術職務,2011年為戲劇戲曲學博士生導師。先後出版獨著專著2部,參與撰寫出版專著6部,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戲劇報》(即《中國戲劇》)、《戲劇電影報》、《戲友》、《蒲劇藝術》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戲劇評論等30餘篇。
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陽縣人。中共黨員。1985年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1年7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戲曲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戲曲》 副主編。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鳴鳳記評注》;主編有《平陽宋金元戲曲文物研究》;參加編著有《山西戲曲碑刻輯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全元曲》校注、《全元曲》點校、《中國曲學大辭典》等。在《文藝研究》、《文物》、《民俗曲藝》(台灣)、《戲曲研究》、《文獻》、《中華戲曲》、《民族藝術》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王福才,1950生,山西省渾源縣人。1978年於山西師范學院政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調入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中國戲曲學會、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現任戲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副所長,《中華戲曲》編委,戲劇戲曲學碩士生導師。出版著作有《六十種曲評注》之一種《綉襦記評注》(第一作者)、《山西省曲沃縣任庄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第二作者),在《文物》、《中華戲曲》、《戲曲研究》《民俗曲藝》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王志峰,女,1994考入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攻讀本科學位,1998年考入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攻讀碩士。畢業後,留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負責中國戲曲學會會刊《中華戲曲》的編輯和出版工作,2006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入中央戲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現為戲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戲曲》編輯部副主任。
范春義,山東省安丘市人。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獲得學士學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安丘從事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習,跟從徐振貴先生學習戲曲學,獲得碩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習,跟從程章燦先生學習古典文獻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到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2011年獲得山西省青年學術帶頭人榮譽稱號。現為古典文獻學方向碩士生導師。 黃竹三,1938年生,廣東省開平市人。1961年中山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考取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史專業研究生,師從王季思教授專攻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戲曲,1965年研究生畢業。長期在山西高等院校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980年任講師,1986年於山西師范大學破格晉升為教授,1990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兼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中華戲曲》主編,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山西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現兼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顧問、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顧問、《中華戲曲》編委會顧問。1991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1999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普通高等師范學校教師獎二等獎。
竇楷,男,教授,編審。漢族,1928年2月生。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歷任中國戲曲學校教師,教研組組長。山西師大學報編輯部編輯,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顧問,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戲曲》副主編。現任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儺戲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山西分會理事,山西師大老年科協常務理事,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顧問,平定縣張三謨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馮俊傑,1943年生,黑龍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師范學院中文系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 ,現任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戲曲》主編。著有《鄭光祖集》校注、《琵琶記評注》、編著《山西戲曲碑刻輯考》、主編《六十種曲評注》(與黃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廟與賽社演劇考》、《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 ,專著《戲劇與考古》、《平遙紗閣戲人》、《山西神廟劇場考》等。近年在《文藝研究》、《中華戲曲》、《戲劇》、《中國文化報》、台灣《民俗曲藝》和韓國《中國戲曲》等報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 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山西省首屆優秀論文二等獎、山西省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曾憲梓三等獎、山西省優秀教師獎。 楊太康,1936年生,山西平陸人。196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並留系任教。1972年,系撤銷,調山西師大教務處,曾任師資科科長。1980年,開始考察、研究戲曲文物並籌建戲曲文物研究組,1984年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長至1989年。1987年10至11月,曾至美國田納西州奧斯丁·彼依大學和麻薩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學院搞中國戲曲文化展一月並作八場講座,副研究員。從1979年起,在《山西師院學報》《蒲劇藝術》《曲苑》《民俗曲藝》(台灣)等刊物發評論、論文多篇 ,並著有《三晉戲曲文物考》 一書。
Ⅱ 李存修的李存修個人難忘的幾段經歷
1968年6月18號從山東煙台進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當時大西南的「文革」進行的正烈。全國被分配入川的大學生都被安排接受「工農兵再教育」,工科的進工廠,文科的進農場,李存修進了離成都不遠的四川新都國營農場。
先後進場的好幾十位場友,只李存修一人是地區級小城市學校的畢業,其他大多數是國內大城市名牌大學,每人頭上都有著閃亮的光環。學生的花名冊上,排在最後一名。工資最低,待遇最薄,看電影、打預防針、領工資等都要按次序站在尾巴上。經過不到半年的拼搏奮爭,利用田徑運動員的身體優勢,勞動中事事爭先,吃苦耐勞,積極為農場文藝宣傳隊編寫快板書、三句半和數來寶等節目,即從最後一位被「移植」到第一位,成了學生隊的隊長,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四川成千上萬正在勞動鍛煉的大學生只評上了兩位,成了「代表人物」。 「文革」結束之後,鄧小平應邀訪美。在華盛頓的「白宮」南草坪總統安排的歡迎會上,丹佛的一曲民歌打動了鄧小平,兩人成了朋友,鄧當場向丹佛發出了邀請。
三年後,丹佛應邀來到中國,李存修被安排陪同他游覽了西藏各地。美國人想見到這位世界大明星十分困難,李存修卻以一位翻譯身份與他同吃、同住、同游,一起度過了近十天精彩的高原生活。
臨別的前一晚,丹佛主動提出要為身邊拉薩第二招待所的六個人(當地藏語陪同、司機、廚師、兩個服務員、門衛進行一場「答謝演出」。按他的要求,在餐廳的一個小房間里安排了一張方桌,四周擺上七、八個木凳,丹佛在桌上邊談邊唱:《鄉間的小路》、《送給我的愛人》等等,一連就是十多支。李存修將歌詞譯成普通話,再由當地翻譯小馬譯為藏語。發生在西藏高原上的這樣的演出,在世界別處是絕無僅有的。
行程結束後,丹佛與李存修成了朋友,兩人互通信息,互寄信物。他委託自己的妻子將六盤高質量的密紋唱片直接寄到李的家中。遺憾的是,丹佛56歲時自駕飛機在舊金山海灣失事。1998年,李存修曾到丹佛的故鄉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進行憑吊、緬懷。 在農場勞動鍛煉過程中,約好一位同是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室友,進行了近兩年「瘋狂式」的英語對話,就是兩人之間不說國語。而且還堅持聽英語北京廣播,所以離開農場不久,就考取了門檻很高的國家英語口語翻譯。在四川省外事辦和旅遊局十年的翻譯實踐中,曾擔任過多次重要的如接待海外的國王、部長和大使等翻譯任務,讓自己的外語水平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高。
1986年7月,應邀參加在山東煙台召開的全國中青年翻譯家經驗交流會,每省只有2—3名代表。李存修在會上作了《文學翻譯的藝術效果》的演講,得到當時入會的老一代中國著名翻譯家們如姜椿芳、葉水夫、孫繩武、許國璋、李越然、劉德有、馮亦代和傅惟慈等一致好評,發言稿發表在當年《中國翻譯》第11期。 四川省旅遊局成立後,從外事辦轉旅遊局工作。一年,省長給了一項任務:開辟一條新的旅遊航線,讓四川的飛機率先從大陸飛到海外。李存修領著一個籌備小組,活動了幾個月,北京跑了好幾次,那時還沒有改革開放的說法,領導們辦事循規蹈矩,事情進展艱難。
一天, 突然聽說省長帶著一幫人要進京,李存修匆忙趕上了他們乘坐的那班飛機。省長因此改變了在京的日程,並以省政府的名義,領著李存修一起,進了國家民航總局,雙方進行了半天的會談。民航總局局長徵求了在座6位司長的意見,最後同意了四川省的申請。在此之前,已跑過多次,但無效果。省長和總局局長出現後,事情辦的十分順利。那時,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飛機可以飛出境,成都作為中國大陸的第四個城市,讓飛機飛到了海外。 1989年深秋的 一天,北京的朋友老楊約李存修去參加一個宴會。席間,他指著坐在首席上的一位灰白頭發的外國人說:「那就是皮爾·卡丹先生,正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
卡丹先生雖是位裁縫,但到任何國家,全是由國家主要負責人接見。那時正是「六、四」事件後不久,全世界的商家都不願與中國合作,卡丹是進入中國第一人,屬「破冰之旅」。
李存修一個人走到了皮爾·卡丹身邊,向他進行了問候,並表達了願與他合作的意向。他起身相互談了約五分鍾的話。兩人決定:皮爾·卡丹先生即可到廣州考察。他不久也邀請李存修到了巴黎,參觀了他的居家、服裝設計公司和商場。他的公司那扇陳舊的大木門與法國總統府只隔一條馬路,斜對面。皮爾·卡丹站在自己的木門前,指著威嚴的總統府大門說:「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這里;可對面大門里的主人,卻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也不知他們換過多少茬了」。
很快,皮爾·卡丹西裝被引進到江南各大城市,連續開了26家專賣店。隨後也將皮爾·卡丹女裝和童裝等引入中國,為交流東西方服裝文化做出了貢獻。 李存修是用文學形式反應和報道發生在中國國內的國際領養事業的第一位作家。
1992年,李存修初次發現有海外的父母到中國內地的福利院領養無父無母的棄嬰。從此就跟蹤和關注這項事業近20年。
李的有關文章在報刊發表後,立即引起反響。國際慈善中心的負責人先後兩次邀請李出國,逐個訪問了幾十個抱養了中國兒童的海外家庭,對這些自幼被抱離了祖國的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包括營養、護理、健康、家教、上學、讀書、醫療和社交等。在國內,同時還調查訪問了二十幾個省、市的福利院。李存修將全部過程前後兩次創作出版了兩部《愛心無國界》。此書由冰心老祖母親自題寫了書名。
書出後,有《南方日報》和《信息時報》兩家報紙和《深圳周刊》一家雜志進行連載。有三十多家報刊雜志發表評論和信息。
棄嬰,是人類社會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需要全人類的關心和愛護。李存修的《愛心無國界》為傳播和弘揚人類的博愛精神作出了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1986年從四川調入廣東工作。2002年退休後,主要進行旅遊文化的考察、研究、著述和講學。
2007年春天,當沂蒙山桃花盛開的時候,應邀赴沂蒙腹地蒙陰縣的岱崮參加一個筆會。代表們白天上山看桃花,晚上就在駐地交流詩歌創作。李存修上山半天後,就從會上消失了,因為發現了沂蒙山中的崮群。
次日,請了當地文化館的張館長陪同,兩日內連著攀登了三、四座比較典型、發育比較成熟的大崮,發現了這些崮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就是在每座大山頂部,有那麼塊突出的部位,它們像博士帽、像油簍、像雕堡、像筆筒、像女人的乳房……群崮林立、爭聳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態、宛如畫屏。當時李存修就回顧自己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過地球上無數名山大川的經歷,也未見過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從這些崮群,又想到了國內所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張家界地貌」和「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種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東沂蒙山內這種崮群的地貌,這應是中國更加稀奇和不可替代的另一類地形地貌。
李存修把這些發現和判斷寫成一篇「沂蒙望崮」,在北京的一家旅遊文化雜志發表了。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了。雜志引起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從北京正式請來了八、九位地質地理學大家,經過論證,正式定為「中國第五地貌——山東岱崮地貌」。
國內一位著名學者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這樣兩句話:「李存修從事外事旅遊文化四十年所做出的那些事情,還不如在沂蒙山裡最早認識了了中國的第五地貌」。這種評價是客觀的,也是實在的。 自2010年3月8號自杭州開始,李存修以68歲的高齡開始對京杭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的徒步考察,共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行走、考察、采風、創作和出版五十萬字的文化紀實作品《行走大運河》,填補中國運河研究史和文學史上的一項空白。途中除歷經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都市外,另外還經過了杭州、南京、濟南、鄭州和石家莊五座省會及29座地級市和73座縣級市。於2011年10月底到達隋唐大運河北端的終點——河北涿州,這是一次對他的生活甚至生命的全面挑戰。
在結集出版的文章中,其中一部分陸續在不同的報刊雜志發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特別是對開鑿「隨唐大運河」的隋煬帝進行了新的評價。
杭州的《都市快報》於2012年的1月19號用整整兩個版面報道了這一事跡,並稱其為「中國『走運』第一人。 2008年10月12日,為「央視九台」(人物聚焦欄目)作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交通旅遊巨大變化專題外語節目,曾多次為央視旅遊頻道(周末新干線)作現場解說。接受香港衛視(二次)、廣東衛視和廣州電視(四次)、南京電視台、浙江電視台、青島電視台、無錫電視台、濟寧電視台、濰坊電視台、安丘電視台、茂名電視台、荊州電視台、三明電視台、梅州電視台、贛州電視台、玉林電視台及石嘴山電視台等專題采訪。
曾為央視二台「傾國傾城」 欄目組特邀專家、撰稿人,已參加了該劇組在石嘴山、盤錦、崑山和日照等一些地市的城市與旅遊發展的推廣活動。
李存修在在大專院校和有關單位進行了六十多場旅遊文化演講:如北京二外、北京老年保健學會、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大、華南理工、廣州大學、韶關大學、河源旅遊職業學院、四川大學、成都大學、阿壩九寨溝、浙江舟山、河南大學、河南洛陽、河北承德、江蘇金肯學院、江蘇江陰、江蘇無錫和崑山、河南平頂山工學院、山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魯東大學、山東旅遊職業學院、濰坊學院、濱州學院、泗水縣、沂水縣、安丘縣、臨沭縣、蒙山旅遊管委會、淮安外語學校、廣東旅院、福建廈門、青海西寧、寧夏石嘴山、安徽安慶、安徽來安、浙江遠見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口及廬山中華老年保健高層論壇、廣東民俗大講堂和羊城學堂等。
李存修參加旅遊策劃或規劃評審的地區和城市有:河南的平頂山、雲台山,山東的威海、日照、沂蒙山、嶗山、泗水,四川涼山自治州、簡陽三岔湖景區,遼寧大連、盤錦、長海,安徽黃山、仙寓山,江西宜春、樟樹、吉安、九江、婺源,廣東英德、雲浮、羅浮山、連州、台山上川島、長洲島,湖南郴州、永州,廣西大容山、巴馬長壽谷等。
從事外事旅遊四十年,走遍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每一個省、市、自治區,考察了世界上六大洲共六十幾個國家。
李存修多次擔任評委工作。如「廣東旅遊十大首創之星」評委、「羊城新八景」評委、「廣州市金牌導游大獎賽」總評委、「廣東省網路文學大獎賽」評委、「廣東省作家職稱」評委等。
2007年5月18日,當選「中國十大當代徐霞客」。並代表被選出的「十大徐霞客」三次出席了在北京和江陰舉行的「徐霞客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作重點發言。
2006年11月,被香港衛視和廣東省電視台推舉為廣東百位名人之一(廣東省內旅遊系統唯一入選者),並進行了一小時的專題旅遊文化講座。
2010年10月,被母校魯東大學評為建校八十周年50名傑出校友之一。
2011年12月,被評為中國首屆十大旅遊風采人物。
李存修接受專訪並有相關較長篇幅報道的報刊雜志有:《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信息時報》、《中國旅遊報》、《中國老年報》、《中國中老年雜志》、《文化周末》、《杭州日報》、《玉林日報》、《張家界日報》、《齊魯晚報》、《半島都市報》、《日照日報》、《濰坊晚報》、《煙台晚報》、《濟寧日報》、〈九江日報〉等及雜志〈春秋〉、《航空畫報》、《長江周刊》、《深圳風采》、《看世界》、《名人》、《廣東人事》、《第二課堂》、《跨越》、《采風》、《人間》等。2006年10月,散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在第二屆中國當代散文論壇評選中榮獲「卓越成就獎」。作品獲省級以上各種文藝獎項二十餘次。
獨自創作的電視風光片江西省井岡山下的《白鷺湖》(文學腳本)在深圳電視台播放(2001年)。
兩次在北京參加全國翻譯家代表大會和在山東煙台參加全國中青年翻譯家經驗交流會(1985年7月)。李存修發表在《中國翻譯》雜志1985年第十一期的論文《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效果》被選進上海市高等院校外語專業高年級教材,並獲省級論文二等獎。 自70年代至今,李存修共發表文化及譯作作品500餘萬字,先後出版《流花憶夢》、《皮爾·卡丹》、《愛心無國界》(一、二)、《西歐之旅》(上、下)、《絲路之旅》、《山東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間》(兩部)、《中國當代徐霞客筆記》等著作二十八部。主編了《嶺南百景文學經典》等旅遊叢書。其中《愛心無國界》由《南方日報》等三家報刊連載,三十幾家報刊雜志發表評論或 消息。並獲得2001年廣州市最高獎「廣州文藝獎」。人物散文集《小院里的部長》獲廣州市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紅棉獎(文學類)一等獎(2002年)。散文游記集《行走天地間》2005年獲廣州市最高獎「廣州市文藝獎」。散文《苦澀的禮贊》獲中國散文學會「羅庄杯」散文大獎賽二等獎。作品被選用和轉載的幾十篇,其中散文《記楊振寧》、《泰姬陵不是悲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莫斯科河,你流向何方?》和《兄弟》等先後被編 入國家級的「散文精選本」或「年度本」。《絲路之旅》等三本專著在海外再版。散文《風浪好望角》被選入香港高中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2005年版)。散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選進《事業的境界----當代大學生文化讀本》(2004年版)、亦被選為2002年、2008年、2010年北京、江蘇、深圳等地高考模擬作文。《故地》被選入韓國大學〈當代中國文學精讀〉(2002年版)。
李存修發表過作品的主要雜志和報刊有:《中國旅遊》(北京)、《中國旅遊文化》(北京)、《旅遊》(北京)、《中國鐵路文藝》(鐵道部)、《航空畫報》、(沈陽)、《旅遊世界》(山東)、《旅遊天地》(上海)、《西南旅遊》(成都)、《旅遊界》(廣東)、《海外星雲》(廣西)、《特區旅遊》(汕頭)、《黃山》(安徽)、《北方文學》(黑龍江)、《都市美文》(大連)、《延河》(陝西)、《散文》(天津)、《散文天地》(福建)、《廣州文藝》(廣州)、《現代作家》(四川)、《紅岩》(重慶)、《三峽》(湖北)、《青年文學》(成都)、《徐霞客研究》(北京)、《第二課堂》(廣東)、《廣東文藝家》(廣東)、《深圳風采》及《人民日報》、《中國旅遊報》、《大連日報》、《四川日報》、<西南都市報>、《龍門陣》、《江西日報》、《南昌日報》、《烏魯木齊晚報》、《煙台日報》、《威海日報》、《玉林日報》、《文學報》、《南方日報》、《南方周末》、《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
Ⅲ 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會長:
顧秀蓮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游德馨 福建省政協原主席
會長 張曉琳: 全國政協委員、《求實》雜志社原總編輯
常務副會長 袁新立 : 原全國老齡辦副主任
副會長
孫凌平(女) :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巡視員
王揚南: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中國職教學會院校技能競賽工作委員會主任
張明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老幹部局副局長(正師級)
孫建國 :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幹部局局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教學工作委員會主任
史學忠: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原黨委書記,天津市老年人大學常務副校長
周同戰:周同戰:中共黑龍江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黨組原副書記、副主席,黑龍江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
俞恭慶:上海市教育局原副局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原副巡視員、黨組成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國家督學,上海市老 年教育協會會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黃瑞林: 中共福建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原副主席,福建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
蔣如銘:江西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江西老年大學協會會長、省老年大學校長
杜英傑:中共山東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山東老年大學校長,山東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宣傳工作委員會主任
周輝義:中共湖北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湖北省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省老年大學副校長
林元和:廣州市第十一屆政協主席,廣東省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廣州市老年幹部大學校長
鈡旭秋:重慶市政協原常委、社法系主任,重慶市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市老年大學校長
魏高良 :中共陝西省委老幹部局巡視員,陝西老年大學校長
李向玉:澳門理工學院院長
秘書長: 臧偉洋(女)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人事部原主任
常務理事:
王麗娟(女) 方玲(女) 任寶洋 劉剛 劉建同 劉靜純(女) 孫國武 孫建國 孫凌平(女) 嚴興敬 杜英傑 杜學芳(女) 李向玉 邱茂葉 何天維 汪曉微(女) 宋海渭 初世俊 張明剛 陳乃林 林元和 周同戰 周輝義 趙臣圖 趙軍 趙強 郝天喜 查 蘇(女) 鍾旭秋 俞恭慶 袁新立 高登雲 黃瑞林 龔寧川 渠 崎 蔣如銘 溫義生 蔡慎言 臧偉洋(女) 魏高良
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主任: 陸劍傑
宣傳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 杜英傑
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俞恭慶
教 學 工 作 委員會主任: 孫建國
Ⅳ 撫州東鄉區老年大學
撫州東鄉區老年大學相關信息,
可詢問人社局。
人社局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
Ⅳ 請問濟南市老年大學校長是誰
濟南市老年大學校長:徐同勝
————————
2005年12月29日,濟任[2005]180號文件:
徐同勝任濟南老年人大學校長;
邢玉墀不再擔任濟南老年人大學校長職務。
http://61.133.75.7/bx9/sites/jinangov/20050808/article/2007-01/166446.htm
Ⅵ 山東老年大學文化館校區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民生大街28號。
(6)安丘老年大學新校長擴展閱讀:
2017年12月29日,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委老幹部局聯合舉行山東省文化館、山東老年大學合作簽約儀式暨「山東省文化館老年大學」「山東老年大學文化館校區」揭牌儀式。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兼山東老年大學校長杜英傑、省委老幹部局副局長呂德義出席儀式,並為「山東省文化館老年大學」、「山東老年大學文化館校區」揭牌。山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山東省委老幹部局相關處室、山東老年大學、省文化館負責同志參加簽約揭牌儀式。
期間,山東省文化館、山東老年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按照協議,利用山東省文化館分館(民生大街28號)開辦山東省文化館老年大學,同時掛「山東老年大學文化館校區」牌子。雙方將本著共建共管、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聯合辦學,解決辦學場所、師資力量、辦學經費、人員管理等問題,為豐富離退休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良好平台,引領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老年大學藝術分校規范運行、健康發展。
山東省文化館分館建築面積6000餘平米,2017年12月完成修繕並驗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按照工作計劃,將於2018年1月開始面向社會招生,3月正式開學。
Ⅶ 現代池州名人
柯象寅,水稻專家。安徽貴池人。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藝系。1940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稻作系主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藝系主任。建國後,歷任武漢大學農學院代院長,華中農學院教授、教務長,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河南省農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第後屆名譽會長。1936年參與了全國性水稻良種區域試驗。1966年起,先後主持研究利用黃河水在河南黃河兩岸鹽鹼低窪地種稻和麥後水稻旱種獲得成功,並選育出鄭粳11至15號和鄭州早粳等水稻良種。撰有《河南省引黃種稻研究》等論文。
倪南山(1911-1989),安徽至德(今東至)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9月被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1月11日因病逝世,終年78歲。
胡耀輝(1920--1992),安徽石埭(今石台)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桂林文化供應社、中央大學圖書館工作。建國後,歷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圖書館處副處長,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圖書館處處長,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沈培新:男,安徽青陽人。中共黨員。歷任安徽省教委副主任、省文聯黨組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現為中國文聯委員、安徽省文聯主席,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省老年大學校長,安徽省老年大學協會會長。
李小文:遙感、地理學家 1947年3月2日生於四川自貢,籍貫安徽貴池。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遙感與GIS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 創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並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里程碑系列」。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遙感中尺度效應研究方面,建立了適用於非同溫地表熱輻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創了普朗克定律用於非同溫黑體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溫三維結構非黑體表面熱輻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譜特徵的概念模型。代表作有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和A prior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BRDF model inversion。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陳錦華,安徽省青陽人。1929年7月生,大專文化。1951年--1976年先後任紡織工業部、輕工業部政策研究室主任,計劃組副組長。1976年10 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上海市政府副市長。1983年3月任中國石化總公司總經理。1990年9月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1993年3月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1998年3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與此同名的還有一名烈士和石家莊第一中學常務副校長。
23姚依林(1917-1994),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曾用姚克廣一名。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副總理。
Ⅷ 楊曹明的履歷
1983.09-1985.08 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學習(大專);1985.08-1995.07 中共如東縣委黨校教員、教育科副科長、校長助理;(其中:1988.09-1991.07江蘇省委黨校幹部函授學院外經專業本科學習);1995.07-1997.11 中共如東縣委黨校副校長;1997.11-1998.11 中共如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98.11-2000.04 中共如東縣曹埠鄉黨委書記;2000.04-2000.12 中共如東縣曹埠鄉黨委書記兼任如東縣曹埠鄉人大主席;2000.12-2002.08 中共海安縣委常委、紀委書記;2002.08-2002.11 中共海安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2002.11-2011.06 中共如皋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市老年大學校長;(其中:2001.09-2004.07江蘇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學習);2011.06-2012.03 中共江蘇省海門市委副書記,海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市長、黨組書記,市編制委員會主任;
2012.03 至今 中共江蘇省海門市委副書記,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市編制委員會主任。
江蘇省如東縣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海安縣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如皋市十四屆人大代表,中共南通市第九次代表大會代表。
Ⅸ 老年大學有獎學金嗎
老年大學是沒有獎學金的說法的。
「空巢」老人即一代戶或獨居戶老人。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結構的明顯變化,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以及年輕一代價值觀念的改變,中國「空巢」家庭驟增。資料顯示,到2005年,「空巢」家庭已超過老年家庭的一半。而老年大學的學員中,大多數均為「空巢」老人或准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現到快速增長,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極大關注。滿足「空巢」老人的需求現已成為重要研究課題。「空巢」老人的需求具有老年人完整的養老需求即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特點,但在精神慰藉上,要求更高,表現為求知、求康、求樂、求友、求為等方面。滿足「空巢」老人上述五種需求,老年大學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她是「空巢」老人的溫馨家園。
1、市立和區立的老年大學。這一類通常是最正規,教學質量最好的。當然,也是最難報名的。據我所知,一般每個學期期末就會開始第二學期的報名,所以及時掌握信息很重要。如果想去這一類的話需要趁早打聽,最好能認識正在其中上課的朋友,盡早知道報名時間,及時選課及時排隊(當年為了給我媽搶個攝影課我周末六點就起床去現場排隊……)現在很多老年大學都有公眾號,也可以關注一下獲得報名信息。
2、高等院校開設的老年大學。是的,其實很多高校也會開設老年大學的!如果當地有高校的話,可以關注一下高校設立的老年大學,一般綜合性高校會有老年大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是經常會被忽略的資源,報名方式也差不多同上。如果在當地的高校在讀的話,還可以留意一下校內的招生信息。
3、社區開設的老年大學。一些人口規模比較大或者經濟比較發達的社區也會有社區舉辦的老年大學,這一類雖然教學質量可能不那麼高,但是勝在報名方便,可以插班,離家近,交通也便利。更重要的是父母去上課還可以認識很多社區周圍的鄰居朋友。
4、企業冠名的公益老年大學。這一類有時候和3是一起的,就是一些熱心慈善公益的企業會出資支持開設老年大學課程。課程質量當然可能比不上1和2,但是如果1和2很難報名的話,也不失為一種獲得老年教育資源的方式。
有些地方會對老年大學的學費給予一定的補貼,有些地方也會有一些福利性的收入,這都得看具體事件具體操作了。
Ⅹ 任丘市誰有認識教二胡的老師
曹恨樹副教授、老年大學校長郭麗華。
1、曹恨樹副教授在任丘辦理成人二胡培訓班,因此是有認識教二胡的老師的,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二胡專業。
2、郭麗華擔任任丘市老年大學校長職位,任丘市老年大學設置有兩個二胡教學班,因此認識有教二胡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