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山如巧稿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下轄寬迅村委會包括黃墩社區居民委員會、灘井社區村民委員會、辛庄社區村民委員會、檯子地社區村民委員會、甲子山社區村民委員會、雙疃社區村民委員會、糧山社區村民渣孝委員會、草澗社區村民委員會、孔家莊社區村民委員會。
B. 嵐山區的旅遊
嵐山區擁有前三島、阿掖山、海上碑、磴山風景區、馬鬐山風景區等自然人文景觀,海水、大氣、沙灘質量一流,水清浪穩,灘平沙細,旅遊資源豐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城市建成區達20.6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以上。 1、筆山:位於阿掖山主峰南側,以「兩峰爭出,形如筆,故名」。筆山以山石美而見長,兩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駝峰石,從山下向上看,似一駱駝引頸長鳴,笑傲東海。
2、 熬頭山、飛來石:為阿掖山南峰巔。《安東衛志》記雲;「頂有峰墩,墩兵見旗鼓於其上」,自古就是軍事上的信號台.因山頂有巨形怪石如海龜狀而的名。其巔峰東側有一巨石孤立,碩大無比,曰「飛來石」。
3、老爺頂觀日出: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紱繞如椅望」。立於其上,向東可觀日出扶桑,飄渺三島(即前三島),南視「秦山(海州灣內——島嶼)海枯鎮市」為佳景,令人嘆絕。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日照港十萬噸級碼頭如龍卧波;南望嵐山港燈火輝煌,燦若繁星;遠望連雲港巨輪穿梭,燈火通明,一山觀三港,唯有此處。
4、陳僧洞:阿掖山主峰北側有一天然洞穴,說大,數十人可同時坐卧,說小,七、八個人可依壁小憩。《安東衛志》在:「陳僧,元時煉丹於阿掖山之沿,後破壁而出,今洞以陳僧而名」。此洞又稱「仙人洞」。
5、水簾洞:位於阿掖山主峰西稿租南山腰,洞闊13米,高3米,深6米,內有一石坑,一縷山泉由此湧出,常年不斷,自明代以來遊人至此題詩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達15處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劍山岩際,今朝豪興多」,「清流浴石,勝北山河」等等。
6、觀雲院:也稱上寺,位於阿掖山主峰東側,建於公元1264年,後毀於戰火,現存遺址,玉納內便生金銀花,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滿院飄香。
7、卧佛院:也稱下寺,位於阿掖山峰北側山下,唐代興建,距今約1100多年,幾經損毀,於清康熙年間重建,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寺內有兩株千年懷抱三子銀杏樹,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蒼翠茂盛,世為罕見。卧佛寺為古代名剎,傳說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題詩,如清代詩人宋琬的詩:「僧房山鳥棲,松際孤煙凝。薄暮投石床,闌干醉復平。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觀海市三島之說」。這里所說的三島(通稱前三島),就是指嵐山區東南海域的平山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三島的位置構成銳角三角形,三個島各佔一角。平島居三島的北端,位於日照港東南41.6公里,島體狹長,面積0.15平方公里;達山島,位於平島南14.8公里,距嵐山港49公里,是三島中距大陸最近的島,.面積0.12平方公里;車牛山島,在嵐山東偏南42公裏海域,距達山島6.8公里,面積0.058平方公里。車牛山島是三島中最小的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島。據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志 . 疆域 .海口》記載:「車牛山,山形如牛引車」故名。日照民間廣泛流傳著此島來歷的傳說,據說嵐山頭村北楊家莊子東北有一嶺,名叫金牛嶺。嶺上有洞,洞內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們聽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們上嶺去看,只見金牛早就奔向東南大海,已經變成為車牛山島。
三島由於海蝕嚴重,其周圍造成多層危岩峭壁,俊秀美麗、彩色呈白、灰、綠、黑各種色調。其狀特異,很有沒敬粗觀賞價值。
三島氣候屬海洋過度性氣候,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3攝濕度, 平均降水量為906毫米,對多種動、植物的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鳥類繁衍生息的樂園。經鳥類專家的考察,三島鳥類多達20目40餘科100餘種,堪稱鳥島。其中有黃鸝、綉眼、雲雀、柳鶯、戴勝、小白鷺、翠鳥、洋學士、軍艦鳥、白腰雨燕、海鷗等,並有數十種珍惜鳥種,如中華秋沙鴨、灰鶴、白鶴、黑喉潛鳥等。上海市大生物學教授曾在車牛山島上一隻黑喉鳥這是世界上第二個發現、第一人捕捉到該鳥的人。
前三島土壤肥沃,植被覆蓋率多達80%以上。島上不僅生長著許多蕨類植物和數種中草葯,而且還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楊、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於沒有污染,草木蔥郁,山花遍野,天然風光秀麗動人。
島上有十餘種昆蟲和爬行動物。1987年春,對達山島進行考察時,首次發現四腳蛇,體長達20多公分,這在北方島上是極少見的。
三島有著悠久的文化,曾發掘出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填補了太平洋西岸島嶼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島海域是著名的海洲灣漁場,這里盛產多種海珍品,海參、鮑魚、扇貝產量很高。嵐山漁民在這里開辟了萬畝人工養殖扇貝基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耕海牧魚。可以說,前三島是日照海域中一塊寶地,是海上的金三島。總之,三島面積雖小但有著「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經濟開發潛力。
為了搞好三島的經濟開發,日照市人民政府經上級批准設立前三島鄉和前三島開發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設鳥類保護區和海珍品養殖保護區,為設計和實施經濟開發項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據。
磴山
黃海九寨溝風景區(磴山)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山東省日照市,是由日照磴山寨旅遊景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景區規劃面積20.06平方公里,作為集海、山、林為一體的「山寨文化」型生態休閑旅遊度假勝地,為日照市的旅遊資源起到了補充作用,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旅遊人士的關注。從日照南下日東高速向南,經204國道,大約20分鍾進入黃海九寨溝風景區。風景區由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隱士寨、東夷古寨、將軍寨、紅雲寨、磴山寨、旺里寨組成。
海上碑
在嵐山漁港內,離岸不遠有一大塊礁石。漲潮時,礁石被海水淹沒,落潮時露出水面。在這礁石朝北的面上,刻有明清時代蘇京等人的題詞。這就是著名的嵐山海上碑,也是嵐山地區唯一未遭破壞保留至今的古碑。碑文處在一個摩崖斜面上。共五幅文字。「星河影動」,「撼雪噴雲」兩幅是明末的蘇京題寫。「萬斛明珠」、「砥柱狂瀾」兩幅是與蘇京同時的王鐸題寫。「難為水」是清初的閻毓秀所題,較蘇、王二人題刻稍晚。
劉墉祖居
草澗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劉墉的祖居地,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現保存《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以及劉思源與其子孫之墓等。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阿掖山卧佛寺
卧佛寺在阿掖山東北,是嵐山地區名氣較大、有跡可尋的古跡。由於南邊山上還曾有一座「上寺」,故習慣上稱卧佛寺為「下寺」。遺址現存最醒目的是兩株古銀杏,傳說唐代東征高麗時,將軍薛禮曾在樹下拴過馬。銀杏大可數圍,樹齡千年以上,仍枝葉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雲表,傲然地俯視著附近的禿山矮樹。這兩棵銀杏歷經千載劫難存活至今,確實是大自然的奇觀。 卧佛寺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大體不會晚於唐代。清代修定的《日照縣志》記載:卧佛寺「有唐碑。火毀。元大德碑尚存。」這清代光緒年間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鐵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被燒毀的卧佛寺時立的,潘文炳書寫,位於銀杏樹的北邊。碑身和碑帽分離。碑帽破損嚴重,但仍可以辨認出上部的浮雕盤龍,有「重修卧佛院記」六個大字。字是雙勾陰陽刻法,筆畫的外側凹下,中間保留成陽文,在古碑中這種刻法是很少見的。碑身已斷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陰文,由於長期人踩牛踐羊踏,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碑文上半部右邊主要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員、富戶、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邊是「流派之圖」,記載著自祖師以下六代僧人的法號及其等級職稱如「上座、主講、戒師、法師、闍闍黎」等。碑文下部,還記有當時參加重修竣工慶典的數十家寺院的名稱,遠方的有五台山普照寺,近處的有磴山寺,該是「贊助單位了」。石碑朝底的一面,不知還有什麼內容。應該說,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還是很豐富的。
C. 黃墩鎮旅遊景點
黃墩鎮:黃墩鎮地處嵐山西北部山區.處於日照市和臨沂市的兩區兩縣交界地帶。全鎮轄54個行政村.約5.6萬人.總面積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1萬畝.山場河灘7.6萬畝。近年來.該鎮堅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範鎮為目標.按照速度爭第一、總量求突破、縱向上台階、橫向進位次的發展思路.突出現代農業、鎮村建設、項目推進、生態旅遊四個重點.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跨越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76億元.財政總收入4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76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12%、41.5%和26.4%。黃墩鎮歷史悠久。據考.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煙墩.土呈黃色.慣稱黃墩。解放前稱蘆山區.解放後改稱十六區、黃墩區、黃墩鄉。因著名的甲子山戰役.1958年更名為甲子山人民公社.1963年後先後幾次改稱黃墩區、黃墩公社等.所轄區域有所變化。1985年正式改稱黃墩鎮.2004年9月黃墩鎮正式劃歸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自然風光秀麗。鎮內有大小山頭220多座.其中的甲子山海拔480米.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年四季鬱郁郁蔥蔥.滿山遍野奼紫嫣紅。山上有孫臏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觀。甲子山是著名的甲子山戰役紀念地。1942年8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由羅榮恆、羅炳輝、張仁初、舒同等指揮八路軍在此組織了三次反頑戰役.歷時116天.打死打傷頑匪1000餘人.摧毀國民黨三次盤踞圍剿.為沂蒙山區和濱海著名戰役之一.現在此處尚存有部分戰爭遺跡。另外.鎮內還有浮棚山古銀杏樹等五處縣級文物保護點.現仍保存完好。黃墩鎮文化底蘊豐厚。鎮內的草澗村是清朝名相劉統勛、劉墉的祖居地。據該村現存《劉氏族譜》及民國十三年碑刻記載:草澗村原名喜鵲窩。明洪武三年.劉氏始祖劉思源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庄遷住此地.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變故.除四子劉禧留守故里外.其餘七子紛紛遷往外地。其中長子劉福和三子劉恆遷居逄戈庄後.經幾代人創業.家境逐年變好.其後代有多人在朝廷為官.其中第十代劉墉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外嫻經史、內通掌故、博通經史.其勵精圖治、正直清廉的故事廣為傳誦。劉墉後人出資在草澗村修建了劉氏祠堂.並供奉於半朝鸞駕等貢品。祠堂於文革期間被毀.但該村尚存有許多相關文物。黃墩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北靠335省道.東依222省道.距日東高速公路10公里.距日照港40公里.境內油路總里程28千米.鋪設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行政村實現了道路村村通。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環山路總里程100餘華里.把全鎮九大流域、5.2萬畝經濟園林串成串.連成線.搭起了綠色長廊。黃墩鎮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宜人。地處北緯35.4度.東經119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5%.被全國綠化委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示範鄉鎮.被省環境保護局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黃墩鎮宏殲雖地處沿海.但海拔地勢較高.屬黃淮水系.系淮河源頭.鎮內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成一體。鎮內有大小水庫、塘壩320多座.水質良好.有效灌溉面積5.2萬多畝.鎮內大氣質量常年保持一級。境內群山連綿.山峰如列.綠草綠陰.溪水潺漣.三季花香.萬壑鳥鳴.是名副其實的生態鎮。為改進生產條件、改良生態環境.該鎮連年連續實施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從1996年開始.該鎮與韓國黎明通商株式會社簽訂萬畝日本栗基地建設合同.成為全國首家引資上山的外資項目。經過連年連續蔽晌沖的開發.目前全鎮已完成陳家溝、孔家溝、黃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開發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積3000餘畝.建設各類水利工程820餘項.發展各類經濟園林6.8萬畝。立足環境、資源兩大優勢.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該鎮重點發展以日本栗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現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謹笑質日本栗生產基地.面積3.5萬畝。該鎮所產日本栗味美、品質好、色澤鮮艷、營養價值高.可加工成暢銷多國市場的精美系列食品。在面積逐步擴大的同時.該鎮又向標准化生產要效益.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圍繞孔家溝、陳家溝規范化基地.建設2000畝管理科學、生產規范、集中連片、輻射整個示範區的國家級綠色食品板栗生產標准化示範基地。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該鎮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黃煙生產.黃煙面積年年穩步增長.2008年被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表彰為全省煙葉生產先進鄉鎮.2009年力爭打造煙葉生產萬畝鎮。全鎮還有桑園4000畝、葯材3000畝、花生地瓜1萬畝、茶園2000畝、冬棗等名優干雜果3000畝。黃墩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擁有經濟發展的肥沃土壤。全鎮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家.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其中的曉明農產品有限公司於2004年8月份正式投產.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噸.生產泡菜2000噸.調味品100噸.產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場。鎮內現有個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2450家.年產值1.8億元.創利稅1200萬元。該鎮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招商優勢.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在全鎮營造出親商、安商、重商的濃厚氛圍.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實現新的突破。2007年.該鎮圍繞加工業、旅遊業和特色農業三個主攻方向.確定了一擴二招三盤活的招商思路.經過努力.已引進7個項目。其中千頭肉牛養殖、盛美織布和博美服裝加工3個項目已經投產;鳳凰嶺旅遊開發規劃通過了專家組評審.規模養豬場正在建設;雲霧山開發和新威鑄造兩個簽約項目正在規劃。項目總投資1.2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800萬元。爭引國家日本栗基地建設資金100萬元.引進省、市各類無償建設資金363萬元。近年來.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該鎮大力實施旅遊開發.積極發展旅遊經濟。現劉墉祖居地旅遊區已由省旅遊局完成規劃設計.佔地6.7平方公里.共分生態農業觀光園等六大功能區.規劃設計人工湖、思源墓、宰相府、劉氏祠堂、竹園寺、劉墉文化研究所、青少年圍棋培訓基地等景點.擬建成集民俗、觀光、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該旅遊區已與日照市榮安集團、日照市青少年圍棋俱樂部等達成投資意向.並由客商投資動工開始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宰相府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同時.該鎮已與日照市海林公司簽訂開發合同.實施甲子山雲霧山莊開發.初步拉起了全鎮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框架。
D. 劉統勛的後代分布在哪
劉統勛、劉墉的先祖
一、劉統勛、劉墉的先祖第一次遷徙之謎
根據山東日照劉氏族譜記載,到了1370年時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規定,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劉氏的一支,在劉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領下,就從大劉村裡搬了出來。
這里我要說一句,根據山東日照劉氏族譜的記載,率領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劉氏一支響應政府號召,進行移民的應該是劉思源。但是,這個記載是錯誤的。它屬於一百多年以後的追記,是非常不準確的。
他們搬到了哪裡呢?劉氏眾族人一行循道迤儷北去,來到群山巍峨的甲子山西北十公里、今日照市東港區黃墩鎮與莒縣交界處,打量了一下這里的地形地貌。只見這里群山環繞,澗水涓流,花草茂密,樹木繁蔭。澗泉邊參天古樹上,住著一窩喜鵲;澗邊山嶺,兩翼寬闊,北高南低,象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果真是個好地方,於是便在這兒定居下來。後人為這里取名喜鵲窩。
劉思源的曾祖或者是高祖率領下的劉氏眾族人,就搬到了今日照市東港區黃墩鎮。當然,這在山東諸城劉氏族譜中並沒有記載。
其實從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搬到山東的日照市東港區黃墩鎮從路程上來說並不遙遠,這個徐州的碭山現在歸安徽。它的碭山縣大劉村北面就是山東,東面就是江蘇,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這個地方是四省交界處,所以他搬到山東是很近的路程。
劉墉的祖先就這樣搬到了日照,這是在1370年。這就是日照西部劉姓的始祖。
大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劉氏家譜(註:2003年在日照市東港區三庄鎮卜落崮村劉祿後人處發現),記載了這一歷史情況,記下了這一劉氏家族的大事:
「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莒,由來久矣……委因元社將屋,我祖見機,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徐劉)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雀窩」。
二、劉統勛、劉墉的先祖第二次遷徙之謎
時間到了天順年間(1457~1465年),劉家人丁日盛。老返但是一場意外的火災,幾乎燒掉了家裡面的一切。那時劉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嶺。留下劉氏兄弟五人:劉承源、劉思源、劉接源、劉續源、劉根源。
成化(明憲宗年號,1465~1488年)年間,劉氏兄弟五人面對日益興旺的家族,面對日益狹小的生存空間,作出了關於分家的決定:
第一、老大劉承源徙居安丘;
第二、老宅西移,改稱草澗,由老二劉思源從喜鵲窩向北約一公里處的大槐樹北側,搭蓋草棚居住下來;
第三、老三劉接源遷居邱前;
第四、老四劉續源、老五劉根源遷莒縣。
三、劉統勛、劉墉的先祖第三次遷徙之謎
後來,劉思源娶了本村張氏為妻,生下了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個兒子。1924年劉氏後代修建的一幢石碑證明了這一點。這幢石碑中記載到,「始祖思源公……生我二世祖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兄弟八人。」您說,這個家族是不是太大了?這可怎麼辦呢?
面對日益興旺的家族,面對日益狹小的生存空間,劉思源再一次作出了關於分家的決定:讓他的八個兒子們分開居住,四處謀求生路,只留四子劉禧與劉思源留守故里。劉福、劉祿二人同遷三庄劉家溝,劉壽遷劉家莊,劉詩遷大朱侍燃飢洲,劉書遷莒縣(與他的叔叔劉續源、劉根源會合),劉忠遷臨沂,劉厚遷沂水劉家店(後來劉厚的一個後代又遷居沂水卜全庄),劉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劉思源病逝後,葬於老槐樹底西北側七米處。
古槐樹下有了人氣,長勢更加旺盛,枝繁葉茂。古槐高50餘米,粗四摟有餘,樹枝長達三十餘米,直徑60多公分。偶爾一年,它竟沒發一新枝新葉,村人以為枯死,然而第二年卻又生出新枝葉,鬱郁蔥蔥,村人甚感神奇,尊為神樹。有人遇到不測,攜老帶幼,前來老槐樹底燒香磕頭,祈求老槐樹大顯神靈,消禍滅災,保佑平安。遇到天旱、遭蝗蟲或遭瘟疫,人們總是給老槐樹披紅掛彩,燒香祭奠,鳴放鞭炮,祈禱神樹降福人間,免災除禍,保佑太平。
咸豐年間,劉墉的後人選址老槐樹東北側40米處,建起一座劉氏祠堂。
遺憾的是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劉福(劉墉的二世祖)後來因避匪,率三子劉恆(劉恆是劉墉的三世祖,劉墉為十世)遷居諸城逢哥庄,將長子劉志干、次子劉志貞託付於劉祿(以劉氏家譜為記)。
大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劉氏家譜記載了這件事情:「天順年間,該村(註:日照喜雀窩)被火……成化年間(憲段納宗1465~1488年),我高祖(註:從日照喜雀窩)移居草澗庄(與喜雀窩相距里許)……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祿二祖,同遷大劉家溝。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恆公遷居諸誠逄哥庄,將長子志干、次子志貞託付於我二世祖祿。壽祖分居劉家莊子。詩祖分居洙洲庄。書祖分居西劉家溝。忠祖遷居蘭山全劉庄。厚祖遷居沂水劉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劉氏後代修建的石碑也證明了這一點碑刻記載:「福、祿二公同遷劉家溝(今三庄鎮劉家溝),福公弘治年間(孝宗1488~1505年)又遷諸城逄哥庄(現屬高密市)。壽公遷劉家莊(今三庄鎮劉家莊)、詩公遷注州(今黃墩大株州)、書公遷莒縣、忠公遷臨沂、厚公遷沂水,族譜備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經過幾百餘年的子孫繁衍,到現在,故里劉禧後人已是人丁興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
劉福後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即九世孫劉墉卒後10年其族重修家譜時,女性及移居外省、外地未入譜者不計在內,劉氏家族已繁衍十四代,其家族已有822人。這是後話。
大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劉氏家譜的發現,不僅重現了世遠年湮於史海的一段家族史、民族史,而且填補了劉統勛初立其諸城族譜時無法上溯的一段歷史。
劉統勛在丙子年(高宗乾隆1751年),即其祖劉福遷移到諸城縣250餘年始創家譜,在凡例中說:
——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遷諸城後,至祖諱恆公,家譜因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故列祖諱恆公為第二世。
——族譜刊於都中,丙子冬間,凡我族人有遊宦他省及在家鄉者,其新生男口名字家郵未及致,蓋不譜載。……,蓋未及載,容後紀——統勛謹識。
下面,我們還是回來說說山東日照劉氏中的一支在劉福的率領下又從山東日照搬了出來這件事情。因為,這一支正好是劉墉的祖先。
這次搬家開始的時間,根據山東日照劉氏族譜記載,是在明朝成化年間,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間。也就是說,劉福率領山東日照劉氏中的一支在1465年到1487年間從山東日照搬離了家鄉。
這次搬家完成的時間,根據山東諸城劉氏族譜中的記載,則是在明朝弘治年間,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間。
有的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怎麼搬個家還要如此費事,需要幾十年?
其實不是這樣的。根據我的考證,劉福率領山東日照劉氏中的一支搬家開始的時間應該就是在1487年,搬家完成的時間應該就是在1488年,1487年正好趕上明憲宗朱見深病死,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明孝宗朱佑樘即位,1488年明孝宗朱佑樘改元弘治。
因此,就出現了山東日照劉氏族譜記載的劉福率領山東日照劉氏中的一支在明朝成化年間搬離家鄉、而山東諸城劉氏族譜記載的劉福在明朝弘治年間搬到山東諸城的事情。
這樣劉墉的祖先在的一支劉福的率領下就搬到了山東諸城逄哥庄(現屬山東省高密市)居住了下來,稱為諸城東武劉氏。
四、諸城東武劉氏——劉統勛、劉墉的直系先祖的繁衍之謎
劉福只有一個兒子叫劉恆。劉恆的時候,由於戰亂兵災,劉家族譜被燒毀。從此,族人對諸城以上劉氏家族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劉恆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劉玳,次子叫劉瑁,三子叫劉瑚。劉墉就是劉玳的後代。劉瑁和劉瑚的後代我們還沒有考證出來。
劉玳也只有一個兒子叫劉思智。劉思智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通,次子叫劉遠。劉墉就是劉通的後代。劉遠的後代我們還沒有考證出來。
劉通就是劉墉的高祖。劉通活著的時候已經到了明朝末年了。在這個時候,他們家第一次轉變了一個身份,此前這家這個家族就是世代務農,但是從劉通開始,他們家就開始識文斷字了,認識字了。那麼劉通還考中過秀才,但是,世道變了,明清交替,他也就沒有考舉人、考狀元的機會了。所以很快,清軍入關,清軍入關的時候,由於我們所講的這個清初的統治政策,對漢族的統治政策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多漢人的不滿意,很多漢族人造反。
當然了,劉墉他們家絕不在反抗者之列。清軍一入關,那時候還是順治皇帝,順治皇帝的名字叫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1643年一繼位,1644年清軍入關,劉墉他們家立即就投降了,就成為了大清朝的順民,從此以後好幾代,劉墉他們這個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順民,不但如此,劉墉他們家還很支持大清朝的勢力。
http://liu972000.tf168.cn/
E. 劉塘老家是什麼村莊的
劉拿猛塘老家是草澗村莊的。劉墉祖居位於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草悉余澗村,消陸橋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
F. 連雲港利民社區老年公寓裡面是什麼函授站
連雲港利民社區老帶神年公寓是由連雲港市利民社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的一個社區老年公寓,該公寓設有一個函授站,主要提供社區老年人免費的函授教育課程,包括計算機、中醫養生、英語、攝影等多種課程,讓老年人可以在家裡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昌啟養,讓老年人更加充實耐行如、快樂的生活。
G. 日照黃墩一村屬於哪個社區
黃墩鎮,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黃墩一、黃墩二、黃墩三、黃墩四、高家、小邵家溝、南塔嶺、凌家灘井、趙家穗笑液灘井、秦家灘井、崔家溝、單家溝、張家溝、辛庄、後崖、北塔嶺、小劉家溝、姚家溝、陳家猜物官莊、檯子地、上河、蘆澗、後大升稿坡、南陳家溝、侯家溝、糧山一、糧山二、糧山三、姜家溝、小朱洲、大朱洲、南庄、葛疃、田家溝、下雙疃、上雙疃、孫家蒲汪、張家蒲汪、辛家蒲汪、黑家溝、李家官莊、草澗、田家董旺庄、任家董旺庄、寺後、紅衛、孔家溝、孔家莊子、謝家溝、上大峪、下大峪、東石山、西石山、孔家口子54個行政村。2004年9月黃墩鎮正式劃歸嵐山區管轄。
H. 劉墉祖居的簡介
近年來,黃墩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棚悉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為鞏固初建的大明江山,組織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洪武三年(1370年),劉氏始祖劉思源與眾族人遵奉朝廷詔命,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家村,北上遷徙至日照喜鵲窩村定居,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遭遇大火之災,發生變故,劉氏兄弟四處流散,僅四子劉禧陪伴劉思源留守故里。長子劉福和次子劉祿遷往大劉家溝村(今屬東港區三庄鎮),老三劉壽乞討定居劉家莊子(今東港區三庄鎮),老五劉詩去了大洙洲,老六劉書定居西劉家溝(今莒縣中樓鄉),老七劉忠去了臨沂蘭山區劉家莊,老八劉厚定居沂水縣劉家甸。經這次變故,鳳凰嶺下的喜鵲林滿目荒涼,劉氏家中少了往日的喜氣鼎盛景象。劉思源公睹物生情,黯然神傷,於是在明朝成化年間將喜鵲窩改名為「草澗」。
明弘治年間,劉福將長子志干、次子志貞託付給劉祿公,又攜三子劉恆遷居逄戈庄(明屬青州府諸城縣,今屬高密市)。經過幾代人的創業,家境從貧窮漸至小康。其後代有多人科舉考中,特別是到第九代劉統勛、第十代劉墉和第十一代劉繯之三代同在朝廷為官,劉氏一門出了「三公兩宰相」,轟動朝野。
清道光末年,劉墉後裔出資在草澗村建立了劉氏祠堂,以追祭先祖。祠堂佔地1.2畝,院內植有黃楊、銀杏、柏樹等。祠堂正堂五間,磚木結構,重梁掛柱。東西兩山尖,安有鋼叉手。祠堂正面懸掛著御賜「清愛堂鏈明乎」橫匾,堂內安放著始遷祖思源公先祖的靈位,祠堂正中供奉著「吏部天官劉墉之位」。神位前香案兩側插有旗牌三扇、金瓜、斧、朝天蹬、半台鑾駕、龍鳳棍、銅鑼等儀仗。祠堂正門檐分別懸掛御賜紗燈一對,光彩照人。整個祠堂富麗堂皇,威嚴肅穆。據傳,清朝凡路過此地的文官武將,三里外步行到劉氏祠堂行大禮、拜鑾駕。祠堂邊古柏參天,林地東側一棵古槐,樹粗兩合抱,高約50米。林前有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白火石。思源公後裔遍布諸城、臨沂、莒縣、沂水以及江蘇贛榆等全國各地。「四清」以前,常有各地劉氏後裔來草澗祖墓祭奠、槐棚憑吊。社會上也稱「大白火石劉」。
村西南處有劉氏祖林,前有山崖為天然屏壁,草澗河上游小溪自西北向東南潺潺流淌,成玉帶環繞之狀。此地現存劉氏始遷祖劉思源及其後代墳墓11座,是歷年劉氏家族尋根祭祖必到之地。
草澗村背依丘陵,由南而望,三峰並列,猶如一隻展翅待飛的鳳凰,故得名鳳凰嶺。東西兩翼林木茂盛,綠草如茵。村前為平坦的谷地,竹林茂密,桑原良田。草澗河穿村而過,流經鳳凰谷地,向南匯入黃墩河。鳳凰嶺九道綿延的山脈似九條巨龍,將整個草澗村合圍成前有溪流為朱雀,後有靠山為玄武,左側山脈如青龍,右山橫亘如白虎的格局,村前月牙河成帶狀分布,似水龍形狀,與三面山勢呼應形成「三台文星龍」式的風水布局。
I. 嵐山有什麼旅遊勝地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東臨黃海,西鄰莒南縣、莒縣,北連日照市東港區,南接江蘇省贛榆縣.旅遊資源沿海沙灘廣闊細軟,海水潔凈無污染,氣候溫暖濕潤,前三島、阿掖山、磴山、海上碑、劉墉祖居、聖公山、甲子山等風景名勝眾多,是旅遊、度假、療養的勝地。 阿掖山 阿掖山是日照嵐山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個風景山,嵐山城區規劃的特色就是「山在城中,城圍山轉,綠樹紅瓦,碧海藍天」。這里所說的山就是阿掖山。阿掖山東臨黃海,總面積15平方公里,主峰老爺頂海拔314米,山以「臨海霧氣常昏如夜」得的名,這里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怪石幽谷,冠與群山。自古就是「疊嶂矗霄真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稱。 阿掖山美,美在有豐富的林草植被和碧綠如茵的松林,山上松林涌動,綠波漫卷,陣陣松香沁人心脾,令人浮想聯翩;春夏之際,山坡上蒿草青青,野菊花、蒲公英、旱蓮草、仙鶴草、白頭翁、野百合等名貴葯材漫山遍野,爭芳斗艷。成群結隊的灰喜鵲、大山雀、杜鵑、貓頭鷹、黃金雀等森林衛士忠實的保護著這片綠色的海洋,難怪有人驚奇:山上見不道松毛蟲!到是我們在城市中很難見到的蒼鷹、白鶴等珍惜鳥類在這里悠然自得的棲息。山、林、鳥、水在這里相依相存,休戚與共,構成一方青山巍巍,綠水悠悠,自然和諧、天人和一的生態樂園。 阿掖山不僅山水美,而且景物美,全境共有七大景觀。 七大景觀 1、筆山:位於阿掖山主峰南側,以「兩峰爭出,形如筆,故名」。筆山以山石美而見長,兩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駝峰高漏肢石,從山下向上看,似一駱駝引頸長鳴,笑傲東海。2、 熬頭山、飛來石:為阿掖山南峰巔。《安東衛志》記雲;「頂有峰墩,墩兵見旗鼓於其上」,自古就是軍事上的信號台.因山頂有巨形怪石如海龜狀而的名。其巔峰東側有一戚世巨石孤立,碩大無比,曰「飛來石」。 3、老爺頂觀日出: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紱繞如椅望」。立於其上,向東可觀日出扶桑,飄渺三島(即前三島),南視「秦山(海州灣內——島嶼)海市」為佳景,令人嘆絕。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日照港十萬噸級碼頭如龍卧波;南望嵐山港燈火輝煌,燦若繁星;遠望連雲港巨輪穿梭,燈火通明,一山觀三港,唯有此處。 4、陳僧洞:阿掖山主峰北側有一天然洞穴,說大,數十人可同時坐卧,說小,七、八個人可依壁小憩。《安東衛志》在:「陳僧,元時煉丹於阿掖山之沿,後破壁而出,今洞以陳僧而名」。此洞又稱「仙人洞」。 5、搜早水簾洞:位於阿掖山主峰西南山腰,洞闊13米,高3米,深6米,內有一石坑,一縷山泉由此湧出,常年不斷,自明代以來遊人至此題詩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達15處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劍山岩際,今朝豪興多」,「清流浴石,勝北山河」等等。 6、觀雲院:也稱上寺,位於阿掖山主峰東側,建於公元1264年,後毀於戰火,現存遺址,玉納內便生金銀花,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滿院飄香。 7、卧佛院:也稱下寺,位於阿掖山峰北側山下,唐代興建,距今約1100多年,幾經損毀,於清康熙年間重建,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寺內有兩株千年懷抱三子銀杏樹,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蒼翠茂盛,世為罕見。卧佛寺為古代名剎,傳說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題詩,如清代詩人宋琬的詩:「僧房山鳥棲,松際孤煙凝。薄暮投石床,闌干醉復平。 前三島鄉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觀海市三島之說」。這里所說的三島(通稱前三島),就是指嵐山區東南海域的平山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三島的位置構成銳角三角形,三個島各佔一角。平島居三島的北端,位於日照港東南41.6公里,島體狹長,面積0.15平方公里;達山島,位於平島南14.8公里,距嵐山港49公里,是三島中距大陸最近的島,.面積0.12平方公里;車牛山島,在嵐山東偏南42公裏海域,距達山島6.8公里,面積0.058平方公里。車牛山島是三島中最小的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島。據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志 . 疆域 .海口》記載:「車牛山,山形如牛引車」故名。日照民間廣泛流傳著此島來歷的傳說,據說嵐山頭村北楊家莊子東北有一嶺,名叫金牛嶺。嶺上有洞,洞內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們聽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們上嶺去看,只見金牛早就奔向東南大海,已經變成為車牛山島。 三島由於海蝕嚴重,其周圍造成多層危岩峭壁,俊秀美麗、彩色呈白、灰、綠、黑各種色調。其狀特異,很有觀賞價值。 三島氣候屬海洋過度性氣候,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3攝濕度, 平均降水量為906毫米,對多種動、植物的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鳥類繁衍生息的樂園。經鳥類專家的考察,三島鳥類多達20目40餘科100餘種,堪稱鳥島。其中有黃鸝、綉眼、雲雀、柳鶯、戴勝、小白鷺、翠鳥、洋學士、軍艦鳥、白腰雨燕、海鷗等,並有數十種珍惜鳥種,如中華秋沙鴨、灰鶴、白鶴、黑喉潛鳥等。上海市大生物學教授曾在車牛山島上一隻黑喉鳥這是世界上第二個發現、第一人捕捉到該鳥的人。 前三島土壤肥沃,植被覆蓋率多達80%以上。島上不僅生長著許多蕨類植物和數種中草葯,而且還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楊、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於沒有污染,草木蔥郁,山花遍野,天然風光秀麗動人。 島上有十餘種昆蟲和爬行動物。1987年春,對達山島進行考察時,首次發現四腳蛇,體長達20多公分,這在北方島上是極少見的。 三島有著悠久的文化,曾發掘出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填補了太平洋西岸島嶼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島海域是著名的海洲灣漁場,這里盛產多種海珍品,海參、鮑魚、扇貝產量很高。嵐山漁民在這里開辟了萬畝人工養殖扇貝基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耕海牧魚。可以說,前三島是日照海域中一塊寶地,是海上的金三島。總之,三島面積雖小但有著「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經濟開發潛力。 為了搞好三島的經濟開發,日照市人民政府經上級批准設立前三島鄉和前三島開發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設鳥類保護區和海珍品養殖保護區,為設計和實施經濟開發項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據。 磴山 黃海九寨溝風景區(磴山)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山東省日照市,是由日照磴山寨旅遊景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景區規劃面積20.06平方公里,作為集海、山、林為一體的「山寨文化」型生態休閑旅遊度假勝地,為日照市的旅遊資源起到了補充作用,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旅遊人士的關注。從日照南下日東高速向南,經204國道,大約20分鍾進入黃海九寨溝風景區。風景區由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隱士寨、東夷古寨、將軍寨、紅雲寨、磴山寨、旺里寨組成。 海上碑 在嵐山漁港內,離岸不遠有一大塊礁石。漲潮時,礁石被海水淹沒,落潮時露出水面。在這礁石朝北的面上,刻有明清時代蘇京等人的題詞。這就是著名的嵐山海上碑,也是嵐山地區唯一未遭破壞保留至今的古碑。碑文處在一個摩崖斜面上。共五幅文字。「星河影動」,「撼雪噴雲」兩幅是明末的蘇京題寫。「萬斛明珠」、「砥柱狂瀾」兩幅是與蘇京同時的王鐸題寫。「難為水」是清初的閻毓秀所題,較蘇、王二人題刻稍晚。 劉墉祖居 草澗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劉墉的祖居地,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現保存《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以及劉思源與其子孫之墓等。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阿掖山卧佛寺 卧佛寺在阿掖山東北,是嵐山地區名氣較大、有跡可尋的古跡。由於南邊山上還曾有一座「上寺」,故習慣上稱卧佛寺為「下寺」。遺址現存最醒目的是兩株古銀杏,傳說唐代東征高麗時,將軍薛禮曾在樹下拴過馬。銀杏大可數圍,樹齡千年以上,仍枝葉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雲表,傲然地俯視著附近的禿山矮樹。這兩棵銀杏歷經千載劫難存活至今,確實是大自然的奇觀。 卧佛寺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大體不會晚於唐代。清代修定的《日照縣志》記載:卧佛寺「有唐碑。火毀。元大德碑尚存。」這清代光緒年間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鐵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被燒毀的卧佛寺時立的,潘文炳書寫,現在就倒在銀杏樹的北邊。碑身和碑帽分離。碑帽破損嚴重,但仍可以辨認出上部的浮雕盤龍,有「重修卧佛院記」六個大字。字是雙勾陰陽刻法,筆畫的外側凹下,中間保留成陽文,在古碑中這種刻法是很少見的。碑身已斷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陰文,由於長期人踩牛踐羊踏,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碑文上半部右邊主要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員、富戶、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邊是「流派之圖」,記載著自祖師以下六代僧人的法號及其等級職稱如「上座、主講、戒師、法師、闍闍黎」等。碑文下部,還記有當時參加重修竣工慶典的數十家寺院的名稱,遠方的有五台山普照寺,近處的有磴山寺,該是「贊助單位了」。石碑朝底的一面,不知還有什麼內容。應該說,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還是很豐富的。
J. 黃墩鎮的鎮情簡介
近年來,該鎮堅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範鎮為目標,按照速度爭第一、總量求突破、縱向上台階、橫向進位次的發展思路,突出現代農業、鎮村建設、項目推進、生態旅遊四個重點,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跨越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76億元,財政總收入4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76元,比2007年分別增長12%、41.5%和26.4%。
黃墩鎮歷史悠久。據考,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初始建村,因村北有古狼煙墩,土呈黃色,慣稱黃墩。解放前稱蘆山區,解放後改稱十六區、黃墩區、黃墩鄉。因著名的甲子山戰役,1958年更名為甲子山人民公社,1963年後先後幾次改稱黃墩區、黃墩公社等,所轄區域有所變化。1985年正式改稱黃墩鎮,2004年9月黃墩鎮正式劃歸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自然風光秀麗。鎮內有大小山頭220多座,其中的甲子山海拔480米,山峰陡峭、怪石嶙峋,一年四季鬱郁郁蔥蔥,滿山遍野奼紫嫣紅。山上有孫臏洞、情人石、定山石等景觀。甲子山是著名的甲子山戰役紀念地。1942年8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由羅榮桓、羅炳輝、張仁初、舒同等指揮八路軍在此組織了三次反頑戰役,歷時116天,打死打傷頑匪1000餘人,摧毀國民黨三次盤踞圍剿,為沂蒙山區和濱海著名戰役之一,現在此處尚存有部分戰爭遺跡。浮棚山古銀杏樹等五處縣級文物保護點,現仍保存完好。
黃墩鎮文化底蘊豐厚。鎮內的草澗村是清朝名相劉統勛、劉墉的祖居地。據該村現存《劉氏族譜》及民國十三年碑刻記載:草澗村原名喜鵲窩。明洪武三年,劉氏始祖劉思源由江南徐州府碭山縣(今屬安徽)大劉庄遷住此地,繁衍生息,先後生下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子,後因家庭變故,除四子劉禧留守故里外,其餘七子紛紛遷往外地。其中長子劉福和三子劉恆遷居逄戈庄後,經幾代人創業,家境逐年變好,其後代有多人在朝廷為官,其中第十代劉墉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外嫻經史、內通掌故、博攔蔽通經史,其勵精圖治、正直清廉的故事廣為傳誦。劉墉後人出資在草澗村修建了劉氏祠堂,並供奉於半朝鸞駕等貢品。祠堂於文革期間被毀,但該村尚存有許多相關文物。
黃墩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北靠335省道,東依222省道,距日東高速公路10公里,距日照港40公里,境內油路總里程28千米,鋪設水泥硬化路149.2公里,全部行政村實現了道路村村通。近年新修成的百里環山路總里程100餘華里,把全鎮九大流域、5.2萬畝經濟園林串成串,連成線,搭起了綠色長廊。
黃墩鎮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宜人。地處北緯35.4度,東經119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鎮森林覆蓋率達45%,被全國綠化委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示範鄉鎮,被省環境保護局沖衡裂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黃墩鎮雖地處沿海,但海拔地勢較高,屬黃淮水系,系淮河源頭,鎮內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成一體。鎮內有大小水庫、塘壩320多座,水質良好,有效灌溉面積5.2萬多畝,鎮內大散閉氣質量常年保持一級。境內群山連綿,山峰如列,綠草綠陰,溪水潺漣,三季花香,萬壑鳥鳴,是名副其實的生態鎮。
為改進生產條件、改良生態環境,該鎮連年連續實施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從1996年開始,該鎮與韓國黎明通商株式會社簽訂萬畝日本栗基地建設合同,成為全國首家引資上山的外資項目。經過連年連續的開發,目前全鎮已完成陳家溝、孔家溝、黃墩北山、辛庄等十大流域的開發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平方公里,整理土地面積3000餘畝,建設各類水利工程820餘項,發展各類經濟園林6.8萬畝。
立足環境、資源兩大優勢,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該鎮重點發展以日本栗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現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質日本栗生產基地,面積3.5萬畝。該鎮所產日本栗味美、品質好、色澤鮮艷、營養價值高,可加工成暢銷多國市場的精美系列食品。在面積逐步擴大的同時,該鎮又向標准化生產要效益,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圍繞孔家溝、陳家溝規范化基地,建設2000畝管理科學、生產規范、集中連片、輻射整個示範區的國家級綠色食品板栗生產標准化示範基地。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該鎮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黃煙生產,黃煙面積年年穩步增長,2008年被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表彰為全省煙葉生產先進鄉鎮,2009年力爭打造煙葉生產萬畝鎮。全鎮還有桑園4000畝、葯材3000畝、花生地瓜1萬畝、茶園2000畝、冬棗等名優干雜果3000畝。
黃墩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擁有經濟發展的肥沃土壤。全鎮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家,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其中的曉明農產品有限公司於2004年8月份正式投產,年可加工日本栗2000噸,生產泡菜2000噸,調味品100噸,產品全部出口日本市場。鎮內現有個體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2450家,年產值1.8億元,創利稅1200萬元。該鎮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招商優勢,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在全鎮營造出親商、安商、重商的濃厚氛圍,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實現新的突破。2007年,該鎮圍繞加工業、旅遊業和特色農業三個主攻方向,確定了一擴二招三盤活的招商思路,經過努力,已引進7個項目。其中千頭肉牛養殖、盛美織布和博美服裝加工3個項目已經投產;鳳凰嶺旅遊開發規劃通過了專家組評審,規模養豬場正在建設;雲霧山開發和新威鑄造兩個簽約項目正在規劃。項目總投資1.2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800萬元。爭引國家日本栗基地建設資金100萬元,引進省、市各類無償建設資金363萬元。
近年來,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該鎮大力實施旅遊開發,積極發展旅遊經濟。現劉墉祖居地旅遊區已由省旅遊局完成規劃設計,佔地6.7平方公里,共分生態農業觀光園等六大功能區,規劃設計人工湖、思源墓、宰相府、劉氏祠堂、竹園寺、劉墉文化研究所、青少年圍棋培訓基地等景點,擬建成集民俗、觀光、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該旅遊區已與日照市榮安集團、日照市青少年圍棋俱樂部等達成投資意向,並由客商投資動工開始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宰相府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同時,該鎮已與日照市海林公司簽訂開發合同,實施甲子山雲霧山莊開發,初步拉起了全鎮生態旅遊開發的整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