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高血壓引起的老年痴呆症的用葯
痴呆有很多種類型,您說的高血壓引起的應該叫血管性痴呆,還有一種老年性痴呆,相信您也查到了。現在有很多痴呆是兩種類型的混合,也就是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所以有高血壓並不一定就能排除老年性痴呆的可能。建議還是做個檢查。
您說的幾種葯:
1.尼麥角片 血管性痴呆可用
2.吡拉西坦(腦復康) 腦代謝賦活葯物,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都可用
3.鹽酸多奈哌齊 老年性痴呆用,有延緩進程作用,但是為自費
4.哈伯因 老年性痴呆用,但目前用的不多了
5.九味益腦顆粒(麗珠的) 吃了估計也沒啥壞處
6.銀杏葉提取物 有腦保護作用,可以堅持服用
此外還有維生素E,現在研究的比較多,有抗氧化作用,但用量要大一些。
我的網路空間里還有一些關於痴呆防治的知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B. 什麼是自由基
一旦自由,就會放縱,人如此,氧自由基(下稱:自由基)也是如此。
現代醫學認為,自由基是萬惡之源,百病元兇,我們人體的老化,許多疾病的發生甚至是癌症的形成,都和自由基戚戚相關。
自由基也叫「游離子」、「活性氧」,是獨立存在的分子或原子帶有一個不對稱電子,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活性高,另一個是侵略性強。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原子組成的世界裡,有一個特別的法則,就是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原子組合在一起,外圍電子就一定要配對,如果沒有配對,則會去找尋另一個電子,使自己變成穩定的元素,自由基就是這種不成對的原子或者分子,掠奪是它的天性,一旦分子和原子一個電子被自由基霸佔,它們要麼會坍塌,要麼被同化,所以有人俏皮的將自由基形容成掠奪他人妻子的光棍兒。
但是這種俏皮的形容雖然形象,但卻不夠生動,在編者看來,自由基更像是有著勾魂攝魄能力的強盜,將被馴服的原子、分子為己所用,變成盟軍,而未能馴服的原子和分子則被屠戮殆盡,在人體中表現為衰老,或者病變。
雖然自由基學說是美國科學家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但中國對自由基作用於人體的認知顯然更早,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孔子時代的「三十而立」說。與人體本身產生的自由基相對立,人體中自然也存在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三十歲是人體清除自由基的「分水嶺」,步入三十歲之後,人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呈現斷崖式下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三十歲的人逐漸步入了中年時代,因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自由基的影響力在上升,因而衰老、免疫力下降,疾病多發等自由基副作用變得肉眼可見。
與高尿酸的形成一樣,自由基也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內源性主要分成兩種,一個是人體形成代謝過程中,物質氧化過程中產生的,較為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的呼吸也會產生自由基。另一個是自由基掠奪電子後的分子,被同化成自由基,通常發生在人體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之後。
外源性自由基產生的因素諸多,不勝枚舉,炎症、葯物、污染、食用農葯殘留食品、以及生氣、緊張、失眠、熬夜和高強度運動等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機體的自由基增多。
雖然自由基生物學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有關於自由基的真相配解剖出來,到目前為止,清除多餘自由基的措施有益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已經是科學界的共識,所以,高效無毒的自由基清除劑的發明和應用,變得越來越近,越來越值得期待。
C. 老年人一般容易患什麼病
老年人一般容易患的病:
1、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最大殺手。現在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等,其中有一部分的心腦血管疾病,是對人體有生命威脅的,嚴重的還會引發猝死。因此必須要引起重視,發病之後要積極穩妥的治療。
2、腸胃疾病
由於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導致中老年人在年過50歲之後會產生一系列的腸胃疾病。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對腸胃不保養,年老的時候就會受下苦果。如果只是單純的腸炎、胃炎還好,如果出現了嚴重的胃潰瘍,就有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
3、三高
三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疾病是中老年人最為常見的疾病。三高對於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還會導致一系列的嚴重的並發症。如果是高血壓,需要終身服葯來控制血壓,糖尿病也要進行終身的治療。一定要重視三高疾病,盡量做到防患於未然。
4、骨質疏鬆
人一旦過了35歲,身體上並不會存儲鈣質,都不停的流出。人過了50歲,鈣質的流失速度便會變得越來越快,很多人都患上了骨質疏鬆,尤其是對於女性的老年人來說,骨質疏鬆的情況會非常的嚴重。身上的骨質密度就會變得非常低,稍微稍微碰撞就會受傷,這種情況非常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在骨質疏鬆發生之前就要多補充鈣質。
5、痛風
痛風也是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飲酒或者年輕時大魚大肉,吃得比較油膩的緣故,發作起來疼痛難忍,讓人非常痛苦。想要預防痛風首先就是要戒酒,還有就是在飲食上加以注意,少富含嘌呤的食物。
D. 什麼是益智游戲
什麼是益智游戲?
引導語:什麼是益智游戲呢?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一、簡介
益智游戲是指那些通過一定的邏輯或是數學,物理,化學,甚至是自己設定的原理來完成一定任務的小游戲。一般會比較有意思,需要適當的思考,適合年輕人玩。
益智游戲通常以游戲的形式鍛煉了游戲者的腦、眼、手等,使人們獲得身心健康,增強自身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思維敏捷性。值得一提的是,優秀的益智游戲娛樂性也十分強,既好玩又耐玩。
舉例游戲:Splitter,給出一把刀,每一關給定可以用刀切的刀數,通過不同的切割方式,讓小球最終到達目的地;部分關卡比較簡單,部分比較難,總的來說十分好玩。(參考網路“智力游戲”)
益智游戲對小兒心理發展有何意義?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對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游戲是勞動,游戲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爾基也曾說過:“游戲是小兒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徑”。因此,游戲是小兒智力發展的動力,它能激發小兒的求知慾與創造力,並且可使小兒掌握一些知識技能,形成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促進小兒全面發展。
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模仿,而游戲一般都有具體情節、動作,模仿性強,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能夠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願望。
積極的.體育鍛煉對正處在生長發育重要時期的小兒很重要,父母應多讓他進行戶外活動,跑跑跳跳,如“掄角”、“跳地板格”等游戲,不僅能培養孩子靈活、機智的品質,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身體。年齡較大的孩子往往更喜歡模仿,看到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回家後他就會用板凳當作汽車,開動起來。父母對孩子的模仿要進行正確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育,豐富孩子的觀察、注意、記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之,父母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身心特點,教會孩子玩不同的游戲,並且,還要抽空陪孩子一起玩,這樣不僅可使孩子身心愉快,又能達到開發智力及培養良好品德的作用。
二、作用
益智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開發智力。
據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發現,經常玩益智游戲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11分左右,大腦開放性思維能力較高;美國醫學專家也發現,50歲以前開始玩成人益智游戲的人老年痴呆的發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而從小就玩益智游戲的人發病率不到普通人群發病率的1%。不同的益智游戲是輔助孩子認識世界的有效工具,幫助他們配合身上各種感官的反應,來接觸和認知新奇的萬事萬物。
此外,益智游戲還具有協調身體機能的作用,例如孩子將一盒積木砌出圖形,除了要用腦,還要有手的配合,這樣通過益智游戲,訓練並逐漸建立起孩子的手腳協調、手眼配合等身體機能;具有練習社交活動的作用,孩子在跟他們的同伴或父母玩益智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在發展他們的社會關系,即使他們在合作或競爭中容易產生執拗和爭吵,實際上他們正在發展合作精神和學習與人分享的心理,為日後融入社會打下基礎。同時,語言能力、情緒釋放、動手能力等都得到一定提高。兒童時 期人生的基礎階段是兒童時代,從出生一直到青少年時期都處於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其生理特徵與成人不同,在不同時期也差異很大。選購合適的玩具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孩子的智力發育及體能發展的程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益智游戲從實體已經擴展到了電腦游戲,也從普通的電腦游戲進步到了體感游戲,不需要操作滑鼠即可游戲,孩子離電腦有一定的距離,完全不用擔心玩電腦游戲對孩子的視力造成傷害,也可將輻射降低到最小,而今的益智游戲可謂更加人性化、以人為本。但這樣的體感游戲還較少,並且在逐步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如泰力寶貝就是上海摩比源軟體最新開發的一套體感游戲,寓教於樂,可以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認知能力、記憶能力,還能學英語。
三、益智環境
1.寧靜益智
實驗顯示雜訊在55分貝時,孩子理解錯誤率為4.3%,雜訊在60分貝以上的時候,理解錯誤幾率則上升到15%。因此,應該讓孩子處的環境盡量避免各種雜訊干擾,以利於智利的發育。
2.和睦相處
家庭和睦,氣氛融洽,充滿親情可以增進孩子的智力。惡劣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心情壓抑,孤獨,生長激素減少,導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因此,父母保持和睦,給予孩子足夠的親情很重要。
3.交往益智
有人追蹤觀察一組 兒童10年之久發現,從小就喜歡和成年人打交道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較好,因此, 應該鼓勵孩子走出家庭,與同年齡和大齡的孩子甚至成年人交朋友。
4.顏色益智
淡藍色,黃綠色以及橙黃色能振奮精神,提高學習注意力。黑色,褐色,白色不利於智力。在孩子的居室的牆壁上,掛一些淡藍色背景的畫,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育。
5.芳香益智
與一般環境比較,生活在有淡淡芳香環境中的兒童,無論是視覺,知覺方面,還是在接受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奧妙在於,芳香能夠給人一種良性的刺激,使人心情鬆弛,情緒高漲,增強聽覺與嗅覺及席位的靈敏度,提高智力。
四、常見游戲
1、分類的游戲這是創造力學者威爾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徵的不同類物品,例如小汽車、湯匙、鑰匙、鐵幣、回紋針……等,讓孩子發覺其共同特徵來加以分類,並鼓勵其重復分類。也可以提供符號、顏色、食品、數字、形狀、人物、字詞……等材料,讓孩子能依其特性分類。
2、猜謎的游戲猜謎對孩子不但有興趣,而且也能激發其推理及想像力,我們可以用“千根線、萬根線,掉到水裡就不見”猜“雨”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東西給一些線索,讓孩子提出題目、推想答案。還可以用“比手劃腳”的方式要孩子作答。
3、扮演的游戲 例如讓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勵孩子應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歡的“角色”。父母親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如給他一架飛機,假想他在空中飛行遭遇哪些;給他一部金剛,讓他跟鐵金剛對話;給他一些醫生的玩具,讓他扮演醫生看病的情形……
4、想像的游戲 “想像力”可以使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在想像的世界裡,孩子的思考更自由奔放;我們可以用“未來世界的交通工具或城市”為題,讓孩子運用想像力描繪出未來的遠景。
5、接龍的游戲 許多游戲可以用“接龍”的方式,如“文字接龍”:上班→班長→長大→……“繪畫接龍”:一個主題大家接力畫;“數字接龍”:1→3→5……“故事接龍”:從前有一個獵人……“動物接龍”:四隻腳的如獅子→老虎→大象……空中的如老鷹、鴿子……
;E. 老年痴呆的前兆是什麼
老年人發生老年痴呆是由很多種原因導致,包括大腦退行性病變、腦血管性病變、感染、外傷、腫瘤、營養代謝障礙等,其中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性痴呆最為多見。
以上就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些前兆症狀,如果家裡有老人的可以參考一下,畢竟老年性痴呆在前期階段一般容易被忽視,常常被認為是老年人年老的特徵而不被人發現。當家人意識到自己的老人有可能是患有老年性痴呆,一定要給予重視,一般前期階段會持續一到三年,之後病情會加重,家人應該提前做好各種必要的准備,如為老人提供較為固定的生活環境,佩戴標志、正確對待老人的一些不良情緒等,防止意外發生。
F. 想要減肥的妹子看過來,暴飲暴食的標准答案是什麼吃的多能吃算不算
暴飲暴食是沒有節制或沒有規律地大吃大喝。
暴飲暴食是種不良的生活習慣。根據發生的頻率和心理作用會發展成暴食症。 歲末年初,宴請、聚餐的機會增多,因此暴飲暴食成為一種常見的「節日綜合征」。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它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多危害。
暴飲暴食可能是最常見的飲食紊亂,其特徵是間斷性無法控制暴飲暴食(通常是隱蔽進行),但是與食慾過盛不同,暴飲暴食患者不會強迫自己嘔吐或者吃瀉葯。
(6)老年痴呆百科知識擴展閱讀
暴飲暴食的危害:
1、肥胖:現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來更加困難,多餘的「營養物質」堆積在體內,其後果就是肥胖和一系列富貴病。肥胖會帶來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膽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帶來的並發症,可能達到上百種。
2、胃病: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較短,每2-3天就應修復一次。如果上頓還未消化,下頓又填滿胃部,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胃部炎症出現消化不良症狀,長期以往,還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3、癌症:日本科學家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幾率。
4、老年痴呆:日本有關專家還發現,大約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5、暴飲暴食後2小時,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幾率增加4倍。發生腹瀉時,老年人因大量丟失體液,全身血循環量減少,血液濃縮粘稠,流動緩慢,而引發腦動脈閉塞,腦血流中斷,腦梗塞形成。一旦出現上述不良後果,也不必驚慌失措,症狀重者應及時就醫,進行正確處理。
G. 這是不是老年痴呆的症狀
你好,我是健康欄目編導,因為我最近在做老年痴呆的節目,所以我看了好多資內料也咨詢過容專家。首先,女性是高發人群,而且痴呆是不可逆的,整個病程才10年,無法治癒,總體說就是非常危險,你不要在這里問來問去了,去醫院的神經內科,找醫生做個診斷最好,不是皆大歡喜,要是得話,早期發現,早期葯物干預治療,也可以大大延緩發展到晚期的時間,你知道去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高錕,華人科學家,多厲害,都患了中期老年痴呆,所以非常危險。我們做節目的目的,就是喚醒觀眾早發現,早治療,否則到了晚期,病人生活都無法自理,非常危險。讓醫生幫助你判斷,比我們這些人說來說去都好!!!快去醫院
H. 阿爾茲海默症有哪些症狀
臨床表現
該病起病緩慢或隱匿,病人及家人常說不清何時起病。多見於70歲以上(男性平均73歲,女性為75歲)老人,少數病人在軀體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後症狀迅速明朗化。女性較男性多(女∶男為3∶1)。
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下降。根據認知能力和身體機能的惡化程度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1~3年)
為輕度痴呆期。表現為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復雜的問題;工作或家務勞動漫不經心,不能獨立進行購物、經濟事務等,社交困難。
盡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對新的事物卻表現出茫然難解,情感淡漠,偶爾激惹,常有多疑;出現時間定向障礙,對所處的場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對所處地理位置定向困難,復雜結構的視空間能力差;言語詞彙少,命名困難。
第二階段(2~10年)
為中度痴呆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在處理問題、辨別事物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方面有嚴重損害;不能獨立進行室外活動,在穿衣、個人衛生以及保持個人儀表方面需要幫助。
計算不能;出現各種神經症狀,可見失語、失用和失認;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常走動不停,可見尿失禁。
第三階段(8~12年)
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經完全依賴照護者,嚴重記憶力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查體可見錐體束征陽性,有強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終昏迷,一般死於感染等並發症。
(8)老年痴呆百科知識擴展閱讀: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和醫師就已經發現年老與失智的關聯性。1901年,德國精神科醫師愛羅斯·阿爾茨海默描述了第一個阿爾茨海默病病例。這名病患是一名名叫奧古斯特·迪特的50歲女性,阿爾茨海默持續追蹤迪特的病程進展至病人於1906年死亡為止,並在之後發表該病例。
其後五年,陸續又出現了11例類似的病例報告,其中有些論文已經用「阿爾茨海默病」來稱呼此疾病。1910年7月15日,艾米爾·克雷珀林於《精神科學課本》第八版中首次將這些症狀描述為一個單一疾病,並將奧古斯特的部分症狀(如幻覺和妄想)及病理特徵(血管硬化)劃出該病的描述范圍。
艾米爾採用了「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名字,並同時將其稱為「早發性老年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將其視為是老年痴呆症的一個亞型。
截至1970年代為止,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仍然僅限於描述45至65歲之間,提早出現特定痴呆症狀的患者。直到1977年,一場阿爾茨海默病研討會共識認定,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痴呆症的臨床和病理表徵大致相同。
雖然同時也強調兩者的病因學可能不同,但這樣的共識已促使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不再應該限定於特定年紀的的患者。此後一段時期,超過65歲且擁有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患者,另被描述為「阿爾茨海默型老年痴呆症」(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SDAT)。
如今,阿爾茨海默病已經被接受為醫學的正式名詞,描述各年齡患者某種共同特定症狀的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