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啟幕,此次活動的規則是什麼
「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啟幕,此次活動的規則是什麼?我只知道在我的家鄉,劃龍船,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爸跟我,過屈原的故事,我只記得爸爸講述,屈原是抱著石頭投江的?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那裡的河裡面特別熱鬧,到處都是練習劃龍船的,在我很小的時候都有很多不同地方的來劃龍船比賽,那天的龍船比賽,汨羅街上是人山人海,而且外國朋友也特別的多,雖然詩人屈原以成為故人,但是詩人屈原依然在給家鄉的百姓帶來一方的財富。
㈡ 施洞鎮的龍船節
在貴州台江縣施洞鎮有一個獨特的節日,獨木龍舟節,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龍舟節:一是舉辦的時間不同。別的地區賽龍舟時間在端午節前後,而施洞苗族是在每年農歷5月23至27日之間舉行。
二是龍舟的製造不同。別的地區製造龍舟是用許多塊木板組合而成,施洞苗家獨木龍舟只用三根杉木並掏空樹心製成。中間的一根稱為母舟,長達二十餘米,兩邊的兩根叫子舟,長度在十五米左右。平時分開擱置,競渡時各用麻繩或竹子將子舟捆綁在母舟兩側。龍頭用水柳樹精心雕刻而成,有一人多高,安有龍角,雕著龍眼、耳、鼻、舌、齒,嘴含白珠,腮掛龍須。龍頸背部刻有鱗,裝飾著紅、黃、綠、白、青等多色彩繪,並嵌入玻璃映襯,使其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別的地區龍舟的龍角似鹿角,施洞苗家獨木龍舟的龍角是一對彎彎的大水牛角,左右角上分別寫有「國泰民安」和「豐調雨順」八個字。
三是劃龍舟的方法不同。別的地區賽龍舟坐著劃,施洞苗族的獨木龍舟賽是站在兩邊的子舟上劃。
四是紀念的人物不同。別的地區舟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施洞苗族的獨木龍舟賽來源於一段遠古的神話傳說。
以施洞為中心的清水江沿岸
各個村寨臨江邊都有龍船棚安放龍船,從訪問中得知,各村的龍船下水在逐年減少,從70年代的30餘條到今年的7條,去年還多些,有10來條。其中的原因說出來也許還是比較現實的,因為龍船的「鼓頭」在清水江沿岸有親戚的寨子都要靠岸收禮,一般以鵝居多,也有送現金和活豬的。劃龍舟的這四天都要包船上所有人的吃喝,今年收的禮來年要還的,應了那句電影里的老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人情社會啊!還有一個原因,由於最近幾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青壯年勞力大都在節日期間不回來,從抬龍船下水到劃龍船的這幾天很耗體力,這也是清水江沿岸許多村寨龍船不下水的原因。今年的龍船節政府還獎勵每條船1000元,鼓勵各村寨都參加,但收效甚微。 苗族的獨木龍舟節是男人的節日,顯示的是男人的力量。女人是不能參加的,不能坐龍船、不能摸龍船、家裡有懷孕或坐月子的都不能參加,不能的太多了,村民說因為怕龍船出事。不過這幾年實際上從儀式到禁忌也沒這么嚴謹了,正式的龍船下水儀式已許久不搞了,也許支撐村民參加龍船節的唯一動力是:「今年要收禮,要收禮呀要收禮!收禮只收豬、鵝、人民幣!」 劃龍舟的村寨,一般一寨一隻龍舟,兩百戶以上的多是兩只
或三隻。放龍舟的房子形長廓,稱「龍舟棚」。棚為一排七間八柱式木結構,上有瓦面屋頂,依山而建。全長約25.6米,寬2.7米,高為3.24米。經過實地測量十三個寨子的「龍舟棚」,長短高矮幾乎相等。 以一個寨或一個氏族為單位,第屆(即每年)推選一個鼓主。苗語稱為「嘎紐」,即鼓主之意,俗稱為「鼓頭」。「紐」是鼓的意思,本來,劃龍舟時龍舟應該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以龍舟來稱呼當年的主辦者,而以鼓來作稱呼,這可能是劃龍舟和「祖鼓祭」(也稱「鼓社祭」,系苗族人一種以鼓為主要祭品、祭樂的祭祖儀式)有關。或者它起源於「祖鼓祭」主持者兼辦,因而才沿用「鼓主」這名稱。
「鼓頭」是由其共有一隻龍舟的住戶家裡主人輪流擔任的。每年龍舟節剛過,「 鼓頭」殺豬請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時候,大家都要決定來年「鼓頭」的人選。新「鼓頭」推選出來之後前一任「鼓頭」便要將鼓和龍頭送到他家裡。有的寨子上住著一個大姓的,就由其大姓中分房輪流擔任,輪到某房,即由該房按還在世的長輩輪流擔。如老一輩人放棄,才由一輩來輪流承擔。輪到的時候。一般不願放棄,因為寨子里家戶不少,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輪到一次,一生中輪到兩次的算是幸運了。也有終身沒有輪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產生的。當「鼓頭』是極為榮耀的事。當「鼓頭」的條件是從各方面決定的,諸如系一方一地的頭面人物,或者親戚朋友眾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於兒子多的人,也有可能當選,因為親友多。而最容易當選的,為姑娘多並且多已出嫁的人家(這也許是舅權習俗在節日中的一種反映)。因當了龍舟「鼓頭」之後,這只龍舟每到一地親友們來送禮物,這便可以炫耀一下「鼓頭」的人緣關系,可以獲得好名譽,可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兒女的婚姻前程也有禪益。再則,接受大批禮物,如果處理得當,還會使家中更加富裕。故當「鼓頭」時除了考慮自己的家底,更須考慮親友的多寡,二者缺一不可。如輪流到家境較差的人家,他不願放棄時,家族也樂意在經濟和飲食上給予幫助。因感親友太少,收禮不多,有失體面而不願承擔的,就不勉強,而另舉他人。
當上「鼓頭」的人會置備糖果點心,外出通知三親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風」。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當「鼓頭』了,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以便讓我把龍船劃得體體面面的。受禮者(沒有外出通知習俗的村子的親友,通過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親戚當了「鼓頭」的),也開始作隔年送禮的准備。屆時,親友們都將備辦的禮物直接送到江邊上等待、稱「接龍」。送的禮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一條長約一丈的紅綢緞。女婿的禮物最少是一條豬,而女婿的直系親或房族,禮物也不能少於一隻羊,一般的要送鵝或鴨。過去,苗寨中當權人物當「鼓頭」時,他的親友也有以牛、馬作為禮物贈送的。
送禮的儀程是這樣的,龍舟劃進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銃。岸上的送禮人看到是自己的親友船來了,便迅速將禮物抬送到河灘邊,待龍舟在岸邊停穩,送禮人手中的一串鞭炮即炸響,然後在龍頭的角上繫上紅緞,接著斟上一杯酒先敬「鼓頭」又依次向所有龍舟上的人敬上一杯,然後才把禮物送到龍舟上面去。
「鼓頭」這一天可以得到很多禮物,但開支也是很大的,除了招待所有參加劃船的人三餐飯食酒菜外,在劃船結束後,他還得殺豬備酒。招待寨子上的人與客人。當親友回去時,送的禮物是豬羊,則回贈雞鴨。如果送來的禮物是雞、鴨就不必回贈了。禮尚往來。以後輪到送禮的親友當「鼓頭」,必須按原來他送來的禮物加倍送去。
從前,一個村寨上有專一的田土、山林、稻穀或金錢作為龍舟節的基金來源,稱之為「眾田」,「眾山」或「眾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龍舟節的費用。後來這一方法逐漸消失。
當今的「鼓頭」不再是用輪流方法產生的,而改用推選的方法選出「鼓頭」。 砍樹制龍舟的時間是龍年十月的未日。去時,由寨子上備糯米飯少許,一隻活公鴨,一隻公雞,一砣刀頭肉,一尺青布,一綹絲線,一束麻,一壺酒和香、錢紙以作祭「樹神」用。在選中的杉樹下,先將青布、絲線纏在樹幹上,將酒、飯置於樹下泥土上,然後焚香,燒錢紙,再將鴨血放出,淋在樹幹上請「山神」、「樹神」受獻。然後由一知古規古禮,並「富貴雙全」(兒孫滿堂的)的老人向樹祈禱:「吉杉啊!請允許我們全氏族將你砍伐去做龍舟、願你庇護老少吉安,子孫昌盛。」祭禮畢,即由一名事先已選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雙全,是中年,要兒女俱在,忌續弦)動手先砍第一斧。然後大家才把樹伐倒。樹要倒向東方(因為傳說苗族人系溯江西進來此定居,故有懷念祖先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龍頭用的水柳木時也用這種儀式。)然後,把這根樹運到寨子邊上進行製作,木頭進寨子的時候,全寨老少要備酒、肉、彩絲線來迎接龍船木,並為砍樹者洗塵。
龍船木運行途中,沿途的親友都要以酒迎接龍木,並贈送鴨、鵝等,並備一壺酒,一匹長約一米的紅緞帶系在龍船木上,賓主互相唱祝賀的歌,氣氛十分熱烈。回到寨里,全寨人都會跑來歡迎,並高聲喊:「龍來了!」
龍船木的賣價起碼高出普通木料的一倍,特別是做母船的樹,要價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一頭水牛去兌換。
雕龍頭用的水柳木比較好找。選中以後如果樹主人不願意賣,就「偷」。主人發現了也不責罵,但「偷」樹人一定要在樹下放一籃糯米飯,一隻公雞,一壺米酒。
龍船木運回寨里,擇吉日動工製造。龍舟與龍頭的製造要同時進行。開工前,用白雞燒香燒紙祭名曰「嘎哈」的保護神,求他保佑龍舟造得順利成功。之後,木匠師傅(若他家有未滿月的產婦則不能參加)才動手。一般先由師傅「發墨」,即劃好各部位的尺寸與標記。然後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鑿的鑿,不能刨鑿的則做零碎活,總之,各盡所能。待船初具規模之後,再由木匠師傅加工修整、龍舟做好之後還要試劃。製作龍舟一律是義務勞動。只有雕匠師傅才可以得到一籃糯米飯,一隻紅公雞,一壺酒的酬謝。
龍舟造好之後,要祭祀和慶祝一番。由全寨每戶視其家境情況湊錢物進行,全寨老少於龍船棚內歡宴,並擊鼓跳舞唱歌,興盡始散。 龍船船體一律用杉樹。中為主船,苗語稱「合迷」,意為「母船」。兩側各一小船,苗語稱」嘎呆」,意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樹挖成槽形的獨木舟並排捆紮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個艙。每船長約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長至21、24米間。寬約0.7米。其前部接龍頭處,繞翹離水面0.9米高。中間的四艙是供裝載節日期間沿岸親友所贈家畜、家禽的,和當日撓手中餐食品。
兩側兩只子船較小,長度一般在15米左右,寬約0.5米,為撓手站立用撓的地方。龍頭木選用水柳樹(苗家稱「動加機」),質輕且韌,宜於雕刻。選材長3至4米,直徑約0.3米,具體大小視龍舟船身而定,龍頭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須。龍頸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據說若不掏空,龍船將與水中的龍相鬥。實則掏空後可減輕船頭的重量,有利競渡)。頸背刻龍鱗,施以金,紅、黃、綠,白各種顏色,並嵌以小玻璃片。猶如真龍在閃光。龍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須發飄,可謂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龍頭兩邊還要安上一對彎彎的大牛角。左右兩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還要分別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節日期間,「鼓主」家每天要蒸上一甑糯米飯,備好米酒、肉、鴨等菜餚給龍舟上的人吃。凡在龍舟上吃飯的人都用手抓飯吃。不用筷子,以懷念遠祖先民的生活。煮飯與烹肉的人必須由老年或中年的「有福氣」的男人擔任。蒸飯時,甑口不能加蓋,煮肉,雞、鴨時不許在鍋中翻動,飯蒸熟後,把鵝、魚、肉放在甑口,搬上龍舟供橈手食用。飯甑抬走後,留下的鍋具都不許搬動,直到龍舟返回村寨後才能動手。最為禁忌的是婦女不得上龍舟,其次婦女生孩子,坐月子,則全家一律不許觸摸龍船,否則會「發生不測之事」。
龍舟的開劃儀式既嚴肅又莊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用蔑條將母子船捆紮在一起,然後將龍頭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舉行開劃儀式時,「鼓頭」要准備一隻白公雞、一壺酒。在河灘邊置一方桌,立龍神之位於其上。沿桌腳則綁一根剔枝去葉並剝去樹皮的五倍子樹棍,上留一杈,綁雨傘一把,系紅布一段,剪白紙一串(象徵稿素。雨傘則是象徵人類的保護神被人類始神「姜央」放火燒房子,使他衣服燒著了,保護神只好打把傘遮羞的意思),芭茅草一把(芭茅細長,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後隨船帶走,插在尾小孔中,待到龍舟集結地,再由艄公將它分給一個人一根,然後統一動作拋入江中)。桌上擺一升米,三碗酒、刀頭肉。焚香敬酒後祈禱唱:「我手裡拿只白公雞,一罐米酒象蜜糖。這山叫一聲,那山喊一喊,請你們龍神、地神、山神齊下山,同心協力保龍船平安清吉,無往不勝,賜給大家添子孫,多象魚兒千千萬。」等。
請眾神之後,才殺白公雞,將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幾皮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樹棍的小權上;將雞煮熟,盛在太碗中,又燒香化錢用酒滴在地上,向神靈獻熟食。接著鑼鼓頓響,將龍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劃上一圈才離去,前往比賽地點。近代有些寨子在開劃前不興祭祀,只在江邊臨上龍舟一刻,由掌艄者大喊三聲:「兄弟們!劃龍船去喲!」眾人則齊聲應和「啊!」如此三聲,便啟程。祭祀的東西在龍舟從比賽場地回來之前不得挪動。 舟上人員計有「鼓頭」一人,鑼手一人,撐篙一人,理事一人,艄公一人,他門分別站或坐在母船上,每隻子船則站十六名撓手。
「鼓頭」身著夏布長衫,外套特製鑲黑邊的紅色或青色的絨背心,戴一副墨鏡,頭上戴特製的寬邊麥草帽,手提一面直徑約一盡兩面蒙著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龍船頭,面向橈手。按「咚咚咚咚」的節拍擊鼓。比賽時他負責發號施令,猛烈擊鼓,催促橈手奮勇向前沖刺。 鑼手:坐在離鼓頭1.5米的地方。鑼的直徑約一米;掛在一根鑼竿上,竿頭雕了一隻小龍頭。鑼繩即掛在龍口中。由一男扮女裝的十歲男孩擔任。行舟時應著鼓點節奏敲打。全成為:「咚咚咚咚多!」的聲響。他身佩銀項圍和精美的銀飾,頭戴銀風冠,衣著十分華麗,這個小兒是由「鼓頭」家族中選出來的。由這一老一少掌鼓擊鑼,有人說這象徵著保公與九保父子倆。但此說不盡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這可能基於苗族身居水鄉,早年有男女共同泛舟的習慣,後來因江上風浪太大,舟速太快,婦女體弱不支,出現落水慘死之事,及改為男子劃舟,婦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裝的小兒即象徵不忘古時風俗。
撐篙:苗語稱「紐富」,由「鼓頭」請來力氣好、識水性的人擔當。
管帳:每到一地,親友送上禮物時便作記錄,便於「鼓頭」將來還禮。
撓手:每隻子船十六人,每艙四人。站著,不坐,比賽時略取弓箭步兀立。他們一律穿紫青色土布對襟短衫和陰丹士林布褲子。忌卷褲腳(意為正在求雨還卷褲腳,有怕雨之嫌,於求雨不利)。腰扎一條寬約一寸的織花釘上銀泡泡的腰帶。頭上則戴精巧綉邊的「馬尾斗笠」。帽沿插著三片如同鳳冠的銀片。從前劃龍舟時,每人都身披蓑衣,頭戴紙糊的斗笠,以示祀雨,橈手的橈片長約2米,寬10厘米,手持瑞為園柱狀,下水端為扁擔形,最下端呈弧狀尖形。
艄公,苗語稱「達帶」,要識水性,善於應變。他以手中的長橈片充舵槳。一面掌船方向,一面發出調節橈手用橈節律號令。因此清水江的龍舟上,鑼鼓只起助威、喧染氣氛的作用,而齊橈的重任則落在艄公的身上。
節日期間,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還屬少男少女們的「遊方」,即談情說愛。而集市上的貿易也伴隨進行。
㈢ 舉辦劃龍舟的目標和目的是什麼
劃龍舟是端午節習俗,端午節是我國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古今貫通,劃龍舟的意義不止在於熱鬧,更是不忘歷史,緬懷先人的節日活動。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通過開展此項運動,增進體育健兒進一步提高劃龍舟運動的水平。
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劃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眾性集會,用劃龍舟這種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紀念屈原。
(3)老年朋友們組織坐龍船活動擴展閱讀:
劃龍舟,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
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劃龍舟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後來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也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
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龍船景);另一種形式是斗龍船,比賽奪標,又叫「斗標」。龍舟不僅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蘊含著團結、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和理念。目前,劃龍舟的起源有江浙地區的吳越民系和湖南西北部沅陵兩種說法。
㈣ 游龍舟和祭祀的紀念活動,有何現實意義(說出一個方面 即可)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
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lOO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縣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另外,還應說一下女龍船。在過去,許多地方的龍舟競渡均不許婦女參加,認為婦女接觸龍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諷爽的女人們奮勇爭光,爭奪第一,絲毫不弱於須眉男兒。
與春節有舞龍也有舞鳳一樣,端午有龍舟也有風舟。風舟的來源如上述,是源於遠古的烏舟、鷁舟。古代宮廷中有鳳阿(如《天府廣記》中記明代宮廷便有),民間有風船競渡。《粵囊》載:「龍舟以吊大夫,風船以奉天後,皆與五日為勝會。庚午之夏,番禺石橋村入聚萬金,制風船,長十丈,闊丈三,首尾高舉,兩舷重翼為舒斂,背負殿宇,以奉天後,游各水鄉。」1964年後香港又出現了風艇賽。這種風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隊員,飾有風頭、風尾,由女隊員競渡。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比賽形式,合龍鳳呈樣之意。
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順德縣志》載:「大良之龍風船妙極華麗。」但今已不見了。湖南汨羅縣的龍舟,前裝龍頭,後置風尾,鳳尾是用包有紅紙的竹篾成扇形插於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稱為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與鳥船相融合後留下的痕跡。
㈤ 龍船節的節日習俗
競渡前,鄉親們要給各龍船贈送禮品——雞、鴨、鵝、豬。有的把禮品放在船上,有的掛在船頭。
時到中午,三聲號炮一響,數十隻披紅掛彩的龍船在吆喝聲中破浪前進。鑼鼓聲、鞭炮聲、呼嘯助威聲此起彼伏,把整個節日推向高潮。勝利者最後可得一面錦旗。
參加龍舟競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達三四十名,由頭面人物當「龍船頭」,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聽從鼓手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由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由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還有專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書會算的「文化人」在船上專記下三親六戚所送禮品。在節日期間,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親友所贈。龍船節結束後,還需享受一鵝或一鴨。水手的挑選很嚴格,若家中有婦女生小孩的均不得當水手。
各村寨在龍船節結束時,必須挑全村最肥大的豬,宰後請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謝全村對龍船節的支持。
龍船節期間,清水江兩岸人山人海,除競船外,還有賽馬、鬥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對歌、遊方、踩鼓等民俗活動,一直進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遊方對唱、談情說愛的佳節。
㈥ 賽龍舟的民間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每年各地各種形式的賽龍舟活動為這個傳統節日增添了許多色彩。除了比賽之外,關於賽龍舟主要還有以下一些傳統習俗 :
一,祭龍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績,更願風調雨順,政通人和。每條龍舟都要經過這樣的祭祀儀式後,把龍首安到龍舟上,才算龍舟正式下水。
二,龍舟點睛
一點天庭,吉星高照,鴻運當頭;二點鼻子,和諧幸福,萬家平安;三點口利,笑口常開,大吉大利;四點龍角,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點眼睛,願龍舟為我們帶來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國各地,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
三,鼓點帶節奏
在龍舟比賽中,每個龍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配合著音樂和號子聲打節奏,這種鼓點並非純粹為助興提氣,打鼓的節奏還是劃龍舟時控制槳的節奏。想劃得整齊就得靠聽鼓點掌握節奏,按照鼓點聲一起劃力量才會更集中,速度才能更快,也更能讓每個龍舟參與者體會到賽龍舟需要團結協作的意義。
四,參賽人員
盡管龍舟賽進入國際體育運動項目,分男女組進行,但民間的活動,幾乎都是青壯年男子的表演舞台。船頭令旗、隊長發號,船尾擂鼓,兩排男子齊心齊力劃槳擊水,爭先恐後破浪向前。
五,過程
賽龍舟主要分起龍、采青、招景、應景、賽龍、藏龍、散龍等。傳統龍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較大的木料製成,陽光暴曬會爆裂,因此要用濕滑的河泥包裹珍藏。起龍,就是把深埋河涌池塘泥水中的龍舟挖起、洗凈、風干。
龍船「起來」後,首先是清洗淤泥,檢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變形,然後再「緊龍筋」,使船身更為硬朗,接下來是上油。然後長老用筆蘸取幾滴公雞雞冠血,與硃砂混合,為龍船點睛。龍頭彷彿被喚醒了一般,炯炯有神;再用植物枝葉沾水灑向四周,給人們帶去吉利,這叫「沾龍水」。
此時,祠堂門口早已擺放好事先採來的四盆碧綠的禾苗,表達人們對五穀豐登的期許……最後,龍頭、龍尾被抬出祠堂和龍身會合。在震天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中,橈手們坐上龍船,下水劃上幾個來回,「扒龍舟」的一系列前期准備就緒。
㈦ 龍舟的形式與內容有哪些
龍舟形式與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賽龍舟也有了不同的形式和習俗,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賽龍舟和龍舟競渡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傣族
傣族的龍舟長近40米、寬約1米,兩頭尖尖向上翹起,像一個巨大的梭子,細長的木製龍舟周身塗滿了彩色圖案。潑水節是傣族傳統節日,而龍舟賽則是潑水節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一般放在潑水節的第一天舉行。
賽龍舟的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早早來到河邊。參加龍舟賽的每一條龍舟也早就准備妥當,披紅掛綠的龍舟橫排在起點整裝待發。3聲炮響,賽龍舟正式開始,每條龍舟有數十人之多,有頭纏紅布的小夥子,近年采還出現了身著筒裙的姑娘們。每條船中間站一名手持大鑼的指揮者,邊吆喝邊打出有節奏的鑼聲指揮劃槳的速度,船尾還有數人撥動大漿掌握船的航行方向。水手們分坐兩邊,順著鑼聲的節奏奮力劃槳,龍舟如同離弦之箭帶著浪花向前駛去。兩岸百姓在鑼鼓聲中載歌載舞,盡情歡跳助威。首先達到的龍舟受到熱烈歡迎和祝賀,水手們紛紛興奮地跳入水中,從河灘奔上敬酒台,暢飲大壺甜茶和大碗美酒,享受著賽龍舟第一名的榮耀和待遇,歡呼聲、歌聲、鑼鼓聲和掌聲喧鬧成一片。
白族
白族劃龍舟在八月初八「耍海會」上進行。大山深處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深潭,這些由雪融化後所形成的大小水潭顯得寧靜而又神秘。有的深潭也有一望無際之感,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對大海有著一種神聖的崇敬感,他們將這像海水一樣蔚藍的深潭稱作為「海子」,即大海的兒子。
「耍海會」是白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劃龍舟則是耍海會的主要活動。龍舟除有彩旗、綉球和響鈴之類的裝飾外,還將龍舟畫成黃龍、黑龍、青龍等。每條龍舟一般有20名劃船手,龍舟頭還有數人的樂隊在比賽時伴奏助威。比賽開始後,吆喝聲、加油聲、鑼聲、嗩吶聲、響鈴聲不停,熱鬧無比。各條龍舟繞過海子中的折返點標志後,第一個返回起點的即為勝者。
苗族
苗族賽龍舟不同一般,尤其是龍舟的製作別具風格,它是由3整根巨大的樹干挖槽而成的原始龍舟,顯得古樸而又結實。中間一條為主龍舟,長約7丈、寬約3尺;左右兩邊龍舟長約5丈、寬約3尺。中間的母舟和旁邊的兩條子舟被平行捆綁在一起,船頭和船尾分別做出龍頭和龍尾的形狀,然後分別塗以各種顏色,三舟合一的龍舟就此而成。
每年的農歷5月24日是苗族的「龍船節」,在「龍船節」的日子裡,苗家人習慣乘坐龍船走親訪友。每當過寨時,龍船要鳴放銃炮,而親友則在岸邊燃起鞭炮迎接。龍船靠岸後,劃龍船者拿出菜與飯在船幫就餐,小孩們必須圍攏上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菜飯可以免禍和消災。比賽時,龍舟船頭掛起家禽以示吉祥,每條龍舟的苗家劃龍船者個個剽悍強壯,頭戴馬尾斗笠,手持細長木槳,順著鑼聲節奏奮力劃槳前進。苗家劃龍船更有個習俗,即如果有隔閡人家的龍船手只要上了龍船,就得握手言和,這三舟合一的龍舟本身就是團結和睦的象徵;其次,凡是參加龍舟比賽的,必須忙完農活,如插好秧等再去劃龍船方感自豪,否則會受到大家的奚落和恥笑
㈧ 劃龍船的主要形式
這一活動,與其他民族地區的劃龍舟大同小異。土家族居住的酉水、沅水、澧水和清江、烏江等流域,都有拔水龍船比賽的運動習慣。素有紅、白龍尾賽之稱。
特點
其特點是:賽期長,充滿民族團結氣氛。龍船模樣古樸,都由民間自靠和自發組織船隊。拔龍船分五龍和六龍兩個傳統節日。五龍為迎龍日,六龍為送龍日。兩個節日的時間是從農歷五月初五算起,逢辰為五龍日,習慣稱作龍頭日,十二天輪轉一次,依次算下去,算到六月的龍日為六龍。分段比賽前,首先由主辦村寨請所有的船隊高手吃一頓團圓飯,再給每條龍船上披紅、掛彩,以示吉祥順利。
規則
比賽時以龍船的紅、白尾互為對手。紅、白組隊多以宗族親戚為主劃分,以村、寨為單位組隊。船隊人數不一,有15對,24對和30對等,由一名長者任鼓手,一名任鑼手,還打扮成丑角的揮旗手,炮聲響處,船上水手按鑼鼓節奏喊嘿著、嘿著……的號子奮力劃槳前進,爭先恐後奔向終點。拔龍船,有順水拔和對河橫渡兩種形式。對河橫渡者在對岸上豎一面紅旗,不但看誰的龍船先拔到岸,還要看誰先搶得紅旗。所以拔船手與奪紅旗手要配合好,乘龍船到岸後迅速下船跑去奪旗取勝。順水下拔者,看誰先到達終點為勝。特別是拔到終點時需要從對方龍船前繞過,習稱旋鍋蓋方為勝利,沒有超出整個龍船身位者是不可能旋鍋蓋而獲勝的。現今的拔花船比賽,設有裁判員,船隊人數相等,採用計時比賽分出勝負。 特點
每到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家族居住地區都可看到五彩繽紛的彩龍船活動。彩龍船,是用小山竹或篾條紮成船形骨架(規格船身長1丈,船肚寬1.5尺),用3尺藍、綠色綢布繞船沿周圍上邊在船口扎緊,下邊拖地,意為綠色河水;船體分三段,前段分4尺長為船頭,中段為1.5尺長為船肚,後段為4.5尺長為船尾;船頭船尾上面用紅布封好,船肚留空不封,從船肚兩邊船沿處系一條綵帶;船肚前後左右豎4根一人多高的竹桿綁在船邊,上面紮成翹四角的船頂蓬,用彩色紙裝飾為美觀的彩蓬。彩龍船做成。
規則
拔彩龍船表演時,一般要有5-7人參加,分別扮為:彩蓮女,由一身穿民族服裝的少女,面向船頭,將船肚兩邊系的綵帶套在肩上扛船離地雙手扶船沿,在綵綢布下面不準露腳;纖夫,頭戴瓜皮草帽的土家後生,從船頭系條纖索雙手握緊一端將纖背在肩上彎腰拉船前進;艄公,頭戴草帽、手扶船舵把的白鬍須老公公,平穩撐舵;槳手,身穿土家服裝的2-4名男青年,在綵船左右兩邊(每邊1-2人)手握木槳不時地做劃船動作。在眾唱綵船調和鑼鼓、鎖吶聲中,彩蓮女將船提上提下抬船頭翹船尾,纖夫在前用力拉纖,艄公在後搖擺船尾,劃槳男子向前用力齊劃木槳。綵船時進時退,時快時慢,時而顛簸迴旋,時而搖晃起伏,活像真船在江河中漂盪。綵船漂灘過急流時,行速加快,船頭船尾相互照應,眾呼吆喝,周圍觀眾燃放鞭炮助興,熱鬧非凡。綵船到山寨各家各戶走村竄寨,到每家門前都要齊唱:招財進寶、喜盈門、開門紅、滿堂紅、開門大喜、恭喜發財等吉祥歌詞。有時,拉纖的歌手,見景生情,即興創作,隨口編唱對這戶人家的祝福歌,博得主人的喜歡。主人便放鞭炮接龍送龍,有些人家還要給彩龍船丟紅包,彩龍船玩得更起勁,鑼鼓喧天,火炮連綿,土家山寨一片歡騰。 旱龍船,是用薄杉木板做的3尺長、1尺多寬的小船,船底安四隻腳的木架,架頂橫裝一木扁擔,船上亦用薄木板做尺把高1.5尺長的船蓬,蓬中供紅(男)、白(女)兩個人頭塑像,土家族稱其為羅公羅娘。像前置一竹筒插香火用,人頭像前面左右和下方掛綵綢布條或土家姑娘刺綉的花手巾。旱龍船蓬中供的兩位人頭像,傳說是伏羲兄妹,紅臉男頭是兄,白臉女頭是妹,即指在擺手舞兄妹成親一節中的兩兄妹。兄妹成親時,兄長嫌是同胞兄妹,害羞得紅了臉,妹妹為避免人恥笑,用青絲巾遮蓋在臉上,旱龍船供此兩位兄妹則為了紀念兄妹繁衍人類的功德。扛旱龍船者,是由頭腦靈活,口才好的男人擔任,他用肩從人頭像的後方木架中扛起扁擔,常年(農歷正月為盛)扛著旱龍船走村竄寨。進每家堂尾後,把旱龍船放在堂屋中間,口唱兄妹成親的傳說故事後,再對主人唱添子發孫、子孫滿堂、人西興旺等祝福歌。主人就在兄妹頭像前插燒香、掛彩布條和花手巾、花童鞋童帽,祈求羅公羅娘保佑子孫興旺。同時,還要給扛旱龍船的人送錢、送米。祝旱龍船越走越紅火,祝土家山寨興旺發達,繁榮昌盛。扛旱龍船者進寨後,孩童們跑來看熱鬧,大人(特別是中老年)們走來聽歌唱,口才好的歌手,博得聽眾喝彩,場面如同喜慶活動。
㈨ 端午節為什麼要劃龍船
龍船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劃龍船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劃龍船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此外,傳說,很久以前,鄒圩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鄒圩清水河),河水為鄒圩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造龍船也不只是為了競渡。如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同胞的「龍船節」,所做的龍船就不是為了競賽,而主要是為了乘坐龍船游村串寨,會親訪友。
龍船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龍船下水前,先由歌師唱吉祥祝福歌,祝願龍船一路順風。每條船上都有一位「鼓頭」,由全寨推選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坐於龍頸擊鼓發令,主持船上活動。龍船過寨,鳴放鐵炮傳告親友,岸上報以「接龍」鞭炮,親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並將鴨、鵝、綵綢等禮品掛於「龍頭」。龍船靠岸,水手們將糯米飯團和菜餚放在船幫上就餐,不用碗筷。婦女、兒童這時紛紛前來「討路邊飯」,據說吃了龍船上的食品能消災避難。龍船形制精巧美觀,龍身由一隻母船和兩只子船捆紮而成,叫做「子母船」,皆為獨木鏤空。龍頭約長兩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裝有一對一米多長的龍角。因龍頭著色不同,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等。各寨為了保護龍船,還專門建有「龍篷」。龍船節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具體節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龍船即可下水,歷時三天左右。在廣東水鄉,龍船出遊時,家家送米酒給劃船的人,並由老人為龍點眼,然後才下水游去。游完後,龍頭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來再用。傍晚,村民們還要燒一大鍋「龍船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浙江省長興縣洪橋鎮洪橋村龍舟
龍舟也叫水龍船。早在原始社會,長興便屬吳越氏部落,先民們就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凡小孩出生,必綉龍紋身。因是水鄉,家家枕河,戶戶臨水,河多路少,船就成了必需的交通交通工具。先民們出於對龍的崇拜,將其形象繪於船身,於是就出現了龍船的雛形。到了戰國末期,吳國日趨強盛,疆域不斷擴大,終跟楚國接壤,吳楚文化開始碰撞交融,楚地為憑吊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的迎龍船活動就順理成章地傳入長興洪橋等地。劃龍舟是一種民間的習俗活動,相傳,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紀念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人們在汩羅江上劃船向水中拋灑粽子,之後經過流傳演變,形成了劃龍舟的習俗,並在許多地區流傳開來。當地龍舟在解放前活動已較活躍,解放後繼續發展,每年都有劃龍舟活動,龍舟經過的村鎮里家家戶戶都積極響應,紛紛捐獻財物以表支持。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龍舟被稱作「四舊」而禁止活動,到80年代初又開始恢復,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