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親人死了怎麼哭喪
親人故去是很傷心難過的事,怎麼哭全憑感情了,哭喪那是過去哭給別人看的,一般一邊哭一邊嘴裡叨念親人的種種好處或者活著人的凄涼,裝孝子賢孫給活人看,而實際上死的人聽不見,活著時好好對待比什麼都強,所以怎麼哭,你自己看著辦,是想表達什麼,還是演戲給活人
『貳』 老人死後的有哪些喪歌
喪歌的內容:①哭述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和對亡者的深切懷念;②歌頌死者艱苦創業精神,以教育後輩;③敘唱歷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識;④聚眾歌舞群唱,以銘其和睦團結之志。
喪歌的曲調大致可劃分為下述幾種類型:①哀哭歌調。此類歌調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語調的基礎之上,有的實際上就是這種語調的音樂化。節奏自由,無一定結構模式,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異地連續進行。如達斡爾族的「哭喪調」、雲南楚雄彝族的「冒呃」、傣族的「喊海」,以及各地、各族稱為「悲調」、「哭腔」、「哭親人」的喪歌等。②山歌、小調和歌舞曲。如湖北的「喪鼓」唱腔,即多為山歌調,其中嘉魚環城的一套,就包括「平腔」、「高腔」、「悲腔」等3種板式,屬於山歌聯唱體。 湖南道縣的喪歌 「路腔」,湘陰的喪歌「散花」等,則完全是小調風格。此外,還有部分喪歌需伴隨祭祀性舞蹈進行跳唱。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跳喪」、貴州彝族的「跳腳」、雲南景頗族的「喪葬舞」、哈尼族的「莫搓搓」、納西族的"窩熱"以及羌族的「芝干壽」等。③吟誦歌調。多為祭師所唱。湖北大冶黃金湖的一套「孝祭歌」,湖南湘陰儒教的「喪禮歌」等,屬於此類。另有一部分演唱歷史故事的吟誦歌調,其音樂特點,已近似說唱風格。
村民認為老年死亡是一種正常現象:
人生在世猶如水上浮萍光景千年恰似空中閃電春花秋月不久人緣已盡結發難留
自古有盛必有衰有生必有死哪有人生而不死無常已到世事盡拋
勸亡者休想家鄉勸兒女不必悲傷山中哪有千年樹人間哪有百歲郎
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老年人死亡是天經地義的現象,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因此,人死非但不悲,反視為一件喜事。視年老去世是駕赴瑤池,百年歸山。在神農架山鄉,凡遇親朋喪事,必請歌者擊鼓賽歌,親朋紛紛來祭,整夜打喪鼓「伴靈」、「鬧喪」。這與其說是對死者的吊念,不如說是對死者的歡迎。
『叄』 老人去世的孝歌
老人去世的孝歌:
1、《哭皇天》
2、《十跪父/母重恩》
3、《父親》
4、《母親》
5、《哭七關》
6、《哀樂》
7、《西行的平安路》
8、《媽媽您老慢些走》
孝歌簡介:
孝歌是我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當長輩去世以後,在將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後代要為逝去的長者守夜,就是圍著他的棺材拿著香不停的轉,謂之轉香。這種習俗體現了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肆』 農村習俗哭喪奶奶怎麼哭,
農村當中,如果說有老人去世了,兒女們往往會給他們辦很隆重的葬禮,目的是希望老人能夠走的風光一些。而我們知道,農村人辦葬禮,不僅要披麻戴孝,還要嚎啕大哭,這樣才能顯示出對死去的人的尊重。一般來說,哭的這些人都是逝者的家裡人,比如說兒女等,但是近些年,我們發現,很多農村人在給逝者辦葬禮的時候,都會花錢去請一些職業哭喪人來烘托氣氛,
『伍』 親愛的各位朋友們,誰有爺爺去世的哭喪歌嗎
陝南一帶老人去世後,一般要通過洗屍、停屍、入棺、閉棺和出殯幾道程序。過去一般為3 天,現在多為一天一夜。從守靈一開始,哭喪歌就是喪禮儀式中少不了的演唱形式。在守靈期間,喪家為了悼念亡靈,慰藉人心,便會請歌手來唱孝歌,也有歌手不請自來的。歌手大多是業余性質的,他們會唱多種孝歌,有的還能即興創作,針對死者的年齡、性別和家庭情況來唱。有一人唱的,有對唱的,也有一人領唱,眾人續唱或合唱的。哭喪歌伴奏的樂器是鼓和鑼,或邊敲邊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數,如《三點水》、《麻雀鬧陣》。
「親家猶如一隻蠶,
一生勤奮又節儉,
為兒為女吃盡了苦,
才積得這份薄家產,
只說你長壽享清福,
誰知你早早離人間
……
你有一雙好兒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
『陸』 哭喪詞全集
哭娘:
水有源頭樹有根,天下只有我娘親。
你把女兒哺養大,女兒不忘娘的恩。
梨子白菜開白花,你養女兒是冤家。
天上升起五色雲,女兒長大外頭人。
此為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子時),姑娘開腔哭的內容,俗稱「開聲」。
娘陪哭:
我的幺,我的女,你開聲來我流淚。
不是世道興起走,金錢再多也不嫁你。
哭爹:
高梁桿,節節青,哭聲爹來淚盈盈。
爹把女兒撫養大,女兒不忘爹恩情。
仙桃開花結仙果,爹花銀錢是為我。
竹籃打水一場空,我爹辛勞空養我。
哭哥:
哥和我是同根生,生死貴賤不同命。
下賤妹子嫁出門,哥在家中孝娘親。
你的妹子要離娘,往後家事要你忙。
妹去如有好天地,妹駕彩雲接哥去。
哭嫂:
柑子開花葉葉青,哭聲嫂嫂妹傷心。
嫂嫂情義比山高,你的妹子記得牢。
石頭燒火火不燃,我的嫂嫂太耐煩。
頭上雙老你孝敬,膝下侄兒你教管。
爹娘是根老樹子,樹老全靠你護理。
嫂陪哭:
我的妹呀我的乖,姑嫂再好要分開。
姑嫂分開心焦悴,眼淚汪汪滾下腮。
哭姐:
我的姐呀我的姐,你要常來看老的。
經常幫助哥和嫂,眾親誇你有美德。
我的妹子別家人,三天兩天難回程。
你要經常去看我,陽雀過山有名聲。
姐陪哭:
樹上喜雀叫喳喳,我妹今天要離家。
到了婆家為好人,夫妻和睦人人誇。
姐妹同是一命生,同胞同奶不離分。
姐妹之間常來往,要回娘家同路行。
哭媒人:
你做媒人真可惡,秧雞腳桿抱雞殼。
踩斷門前石板路,厚起臉皮把媒說。
壇子栽花冤曲死,媒人說假不說真。
坑害幾多良家女,二世變牛把田耕。
當媒之人想鞋穿,穿起鞋子滾岩坎。
摔死路上無人埋,野狗咬破爛心肝。
媒人還哭:
背時女,砍腦殼,你的嘴巴莫要惡。
背時女,莫要凶,不要媒人找老公。
天上無雷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大河無橋不得過,盤古開天有媒婆。
二、哭喪歌:在農村,凡老人逝世後都「興哭」,被哭對象多為已故父母,伯父母,家族及親友中的長輩。
哭亡母(俗稱「五更調」):
一更一點上佛堂,想起親生我的娘。
我娘懷我十個月,磨得我娘臉皮黃。
吃茶吃飯無滋味,一夜難眠到天光。
生生父母恩難報,吃齋念佛報爹娘。
二更二點上佛堂,想起親生我的娘。
我娘房中生下我,一盆血水浸衣裳。
兒奔生來娘奔死,只隔閻王紙一張。
生生父母恩難報,吃齋念佛報爹娘。
三更三點上佛堂,想起親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三五歲,籌錢送我上學堂。
寒冬臘月怕我冷,千針萬線縫衣裳。
生生父母恩難報,吃齋念佛報爹娘。
四更四點上佛堂,想起親生我的娘。
我娘哺我二十歲,殺豬宰羊娶妻房。
兒娶賢妻樣樣好,女嫁夫婿樣樣強。
夫妻只說夫妻好,把娘丟在冷空房。
生生父母恩難報,吃齋念佛報爹娘。
五更五點上佛堂,想起親生我的娘。
我娘勞碌一輩子,為兒為女費心腸。
操勞過度生了病,無法醫治卧在床。
生生父母恩難報,吃齋念佛報爹娘。
哭亡父:
正月里,正月正,我父得病是頭昏。
二月里,二月八,我父得病是腳麻。
三月里,是清明,我父得病昏沉沉。
四月里,栽早秧,我為父親找方。
人人都說仙丹好,我把仙丹來找到。
誰知仙丹不治病,我父只有這個命。
黃泉路上慢慢行,可憐我父成亡人。
五月里,是端陽,近鄰團轉來幫忙。
幫忙人兒砍根槐,樹身樹椏兩邊排。
樹椏用來煮茶板,樹身用來做棺材。
棺材前頭有腳燈,棺材裡頭有亡人。
昨天接到糖一包,今天接到紙一挑。
三天不吃陽間飯,午時上瞭望鄉台。
望鄉台上望一望,滿堂兒女哭哀哀。
兒女哭得肝腸斷,閻王不肯放回來。
三、孝歌(孝子哭):
清明起來霧沉沉,拿起柴刀進竹林,
大的竹子砍二根,細的竹子砍一林。
青篾劃起十二匹,黃篾劃起十二雙。
前頭後頭緊緊捆,上坡下坡很把穩。
近鄰團轉三百三,把我父親送上山。
行大禮,作大揖,還是近鄰出大力。
來日你家有好事,我們還情出力氣。
扶喪孝歌:
領:先生舉斧來發喪, 眾:滿堂兒女哭斷腸。
領:眾親老幼齊用力, 眾:爆竹鑼鼓齊助威。
領:抬的抬,幫的幫, 眾:喊起號子過壩場。
領:右邊立木莫要挨, 眾:左邊路險要穩踩。
前領:平坦路,閃得開,後應:前後腳步緊跟來。
前領:送亡人,赴閻台,後應:三山五嶽同悲哀。
合:黃泉路上慢慢去,來世再生有安排。
『柒』 死人哭靈的歌曲歌詞
《哭七關》
一呀嗎一炷香啊,香煙升九天,大門掛歲紙(用白紙按亡者歲數撕的紙錢,多少歲撕多少條),二門掛白幡,(媽媽)爹爹歸天去,兒女們跪在地上邊 跪在地上給爹爹唱段哭七關;
手捧啊一柱香,香煙升九天,大門掛歲紙,二門掛白幡,爹爹歸天去呀啊,女兒跪在地上邊,兒給媽媽(爹爹)免災難啊,跪在靈前哭七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一七關,頭一關關是望鄉關啊, 爹爹回頭望家園啊, 爹爹躺在棺槨里, 女兒我跪在地上邊,為了爹爹免去災難,我給爹爹哭七關;
哭哇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二七關,二七關是鬼門關,二鬼又把路來攔,二鬼來攔路啊,跟爹爹要買路的錢,兒女們多燒幾包紙,爹爹過了二七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三七關,第三關是金雞關,金雞兒把路來攔,爹爹拿出了五穀糧,撒在了大路旁邊,金雞它吃了個食,爹爹過了金雞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四七關,第四關是餓狗關,餓狗它把路來攔,爹爹拿起打狗棍,快把那惡狗來趕,趕走那惡狗,爹爹過了四七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五七關,五七關是閻王關,也是爹爹最難過的關,五七三十五,你老人家正受苦,兒女們紮上五盆花,爹爹過了第五關;
哭呀嗎哭七關哪啊,哭到了六七關,六七關是衙差關,衙役大棍戳在路邊,兒女給你扯塊布,搭在了爹爹你的肩,不爹爹呀,爹爹您舍錢別舍布,做件衣服您老讓他穿。
(7)老人家走了怎麼哭喪歌擴展閱讀:
哭靈近些年受到了一些民間藝人的演繹,內涵發生了變化,一般由一名女演藝人員(常與參加葬禮的鼓樂隊組成一個團體)扮演成死者女兒的角色在棺材前(一般當送葬隊伍行進到村落的中心時進行)且舞且唱,常常聲淚俱下,以此換取兒女的饋贈,人們對此褒貶不一。
哭靈在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農村比較多見,用以寄託親人對上天的哀求。
哭靈近些年受到了一些民間藝人的演繹,內涵發生了變化,一般由一名女演藝人員(常與參加葬禮的鼓樂隊組成一個團體)扮演成死者女兒的角色在棺材前(一般當送葬隊伍行進到村落的中心時進行)且舞且唱,常常聲淚俱下,以此換取兒女的饋贈,人們對此褒貶不一。
哭七關
七關分別是:望鄉關、餓鬼關、金雞關、餓狗關、閻王關、衙差關、黃泉關。
『捌』 88歲母親去世葬禮當天適合放什麼音樂
適合葬禮的音樂有《葬禮進行曲》《哭歌》《燭光里的媽媽》《喪歌》《送別歌》。
1、《葬禮進行曲》
肖邦的《葬禮進行曲》是受骷髏的啟發而成的。有一次,肖邦來到法國畫家齊姆(1821—1911)的畫室解悶。當時,肖邦正為法國傳說中的凶神惡煞所困擾,夜裡常常做著惡夢,夢見妖魔鬼怪要帶他到地獄里去。這種夢境使齊姆想起了畫室一骷髏被扮成鋼琴演奏者的形象。
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肖邦,不料這竟啟發了這位音樂家的靈感。晚上,肖邦臉色蒼白,目光凝滯,裹著一條被單,緊靠著骷髏坐下。突然,畫室沉寂的空氣為寬廣、緩慢、嚴肅、深沉的音樂所打破,原來他是在鋼琴上創作一首《葬禮進行曲》。
2、《哭歌》
《哭歌》是貴州省鳳岡縣民間文化歌謠。哭歌在鳳岡境內流行甚早,常見於婚嫁和喪葬事務中,一般由女生扮哭。可分哭嫁歌、哭喪歌和孝歌三種。在農村,凡老人逝世後都「興哭」,被哭對象多為已故父母,伯父母,家族及親友中的長輩。
3、《燭光里的媽媽》
《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詞創作於1987年,是詞作者李春利為自己編劇的電影《眼鏡里的海》作的電影插曲。並且是獻給卧病多年的母親的,當時她還是個高中生,每個句子都是有感而發,且得到了母親的認可和喜愛。
曲子創作於1988年,由段品章首唱,經毛阿敏在各種晚會上演唱後,歌曲迅速流傳開來。作品的音樂具有很濃郁的人情味。
4、《喪歌》
《喪歌》,中國民間傳統喪葬禮儀活動中傳唱的風俗歌曲。亦稱「葬歌」、「夜歌」、「孝歌」、「輓歌」、「哀歌」、「喪鼓」等。喪歌一般只在老年人和中年人死後的喪葬禮俗活動中演唱。喪歌大概分為4種內容,3種曲調。
5、《送別歌》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相輔相成,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玖』 哭喪怎麼哭
哭喪的習俗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績,勸導後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並有哭喪歌舞儀式。
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屍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邪。
從形式上來看,現代民間哭喪歌,亦即輓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 二是"套頭"; 三為"經"。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麼就哭什麼,搭著什麼就唱什麼,沒有限制。其內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對長輩的不孝。
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於套頭,是有內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時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是結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後,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著衣經"等。
哭的時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屍體就會變成僵屍,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
另外,"著衣經"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漲"字有積攢家財的意思。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麼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而出殯的這一天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
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回來後唱"床祀經"。唱"亭子經"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靈台的時候,要唱"靈台經"。
(9)老人家走了怎麼哭喪歌擴展閱讀:
哭喪是儒家禮儀之一,出自周禮。是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喪葬習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託親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紀念長輩的生平事跡。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後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後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
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賢孫們在此確實也頗費了一番心機,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便是歷代孝子賢孫們得慣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職業性的哭喪夫或哭喪婦,收入不菲。
『拾』 家裡老人去世需要哭喪的音樂整么找
可以參考百鳥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