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西遊記第十四章原文(古文),要短的!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大概情節:接上回,叫喊者正孫悟空。唐僧收悟空為徒。西行路上,悟空打死六個剪徑的強盜,唐僧抱怨不已。悟空縱雲離開唐僧。觀音授唐僧緊箍咒,悟空接受龍王勸告,重來保護唐僧,戴上了緊箍咒,表示不現款違背師言。
詩曰: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心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凈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卻說那劉伯欽與唐三藏驚驚慌慌,又聞得叫聲「師父來也」。眾家僮道:「這叫的必是那山腳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問:「是甚麼老猿?」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這叫必定是他。長老莫怕,我們下山去看來。」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行不數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薜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余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劉太保誠然膽大,走上前來,與他拔去了鬢邊草,頷下莎,問道:「你有甚麼說話?」那猴道:「我沒話說,教那個師父上來,我問他一問。」三藏道:「你問我甚麼?」那猴道:「你可是東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經去的么?」三藏道:「我正是,你問怎麼?」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只因犯了誑上之罪,被佛祖壓於此處。前者有個觀音菩薩,領佛旨意,上東土尋取經人。我教他救我一救,他勸我再莫行凶,歸依佛法,盡殷懃保護取經人,往西方拜佛,功成後自有好處。故此晝夜提心,晨昏吊膽,只等師父來救我脫身。我願保你取經,與你做個徒弟。」三藏聞言,滿心歡喜道:「你雖有此善心,又蒙菩薩教誨,願入沙門,只是我又沒斧鑿,如何救得你出?」那猴道:「不用斧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來也。」三藏道:「我自救你,你怎得出來?」那猴道:「這山頂上有我佛如來的金字壓帖,你只上山去將帖兒揭起,我就出來了。」三藏依言,回頭央浼劉伯欽道:「太保啊,我與你上山走一遭。」伯欽道:「不知真假何如?」那猴高叫道:「是真,決不敢虛謬。」
伯欽只得呼喚家僮,牽了馬匹。他卻扶著三藏,復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那極巔之處,果然見金光萬道,瑞氣千條,有塊四方大石,石上貼著一封皮,卻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個金字。三藏近前跪下,朝石頭看著金字,拜了幾拜,望西禱祝道:「弟子陳玄奘,特奉旨意求經。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證靈山;若無徒弟之分,此輩是個凶頑怪物,哄賺弟子,不成吉慶,便揭不得起。」祝罷又拜。拜畢,上前將六個金字輕輕揭下。只聞得一陣香風,劈手把壓帖兒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監押大聖者。今日他的難滿,吾等回見如來,繳此封皮去也。」嚇得個三藏與伯欽一行人望空禮拜。徑下高山,又至石匣邊,對那猴道:「揭了壓帖矣,你出來罷。」那猴歡喜,叫道:「師父,你請走開些,我好出來,莫驚了你。」
伯欽聽說,領著三藏,一行人回東即走。走了五七里遠近,又聽得那猴高叫道:「再走,再走。」三藏又行了許遠,下了山,只聞得一聲響喨,真個是地裂山崩。眾人盡皆悚懼。只見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馬前,赤淋淋跪下,道聲:「師父,我出來也。」對三藏拜了四拜,急起身,與伯欽唱個大喏道:「有勞大哥送我師父,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謝畢,就去收拾行李,扣背馬匹。那馬見了他,腰軟蹄矬,戰兢兢的立站不住。蓋因那猴原是弼馬溫,在天上看養龍馬的,有些法則,故此凡馬見他害怕。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像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麼?」猴王道:「我姓孫。」三藏道:「我與你起個法名,卻好呼喚。」猴王道:「不勞師父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三藏歡喜道:「也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時又稱為孫行者。
那伯欽見孫行者一心收拾要行,卻轉身對三藏唱個喏道:「長老,你幸此間收得個好徒,甚喜,甚喜。此人果然去得。我卻告回。」三藏躬身作禮相謝道:「多有拖步,感激不勝。回府多多致意令堂老夫人、令荊夫人,貧僧在府多擾,容回時踵謝。」伯欽回禮,遂此兩下分別。
卻說那孫行者請三藏上馬,他在前邊背著行李,赤條條,拐步而行。不多時,過了兩界山,忽然見一隻猛虎,咆哮剪尾而來。三藏在馬上驚心。行者在路傍歡喜道:「師父莫怕他,他是送衣服與我的。」放下行李,耳朵里拔出一個針兒,迎著風,幌一幌,原來是個碗來粗細一條鐵棒。他拿在手中,笑道:「這寶貝,五百餘年不曾用著他,今日拿出來掙件衣服兒穿穿。」你看他拽開步,迎著猛虎,道聲:「業畜!那裡去!」那隻虎蹲著身,伏在塵埃,動也不敢動動。卻被他照頭一棒,就打的腦漿迸萬點桃紅,牙齒噴幾珠玉塊。諕得那陳玄奘滾鞍落馬,咬指道聲:「天那!天那!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行者拖將虎來道:「師父略坐一坐,等我脫下他的衣服來,穿了走路。」三藏道:「他那裡有甚衣服?」行者道:「師父莫管我,我自有處置。」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作一把牛耳尖刀,從那虎腹上挑開皮,往下一剝,剝下個囫圇皮來。剁去了爪甲,割下頭來,割個四四方方一塊虎皮。提起來,量了一量道:「闊了些兒,一幅可作兩幅。」拿過刀來,又裁為兩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圍在腰間。路傍揪了一條葛藤,緊緊束定,遮了下體道:「師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家,借些針線,再縫不遲。」他把條鐵棒捻一捻,依舊像個針兒,收在耳里。背著行李,請師父上馬。
兩個前進,長老在馬上問道:「悟空,你才打虎的鐵棒,如何不見?」行者笑道:「師父,你不曉得。我這棍,本是東洋大海龍宮里得來的,喚做天河鎮底神珍鐵,又喚做如意金箍棒。當年大反天宮,甚是虧他。隨身變化,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剛才變做一個綉花針兒模樣,收在耳內矣。但用時,方可取出。」三藏聞言暗喜。又問道:「方才那虎見了你,怎麼就不動動?讓你自在打他,何說?」悟空道:「不瞞師父說,莫道是只虎,就是一條龍,見了我也不敢無禮。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剝這個虎皮,何為稀罕?若到那疑難處,看展本事么。」三藏聞得此言,愈加放懷無慮,策馬前行。
師徒兩個走著路,說著話,不覺得太陽西墜。但見:
焰焰斜暉返照,天涯海角歸雲。千山鳥雀雜訊頻,覓宿投林成陣。
野獸雙雙對對,回窩族族群群。一鉤新月破黃昏。萬點明星光暈。
行者道:「師父走動些,天色晚了。那壁廂樹木森森,想必是人家莊院,我們趕早投宿去來。」三藏果策馬而行,徑奔人家,到了莊院前下馬。行者撇了行李,走上前,叫聲:「開門!開門!」那裡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唿喇的開了門。看見行者這般惡相,腰系著一塊虎皮,好似個雷公模樣,諕得腳軟身麻,口出譫語道:「鬼來了!鬼來了!」三藏近前攙住,叫道:「老施主休怕。他是我貧僧的徒弟,不是鬼怪。」老者抬頭,見了三藏的面貌清奇,方才立定,問道:「你是那寺里來的和尚,帶這惡人上我門來?」三藏道:「我貧僧是唐朝來的,往西天拜佛求經。適路過此間,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萬望方便一二。」老者道:「你雖是個唐人,那個惡的卻非唐人。」悟空厲聲高呼道:「你這個老兒全沒眼色!唐人是我師父,我是他徒弟。我也不是甚糖人,蜜人,我是齊天大聖!你們這里人家,也有認得我的。我也曾見你來。」那老者道:「你在那裡見我?」悟空道:「你小時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臉上挑菜?」老者道:「這廝胡說!你在那裡住?我在那裡住?我來你面前扒柴、挑菜?」悟空道:「我兒子便胡說。你是認不得我了,我本是這兩界山石匣中的大聖,你再認認看。」老者方才省悟道:「你倒有些像他。但你是怎麼得出來的?」悟空將菩薩勸善,令他等待唐僧揭帖脫身之事,對那老者細說了一遍。
老者卻才下拜,將唐僧請到裡面,即喚老妻與兒女都來相見,具言前事,個個忻喜。又命看茶。茶罷,問悟空道:「大聖啊,你也有年紀了?」悟空道:「你今年幾歲了?」老者道:「我痴長一百三十歲了。」行者道:「還是我重子重孫哩。我那生身的年紀,我不記得是幾時;但只在這山腳下,已五百餘年了。」老者道:「是有,是有。我曾記得祖公公說,此山乃從天降下,就壓了一個神猴。只到如今,你才脫體。我那小時見你時,你頭上有草,臉上有泥,還不怕你;如今臉上無了泥,頭上無了草,卻像瘦了些,腰間又苫了一塊大虎皮,與鬼怪能差多少?」一家兒聽得這般話說,都呵呵大笑。
這老兒頗賢,即令安排齋飯。飯後,悟空道:「你家姓甚?」老者道:「舍下姓陳。」三藏聞言,即下來起手道:「老施主與貧僧是華宗。」行者道:「師父,你是唐姓,怎的和他是華宗?」三藏道:「我俗家也姓陳,乃是唐朝海州弘農郡聚賢庄人氏。我的法名叫做陳玄奘。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賜我做御弟三藏,指唐為姓,故名唐僧也。」那老者見說同姓,又十分歡喜。
行者道:「老陳,左右打攪你家,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你可去燒些湯來,與我師徒們洗浴洗浴,一發臨行謝你。」那老兒即令燒湯拿盆,掌上燈火。師徒浴罷,坐在燈前。行者道:「老陳,還有一事累你:有針線借我用用。」那老兒道:「有,有,有。」即教媽媽取針線來,遞與行者。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摺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面前道:「老孫今日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這等樣,才像個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殘舊,那件直裰兒,你就穿了罷。」悟空唱個喏道:「承賜,承賜。」他又去尋些草料餵了馬。此時各各事畢,師徒與那老兒亦各歸寢。
次早,悟空起來,請師父走路。三藏著衣,教行者收拾鋪蓋行李。正欲告辭,只見那老兒早具臉湯,又具齋飯。齋罷,方才起身。三藏上馬,行者引路。不覺飢餐渴飲,夜宿曉行。又值初冬時候,但見那:
霜凋紅葉千林瘦,嶺上幾株松柏秀。未開梅蕊散香幽,暖短晝,小春候,菊殘荷盡山茶茂,寒橋古樹爭枝斗。曲澗涓涓泉水溜,淡雲欲雪滿天浮。朔風驟,牽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
師徒們正走多時,忽見路傍唿哨一聲,闖出六個人來,各執長槍短劍,利刃強弓,大吒一聲道:「那和尚那裡走!趕早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諕得那三藏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行者用手扶起道:「師父放心,沒些兒事,這都是送衣服送盤纏與我們的。」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閉。他說教我們留馬匹、行李,你倒問他要甚麼衣服、盤纏。」行者道:「你管守著衣服、行李、馬匹,待老孫與他爭持一場,看是何如。」三藏道:「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他那裡六條大漢,你這般小小的一個人兒,怎麼敢與他爭持?」
行者的膽量原大,那容分說,走上前來,叉手當胸,對那六個人施禮道:「列位有甚麼緣故,阻我貧僧的去路?」那人道:「我等是翦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那賊聞言,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一齊上前亂嚷道:「這和尚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他掄槍舞劍,一擁前來,照行者劈頭亂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間,只當不知。那賊道:「好和尚,真個的頭硬。」行者笑道:「將就看得過罷了。你們也打得手困了,卻該老孫取出個針兒來耍耍。」那賊道:「這和尚是一個行針灸的郎中變的。我們又無病症,說甚麼動針的話?」
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綉花針兒,迎風一幌,卻是一條鐵棒,足有碗來粗細。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讓老孫打一棍兒試試手。」諕得這六個賊四散逃走。被他拽開步,團團趕上,一個個盡皆打死。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走將來道:「師父請行,那賊已被老孫剿了。」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翦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沖撞了你,你也行凶,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悟空道:「師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卻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這出家人寧死,決不敢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卻殺了他六人,如何理說?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過去。」行者道:「不瞞師父說,我老孫五百年前,據花果山稱王為怪的時節,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說這般到官,倒也得些狀告,我就做不到『齊天大聖』了。」三藏道:「只因你沒收沒管,暴橫人間,欺天誑上,才受這五百年前之難。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像當時行凶,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原來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只管緒緒叨叨,按不住心頭火發道:「你既是這等,說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聒惡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卻不曾答應。他就使一個性子,將身一縱,說一聲:「老孫去也!」三藏急抬頭,早已不見。只聞得呼的一聲,回東而去。撇得那長老孤孤零零,點頭自嘆,悲怨不已道:「這廝這等不受教誨,我但說他幾句,他怎麼就無形無影的徑回去了?罷罷罷,也是我命里不該招徒弟,進人口。如今欲尋他無處尋,欲叫他叫不應,去來,去來。」正是:
捨身拚命歸西去,莫倚傍人自主張。
那長老只得收拾行李,捎在馬上,也不騎馬,一隻手拄著錫杖,一隻手揪著韁繩,凄凄涼涼,往西前進。行不多時,只見山路前面有一個年高的老母,捧一件綿衣,綿衣上有一頂花帽。三藏見他來得至近,慌忙牽馬,立於右側讓行。那老母問道:「你是那裡來的長老,孤孤恓恓獨行於此?」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奉差往西天拜活佛求真經者。」老母道:「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此去有十萬八千里路。你這等單人獨馬,又無個伴侶,又無個徒弟,你如何去得?」三藏道:「弟子日前收得一個徒弟,他性潑凶頑,是我說了他幾句,他不受教,遂渺然而去也。」老母道:「我有這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原是我兒子用的,他只做了三日和尚,不幸命短身亡。我才去他寺里哭了一場,辭了他師父,將這兩件衣、帽拿來,做個憶念。長老啊,你既有徒弟,我把這衣帽送了你罷。」三藏道:「承老母盛賜,但只是我徒弟已走了,不敢領受。」老母道:「他那廂去了?」三藏道:「我聽得呼的一聲,他回東去了。」老母道:「東邊不遠,就是我家,想必往我家去了。我那裡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再莫泄漏一人知道。我去趕上他,叫他還來跟你,你卻將此衣帽與他穿戴。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三藏聞言,低頭拜謝。那老母化一道金光,回東而去。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拜罷,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間。卻坐於路傍,誦習那定心真言,來回念了幾遍,念得爛熟,牢記心胸不題。
卻說那悟空別了師父,一觔斗雲,徑轉東洋大海。按住雲頭,分開水道,徑至水晶宮前。早驚動龍王出來迎接,接至宮里坐下。禮畢,龍王道:「近聞得大聖難滿,失賀!想必是重整仙山,復歸古洞矣?」悟空道:「我也有此心性,只是又做了和尚了。」龍王道:「做甚和尚?」行者道:「我虧了南海菩薩勸善,教我正果,隨東土唐僧上西方拜佛,皈依沙門,又喚為行者了。」龍王道:「這等真是可賀,可賀。這才叫做改邪歸正,懲創善心。既如此,怎麼不西去,復東回何也?」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有幾個毛賊翦徑,是我將他打死,唐僧就緒緒叨叨,說了我若乾的不是。你想老孫可是受得悶氣的?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鍾茶吃。」龍王道:「承降,承降。」當時龍子、龍孫即捧香茶來獻。
茶畢,行者回頭一看,見後壁上掛著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兒。行者道:「這是甚麼景緻?」龍王道:「大聖在先,此事在後,故你不認得。這叫做『圯橋三進履』。」行者道:「怎的是『三進履』?」龍王道:「此仙乃是黃石公,此子乃是漢世張良,石公坐在圯橋上,忽然失履於橋下,遂喚張良取來。此子即忙取來,跪獻於前。如此三度,張良略無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愛他勤謹,夜授天書,著他扶漢。後果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太平後,棄職歸山,從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聖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龍王忻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請大聖早發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師父。」
行者見他催促請行,急縱身,出離海藏,駕著雲,別了龍王。正走,卻遇著南海菩薩。菩薩道:「孫悟空,你怎麼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干?」慌得個行者在雲端里施禮道:「向蒙菩薩善言,果有唐朝僧到,揭了壓帖,救了我命,跟他做了徒弟。他卻怪我凶頑,我才閃他一閃,如今就去保他也。」菩薩道:「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言畢各回。
這行者須臾間看見唐僧在路傍悶坐。他上前道:「師父,怎麼不走路?還在此做甚?」三藏抬頭道:「你往那裡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行者道:「我往東洋大海老龍王家討茶吃吃。」三藏道:「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說謊。你離了我沒多一個時辰,就說到龍王家吃茶?」行者笑道:「不瞞師父說,我會駕觔斗雲,一個觔斗有十萬八千里路,故此得即去即來。」三藏道:「我略略的言語重了些兒,你就怪我,使個性子丟了我去。像你這有本事的,討得茶吃;像我這去不得的,只管在此忍餓。你也過意不去呀。」行者道:「師父,你若餓了,我便去與你化些齋吃。」三藏道:「不用化齋,我那包袱里還有些干糧,是劉太保母親送的。你去拿缽盂尋些水來,等我吃些兒走路罷。」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艷艷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著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行者叫道:「頭痛,頭痛。」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斷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時,他就不痛了。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線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斷,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針兒來,插入箍里,往外亂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斷了,口中又念起來。他依舊生痛,痛得豎蜻蜓,翻觔斗,耳紅面赤,眼脹身麻。那師父見他這等,又不忍不舍,復住了口。他的頭又不痛了。行者道:「我這頭,原來是師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緊箍經,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個又念。行者真個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動我就痛了。這是怎麼說?」三藏道:「你今番可聽我教誨了?」行者道:「聽教了。」「你再可無禮了?」行者道:「不敢了。」
他口裡雖然答應,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只教:「師父,我曉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麼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問師父,你這法兒是誰教你的?」三藏道:「是適間一個老母傳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講了,這個老母,坐定是那個觀世音。他怎麼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與我,他必然先曉得了。你若尋他,他念起來,你卻不是死了?」行者見說得有理,真個不敢動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師父,這是他奈何我的法兒,教我隨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當常言,只管念誦。我願保你,再無退悔之意了。」三藏道:「既如此,伏侍我上馬去也。」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束一束綿布直裰,扣背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進。
畢竟這一去,後面又有甚話說,且聽下回分解。
⑵ 根據《西遊記》原著,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了多久
這位道友,您問根據西遊記原著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了多久,著實讓我廢了一番心血
結論是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時間其實不止五百年,而是有六百多年
根據是原著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卻說那劉伯欽與唐三藏驚驚慌慌,又聞得叫聲師父來也。眾家僮道:「這叫的必是那山腳下石匣中老猿。」太保道:「是他,是他!」三藏問:「是什麼老猿?」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這叫必定是他。長老莫怕,我們下山去看來。」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行不數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麼此時才來?來得好,來得好!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王莽篡漢的時候,天降大山,而山下面壓著的就是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孫猴子。那麼王莽篡漢又是哪一年呢?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元始五年,也就是公元9年。就是這一年孫悟空被如來鎮壓,手掌化作五行大山,讓孫悟空無法逃脫。
那麼唐僧西行取經的時候又是哪一年呢?書里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並且還是李世民老年的時候,說是貞觀十三年,換成公元紀年也就是公元639年。這一年距離王莽篡漢的公元9年,整整差了630年,所以孫悟空被壓的時間絕對不止五百年,應該是六百多年。
⑶ 孫悟空大鬧天宮是那一年哪個朝代
是西漢。原文中有說明:
《西遊記》正文 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書文: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那猴道:“我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只因犯了誑上之罪,被佛祖壓於此處。
可是在《西遊記》原著中有寫:
貞觀十三年,九月甲戌初三日,陳玄奘大闡法師,在長安開壇講法,觀世音菩薩前來賣袈裟。
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低13年的時候,觀音菩薩才前來讓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兩者時間點根本對照不上,所以如果把《西遊記》的時間節點和現實歷史進行對照,只需要娛樂一下即可,切不可較真。
⑷ 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齊天大聖是在哪一年被壓在五行山下面
原著並沒有詳細說明具體是哪一年,只在唐僧取經路過兩界山收悟空時,鎮山太保劉伯欽解釋說在王莽篡漢年間,五行山從天而降。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魏郡元城(河北大名縣東)人。漢族。公元8年—23年在位。在位15年,死時69歲。估計就在這些年之間。
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餘年,如唐朝時期才開始,則要等到宋代才能從山下出來。
唐朝為公元(618—907)年李淵建立,公元(907—960)年為五代十國,公元(960—1276)年為宋朝。
⑸ 孫悟空被壓在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前是歷史上哪一個朝代呢
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是哪個朝代什麼時候被壓的?這個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來問,如果說從歷史角度,這只是一本小說,而且還是一部神話小說,跟歷史肯定是無法完全吻合的。
最後,回到本問題,孫悟空被壓在山下五百年,到了唐朝,那麼五百年前是哪個朝代?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前,在實際歷史上,是東漢順帝永建六年即公元131年;而原著小說中,就是書中所說的王莽篡漢時的公元8年!
⑹ 求神話故事 : 孫悟空出世
孫悟空出世:
孫悟空出生於娑婆世界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自開辟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並非毫無來歷,處於十洲三島的祖脈上,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產一石卵, 經風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後,眼裡冒出兩道神光,射沖斗府,驚動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後因為成功闖入水簾洞,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
(6)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擴展閱讀:
孫悟空在第342歲時,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銷毀關於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孫的生死簿,返回人間。閻王上報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議招安。
孫悟空被召上天宮,被騙封為弼馬溫,15日後知道原來這官是在養馬,大怒,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時,兩個獨角鬼王前來投奔,建議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
玉皇大帝知道孫悟空反下天宮,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鎮壓,孫悟空打敗巨靈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議下,天庭封孫悟空為有名無實的齊天大聖並掌管蟠桃園。
不料孫悟空桀驁不馴,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並擾亂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萬天兵天將帶十八架天羅地網。
去擒此妖猴,孫悟空打敗九曜惡星,五個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術戰勝十萬天兵,因為此戰,孫悟空名揚天下。
⑺ 孫悟空與王莽篡漢有何淵源呢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有多少年?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每當介紹生平,孫悟空總是說:「俺乃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不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原著第14回,做《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在這一回中,唐僧在人類獵人劉伯欽的陪同下,來到五行山下,解救孫悟空。唐僧詢問孫悟空來歷,劉伯欽如此說:「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在這里,劉伯欽明確提到,五行山從天而降,在王莽篡漢時期。
唐僧救出孫悟空後,別過劉伯欽,來到一戶人家投宿。那戶主人是個老者,孫悟空一見面就說,曾經見過老人。老人很奇怪,仔細詢問。孫悟空笑說:「你小時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臉上挑菜?」老人詢問孫悟空年紀,孫悟空反問老人幾歲。老人說自己已經活了一百三十歲。唐僧連連贊嘆。孫悟空卻說,這點年紀,只配當他重子重孫。唐僧訓斥孫悟空,別胡說。老人卻笑著說:「是有,是有。我曾記得祖公公說,此山乃從天降下,就壓了一個神猴。」大家哈哈大笑,很開心。之後,孫悟空提出:「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你可去燒些湯來。」師徒沐浴,就寢。
作者為何在劉伯欽出場後,又讓唐僧師徒遇見一個老人?我覺得,目的之一,就是要讓讀者們都明確,孫悟空在五行山下,壓了五百多年。
正因為孫悟空被壓了五百多年,才能扼住心魔。正因為孫悟空認識到自身的困境,才會選擇取經。當然,被壓許久,猛然跳出,孫悟空也必然會不甘約束。於是,在短暫的和睦後,和唐僧發生激烈沖突。
⑻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人間是什麼朝代呢
《西遊記》正文 第十二回“玄奘秉誠建大會觀音顯象化金蟬”書文:貞觀十三年,九月甲戌初三日,陳玄奘大闡法師,在長安開壇講法,觀世音菩薩前來賣袈裟。唐太宗設朝,聚集文武,寫了取經文牒,用了通行寶印。唐僧辭謝出關而去。可見:唐僧取經的日子是唐朝貞觀十三年九月初三(公元639年)。實則歷史上唐僧取經的時間為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他取經回來的時候是貞觀十九年(645年)。
向前推,孫悟空取經是唐朝貞觀十三年(唐朝李世民時期),被壓五行山下是新朝元年(王莽篡漢時期),被扔到煉丹爐那一天是西漢永光四年(漢元帝時期),所以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期應該是西漢末年。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那一天是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時期),當弼馬溫那一天是秦始皇十二年年(秦始皇時期)那麼孫悟空出生那一年就是周簡王九年(春秋時期),大概就是電影《趙氏孤兒》的那個年代。
⑼ 【歷史題】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是什麼朝代
東漢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孫悟空被壓五行山。
第十四回: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存續時間是公元8年至23年。西遊記中唐僧取經是「見第十三回,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即公元639年。兩者相減,是631至626年,大約的說也是六百年,而不是五百年。
五百年的記憶對於孫悟空來說,應該更准確,他是神魔。後來西天取經一路上經常說「我乃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其他神仙妖怪也沒有提出質疑。相反對於獵戶所講「曾聞得老人家說」的准確度不高,畢竟幾十輩人的口口相傳。
以此推算,孫猴子被壓在五行山下,大致是公元140年前後,即東漢永和五年。
(9)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也是中國人的回憶,孫悟空的一生也算是充滿了無數的趣味,他的性格也是讓人們感到佩服,孫悟空為了能夠在三界中站住自己的陣腳,他也是翻山越嶺去方寸山拜師學藝。
孫悟空在學藝歸來的時候,也是開始真正的闖盪了三界,孫悟空除了他自己的名字之外,還有五個,特別厲害的稱號,並且這個稱號也是讓三界的人都知曉了,但最後一個稱號也是讓如來佛祖都感到後怕,並且孫悟空正認為最後一個稱號也是拯救了三界,救活了如來佛祖。
第一個稱號就是美猴王,孫悟空在出事之後,他也是依靠自己的本領佔山為王,當時很多的小猴子都是非常信仰他的,並且他也是幫助了花果山,那些小夥子們驅趕出了非常多的妖怪,在此期間孫悟空是在花果山當了300年的美猴王。
第二個稱號是弼馬溫,弼馬溫這個稱號,可以說算是一個正編的神仙了,當時玉帝也是讓太白金星把孫悟空騙上天庭,封他為一個最低級的官,弼馬溫其實就是在天庭之中看馬的而已,孫悟空在西天取經的時候,也是有很多的妖怪都認出他就是當年那個毛臉雷公嘴的弼馬溫。
第三個稱號是齊天大聖,這個稱號是孫悟空和六個結拜兄弟一起取的,並且他的大哥牛魔王叫做平天大聖,只不過孫悟空做事比較絕,他甚至都不把天庭放在眼裡,在三界之中也是打出了一個名號,平民中的所有神仙拿孫悟空都是毫無辦法。
第四個稱號是斗戰勝佛,當時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修成正果才能脫離苦海,所以孫悟空在取經的路上也是盡職盡責,每當遇到妖怪的時候,他都是第一個沖上去,可以說為這支隊伍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修成正果的時候,如來佛祖也是封他為斗戰勝佛。
第五個稱號是萬佛之祖,當年孫悟空變成了一顆無骨舍利子,成功的將無天給打敗了,並且在之後孫悟空復活的期間,如來佛祖也是將孫悟空封為萬佛之祖,這個稱號的地位甚至都要比上古燃燈古佛的地位都要大。
⑽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人間是什麼年代
這並不是一道歷史題,而是一篇閱讀理解的論述題。答案是:東漢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孫悟空被壓五行山。
看原文【見第十四回】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從公元132年向前推49年,即得。再向前一兩年,就應該是孫猴子偷吃蟠桃、大鬧蟠桃會、偷吃老君仙丹的時候。而猴子在天上做齊天大聖時,到處游手好閑,並非幾日,起碼有個百十天。在這里有個重要年份,公元67年,即東漢永平十年,印度僧人到攝摩騰、竺法蘭到洛陽傳播佛教,於是有了白馬寺。啊——似乎看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