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見對象家長,送老人家什麼好
首先,要看你是以什麼身份去的,如果是一般朋友,那就帶點水果等一專般物品,不用太刻意,不帶也屬說得過去;如果是女朋友,而且是正式登門拜見伯父伯母,那就要注意了!
女朋友第一次上門印象分是很重要的,帶的東西不能太貴重,因為他們在意的是你這個人,但也絕不能太寒酸,顯得小氣,不孝敬老人。最好問一下你的男朋友最近她的父母又沒有什麼想買的家庭用品、或想吃、愛吃的東西,投其所好。禮物要有針對性,就是要分出來給爸爸的和給媽媽的,不能帶的禮物只能給一個人用,另外一個人就會覺得你忽視了他的存在。最好不要帶煙,因為對身體不好,如果他的父親愛抽煙,最好再送上禮物的時候說一句:知道你愛抽煙,但是我想煙抽多了也不太好,所以給您買的....,不知道您喜不喜歡。這樣一來,既沒有買煙,還讓他覺得你會照顧人,把他的兒子交給你放心。酒可以買,但是最好是兩瓶,愛喝白酒送白酒,愛喝紅酒送紅酒,當然我贊成送紅酒,健康!如果你和男朋友家不是一起的,最好想辦法搞一點你家鄉的特產,或者是對方父母家鄉的特產,會很暖人心的。
第一次上門,最好不要送穿的,因為這樣顯得太過親密,而且穿得一般收禮物的人都是要試的,如果不合適,可能會很尷尬。
② 孩子,老人,家長.采訪問題要怎麼提
對不同類型的采訪對象存在著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要贏得采訪的成功,記者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不怯場,大膽適應。對於任何一個名人,無論他的知名度、地位、職務如何,我們都要從完成采訪和報道任務的目的出發,大膽地、主動地接近他、熟悉他、了解他。即使開始有一些對人物、環境、氣氛等不夠適應,也要理順心態,確保采訪順利展開。大多數情況下,越是有地位有聲望的名人或是領導人,越是謙虛、熱情,樂於通過采訪,向讀者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給人民群眾提供信息,宣傳政策和知識。
2.不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采訪能否成功並不在於一開始采訪對象表現出來的態度,而在於我們自己是不是能主動把握住采訪的主動權。有時候,記者主動地同對方拉家常、聊天,恰當地引出話題,某些采訪對象會由寡言變得熱情健談,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3.不格格不入,尋找利於溝通的話題。要做到不把名人當「外人」,就要尊重采訪對象,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時間,尊重他們的談話等等,這一點,估計記者基本上都能做到。但要尋找與名人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故事等,並不容易,能找到這種利於溝通的話題,就更利於熟悉與加深了解名人,爭取對方的理解、信任,促進采訪的成功。
4.知難不退,迎難而上。有的采訪對象可能故意迴避提出的問題,這在采訪名人時經常出現。對於來自采訪對象方面原因造成的難題,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葯,或向對方解釋采訪意圖、目的,改變其不合作的態度;還有就是及時另找恰當的和采訪對象有關的人,迅速捕捉到有價值的素材。對於記者自身因素造成的困難,則必須及時調整好,盡快展開采訪活動。
5.不千篇一律拘於形式,而是見機行事。接受采訪的名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采訪的時間、環境、條件不同,采訪的性質不同,都可能影響到尋找與接近采訪對象的難易程度。在采訪中,可以按照采訪提綱進行采訪,但在一個話題上,有時采訪對象說開去了,即出了采訪提綱的范圍,也不要輕易打斷他,而要聽下去並留意抓住關鍵點,同時,主動把話題往需要的方向上引導,這往往比專門提出某個話題更易讓對方接受。對於采訪內容、采訪方式等,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理。比如,對於不利於采訪對象的一些負面話題,要想獲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但要注意被采訪名人的性情,而且還要從提問、交談、觀察的技巧上留意,包括說話的語氣都應當講究,力求贏得對方的配合。
③ 怎樣開導家長長時間住在老人家裡的問題
你可以跟家長說:
如果你們長時間住在老人的家裡,因為老人對待小孩非常的溺愛,那麼你家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驕縱,很可能會影響以後的成長。
因此,還是建議你們盡量自己住,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更加有利。
④ > 老人與父母的觀念不一樣怎麼辦
在撫養教育第三代的問題上,祖父母輩和父母輩經常會在很多大的觀念以及細節上意見不統一,有時甚至會有相當大的矛盾。究竟該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矛盾,著實讓很多人都傷了腦筋,也讓很多家庭都傷了和氣。但不管怎樣,即使矛盾沖突再大,大家的基本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因此,大家不妨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找出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法。
生下兒子時,魏雲覺得很幸福:父母遠在農村,沒有時間過來幫忙照顧,婆婆放下自己做了幾十年的裁縫鋪生意,歡天喜地地說要過來幫忙照顧。丈夫也樂得清閑。
其實,魏雲的老公全家雖然都在大城市裡居住,也只是1O年前的事,過去也一直生活在農村裡。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老公和婆婆還發生了幾次爭吵。婆婆認為,小孩子玩沙玩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此,她特意從自己所住的郊區搬來一大塑料袋沙子,並買來玩沙的一系列工具,什麼挖土機啊,鏟車啊,應有盡有,兒子對這些東西也格外鍾愛。
另外,由於現在提倡計劃生育,每個家裡的小孩都是家中的寶貝,婆婆對兒子就更加溺愛,生怕孩子受半點罪,吃半點苦。因此,由於他們的寵愛,兒子在言行上的壞毛病逐漸多起來。有時稍微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在地上耍賴、哭鬧,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結果在婆婆面前每次都屢試不爽。老公看到兒子這種情況,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想動拳頭,婆婆都攔住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又生出了另外一個壞習慣,喜歡砸東西。1歲多時,就將家裡所有的擺設都砸得差不多了。婆婆說他要,不給不行啊!為了不引發爭吵,魏雲和老公想算了,多說也會不高興。到後來,發展到將家裡的木沙發和牆上砸出好多口子。
婆婆看他們說得真切,也看到孩子的行為有時令她也無話可說,她也不希望帶出的孩子有渾身的壞毛病。所以,她也接受了魏雲和老公的建議,寧可現在嚴一些,也別因現在縱容孩子而造成不良後果。這樣,孩子有錯誤後,魏雲、老公和婆婆對他的批評態度是一致的,他也不可能再在奶奶那裡尋得庇護傘了。
漸漸地,孩子的壞毛病也改了過來。
作者觀點:一句話,大家都是為了孩子,但兩代人在育兒方面很可能會有一定的分歧,因為生活經歷不同,所以思想觀念、育兒方式也不一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長發育經歷,於是不同的育兒者得出不同的養育經驗。老一輩從自身的實踐經驗汲取育兒經驗,而新生一代總是從書本、從同輩人中尋求育兒新方法。時代不同,思想背景不同,在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兩代人、甚至同輩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育兒沖突時時存在。所以,當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發生沖突時,互相尊重很重要。雙方要盡量溝通。有些不便說出的話,就換個方式去說,實在沒有必要爭得臉紅脖子粗的。
可能是由於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太大,亦或是到了叛逆期,錢震飛的兒子錢峰總愛和父親對著干。由於工作忙,對兒子的事錢震飛也漸漸地喪失了耐性。一到錢峰的班主任要請家長的時候,錢震飛就知道,兒子肯定在學校又惹禍了。次數多了後,錢震飛的脾氣上來了。剛開始,他沒有動手打兒子,而是一旦錢峰在學校犯錯,錢震飛就會把兒子關在房裡,讓兒子寫檢討,寫不好不準吃飯。錢峰開始還有點畏懼,但往往不會好過3天,就會「故態復萌」,而且寫檢討也千篇一律,完全是一副交任務的態度。後來,錢震飛開始動了拳頭。錢峰也不敢回家了,天天賴在爺爺家,爺爺心疼孫子這么小就遭受到了父母離婚的痛苦,因此對錢震飛的教育方式提出批評。爺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如果像錢震飛這么教育的話,錢峰的逆反心理會更加大,這樣會毀了他的。
錢震飛和父親談不到一塊兒,兩人只要一談起錢峰就會引發爭吵,從而發生冷戰。而事件的主角卻覺得和自己無關,總還要時不時鬧出點事端來。
當育兒觀念和態度上出現分歧時,為了做到不傷和氣,下面幾點您一定要記住喲!
●相互間的諒解與寬容。把理解與寬容放前頭,與老人和睦相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成長還是教育,都是再好不過的。因為,老人總有他們固執的一面。能否讓老人接受你的育兒觀點,首先有個前提,那就是看當兒媳婦的與公婆的關系處理得如何。如果關系僵硬,相互間看不順眼,那麼即使對方知道你的方法是正確的,但由於面子上的原因,她也可能不聽你的。作為一個年輕人,首先應該向老人做出讓步,這是一個最起碼的做人准則,即使你再委屈,也要暫時忍一下。
●當然,事情不可能是一概而論的。如果再努力也緩和不了兩代之間的關系,那多少會影響對孩子的教育,那最好選一個較好的保姆。●加強溝通。平時年輕的父母可以和老人一同閱讀有關孩子教育的報刊雜志,對教育方法進行探討,把現代育兒觀念和傳統的教育方法相比較,結合起來運用。●多體諒老人愛護孩子的心態,以平和的心情處理兩代人的矛盾;或者買一些科學育兒的書籍與雜志,既豐富了知識,也增進了了解,同時還是評判兩代人的最有力依據;三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不利於團結的話,老人應無私地愛護孩子,晚輩應孝敬老人,多為老人分擔憂愁,在生活上多關心老人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當兩代人出現代溝時,父輩切記要適當降低對子女的要求,不要給孩子過份的愛,不要按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孩子。多找孩子談談心。交談是可以使雙方互相溝通的,只有溝通了才能相互理解。但是,交談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
⑤ 家長對孩子尊敬老人的評語
家長對孩子尊敬老人的評語是,尊老愛幼。這樣和孩子說要尊敬老人,內在路上碰到老人有困難的時候容,要及時幫助老人,每家都有老人和孩子。無論是誰,碰到老人,有困難也要幫助的。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孩子。這就是一個家長對孩子說的話。
⑥ 老人的話帶「負能量」,家長該怎樣教孩子
如果老人大部分話都帶負能量
首先讓孩子少跟老人接觸
然後就是告訴孩子
老人歲數大了,有些話是不要聽和往心裡去的
⑦ 怎樣做好與老年家長的溝通工作
南京高淳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周琳案例:開學後,中班換了教室,孩子們的床也換成了高低鋪,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大小、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將相對老練的孩子安排睡上鋪。可男孩中較能乾的京京,在奶奶的強烈要求下,被換到了下鋪。一周後,根據教學主題活動《我是小主人》的目標要求,老師開始培養孩子們學習為同伴服務,以輪流當值日生的形式,安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就在京京當值日生的第二天,奶奶來到幼兒園「為什麼讓我的孩子幫別人拎鞋?」(老師請值日生在午睡上床時幫助整理一些床前放得不夠整齊的鞋子)「是不是嫌我要你們給孩子換了床位就報復,就要我的孩子幫人家做事?……」無論老師如何說明,老人根本不願了解。京京的父母在外打工,這幾天媽媽正好在家,於是我們找到京京媽媽了解老人生氣地原因,並告訴她班級家長園地已介紹了最近主題教學的內容、目標與要求,京京作為班上能乾的孩子首先當了值日生,是他本人很高興也是值得鼓勵的事。原來,老人用家鄉話誤將「理鞋」理解成「拎鞋」,在她看來古時候幫人拎鞋是伺候達官貴人的下等人做的事。而且她也不識字,根本不會關注家長園地的內容。因此自以為是地起「前因」「後果」,對老師產生種種一連串誤會。在得到京京媽媽的理解與協助下,老師、媽媽共同與老人交流、溝通,最終消除了老人的誤解與憤怒,在接送孩子時教師時常與老人主動交流,家園關系逐步融洽。:京京是個留守家庭的孩子,自周歲起父母外出打工,奶奶沒有文化,常以封建傳統思想看問題,對孫子百般疼愛,生怕孩子因父母不在家而受任何委屈,而使自己無法向孩子父母交待。作為經濟條件不夠好的上一代,她要求盡量給孫子享受最好的條件,受最周到的照顧,不能吃一點兒苦,受一點兒委屈,要將孩子培養成人上人。受文化水平和舊傳統觀念的限制,她對幼兒園現代教育理念無法了解,無法理解。自孩子入園起,家庭和幼兒園就成了孩子生活的主要世界,家長和老師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園齊心協力,協調配合,將有助於孩子獲得積極、全面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們明顯感到年輕父母接送孩子的次數越來越少,與老師每天打交道的爺爺、奶奶,這些「銀發一族」越來越多。幼兒園一些家長工作常常是與老年家長,所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也有很多是由老年人作為家庭代表來參加。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年輕父母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另一方面是留守家庭不斷增加。因此,如何做好幼兒園老年家長工作,是幼兒園需要研究、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if !supportLists]-->1、<!--[endif]-->通過家訪,了解情況幼兒入園後,教師應及時進行家訪,尤其是留守家庭,要細致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了解老人的文化水平,育兒觀念,甚至老人的脾氣性格,出孩子在家生活習慣的形成與老人的關系,同時也了解家園共育中老人存在的困難與需求,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從而因人而異開展家園工作。<!--[if !supportLists]-->2、<!--[endif]-->通過宣傳,達到理解大多數家庭的老人都存在「隔輩疼」,即對孫子輩特別疼愛,總是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有時表現出毫無原則,不能科學地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老年家長與年輕家長之間意見不一致,甚至發生不愉快,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還影響家庭團結。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組織家長學校,有意識地針對一些新舊育兒觀念沖突性的問題,進行、講解、宣傳,達到讓大家曉之以理的效果,「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注意技巧,通過在接送孩子時與老年家長的個別交流,逐步糾正家長觀念。3、經常交流,因人而異幼兒園老師要多與老年家長交流,及時讓老人知道孩子的在園情況,了解需要家長配合的方面與要求。有的老師依賴於每周出好家長園地一欄,但實際上有的老年家長是不識字的,或者由於眼睛不便而不習慣看家長園地,而使得近期教育工作不被家長了解與及時配合,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孩子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與一些老年家長時常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及時向他們傳達信息,得到家長的理解與配合。<!--[if !supportLists]-->4、<!--[endif]-->禮貌尊重,友好合作《綱要》指出「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老年人是特別需要尊重的,教師應以真誠的態度與老年家長交往,讓老年家長不斷感受到我們的禮貌與友好,體會到我們是一切為了孩子,真誠服務於家長,使他們喜歡我們,樂於與我們交流,樂於接受我們的意見,樂於理解配合我們的工作,而不至於讓老人動輒往壞處理解,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矛盾與沖突。這既是做人應有的品德,也是有效開展家長工作的需要。<!--[if !supportLists]-->5、<!--[endif]-->關心家長,增進感情老年人在教育孩子中、在家園配合中時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或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敏銳地發現問題,積極主動地關心他們,及時地給予指導與幫助,成為老年家長可信賴、可依靠的朋友。 <!--[if !supportLists]-->6、<!--[endif]-->發揮特長,巧用資源幼兒園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善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是我們教育者的智慧體現。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深入研究,老年家長中也有許多特有的、寶貴的資源。如:請藝人老爺爺來給我們小朋友進行木雕表演;請老奶奶來教我們玩她們兒時家鄉的民間游戲;老人們富有特色的、即將失傳的家鄉春節「送春戲」讓我們師生驚奇地感受到家鄉不凡的文化……通過這些活動,讓老人們展現才能,讓他們的價值得到體現,更讓我們的孩子對爺爺奶奶多一些了解、尊重與熱愛,讓我們孩子、老師、家長快樂相處在一起。<!--[if !supportLists]-->7、<!--[endif]-->親子游戲,考慮特點幼兒園可根據老人的年齡特點時常開展一些活動,如:重陽節邀請爺爺奶奶們來園,讓老人與孩子共度節日,既培養了孩子們尊敬老人的品德,又使老人們在活動中體會到幼兒園對老人的關愛;在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中,應考慮到設有適合老年人與孩子共同參與的項目。對於幼兒園的老年家長工作,只要我們以愛心對待孩子,以真心對待家長,以誠心主動交流,以細心發現問題,以耐心處理代溝,以全心贏得信任,家園雙方就一定能取得有效的配合。
⑧ 老人溺愛孩子,孩子的父母應該怎麼做
一,耐心說服老人。爺爺,奶奶和父母是兩代人,除了在年齡上有較大的差異外,思想方法,生活經歷,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社會條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再教育晚輩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見,態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父母要看到老人溺愛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愛之心,尊重老人的勞動成果,對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然後,向老人陳述正確教育孩子的責任以及溺愛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處,不嬌慣孩子,孩子來看望時,不要給孩子零花錢或嘮叨」你媽不會照顧你「之類的話。如果採取了講道理的方法解決矛盾,老人一般會通情達理,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重擔。
二,採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為也好,雖然與老人的溺愛,嬌慣有關,但父母應看到自己未盡教子責任的一面,因此,父親,母親在向老人說理的同時,可通過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家長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堅持下去,不妥協。但切忌沒耐心,態度粗暴,更不可打罵孩子。另外,父母如經常帶孩子出外遠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種有益的活動中,便可加深與孩子的感情,使孩子自覺地聽從父母的意見。
⑨ 老人,家長與我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在起沖突後,怎麼辦
給我的話復我會忍讓,制我也馬上四十了,但從來沒和父母嗆過一句,家長說錯了也是對的,自己心裡明白就行,父母都不容易,在那個艱苦的日子把咱養大,雖然家長和自己觀念不同,但是大概意思是相同的,嘮叨幾句,就當媳婦孩子撒嬌了,,與父母別太苛刻,人生最親的倆種人,一個是,生我的,另一個和,我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