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喜歡的活動
去養老公寓最好能找些懂方言的同學一起去,有些老人是不會拿普通話交流的,以前我們去的時候都沒啥表演和節目,都是在陪爺爺奶奶聊天的多,還有就是傳統游戲了,麻將。其實我這也沒啥好的建議,就想提醒同學跟老人交流得有足夠的耐心啊,老人喜歡說給別人聽。
B. 老年人在廣場上跳的舞蹈一般是什麼名字鍛煉身體的那種
這是在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施洞鎮塘壩村,當地群眾過姊妹節(農歷三月十五)時在踩鼓場踩鼓時照的。苗族姑娘身穿節日盛裝,跳起歡快而有節奏的舞蹈。剛好去年有幸到該縣一游,也拍了不少好照片。 姊妹節的由來與習俗 據苗族古歌記述,過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過姊妹節的習俗,從正月間至三月間,分別選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形式過。貴州台江施洞地區的姊妹節,最有代表性,是苗族的情人節,一個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 1XQ5v(W G;}0 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gad liangl)」,漢語意譯為「姊妹飯」。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施洞地區吃「姊妹飯」活動十分熱鬧,每年農歷三月,當節日臨近的時候,遠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來,准備迎接和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 農歷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們,都上山去采擷染糯米飯的黑樹葉子和黃花染成黑黃或多色的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裡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為什麼只要鴨和鴨蛋,而不用雞和雞蛋?因為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准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裡(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裡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斗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裡,又象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團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綉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里,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了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最終結為伉儷。 二、節日活動過程 准備:節日前,姑娘們要到田間撈魚,古時不論哪家的田魚都可撈,田主一般不加干預。每戶均到坡上采「姊妹花」以製作「嘎良」(糯米飯),並煮好「嘎良」,備足酒菜。 節日過程:大部分地區是姑娘們自願籌集蛋、肉、魚、酒和姊妹飯等食品聚餐,款待應邀前來的後生們。後生們來到家之後,作為東道主的姑娘,要邀約寨上姊妹們前來相陪,大家一邊喝酒、吃姊妹飯,一邊對歌。姊妹飯在老屯、施洞一帶染成紅、紫、綠、黃等不同的顏色,晶瑩透亮、清香可口。其餘地區染成烏色,又稱烏米飯,均是從山坡上採摘一種清香的嫩葉染制而成。對歌時,男女分別兩排坐定後,擺開陣勢,拉開戰幕對歌,以歌傳情。對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古歌盤問和情歌對唱等,姑娘們用歌盤問姊妹節的來歷及姊妹飯象徵什麼等,你唱我答,歌聲不絕。通過生動的比喻、豐富的聯想、抒發真情。唱到最後,誰對答不來,或所唱的與對方唱的不合拍,答非所問等,誰就算輸。如果姑娘們輸了,就要送男方一件禮物,如手圈、耳環、戒指等;若是男方輸了,以前送姑娘銀手圈,現在送手錶或有紀念意義的禮品。贏方也要回謝相當價值的禮物。如是雙方自願互贈的禮品,大多就是訂婚的信物。 節日期間,一些中老年男子也相約到鄰近寨子去與相應年齡的婦女們對歌,情景與年輕人對唱相似。 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踩鼓、鬥牛、斗鳥、賽馬等活動。 節日結束,後生們要回去時,姑娘們用新竹籃或新帕子盛姊妹飯,送給後生們帶回作禮物。得到姑娘們送的姊妹飯,就意味著姑娘已有好感。若沒有姑娘送,男生們還可以去向姑娘們「討」,討時裝得可憐稀稀的,並隨口說:「請送一口嘎良吃,遮遮蚊蟲咬吧!」姑娘們往往覺得同情而慷慨相送。在送後生的飯筐和帕包里,機敏的姑娘們往往悄悄藏著標記,如松葉、竹勾、活雞鴨、香椿芽、辣椒或大蒜等,傳達種種情意。 三、節日信物寓意 姊妹飯顏色的象徵意義:綠色象徵家鄉美麗如清水江,紅色象徵寨子發達昌盛,黃色象徵五穀豐登,紫藍色象徵富裕殷實,白色象徵純潔的愛情。 姊妹飯標記的意義:①藏松葉:代表針,暗示後生們以後要回贈姑娘綉針和花線。②掛竹勾:暗示用傘酬謝,掛幾勾送幾把傘,若放兩個相互套著的竹勾,則表示希望日後多來與姑娘來往。③放香椿芽:表示姑娘願與後生成婚。因苗語稱椿芽為「娥揚」,「揚」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後生早日來迎娶。④放棉花:則暗示姑娘們很思念後生們。因苗語稱棉花為「忍」,與苗語「想念」同意,故藉以暗示思念的情意。⑤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與春芽菜相同,因苗語稱此菜為「娥揚奚」,「揚」的意義與上同。⑥放棉花和芫奚菜:則表示急於成婚的心情。⑦掛活鴨:則希望日後回贈一隻小豬給姑娘飼養,以備來年吃姊妹飯時,殺給大家吃,再度聯歡。⑧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後不願再來往或絕交。
C. 民風民俗
德昂族「潑水節」
■ 節日時段
公歷4 月中旬左右
■ 節日來源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 慶祝方式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D. 我想個人舉辦一個幫助中老年人使用手機的公益活動,請問需要注意什麼
好想法
E. 重陽節都有什麼活動
賞菊抄花,爬山,祭拜祖襲先。
F. 貴陽退休好生活俱樂部在哪裡
楊退休好生活俱樂部在哪裡?貴陽退休好生活俱樂部的話,在貴陽市區的。建設路上面這個生活退休好生活俱樂部的話,對於退休職工是很好的。
G. 貴陽市60歲老年證有什麼用處
具有本省戶籍、年滿60周歲不滿70周歲的老年人,可憑老年人優待證、居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享受下列優待:
(一)游覽公園、風景名勝區,門票半價優惠。
(二)參觀書畫、花卉、文物、攝影、革命題材、傳統教育等方面的展覽(博覽、會展) ,門票半價優惠。
(三)到收費的老年活動中心(站、室)活動,半價優惠。
(四)免費進入公共廁所。
(五)購買火車票、汽車票、飛機票、船票給予優先照顧。
(六)優先上下火車、飛機、輪船和城市(鎮)公交車,司乘人員應提供方便和給予照顧。
(七)到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就醫(掛號、就診、化驗、檢查、交費、取葯、住院),給予優先照顧。
H. 中國哪裡適合養老
第一:珠海,地處繁華的珠三角,毗鄰港澳,交通發達,活力四射。但它卻沒有專廣深的快節奏,港澳的高物價屬。珠海的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居全國首位,並且四次獲得了「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稱譽。
第二:成都,它是一座承載著三千餘年歷史的「天府之國」,一個悠然自樂的巴適之地。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將其悠閑、樂觀、寧靜、繁華又灑脫的獨有特質,渲染得淋漓盡致。走在成都的大街上,你可以經常看到幾個老年人打著麻將,這樣的生活真的很舒服。
第三:煙台,這是座濱海城市,大自然賦予其得天獨厚避暑資源。來過煙台的人都知道,煙台是這樣一座城市,以仙境之名,向海而生,比三亞清新,比廈門深沉。煙台得天獨厚的資源,依山傍海的氣候,俘獲了眾多的心,尤其是老年人。
第四:威海,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花滿街,樹成蔭。海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樓中,樓在海中。威海的寶寶人口密度小,雨水豐富以及年溫適中等特點表明這座花城非常適合老年人居住。
第五:揚州,它是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古城,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地。全市共有6處天然氧吧,空氣質量十分高,「天然氧吧」的稱號也是名副其實。其次揚州美食自古以來都是揚名四海的,絕對讓你流連忘返。
I. 渝中區牛角坨老年活動中心地址電話
少數民族過春節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