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腦供血不足有什麼快速、徹底的治療方法嗎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復出現頭暈、頭昏重、頭痛的症狀,並且還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住)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結果。
2/3的中老年人患病
慢性腦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簡稱CCCI)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學家提出來的,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以腦部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國內、外醫學家經大量研究還發現,在「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病前期,都曾有長期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慢性腦供血不足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那麼還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因此,慢性腦供血不足被稱為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年齡增加,大腦供血減少
為什麼中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腦供血不足呢?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對較大,大腦的重量大約只佔身體重量的2%,但耗氧量卻佔全身耗氧量的20%。大腦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給,所以必須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大腦才能正常活動。衡量大腦血液供應的標準是腦血流量,腦血流量一旦減少,腦細胞的供氧供能也隨即減少;腦組織只要缺血10餘秒鍾,就會引起大腦的功能發生變化。如果大腦某一部分血流在較短時間內完全阻斷,會發生局部腦組織壞死,這就是腦梗死;如果大腦供血不是完全阻斷而是慢慢地減少,這就是慢性腦供血不足。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血液供應會逐漸減少。兒童時期腦血流量大約為100毫升(100毫升/100克腦組織·分),成人為50毫升(50毫升/100克腦組織·分),而健康老人只有35毫升(35毫升/100克腦組織·分);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相對較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能也逐漸下降,因此只要供血發生輕微的變化,就會明顯影響腦血流量,從而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生。
要盡早治療
慢性腦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可獲得很好的效果;如果忍耐拖延,不及時治療,常常會釀成嚴重後果。
天津天士力制葯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生產的天然植物葯「養血清腦顆粒」,被臨床醫家譽為「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首選葯物」。養血清腦顆粒是根據中醫葯傳統理論,以中醫傳統名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為基礎,並採用最新工藝研製而成的標本兼治的無糖型棕色顆粒制劑。經多家國家權威機構臨床驗證,本葯不僅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而且還可有效預防「老年痴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生,非常適宜長期服用
1 年老腎虧 治在精氣 由於年老體衰,腎虛是中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病理基礎,誠如朱丹溪所雲:「人生六十、七十以後,精摁俱耗,頭昏目眥,健忘眩昏,發脫眼花,久坐而睡,但是腦境,無不在此。」這些都是年高腎虧的重量特點。精虛則眩,腎虛則暈,肝血不足,經脈失養,絡脈氣虛,虛風內動,流竄經絡,擾亂神明而發眩暈,腎主骨,腎精虧虛,腎臟失所養。現代醫學認為,頸椎增生,骨刺形成,椎動脈硬化或受壓迫,造成椎動脈流血量的減少,所以時時眩暈發作,時間短暫10—15分鍾,最長不超過24小時,成間歇性、復發性發作。根據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治療上以補腎填精,益氣活血,佐以熄風通絡,加大活血通經葯物,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是治療腦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醫案 唐某某,65歲,退休幹部。患者自1998年以來經常頭暈,逐漸加重,服用中西葯治療,效果均不佳。近年來每逢季節變化而加重,眩暈劇烈時卧床休息。症狀: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悶、失眠多夢、視物不清、小便頻數、精神萎靡不振,面色黯黃,血壓18/12KP,眼底檢查:動脈Ⅱ級硬化、心電圖正常、腦血流圖一側血流不暢、X光所見頸椎退行性改變,有骨刺增生,舌質暗,脈沉細,寸脈弦緊。診斷:眩暈(1腦動脈硬化 2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治則:補肝益腎、養血安神。葯用枸杞18g、何首烏30g、阿膠10g、黃精18g沙參30g、生黃芪30g、天麻10g、當歸15g、棗仁10g、琥珀面3g、硃砂2g、葛根6g、丹參30g、紅花10g、勾藤20g、地龍20g。方解:枸杞、何首烏、沙參、阿膠、生黃芪、當歸補腎益肝健脾,天麻、勾藤、葛根熄風通絡止痙。在治療此類型病菌人,不僅要以祖國醫學為根據,而且必須參閱現代醫學的理論,選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所以補腎活血是相當重要不可忽視。
2 脾胃虛弱 氣血兩虧 人過四十,精氣自半,中老年人肝腎不足,脾胃兩虛的症狀逐漸明顯,腎為先天之根,脾胃後天之本。生化之源不點頭,氣血無以生養,氣虛不能運化血液,鼓動脈道無力,逐漸形成腦血管硬化,造成腦供血不足,隨著年齡越高發病率越高。現代醫學認為,病變在肝,其根源在腎。主要症狀表現:頭暈、氣短乏力、雙目昏花、手足麻木,站立不穩,上午重、下午輕,站立時重,平卧時輕,納食無味,記憶力減退。
醫案 程某某,女,72歲,退休職工。患者經常頭暈,眼前發黑站立不穩,面色不華,口乾,氣短乏力,時有心慌,夜卧失眠多夢,不思飲食,血壓有時正常,有時偏低,舌質淡,脈沉細。診斷:眩暈(腦動脈硬化 脈供血不足)。治則:健脾補腎、養血安神。葯用黃芪30g、黨參20g、當歸15g、白芍20g、白術15g、何首烏30g、枸杞15g、柏子仁10g、熟地12g、五味子10g、麥冬10g、棗仁10g、琥珀面3g、炙甘草6g、丹參12g。方解:腎精不足,則骨枯而髓減,髓減則腦海空虛,故用何首烏、枸杞、熟地、補肝腎固真元,當歸、黃芪、黨參、丹參、白術、炙甘草補氣養血,棗仁、麥冬、琥珀、柏子仁針靜安神。
體會 此二種癥候統屬於供血不足,由於中老年人肝腎不足,髓海空虛,氣血不足,腦絡失養所致,現代醫學認為由於腦動脈硬化,供血不足所致。根據在臨床的觀察,在治療此類型疾病時不僅要以祖國醫學為依據,而必須參閱現代醫學的理論,選擇較為適當的治療方法,以致使治療腦供血不足的眩暈行之有效。
㈡ 名醫朱丹溪的傳說有哪些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赤岸人。因居所臨丹溪,後人尊稱「丹溪翁」。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與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被譽為中華十大名醫。
他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醫學著作。
朱丹溪將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總結歸納於《本草衍義補遺》,並於公元1327年始創丹溪紅曲酒。
中華十大名醫
朱丹溪先習程朱理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朱丹溪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滋陰派創始人
滋陰派,中國醫學學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創。朱丹溪的滋陰派學說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變規律,認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即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得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後人稱其為「滋陰派」。
丹溪紅曲酒鼻祖
史料記載,丹溪紅曲酒由朱丹溪於1327年始創。
紅曲的淵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加以歸納和總結,一一記載到《本草衍義補遺》之中,從此,丹溪紅曲和丹溪紅曲酒才得以誕生和流傳,紅曲養生價值也得以升華。230年之後,李時珍根據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才將紅曲功效記載到《本草綱目》之中。
丹溪紅曲酒自朱丹溪創立以來,後經其後人恪守祖訓,22代傳承,至今已有692年歷史。
㈢ 丹溪是位歷史名醫的名字,請問他姓什麼何朝代人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赤岸人。因居所臨丹溪,後人尊稱「丹溪翁」。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與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被譽為中華十大名醫。
他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醫學著作。
朱丹溪將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總結歸納於《本草衍義補遺》,並於公元1327年始創丹溪紅曲酒。
中華十大名醫
朱丹溪先習程朱理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朱丹溪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滋陰派創始人
滋陰派,中國醫學學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創。朱丹溪的滋陰派學說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變規律,認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即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得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後人稱其為「滋陰派」。
丹溪紅曲酒鼻祖
據史料記載,丹溪紅曲酒由朱丹溪於1327年始創。
紅曲的淵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加以歸納和總結,一一記載到《本草衍義補遺》之中,從此,丹溪紅曲和丹溪紅曲酒才得以誕生和流傳,紅曲養生價值也得以升華。230年之後,李時珍根據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才將紅曲功效記載到《本草綱目》之中。
丹溪紅曲酒自朱丹溪創立以來,後經其後人恪守祖訓,22代傳承,至今已有692年歷史。
㈣ 誰有朱丹溪治滯下案譯文啊
葉先生名叫儀,曾經和朱丹溪一同跟隨白雲許先生學習。他記述的病案如下:
癸酉年(1333年)秋季八月,我患了痢疾病,疼痛發作,完全不能吃喝。不久困頓疲憊,不能起床,於是把床席和墊席中間挖了一個窟窿,聽憑大便自行下流。當時朱彥修在城中作客,因為同學友情,每天來探望我,給我服葯,只是每天服葯病卻一天天地加重。朋友們沸沸揚揚地議論起朱彥修,彥修不理睬。滿十天,病情更加嚴重,痰阻塞在喉嚨之中,好象棉絮一般,呻吟聲日夜不斷。自己私下裡憂慮起來,便和兩個孩子訣別,兩個孩子哭泣,道路上的人相傳說我死了。朱彥修聽後,說到:「唉,這一定是傳話人瞎說。」第二天天剛亮,前來為我診脈,煮了小承氣湯讓我服下。葯咽下後,覺得使我痛苦的東西從上而往下瀉,共排了兩次大便,心裡就有輕快的感覺了。過了一天,就進食米粥,逐漸地疾病痊癒了。 朋友們於是問朱彥修為什麼用這樣治法,他回答說:「起初診得患者氣口脈虛,外形上看雖然是實證,可是面色黃而微白。這是由於平素與人交談過多,話說多了的人中氣虛弱;另外,這個病人務求辦完事情才休息,經常餓著肚子幹活,吃飯時吃得又過飽,這樣的習慣形成弊端就是積滯,積滯久了就形成滯下病。治這種病證,一般人認為先排出積滯,然後才能受納新的食物,而我卻投用人參、白術、陳皮、芍葯等補劑十餘貼,怎能不一天天地加重呢?然而沒有這十天的補益,怎麼能承受了這兩貼承氣湯的攻下呢?所以首先補足受到損傷的胃氣,然後除去他的積食,那麼就會霍然痊癒了。」眾人聽說後,於是提起衣襟,表示敬服。
㈤ 醫學家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成長經歷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於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的童年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又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裡里正。他剛正不阿,敢於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他刻苦鑽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經過5年的勤奮苦學,既治好了母親的病,也為日後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將理學結合於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延佑元年(1314)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並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於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卧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於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癒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千里求師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老師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他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使朱丹溪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後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年半後,羅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師傅後回到義烏老家。朱丹溪濟世救人,為百姓治病,數年後,「聲譽頓著」。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導滋陰學說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余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余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郁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於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對丹溪推崇備至,常遠道前來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濱獅子岩頂建有朱丹溪紀念亭,獅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東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園。赤岸鎮區、義烏城區、金華市區分別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雲山蒼蒼,高風不磨,世遠彌聲,仰止者多。」
㈥ 關於朱丹溪的傳奇故事中,村姑得了什麼病需要狂奔來治
在學校與同學一起學校,嬉戲的時光
㈦ 請說一說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朱丹溪青少年時期為應科舉考試,鑽研儒家經典。35歲師從理學家許謙。43歲從羅知悌學醫。 在他小時候,讀書能過目成誦,日記千言,言章詞賦,一揮即成。,聽說著名理學家許文懿在東陽八華山中講學,專門傳授朱熹的理學,他對許文懿講授那套理學非常崇拜,聽了,「自悔昔之沉冥顛齊,汗下如雨。」他「每宵挾冊,坐至四鼓,潛驗默察,必欲見諸實踐。」這樣,他堅持學了幾年,日有所悟,學業大進,成了一個學識淵博的「東南大儒」。 在他三十歲的時候,老母患嚴重的胃病。他心情焦急,請了許多醫生治療都治不好。原來這些醫生,大都醫術粗劣,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盲目搬用《局方》。開的葯大同小異,吃下去一點效果也沒有。這時,他深深體會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丹溪心法》序)。於是他立志學醫,日夜攻讀《素問》。以前,他也曾讀過《素問》,覺得「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然後「茫若望洋,淡如嚼蠟」。 羅精於醫學,其學宗法劉河間,旁通於張子和、李東垣二家之說,認為:「學醫之要,必本於《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朱丹溪得羅氏之傳,又續加發揮。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論》(1347)、《局方發揮》(1347)、《本草衍義補遺》、《金匱鉤玄》3卷(1358)。其門人整理編纂的《丹溪心法》可以體現他的醫療經驗,對後世影響較大。
㈧ 朱丹溪老師羅知悌治癒和尚的原文
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余,且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一日三貼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與錠十錠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朱丹溪《格致余論》里「張子和攻擊法論」舉的醫案。可能名醫類案、古今醫案按里也能找到
㈨ 朱丹溪的簡介及著作.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赤岸人。因居所臨丹溪,後人尊稱「丹溪翁」。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與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被譽為中華十大名醫。
他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而創立了著名的滋陰學說,成為中醫學上養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醫學著作。
朱丹溪將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總結歸納於《本草衍義補遺》,並於公元1327年始創丹溪紅曲酒。
中華十大名醫
朱丹溪先習程朱理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朱丹溪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滋陰派創始人
滋陰派,中國醫學學派分支之一,由朱丹溪所創。朱丹溪的滋陰派學說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常變規律,認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動,即屬邪火,能煎熬真陰,從而得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結論。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後人稱其為「滋陰派」。
丹溪紅曲酒鼻祖
據史料記載,丹溪紅曲酒由朱丹溪於1327年始創。
紅曲的淵源,可以追溯的到1000多年前。但直到元代,朱丹溪老先生把紅曲的功效和紅曲酒的釀造方法加以歸納和總結,一一記載到《本草衍義補遺》之中,從此,丹溪紅曲和丹溪紅曲酒才得以誕生和流傳,紅曲養生價值也得以升華。230年之後,李時珍根據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才將紅曲功效記載到《本草綱目》之中。
丹溪紅曲酒自朱丹溪創立以來,後經其後人恪守祖訓,22代傳承,至今已有692年歷史。
㈩ 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陰難成而易虧
中醫學認為震顫的發病主要累及肝、腎、筋脈,肝腎陰虛是發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礎,也是形成風、火、痰、疼疾病之標的根源所在;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上以熄風止顫為基礎,重在滋補肝腎,補益氣血,化痰通絡、調和陰陽.臨證時應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切中疾病要害,可獲滿意療效。震顫屬於中醫「肝腎陰虧,虛風內動」的范疇,陰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肝腎之陰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醫學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陰難成而易虧。 震顫病症的形成歸根結底是肝腎陰精虧虛,陰不制陽,以致虛風內動。只有滋補肝腎陰精,恢復陰陽平衡,才能熄風止顫。
作者:123456aaaaoo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9306811
出處: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