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保安族的宗教
保安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屬嘎德林耶教派,有老教、新教之分。至於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保安族地區,尚無定論,據文獻記載,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蘭教徒。但在保安地區普遍接受伊斯蘭教,是在清康熙年間。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而大多數保安人信奉嘎德林耶教派的老教(花寺),也有少數保安人信奉新教。宗教不僅對他們的精神領域,而且對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產生著重大的作用和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的分化,作為上層建築的宗教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伊斯蘭教在西化地區的發展中出現了「門宦」,形成不同的支派,在保安族地區主要有兩個門宦: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都屬於嘎德林耶教派。 這種門宦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宗教封建特權制度。
崖頭門宦主要信奉「虎非耶」和「嘎的林耶」的教義、教律,同時也吸收了別的門宦的內容。因其傳教人的原籍在大河家崖頭村,故稱崖頭門宦,主要傳播於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和蘭州、榆中、臨潭等地。它的教徒除了保安族人外,還有撒拉族、回族等。
高趙家門宦的創始人是高趙家的馬伊黑牙,他原是崖頭門宦教主的信徒,後自稱教主,故稱高趙家門宦。傳教地區主要在高趙家、李家、干問灘、大墩、梅坡、尚家大庄和斜套等地。後被國民黨軍官馬全欽處死,他死後,他的妻子馬桃花繼承夫志,成為高趙家門宦的第二繼承人。高趙家門宦除遵行《古蘭經》和天命聖行外,主要在夜間聚會點香火,高聲吟誦《澤克爾》。
但是黨和政府提倡宗教自由,一切強制信仰都是違法行為。
基本信仰
(1)信仰「安拉」(即伊斯蘭教天主)。認為「安拉」是唯一的神,任何信徒都不能「以物配主」,也就是說,在信仰的對象上,不能以任何其它神靈同「安拉」並列。但「安拉」又沒有具體的形象。在伊斯蘭教的經語中,「安拉」是「無似象,無如何,無比無樣,而又無所不大的創造宇宙萬物的唯一的主宰」。
(2)信仰「天仙」。伊斯蘭教認為,「天仙」是供「安拉」使喚的差役,數目很多,職務各不相同。
(3)信仰「經典」。認為「安拉」給每個「選知」都降有一本經典,《古蘭經》提到的大經典是「富爾尕尼」(即《古蘭經》)、「詩拉特」(即《舊約全書》)、「引支勒」(即《新約全國》)和「載布爾」(即達伍德的《聖經·詩篇》),並把承認這四部經典的人,稱為「有經典的人」。但被認為降自「安拉」的真經是《古蘭經》。
(4)信仰「使者」。伊斯蘭教認為,自人祖「阿丹(亞當)」以來,「安拉」曾派了許多「使者」或「先知」向人類傳播「正道」,穆罕默德是最後的使者,又叫「封印的聖人」
(5)信仰死後的復活和審判。同其它宗教一樣,伊斯蘭教也有生前和死後的「兩世」之說,不過在用詞和具體說法上略有不同。
㈡ 回回請進!
影響回族的新教和老教,與阿拉伯、波斯等民族的遜尼派、什葉派不同,回族穆斯林總得來說屬遜尼派,但由於民族形成歷史的原因,在一些方面也深受什葉派的影響,這也是回族穆斯林的特點(詳情見補充)。不只是回族,其他中國穆斯林民族基本上都是遜尼派,只有新疆的一部分塔吉克族和少數維吾爾族屬什葉派。中國穆斯林的老教通常指得是「格迪穆」(尊古),而清代以後相繼產生的各個派別都為新教。而且中國穆斯林的新老之分有一個特點,即——新教不新,老教不老。
回族中的穆斯林原先都為「格迪穆」(遵古)。到了清代這一局面被打破,當時朝覲歸來者在西北地區開始傳播蘇非派學說,興起了「門宦」制度。同時「伊赫瓦尼」教派與漢學派「西道堂」興起,形成了三大派別(格迪穆、伊赫瓦尼、西道堂。當代也有說四大派別,即加上「賽萊菲耶」)與四大門宦(哲赫忍耶、尕德忍耶、虎夫耶、庫布忍耶)的新格局。從廣義上來講,除「格迪穆」為老教,不主張盲目對外傳播外,其他派別、門宦均為新教(侯都思),而且新派多極力主張對外傳播,並刻意淡化甚至混淆宗教與民族觀念。
格迪穆:「格迪穆」阿拉伯語為意為「古老」、「遵古」,一般則稱為「老教」、「老派」或「遵古派」、「古教」、「古行」,表現出了其正統性和長期發展的歷史,區別於其他教派。「格迪穆」在中國的歷史最悠久,主張今生與後世並重,對教派關系主張中庸、調和,看待問題也比較寬容、靈活和顧全大局,反對標新立異,堅持按老規矩辦事,同時又不幹預其他教派的事務,具有適應性和寬厚性,可謂老教不老。回族人遵從「格迪穆」的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長期不衰,凡有回族居住的城鄉,都有格迪穆的遵循者,約占回族總人口的90%以上。歷史各代,涌現出的對國家、對社會、對信仰、對民族突出貢獻的各界名人非常多(基本都是)。在清代以前,只要是信仰伊斯蘭教或者遵循由此而轉化成的風俗習慣的回族,在涉及宗教的儀式上幾乎全部遵從「格迪穆」。由於歷史的經歷和所處環境等原因,「格迪穆」不主張對外盲目、積極的傳教(或傳派),這樣也就避免了與外界產生沖突和矛盾,是維護回族乃至中國穆斯林地位骨幹力量。因此,往往會成為其他新派別為了擴張各派勢力而爭相蠶食和攻擊的主要目標。
虎夫耶:意「低聲」,即低聲念誦「迪克爾」(贊頌詞),故又稱其為「低念派」。由清朝時期(約1672年)的宗教領袖阿帕克和卓(維吾爾族白山派首領)、馬來遲(民族不詳)二人創立和傳授的。虎非耶的教職人員主要有穆勒什德、海里凡和穆勒提,穆勒什德是教主,又被稱為「太爺」,他被教徒視為聖徒,他死後所修的墓地就成為宗教活動場所;海里凡是相當於長老的品級,被稱為「老人家」;穆勒提是指學習道乘修功的門徒。另外還有下屬的阿訇和「滿拉」,實行教主集權制,後演變為教主家族世襲制。下屬若干教坊聯結為一個教區,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務;各教坊長由教主委任,不由教民推選聘請,他們只在清真寺進行教乘功課。「迪克爾」一般是由首領秘密向他人傳授。念誦時把「安拉乎」分成三個音節,並在身上選三個穴位,按音節在穴位上運氣,做出不同的動作。在這一派裡面,還有20多個分支,分布在中國西北各省以及雲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區。這個門宦支系較多,約有20餘個,如華寺、畢家場、鮮門、胡門、劉門、洪門、瘋門、丁門、法門、通貴、靈明堂、文泉堂、穆夫提、涼州庄、鹼溝井、高趙家、臨洮、北庄、崖頭、撒拉教等,但各個支系之間,並無統轄、隸屬關系,獨立傳教和行使教權。虎夫耶主要分布於西北甘、寧、青、新等地。
哲赫林耶:意為「公開的」、「高揚的」,在道乘功修中主張高聲朗誦「迪克爾」(贊頌詞)而得名。故又稱為「高贊派」、「高聲派」。哲赫林耶產生於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年),由該派第一輩教主馬明心創立。馬明心(1719—1781年),道號「維嘎耶圖拉」(民族暫不詳)。他祖籍甘肅武都,幼年隨叔父前往麥加朝覲,路遇葉門蘇菲派道堂教主伊本·辛尼,被收為徒。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回國,帶回經籍,創建哲赫林耶門宦,先後在青海、甘肅、寧夏、雲南等地各族(包括部分藏、漢等民族)中宣傳其主張,信徒日眾,形成中國一門宦教派,哲合林耶有5個支系,分別為板橋、沙溝、南川、北山、新店子,雖同為哲合林耶門宦,但相對獨立。哲赫林耶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等一帶。
嘎德林耶:意為「大能」,也是蘇非派的一個較大的教團,約創建於1673年。這個門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門、祁門、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嘎德林耶有出家習俗,在出家人中選出一位「當家人」,是該門宦顯著特徵。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雲南、四川等一帶。
庫布林耶:起源於中亞地區的一個教團,意思是「至大者」。他們的道乘功課主要是靜修參悟,規定穆勒什德(教主,太爺)每年必須靜坐40或70天,甚至長達120天,一般是在僻靜的山洞裡進行,在此期間盡量少吃食物,少睡覺,每天清晨就開始默念「齊克爾」,履行拜功,直到深夜。是一個人數較少的派別,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甘肅的東鄉、康樂和皋蘭等地。據說它的創立者是一位阿拉伯人,在公元17世紀中期時來到中國,他自稱是先知的後裔,多次來傳教,開始在廣州、廣西,後來是在湖北、湖南,後來到甘肅、青海,並決定把甘肅省的河州地區作為根據地,他在這里定居下來,自謀生路,並起了一個中國名字。他去世後,後人為他在當地的大灣頭山腰上建立了拱北(墓地),因而他的教派又被稱為「大灣頭門宦」。以後他的歷代子孫都世襲這一職務。不過,該派的教權比較分散,內部事務一般由各清真寺的阿訇掌握。
西道堂:1903年,由馬啟西脫離虎夫耶的北庄門宦後創建於甘肅臨潭。初名金星堂,1909年正式定名西道堂。因其以劉智等人漢文著譯為傳教依據,又稱漢學派。教義上以劉智的學說為依據,堅持正統信仰,履行五功,簡化宗教儀式,重視文化教育;教權結構實行教主集權制。倡導學校結合漢語世俗教育、阿語、波斯語伊斯蘭教育以及「漢克它布」的中阿教育。教主的言行對教徒有約束力,任職終身,但不世襲。無常後建拱北,受朝拜,忌日為重大宗教節日。內部有集體戶400戶,在道堂內過集體生活,集體經營商、農、牧、副各業,全部財產歸道堂所有。設總經理統管,其下有各業經理和專門負責人,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另有散居戶萬餘人,分布於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後因受地方軍閥勢力打擊,其經濟組織瀕解體。
伊赫瓦尼:「伊赫瓦尼」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兄弟」。因該派產生時間較晚,被稱為「新派」或「新行派」、「新新教」等,伊赫瓦尼仍屬遜尼派。伊赫瓦尼是十九世紀末期由馬萬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創立的。馬萬福(1849—1934),東鄉族,今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果園村人,故人稱「馬果園」。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他赴麥加朝覲,受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派影響,回國聯絡當時河州十位阿訇,創立伊赫瓦尼派。他們主張嚴格遵循《古蘭經》和「聖訓」舉行宗教活動和儀式,革除認為世俗的禮俗,實行互不隸屬的教坊制,重視中阿文並重的經堂教育。
賽萊菲耶:俗稱「三抬」,與「伊赫瓦尼」原為一體,淵源與甘肅的東鄉。「賽萊菲耶」的推創者是甘肅臨夏的馬得寶。馬得寶,臨下和政人,原屬「伊赫瓦尼」。一九三六年,馬得寶赴麥加朝覲,接受「瓦哈比派」的觀點和思想,回國後即創立賽萊菲耶,自成一派。開創之初(約1936年),賽萊菲耶採取秘密傳播的方式,七十年代末(約1976年後),開始公開傳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以及民宗部門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對各教派一視同仁,提倡「各行其是」、「互相尊重」、「互不歧視」的方針,由此各教派之間,均能以團結為重,求大同,存小異,相互往來,和睦相處。某些刻意拉幫結派、分裂感情、製造敵意的人,他們就是有意要掀風作浪、唯恐天下不亂的禍首。這些人把聖潔的信仰作為私慾的工具,把原本一個統一的信仰分裂成許多教派、各式各樣的學說和宗派主義,尤其是個別「侯都思」(新行)者,習慣高抬本派、貶低他派,甚至視他派為對頭,以宣教為名喪心病狂盲目拉幫結伙、鼓惑他人,挑爭端、鬧內訌,甚至攻擊熱愛本民族的人為「狹隘民族主義」,「宗教破壞者」,倒打一耙,樂此不眷;使各種壞分子乘虛而入。綜觀歷史,這些人製造了多起各幫派間、各民族間的沖突和仇殺,給大量無辜者或沖突雙方帶來深重災難和損失,付出了無謂的犧牲,嚴重敗壞了各族穆斯林的形象、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真誠理智的穆斯林以及廣大回族人,有責任密切注意和警惕這些製造混亂和事端的人,讓大眾識別這類人的偽裝面目,揭露他們的險惡目的。
補充一點,回族中的信教者雖奉行的是遜尼派,但很多方面也有什葉派的痕跡,而且是相當大的影響。這都和回族的民族起源、民族文化有重要的關系。
據馮今源先生在《中國的伊斯蘭》一書中根據前人的傳述列舉了一些事例,其中有:
一、經堂教育畢業的學員,要舉行「穿衣掛帳」的儀式,所謂的「穿衣」,即是穿綠色的大衣。重綠色,正是什葉派的特點之一。
二、主管教務的被稱做伊瑪目,稱呼經堂教育的學員為哈里發。這也是什葉派習慣的稱謂。
三、傳習經典多用波斯語,如《虎托布》、《克爾白歐》、《古力斯它尼》、《米爾涮德》、《侯賽尼》、《賴麻爾台》等等。
四、沖頭、禮拜的舉意以及日常用語多是波斯語。
五、注重紀念阿里之妻法圖麥,每年都要做法圖麥姑太太會,卻不為法圖麥的母親,聖室海底徹做「聖紀」。
六、給小孩起名字,多取「阿里、哈桑、海珊、法圖麥」等什葉派尊敬的人物。
七、卧爾足桌上上多講的阿里的驍勇,少講的是歐麥爾的戰功。
八、在八項教門原根中強調「為伊瑪目」。
㈢ 伊斯蘭教嘎吉忍耶迪克爾念法
嘎迪忍耶是蘇菲教團中最早興起的一個,由伊拉克人阿布杜里·回嘎迪爾·吉拉尼(1077年—1166年)答所創,在葉門、敘利亞、埃及、印度、土爾其、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非常盛興。1766年,清廷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亂後,和卓家族成員阿卜都而滿(因此人身有異香,後人稱他為「香巴巴」),被押解進京,途徑蘭州時授海闊以嘎迪忍耶學理,海闊創嘎迪忍耶香源堂門宦。1674年,華哲阿卜頓拉 (公元1574——1689年)來河州傳道,收祁靜一為徒,始傳嘎迪忍耶學理。祁靜一創大拱北門宦,為嘎迪忍耶教團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分支。後來,靈明堂等門宦也來自新疆。另外,文泉堂據稱是由馬文泉(1840~1882)清同治年間去麥加朝覲時接受的嘎迪忍耶學理。據此,中國內地的嘎迪忍耶基本來自新疆和國外,分支門宦有大拱北、靈明堂、楊門、韭菜坪、文泉堂(高趙家、崖頭、通貴、撒拉)、香源堂、齊門門宦等。
㈣ 文泉堂崖頭門宦拱北熱氣是哪天
崖頭太爺正月初七紀念日,哈智太爺四月初四紀念日,三師傅太爺五月二十二紀念日
㈤ 蘭州門宦的資料
朋友!我是靈明堂門宦里的一員!你想了解這么多門宦的資料!可能有點難度噢專!首先屬你是穆斯林兄弟!然後略懂微薄的教門知識!然後你從靈明堂開始往下一個一個的去問,獲取你想要的東西!他們絕對不會讓你空手而歸!我們靈明堂自己就出了一本自己的歷史冊!你先去看看!
㈥ 申請辦理《清真食品准營證》,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首先看符合格底木、古行、老派、老教、遵古教、塔格利德派、門宦理學派、虎非回耶、低聲派、華答寺門、畢家場門、宦穆夫提門、宦北庄門宦、胡門門宦、鮮門門宦、洪門門宦、通貴門宦、靈明堂崖頭門宦、高趙家門宦、撒拉教、格底林耶、大拱北門宦、韭菜坪門宦、哲合林耶、高聲派、搖頭派、新教老官川北山門宦、南川門宦、沙溝門宦、橋門宦、西道堂、漢學派、曲索麻庫不林耶、沙孜林耶、依禪派、依禪來爾白山派、黑山派、艾海里遜乃、新興派、蘇派、白派、賽萊菲耶、三抬教派等其中哪家的清真
㈦ 中國伊斯蘭老教嘎德林耶祁凈一
嘎迪忍耶是蘇抄菲教團中最早興起的一個,由伊拉克人阿布杜里·嘎迪爾·吉拉尼(1077年—1166年)所創,在葉門、敘利亞、埃及、印度、土爾其、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非常盛興。1766年,清廷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亂後,和卓家族成員阿卜都而滿(因此人身有異香,後人稱他為「香巴巴」),被押解進京,途徑蘭州時授海闊以嘎迪忍耶學理,海闊創嘎迪忍耶香源堂門宦。
1674年,華哲阿卜頓拉 (公元1574——1689年)來河州傳道,收祁靜一為徒,始傳嘎迪忍耶學理。祁靜一創大拱北門宦,為嘎迪忍耶教團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分支。後來,靈明堂等門宦也來自新疆。另外,文泉堂據稱是由馬文泉(1840~1882)清同治年間去麥加朝覲時接受的嘎迪忍耶學理。據此,中國內地的嘎迪忍耶基本來自新疆和國外,分支門宦有大拱北、靈明堂、楊門、韭菜坪、文泉堂(高趙家、崖頭、通貴、撒拉)、香源堂、齊門門宦等。
㈧ 什葉派和遜尼派都是伊斯蘭教派嗎
是的,古蘭經是個框,啥都能往裡面裝,各家對古蘭經的理解解釋不同,追求不同,就分成了: 格底木、古行、老派、老教、遵古教、塔格利德派、門宦理學派、虎非耶、低聲派、華寺門、畢家場門、宦穆夫提門、宦北庄門宦、胡門門宦、鮮門門宦、洪門門宦、通貴門宦、靈明堂崖頭門宦、高趙家門宦、撒拉教、格底林耶、大拱北門宦、韭菜坪門宦、哲合林耶、高聲派、搖頭派、新教老官川北山門宦、南川門宦、沙溝門宦、橋門宦、西道堂、漢學派、曲索麻庫不林耶、沙孜林耶、依禪派、依禪來爾白山派、黑山派、艾海里遜乃、新興派、蘇派、白派、賽萊菲耶、三抬教派、穆爾吉亞派、純穆爾吉亞派、薩班派、烏巴德派、加桑派、優努斯派、沙里西派、圖馬尼派屬性派、擬人姆派、卡拉米葉派、伊巴哈派、伊巴希葉派、自由思想派、光陰派、伊斯法罕學派、內學派、巴頹尼葉阿赫默教派、馬達爾教派、巴布教派、巴哈教派、瓦哈比派、菲亞派、光塔派、米蒙派、卡奇米蒙派、富圖瓦菲特彥兄弟會、艾赫瓦伊索夫派、蘇非派、新蘇非派、譴責派、照明學派、賽萊菲蘇非學派、非賽萊菲與遜尼蘇非學派、遜尼蘇非學派、薩里姆學派、遵法派、非遵法派、蘇非教團、卡迪里教團、蘇哈拉瓦迪教團、里法伊教團、比克塔西教團、契斯提教團、沙茲里教團、巴達維教團、沙法維教團、賽爾德教團、毛拉維教團、庫布拉維教團、納合西班迪教團、加蘇里教團、伊沙維教團、沙塔里教團、努爾巴赫什教團、達哈布教團、白拉姆教團、薩曼教團、沙曼尼教團、白優姆教團、齊亞尼教團、拉赫曼教團、德加維教團、提加尼教團、伊德里斯教團、伊斯瑪儀教團、達爾卡維教團、巴克利教團、法德里教團、穆里德教團、沙利赫教團、哈特米教團、烏韋斯教團、穆罕穆德教團、尼瑪圖拉希教團、賽努西教團、卡蘭達爾教團、YSL學者協會、白爾蒂黨、瑪斯友美黨、聖教聯盟、七黨聯盟、菲達因組織、光明追求者組織、號召黨、阿邁勒動、。。。。。。。派別。
㈨ 中國的伊斯蘭教有四大門宦
一、
虎夫耶:阿文意為「低聲的」,即低聲念誦「迪克爾」(贊頌詞),故又稱其為「低念派」。它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蘇菲學派之一,由清朝時期(約1672年)的宗教領袖阿帕克和卓(維吾爾族白山派首領)、馬來遲(民族不詳)二人創立和傳授的。虎夫耶的教職人員主要有穆勒什德、海里凡和穆勒提,穆勒什德是教主,又被稱為「太爺」,他被教徒視為聖徒,他死後所修的墓地就成為宗教活動場所;海里凡是相當於長老的品級,被稱為「老人家」;穆勒提是指學習道乘修功的門徒。另外還有下屬的阿訇和「滿拉」,實行教主集權制,後演變為教主家族世襲制。下屬若干教坊聯結為一個教區,由教主指派海里凡主持教務;各教坊長由教主委任,不由教民推選聘請,他們只在清真寺進行教乘功課。「迪克爾」一般是由首領秘密向他人傳授。念誦時把「安拉乎」分成三個音節,並在身上選三個穴位,按音節在穴位上運氣,做出不同的動作。在這一派裡面,還有20多個分支,分布在中國西北各省以及雲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區。這個門宦支系較多,約有20餘個,如華寺、畢家場、鮮門、胡門、劉門、洪門、瘋門、丁門、法門、通貴、靈明堂、文泉堂、穆夫提、涼州庄、鹼溝井、高趙家、臨洮、北庄、崖頭、撒拉教等,但各個支系之間,並無統轄、隸屬關系,獨立傳教和行使教權。虎夫耶主要分布於西北甘、寧、青、新等地。
二、
哲赫忍耶:阿文意為「公開的」、「高揚的」,在道乘功修中主張高聲朗誦「迪克爾」(贊頌詞)而得名。故又稱為「高贊派」、「高聲派」。哲赫忍耶產生於十八世紀中葉(清乾隆年),由該派第一輩教主馬明心創立。馬明心(1719—1781年),字復性,經名伊卜拉欣,道號「維嘎耶·屯拉海(維嘎耶·圖海,民族暫不詳)」。他祖籍甘肅武都,幼年隨叔父前往麥加朝覲,路遇葉門蘇菲派道堂教主伊本·辛尼,被收為徒。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回國,帶回經籍,創建哲赫忍耶門宦,先後在青海、甘肅、寧夏、雲南等地各族(包括部分藏、漢等民族)中宣傳其主張,信徒日眾,形成中國一門宦教派,去世後被尊為「束海達依」(意即「為真主之道犧牲的人」)。哲合忍耶有5個支系,分別為板橋、沙溝、南川、北山、新店子,雖同為哲合忍耶門宦,但相對獨立。哲赫忍耶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等一帶。
三、
嘎德林耶:阿語意為「大能者」,也是伊斯蘭教四大蘇非學派之一。該學派於12世紀首創於波斯,曾盛行於伊拉克巴格達等地,清康熙初年由穆罕默德29世後裔「華哲·阿布都·董拉希」傳入甘寧青。在長期發展中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與其他蘇菲學派有著顯著區別。這個門宦包括大拱北、香源堂、阿門、祁門、韭菜(九彩)坪等支系。嘎德林耶有出家習俗,在出家人中選出一位「當家人」,是該門宦顯著特徵。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雲南、四川等一帶。
四、
庫布林耶:起源於中亞地區的一個教團,阿語意為「至大者」,它也是伊斯蘭教四大蘇菲學派之一,源於中亞人「納吉姆丁·庫布拉」所創的庫布拉維教團,據說,第一個將庫布林耶傳入中國的是一位名叫「穆乎引的尼」的阿拉伯人,他曾三次來中國傳教,第一次到兩廣傳教,第二次到兩湖傳教,第三次來甘寧青傳教,最後於明末清初定居河州東鄉大灣頭傳教,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並送給他九畝地,穆乎引的尼遂改姓張,號玉皇,字普濟,成為東鄉族一員,和他先後來到大灣頭的還有其子艾海買提·白賀達吉,後繼任了第二輩教主,發展不少教眾,有東鄉族有回族,其子孫相襲已經傳了十幾輩。因為他在大灣頭山腰上建立了拱北(墓地),俗稱張門或者大灣頭門宦。他們的道乘功課主要是靜修參悟,規定穆勒什德(教主,太爺)每年必須靜坐40或70天,甚至長達120天,一般是在僻靜的山洞裡進行,在此期間盡量少吃食物,少睡覺,每天清晨就開始默念「齊克爾」,履行拜功,直到深夜。這是一個人數較少的派別,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甘肅的東鄉、康樂和皋蘭等地。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中國穆斯林所謂的新、老之分也有個特點,即「新教不新,老教不老」。作為老教鼻祖的「格迪穆」,它難道不平和么?它的教義難道不靈活么?做為新教的代表「伊赫瓦尼」,它難道不激進么?他的理論難道不刻板么?最後再說一點,但由於其民族形成歷史的諸多原因,中國穆斯林在一些方面也深受什葉派的影響、很多方面也有什葉派的痕跡,而且是相當大的影響。這都和回族的民族起源、民族文化有重要的關系。據馮今源先生在《中國的伊斯蘭》一書中根據前人的傳述列舉了一些事例,其中有:
一、經堂教育畢業的學員,要舉行「穿衣掛帳」的儀式,所謂的「穿衣」,即是穿綠色的大衣。重綠色,正是什葉派的特點之一。
二、主管教務的被稱做伊瑪目,稱呼經堂教育的學員為哈里發。這也是什葉派習慣的稱謂。
三、傳習經典多用波斯語,如《虎托布》、《克爾白歐》、《古力斯它尼》、《米爾涮德》、《侯賽尼》、《賴麻爾台》等等。
四、沖頭、禮拜的舉意以及日常用語多是波斯語。
五、注重紀念阿里之妻法圖麥,每年都要做法圖麥姑太太會,卻不為法圖麥的母親,聖室海底徹做「聖紀」。
六、給小孩起名字,多取「阿里、哈桑、海珊、法圖麥」等什葉派尊敬的人物。
七、卧爾足桌上上多講的阿里的驍勇,少講的是歐麥爾的戰功。
八、在八項教門原根中強調「唯(信賴)伊瑪目」。
㈩ 伊斯蘭教的四大門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門宦的產生,還要追溯到乾隆年間馬來遲和馬明心的出現,以及兩派之間的矛盾。馬來遲傳來奈格什班頂耶低聲記主的修持方式,這符合稍早由黑達葉統拉•阿發格傳來的方式,也是奈格什班頂耶傳統的修持方式,因而廣為大家接受。十年後,馬明心從葉門傳來奈格什班頂耶高聲記主的方式,儀式簡便,從者眾多。一高一低,差異明顯,遂將高聲記主法叫「哲赫忍耶」(高念派),低聲記主法叫「虎非耶」(低念派)。隨著兩派矛盾的加劇,門派意識得到強化,哲赫忍耶被斥為「新教」,馬來遲的虎非耶以老資格的「老教」自居。由於二者以組織化的形式存在,以制度化的形式傳播,形成了明顯的群眾性團體,中國的門宦就此誕生。據考證,「門宦」一詞最早出現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河州知州楊增新的《呈請裁革回教門宦》奏摺中。[4] 「門宦」一詞最早是他稱,可能來源於漢族的「門閥」、「宦官」、 「宦門」等詞,表明一種封建官僚貴族身份的特權。後來為各門宦所接受,成為自稱。
門宦從清乾隆年間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大小超過四十多個,遍及西北各省。但無論數量多少,均帶有共同的特徵——蘇菲主義傳統。因此,我們不妨說,中國的蘇菲主義門派,無論多少,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教派——門宦,因其對經典教義的理解和實踐有別與格迪目。了解了門宦的性質,就知道門宦形式不是中國內地的首創,而是國外蘇菲教團組織形式的移植,只是給了一個新的名稱而已,在新疆叫「依禪」。門宦在內地的出現,首先要提到奈格什班頂耶傳教師華哲·黑達葉統拉·阿法格,他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從新疆抵青海和蘭州傳蘇菲主義學理,吸收弟子,廣招門徒,播下了門宦的種子。從傳入時間而言,中國最早的門宦當數後來逐步形成的畢家場門宦,而從組織形式而言,最早具備門宦形式的當數馬來遲的華寺門宦和哲赫忍耶門宦。門宦的功能在民間充分顯露以後,各支派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里,中國西北出現了四五十個大小不等的門宦,如華寺、畢家場(劉門)、穆夫提、臨洮、北庄、胡門、洪門(涼州庄、鹼溝井)、丁門、鮮門、張門、文泉堂(崖頭、高趙家、通貴、撒拉)、法門、靈明堂、香源堂、齊門、楊門、韭菜(九彩)坪等,而且還繼續衍生。
門宦的門派雖然眾多,但其宣揚的學理基本一致,即蘇菲主義,不同之處在於細節的實踐上。依照蘇菲主義學說,門宦追求「三乘」的全美,將其依次看做近主的道路和後世成功的途徑。所謂「三乘」,就是指(1)教乘(舍勒爾提),即履行伊斯蘭教的五項基本功課(念、禮、齋、課、朝);(2)道乘(妥勒蓋提),即在教乘基礎之上,在精神導師「穆勒師德」的指引下,從事冥想、贊念、齋拜等功修,以期獲得神秘的體驗;(3)真乘(哈給蓋提),是三乘的目的和結果,即已經達到明心見性、體悟真理的最高境界。門宦都很重視道乘的修持,一般主張教乘與道乘並修,有些甚至認為無道乘就無教乘,特別強調道乘。所以,國外的蘇菲、新疆的依禪和內地的門宦,名稱雖不同,但有相同的含意。門宦的特徵是,以蘇菲主義為理論基礎,踐行修身養性的功課;以導師(老人家、教主)為核心,聚集一批熱衷的群眾;以道堂拱北為中心,統治所屬各地清真寺。門宦具有組織化、制度化和義理化等幾個特點。
中國的門宦,分幾種類型,有直接從國外傳來的,如花寺門宦、哲赫忍耶、法門、文泉堂;有外籍蘇菲來傳的,如畢家場、大拱拜、張門、穆夫提等門宦;又有從新疆學來的,如北庄、丁門、洪門等門宦;還有自創的,如胡門和西道堂。其中西道堂是一個較特殊的門宦,其創始人馬啟西先生最初想擺脫門宦的專權,恢復格迪目的平等與自由,但終究沒有擺脫門宦的組織形式和外在表現,即有教主、有組織、有拱北、有忌日,甚至連「西道堂」這一名字也帶有門宦的烙印,只是在教義上傾向於格迪目,沒有特殊的蘇菲修持,也沒有道統的傳承。因此,西道堂是一個具有格迪目性質的門宦。
另外,中國門宦,無論多少,主要歸三個大的世界性蘇菲教團:奈格什班頂耶、嘎迪忍耶和庫布忍耶。有一小部分屬於沙茲令耶教團。奈格什班頂耶教團由中亞布哈拉蘇菲白哈文丁·穆罕默德·伊本·布爾哈嫩丁(公元1318-1389)於十四世紀創立,後以中亞為中心傳播到伊斯蘭世界各地,是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世界性蘇菲教團之一。奈格什班頂耶傳到中國,有兩條路線:一是從中亞及印度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新疆、再傳入西北內陸的;一是從西亞的葉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16世紀初,中亞奈格什班頂耶的三個支系先後傳入中國新疆,後又傳到內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後,喀什噶爾和卓家族傳人黑達葉統拉•阿發格三次來河湟地區傳道,招收徒弟,傳授奈格什班頂耶。於是有了後來的畢家場、穆夫提等門宦。後來馬來遲從麥加回來,創華寺門宦,傳奈格什班頂耶,馬明心從葉門回來,創哲赫忍耶,也傳奈格什班頂耶。然而,無論是「哲合忍耶」還是「虎非耶」,都是奈格什班頂耶在中國的分支。值得一提的是,「虎非耶」和「哲赫忍耶」兩個名稱中國獨有,國外絕無。二者在國外的源頭,都屬於奈格什班頂耶教團。後來產生於奈格什班頂耶的支派門宦,除了直接與哲赫忍耶有淵源關系的,其他都自稱或他稱為「虎非耶」,主要有:穆夫提、臨洮、北庄、胡門、洪門、鮮門、丁門、華寺、畢家場、法門等。
嘎迪忍耶是蘇菲教團中最早興起的一個,由伊拉克人阿布杜里·嘎迪爾·吉拉尼(1077年—1166年)所創,在葉門、敘利亞、埃及、印度、土爾其、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非常盛興。1766年,清廷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亂後,和卓家族成員阿卜都而滿(因此人身有異香,後人稱他為「香巴巴」),被押解進京,途徑蘭州時授海闊以嘎迪忍耶學理,海闊創嘎迪忍耶香源堂門宦。1674年,華哲阿卜頓拉 (公元1574——1689年)來河州傳道,收祁靜一為徒,始傳嘎迪忍耶學理。祁靜一創大拱北門宦,為嘎迪忍耶教團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分支。後來,靈明堂等門宦也來自新疆。另外,文泉堂據稱是由馬文泉(1840~1882)清同治年間去麥加朝覲時接受的嘎迪忍耶學理。據此,中國內地的嘎迪忍耶基本來自新疆和國外,分支門宦有大拱北、靈明堂、楊門、韭菜坪、文泉堂(高趙家、崖頭、通貴、撒拉)、香源堂、齊門門宦等。
庫布忍耶由奈吉蒙丁·庫布里(1221年卒)在波斯創立,流行於中亞和南亞諸國。但它始終沒有形成像奈格什班頂耶和嘎迪忍耶那樣傳播廣泛的影響力,在各地以小規模的形式存在。庫布忍耶大約在清康熙或乾隆年間從新疆傳至河湟地區[5],始傳人為穆呼引迪尼。據傳他三次來內地,到過兩廣、兩湖,也到過河南、青海,最後定居甘肅河州東鄉大灣頭,形成張門門宦。又據青海大通新莊申哇庫布忍耶的口傳,穆呼引迪尼自新疆沿河西走廊來內地傳道,首先到達青海大通,居住新莊申哇拱北,始傳庫布忍耶學理。
中國的門宦,不管數量多少,基本屬於這四個世界性的蘇菲教團,雖然也有其它教團活動的足跡,但沒有形成龐大的門宦組織,所以,我們暫且將中國內地的門宦限定在主要的三大教團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許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格迪目和門宦是同一回事,或者只要提到「老教」,就想當然地認為就指格迪目和門宦。實際上,格迪目跟門宦有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在教義上,「格底目」只注重教乘,對後來的蘇菲實踐(道乘)表示默認,但不強調,只將其看作副功;門宦踐行教乘,但更注重道乘,甚至有些門宦認為無道乘就無教乘。在組織形式上,門宦有組織化的團體,有統一化的領導(老人家),有神聖的中心(道堂或拱北),而格迪目鬆散,互不隸屬,無統一領導,甚至反對門宦的教主制,反對探望拱北。因此,門宦不是格迪目的支派,格迪目也不是門宦的附屬,二者分屬兩個不同的教派。門宦脫胎於格迪目,但許多方面仍然保持原有的傳統,如保持瑪突勒迪派的信條和哈奈菲學派的教法;在細節上,沒有對漢化現象進行改變,所以,門宦表面似乎跟格迪目無多大差異,導致了一般人將二者等同起來的情況。實際上,二者走的是兩條道路,是否踐行蘇菲主義,是二者之間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