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老年大學記錄片

老年大學記錄片

發布時間:2021-11-11 03:43:42

1. 步入中年卻仍然在追夢的人現在都怎樣了

之前我的阿姨她一直想學習會計想考個會計資格證,但是那個時候她一直是家庭婦女,直到孩子也去上大學了,他才開始考試,到現在竟然也能考上了。

2. 陳明遠是什麼樣的人

陳明遠今年64歲,是大興區文聯理事、大興區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他還是大興區老年大學國畫講師,熱心於美術的普及工作,為本區老年大學的花鳥專修班和國畫基礎班的學員們不辭辛苦地講課,已有8年之久,是一位口碑甚佳很受敬重的書畫「園丁」。
我熟知他較早。他1965年就因多次在報刊上發表美術作品而被選出席為「北京市文學藝術創作會議」代表。那時他才23歲。40餘年來,他的作品接連不斷地在報刊登載,並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及他工作的農林系統展會上參展、獲獎;他的許多作品作為禮品傳入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前南斯拉夫等國家。
筆者至今記得,1984年中央電視台《祖國各地》欄目組為大興南郊農場拍攝紀錄片時,曾建議創作一幅反映當地歷史風貌的大畫作為片頭內容。農場黨委經研究,就把任務交給了陳明遠。陳明遠深感責任重大,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查看歷史資料,到「南海子」考察,創作時幾易其稿,終於一幅長190厘米、寬90厘米的工筆重彩畫《狩獵圖》問世。畫中有開闊壯觀的皇家圍獵場面,有栩栩如生的馳馬、奔鹿、追犬、逃兔,以及龍旗招展的皇家儀仗……這幅精彩的作品生動地再現了南苑一帶的歷史風貌,使播出的紀錄片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幅《狩獵圖》成為陳明遠留給家鄉的文化瑰寶,並8次被各報刊選用。
陳明遠為人忠厚,謙虛好學。「要想畫好畫,先要做好人」是他的座右銘。他曾得到過著名國畫大師白雪石先生及其長子白啟哲近6年時間的悉心指點,從技法到創作的功力驟增,再加上他數十年的生活積累,堅持筆耕不輟,他的畫路極廣,題材很寬,不僅工筆寫意兼擅,而且山水、花卉、走獸樣樣皆精。他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的研究員,但他卻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動,一心服務於家鄉,服務於普通百姓,多年堅持在大興老年大學和老年書畫研究會義務講授山水花鳥的基本技法和創作知識,贏得了一片贊譽。近6年來,他又在家鄉西紅門鎮的文化活動中心書畫班講課,盡管自己累些,但看到已有上千名老少書畫愛好者畫技日漸精進,更加心清氣朗。我想,古人所說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3. 如何評價高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值得一看嗎

2020年的開年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豆瓣評分9.2,共十二期,每期30分鍾左右,分別以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為主題,勾勒出一個人的一生。

作為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不算長。

篇幅有限,略寫的部分不是不精彩,只恨文字能呈現的終究少,沒有動態的畫面更震撼。

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別,看紀錄片時,我們跳出自己的生活,會注意到更多細節,那是同樣也發生在自己生活里,卻因為身處其中被人忽視的風景。

看過很多“超好哭”的紀錄片,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很疼。

值得說道的是,《人生第一次》的基調是溫情的,淚窩淺的是要從頭哭到尾沒錯,但眼淚里不僅僅是心疼委屈,更多的是被點點滴滴的幸福融化。

從生命伊始到垂暮之年,從第一聲啼哭到鄭重與世界告別。

看過《人生第一次》,更要認真地過好這一生。

4. 兒女該支持中老年父母離婚嗎

不該支持了
都已經是古稀的年齡了
為什麼不能互相的忍忍
這樣家裡會多麼的幸福呢
作為兒女,需要多勸勸才是

5. 敬老院和幼兒園建在一起是有利還是有弊

有好有壞,如果老人博愛比較喜歡孩子,孩子陪伴老人不會孤獨

6. 如何評價紀錄片《九零後》

評價如下:

《九零後》意蘊綿長,在這場跨越歷史時空的「對話」中,西南聯大師生「剛毅堅卓」的歷練,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沸騰著更多新時代「九零後」「零零後」的青春熱血、雄心豪情。

該片既表現西南聯大的「魂」,又鑄就起國家的「魂」、民族的「魂」與時代的「魂」,實現了跨越年代的靈魂與當代青年的精神碰撞。(雲南廣播電視台、中國日報綜合評)

《九零後》從個體角度展開敘事,通過楊振寧、許淵沖、楊苡等16位聯大「九零後」學子的回憶與講述,還原西南聯大本貌。

不同於《西南聯大》紀錄片的宏大敘事,《九零後》選擇將西南聯大這個宏大的歷史載體編織成為更加生動、豐富的個體生命。它擁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員表」,這么多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在紀錄影片中可以說絕無僅有。(中國新聞網、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潤綜合評)

《九零後》是一部有著歷史溫度和厚度的電影,影片中的聯大學子用一生詮釋「讀書報國、教書救國」精神,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經歷者與見證者。

該片用真實記錄的方式,呈現了這些「九零後」們充滿青春時光的歷史往事,將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與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講述給年輕人。

該片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通過電影黨課的形式,讓各族人民更加深入了解黨的百年奮斗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之力。(雲南老年大學校長伍敏、瀟湘晨報綜合評)

《九零後》是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攝制的一部關於西南聯合大學的紀錄片,由徐蓓執導,16位專家學者參與拍攝。

《九零後》拍攝了楊振寧、許淵沖、潘際鑾、楊苡、王希季、馬識途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90後」專家學者,向觀眾親口講述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故事。

該片於2021年5月2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故土在戰爭中淪陷,大學被佔領、被炸毀。一群十八九歲的青年學生,他們匆匆出發,徒步南遷,穿越湘黔滇三省,最終在昆明組建臨時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聯合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

他們穿過一座城去聽「史上最好的國文課」,聽托賽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們一起抱著書跑警報、加入飛虎隊。

7. 不知不覺已經快50歲了,面對衰老的恐懼誰與我有同感啊

面對衰老的恐懼,每個人都會有。

夕陽中,許多老人自發地聚集在公園中,議論關心的話題。上海,2017

如何變老:面對衰老的人生,你會害怕嗎?

近來,許多媒體、新媒體在報道賈樟柯新片《時間去哪兒了》時,都截取了他的一句話作為標題:唯獨衰老不可醫治。盡管文章內容更多在談電影,這一標題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的暗示很明確——衰老是人類最終極的疾病。

翻譯家馬振騁老師送給我們他翻譯的《蒙田隨筆》,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這位十六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寫過一篇很有趣味的「論壽命」:「人在自然環境中都會遭到種種不測,使原本的期望生命嘎然中斷……壽終正寢,這是一種少見的、特殊的、非一般的死亡,不及其他死亡自然;這是排在末位的終極死亡。離我們最遠,因而也是我們最難期盼的。」這是四百多年前的生死觀,但隨著人類越來越遠離自然,活到「年老力衰」至少在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常態。

曾經是上海租界內最大公園的復興公園,則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園,如今也成時髦老人們熱愛的去處。上海,2017

復興公園內的「長壽合唱團」無疑是一張名片,許多已經因拆遷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還會不惜穿越整個城市來參加合唱,他們有專職的伴奏和指揮,還有人負責手抄歌譜。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草坪邊則是薩克斯風學習者的「領地」。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練太極的老人們。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道另一端,老人們成雙成對跳著交誼舞。上海,2017

事業

「退休」對於有些老人來說大概是一個生詞。今年剛步入古稀(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最近剛參與了「兩會」的報道。關於「老」,其實早在2005年時,曹景行就已經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華大學拍攝新生軍訓,一個小女孩見到他便以「爺爺」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這么稱呼。盡管如此,曹景行對工作的熱情可絲毫不亞於年輕人般。2009年,在他62歲時,他向鳳凰衛視請辭,決定「單干」:網路電台評論員、電視台特約記者、學校指導專家、一年跑15個國家拍攝電視節目……這位老年「自由職業者」的活可不少!這些還不夠,每天清晨或深夜打開朋友圈,我總能看到昵稱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動輒50餘條甚至近百條的轉發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試驗——「我覺得微信也可以變成頻道,也就是由我一個人主持的頻道。」每天他都會把自己認為值得看的內容集中轉發,這樣已經實踐了近兩年。據他估算,用於微信的時間每天都能有5、6小時了。當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時間的人。

曹景行,拍攝時70歲。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飯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復雜的東西。我吃很簡單,衣著都很簡單沒什麼,生活沒什麼累贅的,其他時間都放在這個書房,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東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鄭德仁在上海音樂廳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揮低音提琴演奏,20世紀90年代初,和平飯店酒吧重新開始接待外賓時,他參與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樂隊。上海,2015

同樣忙碌於前線的82歲(采訪時間:2016年)的馬振聘老師,他是我國重要的法語翻譯家。他在退休之後還曾翻譯過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書《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作為蒙田作品的譯者。「蒙田曾說,人不活到最後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結束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支柱,馬老每天伏案,筆耕不輟。

已經92歲高齡的指揮家曹鵬(采訪時間:2017年)仍然活躍在工作前線。在女兒的支持下,他創辦上海城市交響樂團(下稱「城交」),指導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時,我腦袋裡也都是音樂。」兩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體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輪椅上吊著針也要上台指揮。就在演出高潮之際,曹鵬突然激動得站了起來,一位當地攝影記者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這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恐怕很多年輕人都無法匹敵。有時,我也不禁會想,這些充滿智慧的老人,面對工作遲遲不願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許兩者皆有之?

用心

「質量不讓步,作風不遷就」,這是曹鵬的人生准則。也就難怪,他所指揮的城交雖然非職業樂團,水準卻並不亞於有的專業樂團。在采訪過程中,老人們對事事的認真態度令人感動。拜訪中國建築學專家鄭時齡院士之前,當時已經71歲(采訪時間:2012年)的他已經發來關於自己的文章讓我們提前了解,他自己則事先仔細讀了采訪提綱,還把提綱都列印了出來。「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這條原則在他從未變過。而就在不久前,我還在浦東民生碼頭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展覽上,見到鄭時齡院士正在聽兩位策展人匯報工作。那絕非「走場」,也並非為了「自拍」發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輕譯者,經驗豐富的馬振聘教授每天卻只翻譯兩三頁,為了確保翻譯的准確,急不來。「我做事情要有一個恆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學的嚴謹和工作的用心態度正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吧。

曹鵬,拍攝時92歲。指揮家。上海,2017

「和音樂在一起,和年輕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勞累,天天在收獲,也天天在享受。」

時間

聯繫上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帶著相機按響她家的門鈴,已經是10月底,77歲(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雷老師日程之忙碌,非常人可以想像。盡管從上海電影譯製片廠退休,但是她還持續在為譯製片配音——雖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們已經習慣了觀看原版片加字幕,但二三線城市還是有人在看譯製片。除此之外,曹老師也重新回到話劇舞台,她扮演的宋慶齡可謂形神皆備。隨著朗誦的升溫,曹雷也不斷接到在舞台上朗誦的邀請,她還攜手俄羅斯鋼琴家安德烈·皮薩列夫(Andrey Pisarev)發展了一種朗誦與音樂合作的形式,從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組曲到《一夜肖邦》,曹雷在音樂會前通過朗誦的形式把中國的聽眾引導入俄羅斯的音樂世界。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曹雷用自己在某檔電視節目中贏得的獎金為上海市盲童學校的孩子們買票,她說,這些盲童實際上是最好的聽眾。

在曹雷老師家中,她拿出日歷來,可以看到10月幾乎都填滿了,為了讓她偶爾休息一下,她的先生李德銘必須提前兩個月安排好兩人的旅行計劃,比如剛剛過去的七月,他們就在地中海的郵輪上度過了兩星期。凡是走進曹雷家的人,都首先會被玄關一面磁板所吸引,上面貼滿了世界各地名勝搜羅來的的冰箱貼,這都是他們旅行時的收獲。忙碌的日程背後,是曹雷老師對時間的珍惜。在許多媒體報道中,她被稱為「活了兩輩子」的人,20世紀80年代初,曹雷剛剛從十年浩劫中緩過來,重新回到熱愛的表演事業時,竟被查出了惡性腫瘤。接受手術和住院康復期間,曹雷努力地和病友們尋找點滴歡樂,但出院之後,她依然對生命有了緊迫感,當時單位打算照顧病退,而她卻要求調到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當專職配音演員,在幕後繼續她熱愛的事業。

對於人們想像中賺夠了錢早早退休的美好願景,曹雷老師就問一句話:「退休以後干什麼呢?」——「在40多歲得了癌症時,我以為這輩子就到頭了,沒想到後面還能有一輩子。」對於現在這些「感覺是撿來的」時間,她認為必須花在真正想做並且有價值的事情上,「就像是失而復得的東西會感覺特別寶貴,這些時間也是如此,但寶貴的時間難道就用來整天躺著、想辦法吃好的嗎?——吃多了還血糖高呢。所以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拍攝時77歲。著名配音演員。上海,2017

「我是從事聲音藝術工作的,到這個年紀,只要自己做得動,(就盡量去做那些)自己想做而過去沒有機會做的事情……我覺得,活著要有意思,要干點什麼,才會覺得一天沒白過。」

曹雷老師的日歷。上海,2017

以上文字中「序」、「身體」和「時間」三部分為我撰寫,中間部分均為李君撰寫。對於這篇報道的形式,我們原本有著更高的目標——類似攝影師羅伯·霍恩斯特拉(Rob Hornstra)和作家兼電影製作人阿諾德·凡·布魯根(Arnold Van Bruggen)在2009-2013年合作完成的《索契項目:高加索地區的戰爭和旅遊地誌圖集》(The Sochi Project: An Atlas of War and Tourism in The Caucasus),不過遺憾的是,最終我們只能做到現在的樣子,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遠遠不止寫出來的這么幾句話,希望之後還有時間沉澱,把更多有意思、有啟發的內容寫出來。

閱讀全文

與老年大學記錄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咳嗽纏綿原因 瀏覽:439
父母把房贈送給子女要交什麼費 瀏覽:720
平時吃什麼中葯材養生 瀏覽:49
濟源老年大學 瀏覽:486
4050歲女人叫什麼 瀏覽:700
神農架老年人 瀏覽:510
重陽節亰劇晩會 瀏覽:589
重陽節幼兒小班活動方案 瀏覽:71
成都老年公寓調研ppt 瀏覽:237
重陽節去敬老院報道 瀏覽:620
如何舉報父母不撫養自己 瀏覽:526
怎麼和耳背老人交流 瀏覽:893
普蘭店區農村戶口怎麼交養老保險 瀏覽:439
沈陽老年大學書畫 瀏覽:672
50歲左右跑步對關節的影響 瀏覽:970
老人的淋巴結炎怎麼辦 瀏覽:869
全國排名前列的養老院 瀏覽:200
軍隊人員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瀏覽:731
2016年全國養老金調整排隊 瀏覽:238
靠兒子媳婦養老是什麼意思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