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上有傳言稱,老年痴呆疫苗研製成功,那麼這是真的嗎
,一條有關「阿爾茨海默病疫苗研製成功」的新聞上了熱搜,微博上討論量過億,人們紛紛為「新疫苗」的到來而歡呼雀躍。但情況真的如此嗎?
科技日報記者追根溯源發現,新聞的主角新墨西哥州立大學(UNM)研製出的是可減輕純Tau蛋白聚集病理的額顳葉痴呆(FTD)動物模型rTg4510,而不是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盡管這種疫苗可以減少Tau負荷,改善實驗鼠的認知能力,但研究人員承認,人類阿爾茨海默病疫苗的成功研製可能至少還需要十年。
人類疫苗問世尚需時日
「但在實驗鼠身上取得一定療效並不意味著人類疫苗很快就會問世。」鬱金泰強調說:「無論Aβ疫苗還是Tau疫苗,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在動物模型上往往均可顯示較好的效果,但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後往往療效就不明顯了。這主要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復雜性相關,相關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往往使用轉基因小鼠,遺傳背景單一,病理表現較單純,而真實世界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病患,無論發病機制還是病理表現都要比轉基因動物模型復雜的多。」
據《今日美國報》報道,UNM發表聲明稱,盡管巴斯卡團隊也希望為人類開發出阿爾茨海默病疫苗,但他們也承認,這種疫苗距離問世可能需要數十年,且可能需要耗費巨資。
2. 饒毅質疑阿爾茨海默病葯研究者耿美玉,葯物真的有效嗎
目前還沒有最准確的消息,但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有做假的起因。在新聞發布會上,耿美玉看起來平靜而體面,沒有再哭泣。她穿著西裝,非常整潔。她在台上做了簡短的演講,感謝團隊的奉獻精神,感謝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評估效率,並逐一感謝許多與這種新葯相關的機構。即使當被問到有爭議的話題時,她也表現出同樣的冷靜。
這種新葯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它是由海洋褐藻提取物制備的低分子酸低聚糖化合物。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領導,這種新葯是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開發的,上海醫葯研究所和綠谷制葯接力,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創新葯物。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3. 怎樣防治老年痴呆症,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有何答案
對於老年人朋友們來說,最為害怕的無疑就是當人老去的時候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當然除去那些大病之外,他們最害怕患上老年痴呆症,因為這樣會給家庭,給子女帶來很大的麻煩,因此他們不想要這樣,那麼該如何去避免?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每周行走步數≥7.5萬步的人群,他們的大腦衰老上限會得到提高,大約是1年左右,這一點充分的表明了鍛煉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但是小編建議,如果經常不鍛煉的人,忽然想起來要鍛煉了,那麼還是要從散步慢慢開始做起,猛的一下鍛煉對於身體的損傷是非常巨大的,而對於經常鍛煉的人們來說,一定不要輕易的放棄。
4. 為什麼女性更易患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未徹底探究清楚,也有研究稱,相比男性,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體育鍛煉的習慣甚至承受壓力的能力,或許都是導致兩者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差異巨大的原因。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辛西婭·芒羅(Cynthia Munro)和她的合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觀察了「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含量。他們使用愛荷華州研究人員開發的標准化學習和記憶測試對參與者進行測試。測試包括讓參與者在聽到測試者大聲說出的20個單詞後立刻回憶起來,20分鍾後再回憶一遍。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訪問之間,參與者能記住的單詞數量下降了。當然這很正常,研究表明,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記憶力會隨著大腦的變化以各種方式衰退。
5. 老年痴呆的患者當中哪個血型數量最多
中國患有老年痴呆的人群逐年的增多,尤其是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有著非常高的發病率。患有這種病給患者本人和家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據美國做的一項調查當中發現,患有老年痴呆的機率跟身體的血型有關,血型是AB型的人群相比較其它的血型更容易得老年痴呆。
通過科學的調研AB血型的人群更容易患有老年痴呆。但是我們也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在平時的生活習慣當中只要注意飲食均衡、適量的運動、不要酗酒抽煙、要積極的用腦,防止記憶衰退、保證充足睡眠、對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方式,都可以起到預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6. 如何能延緩老年痴呆症的時間
經常說外語 不易得痴呆 沈陽虹橋醫院的專家稱:加拿大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公布一項驚人發現:平時生活中經常使用兩種語言的群體出現老年痴呆症症狀的時間平均要比用單一語言人群晚4年以上。 平均推遲4年 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教授埃倫·比亞韋斯托克12日說,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對184名老年痴呆症患者進行研究後,得出了上述驚人結論。這些老年人2002年至2005年間都曾在多倫多一家治療記憶病症的診所就醫。 研究人員把這些患者歸類為兩個組,第一組共91人,只使用一種語言;第二組幾乎每天使用兩種語言與人交流,比亞韋斯托克把這一組稱為「完全雙語人群」。 「研究人員發現,單語組開始出現老年痴呆症症狀的平均年齡為71.4歲,而雙語組(出現老年痴呆症病徵)的平均年齡為75.5歲。」研究小組在報告中說。 雙語鍛煉大腦 比亞韋斯托克說:「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們感到很驚奇。」 她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雙語人群用腦更多,大腦供血也相應更多,腦神經之間的聯系更易得到保持,正是這種「腦力鍛煉」推遲了患老年痴呆的時間。 「在使用兩種語言的過程中,你要用到大腦的一些部位,這些部位細胞處於活躍狀態,而且需要經常地鍛煉和活動。有這種(使用雙語)經歷,大腦就可以保持在更有活力的狀態。」比亞韋斯托克接受加拿大電視網采訪時說。 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症狀是記憶力逐漸減退,阿爾茨海默氏症是導致這種症狀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有一些葯物可延緩其進展,但無法徹底治癒。 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老年痴呆症協會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1800萬名老人患老年痴呆症;預計到2020年,全球老年痴呆症患者將達3400萬人。 常說外語有益 沈陽虹橋醫院專家強調:不過比亞韋斯托克強調,經常使用雙語交流只是有助於推遲老年痴呆症病徵開始出現的時間,並不能徹底阻止老年痴呆症出現。 參與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專家克雷克說,這項研究表明,經常使用雙語具有抵抗老年痴呆症的「巨大保護作用」。他表示,研究小組還計劃研究經常使用外語的其他好處。 加拿大阿爾茨海默氏症學會說,研究結果令人興奮,也印證了其他研究人員最近提出的看法:多用腦也許是延緩老年痴呆症的最佳方法。加拿大阿爾茨海默氏症學會官員戴蒙德說,任何能夠延緩老年痴呆症病徵出現的消息都是「極好的消息」。
7.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老人痴呆症
1.75歲以上老人.老年痴呆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的一類老年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多見於7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血管性痴呆則以75歲以下的老年人較多。當然,孤僻者:喪偶、獨居、情緒抑鬱者是老年痴呆的高危人群。這些老年人與外界交流少,長期處於孤獨、寂寞狀態,老年痴呆的發病率會增高。
2.有家族痴呆病史者。老年痴呆患者近親的發病率為一般人群的4倍多。其中有一部分老年痴呆患者可發現染色體缺陷。
3.女性較多發。老年性痴呆多見於女性,女性的發病率較高。在65歲以上婦女患老年痴呆通常要比年齡先匹配的男性高2-3倍。健康來年女性從50-60歲開始腦體積縮小,主要影響海馬和頂葉,而男性比女性腦萎縮至少要晚10年。
4.腦外傷。腦外傷史痴呆的依噶危險因素。早年不慎頭部遭受到外傷,無論有無喪失意識的腦震盪,都容易患痴呆。
5.高血壓患者。高血壓史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對腦組織的影響是一個持續而漸進的過程,與與中年期認知功能減退、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發病以及海馬萎縮等有關。因此中年時期患高血壓能夠增加痴呆風險。
6.血脂高者。中年期高血脂能增加痴呆或者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因為高血脂嫩鞏固直接影響β澱粉樣蛋白的代謝,而β澱粉樣蛋白是老年痴呆的危險因素。
8. 老年痴呆症(失憶症),是人體的哪些部位的原因
芬蘭開展的一項針對老年人的大型研究發現,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症是引起老年痴呆病的兩大危險因素。如果這兩大因素協同遺傳因素一起作用於同一個人身上,那麼這個人患老年痴呆病的危險性將會是其他人的8倍。過去已經有研究顯示,阿朴脂蛋白E-e4基因與遲發性老年痴呆病有關,患者在75歲以後會出現記憶衰退和認知困難。據估計,全球有四分一的人攜帶有這一基因。芬蘭Kuopio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449名於1972年開始就被芬蘭流行病學家跟蹤隨訪的個人進行調查,據1998年收集到的數據,73%的隨訪對象年齡在65~79歲之間,他們中間攜帶老年痴呆病基因阿朴脂蛋白E-e4者老年痴呆的發病危險是其他人的兩倍
9. 為什麼女性更容易患阿爾茨海默病
科學家們仍未弄清為什麼阿爾茨海默病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會不成比例。在美國500多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約有64%是女性。
據估計,女性比男性運動少,這與女性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較高有關。運動的效果似乎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在四月份,另一項研究也得出結論,運動可以幫助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不過,談到男女之間的差異,答案並不總是那麼清楚。基因和激素也可能發揮作用,但將科學家帶入更加黑暗的領域,有時使他們面臨的問題多於答案。
10.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抗阿爾茨海默病先導化合物,有何意義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理非常復雜,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癒方法或葯物。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近期首次發現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或可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先導化合物,這為新型葯物研發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近期,郝小江課題組與本所姚永剛課題組合作,在植物苦木科牛筋果中發現了結構新穎的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其結構最終通過X射線單晶衍射實驗得到確認。採用蛋白免疫印跡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及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發現,這種化合物可通過多靶點起作用。此番創新發現,或將給未來阿爾茨海默病新型葯物研發帶來轉機。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有機化學權威期刊《有機化學通訊》上,並已申請發明專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