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老年大學 > 老人家周年要上幾次墳

老人家周年要上幾次墳

發布時間:2021-10-24 15:28:24

① 長輩去逝後,按傳統觀念和習俗,多少年進行一次大的祭奠

1:一般祭奠過世老人有以下幾個日子:春節前、清明節、七月十五鬼節、十月初一燒寒衣、祭日;

2:補充介紹:
據我的了解,基本形式,老人以土葬為主,但火葬的比例近年來上升了不少,如果是土葬,家屬是需要自己想辦法找車找人找關系,在凌晨悄悄送出城區到鄉下安葬的,因為路上有檢查,畢竟都是省道國道的。但無論土葬火葬,絕大部分都會操辦一個風光的葬禮,停靈3、5、7天不等,以5天為多。第一天打靈堂,第二三天接受生前親友拜祭,第四天晚上開始鬧夜,一般是流行音樂演唱會,有職業的樂團主持人和歌手,大約三五人吧。第五天晚上繼續鬧夜,這是傳統的花鼓戲,中間孝子賢孫們要數次跟著腔調大哭,哭聲越響越好。然後凌晨出殯。禁忌很多,但都是常規的禁忌,不能穿紅,不能同時辦紅喜事,靈堂不能正對著院子大門,後人不能拒絕其他人的拜祭等等。夭折的小孩不能搭靈堂,是因為沒有成年,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未成年而夭折者,不入祖墳,不上族譜,不進靈堂,這樣做是為了讓小孩子平安的走,早早托生,不會因為風光大葬而折了他的福。說白了,就是小孩子受不起。

補充:
出殯次日清早,晉南聞喜等地講究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翼城一帶,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如忻州河曲,親友帶上火鍋、柏柴去墳地匯聚,祭奠後食畢而歸。
從人死後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弔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並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穀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後或安葬 100天後,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後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後,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於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後,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藉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並寄託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由以上對山西各地喪葬禮儀的簡略縷析,可以看出,盡管每一地區都有許多獨特的習俗,但在種種迥異的形式外殼下,卻蘊含著共同的內涵,即通過喪葬禮儀的舉行,寄託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同時,喪葬禮儀反映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既不可避免地具有迷信的一面,又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正如論者所說:「喪葬禮儀是人生禮儀中一種獨特的方式。」盡管生者對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 ,但在民間觀念中 ,死與生一樣,是一種應時必至的現象,它對於死者來說,未必不是一種頗為有益的解脫。所以民間一貫把婚事和喪禮並稱為「紅白喜事」,在舉辦喪事的指導思想上,越熱鬧越好。這種看法對於紅紅火火辦喪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說是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山西的喪葬禮儀,近幾十年來,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尚 ,不僅滌除了喪禮中迷信荒誕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簡化,內容上也出現了很多的變化 :吊喪改為追悼會 ,披麻戴孝改為戴黑紗,各種紙扎改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江西一帶的葬禮儀式,一般要子女孫子孫女輩准備一雙鞋子子女輩秀白布孫子孫女輩秀白布+紅布。然後死者來年燒了去,來紀念死者~到了家鄉下葬的時候兒子和孫子是下葬的時候去祭拜。如果有橋的地方要下跪然後讓棺材從頭上過,女兒和孫女是第二天才能去山上祭拜.

② 老人過世都上幾周年墳

每年都上墳

③ 民間風俗中,一年能否上2次墳

傳統的上墳日:清明、七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除此之外,可視你與亡人感情、孝道程度,隨時可去。去的次數越多越說明你賢孝。古有為父母守孝三年之說。也有守靈、送燈等多種盡孝先例。

④ 老人去世五年周年要去上墳嗎,是上午還是下午

上墳不只是去墳頭燒點香蠟燒紙再磕個頭,一般還要除草、壘土、修葺,將墳墓修繕一番,因此比較耗費時間。與其他節日相對固定在某一天不同,清明上墳沒有固定的日子,並不是非得在清明節當天去,且清明節當天不一定就特別適宜祭祀,黃歷上很有可能提示忌祭祀、動土、修葺。因此,要根據自家實際情況而合理安排時間,選擇大家都能抽空的時間去上墳。如此一來,上墳不僅日期不固定,就連是上午去還是下午也難說了。

二、分情況決定上午還是下午
由於農村有新墳三年不上墳的講究,所以民間有在春分之前給新墳「攔社」的習俗,而春分一過,就有人開始清明上墳了,因春耕忙於農事而直到穀雨時節還能偶見零星上墳的,所以清明上墳持續時間長。在攔社後,民間要過社節,而如果同宗親共聚祭祖,則還會舉辦清明會,久而久之,一些地區就把過社、清明會合在一起而成了同姓宗族間的宗親會,為了能有足夠時間宗親會,上祖墳的時間多挑選在上午。

至於大宗分出來的小宗,族親上墳則沒那麼多講究,大家關系較近,平時都能見到,同去上墳祭祖完畢後差不多就散了,所以上下午去上墳都可以。清明上墳要帶上水果、糕點、刀頭肉、豬心、豬腰子等貢品,對於多餘的食品,上完墳後大家就在墳地分而食之。

⑤ 老人祭日和過年一個月,能上兩次墳嗎

你好,我國復原遼闊,地域寬廣,各地的風俗習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一個月是不能上兩次墳的,你的情況建議問一下你們當地的老人。

⑥ 老人去世一年內上幾次墳

3次吧

⑦ 老人過世都上幾周年墳

就看當地的風俗
像我們這邊,一般是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比較重要的是周年和三周年。

⑧ 請問我老爹上五七墳和老娘上周年墳一個月能上兩次墳嗎

一個月是可以上兩次墳的呀,當然了,不同的地方風俗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老人家周年要上幾次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金降低 瀏覽:849
四十五歲適合哪些體檢 瀏覽:805
70歲街舞大爺揭秘 瀏覽:916
男的說養生是什麼意思 瀏覽:338
國企職工體檢什麼時候出結果 瀏覽:99
2015重慶退休工資 瀏覽:967
美容養生祛痘加盟費多少 瀏覽:610
揚州養老院價格 瀏覽:917
長春花長壽花黃色的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33
孝順和孝敬哪個更難 瀏覽:924
今年退休的人有工資漲 瀏覽:89
濱州事業編體檢後多久公示 瀏覽:82
老人家碰瓷警車 瀏覽:262
護理退休有養老金 瀏覽:542
什麼叫地方養老金 瀏覽:95
長壽花枝幹長白毛怎麼治 瀏覽:719
養生堂維e面膜怎麼用 瀏覽:944
老年人打噴嚏 瀏覽:578
社區老人重陽節 瀏覽:712
老年人咳痰多怎麼回事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