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年人腿疼的原因有哪些
為什麼會發生老年人腿疼
1.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3.間接性跛行: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下肢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上文介紹的疾病,就會引發老年人腿疼,所以說,疾病是導致老年人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老年人腿疼,那就需要先來治療疾病,然後再來擺脫腿疼困擾。每位老年人腿疼的原因不同,適合用的治療方法也會有區別,為了安全有效,老人要聽醫生的建議。
⑵ 中老年人腿疼怎麼回事
給你介紹兩套保健操,經常做做:
頸肩保健操治療頸椎病、肩周炎
頸椎病、肩周炎是常見病、多發病。在臨床中常見到兩種疾病 並存。其中不少患者反復發作,飽受病痛折磨,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頸肩操是根據頸椎 病、肩周炎的病因病機創編的一套增強頸肩活動功能、疏通局部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消除 局部疼痛的體操鍛煉動作。易學易練又方便,省時省錢療效好,而且學會頸肩操後,既不必 住院,又不需要配合牽引、葯物、理療等治療,也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只要持之以恆,利用 工作間休或晚上看電視廣告時堅持每天練1—2遍,就能收到滿意療效。
頸肩操作簡介 頸肩操共八節,每節做1—4個8拍,自由選擇。
預備動作:雙腳站平行11字與肩同寬,全身自然放鬆,上肢自然下垂,雙眼向前平視。
1 四面側頸:(1)頭頸向前向下低垂,盡可能將下頦彎向胸骨上凹。(2)頭頸緩緩回預備位 。(3)頭頸盡量向後側仰。(4)頭頸緩緩回預備位。(5)頭頸向左側側屈到最大極限。(6)頭頸 緩緩回預備位。(7)頭頸向右側側屈到最大極限。(8)頭頸緩緩回預備位。
2 地上尋珠:(1)頭頸緩緩向左肩方向轉動。(2)頭頸轉向左後下方最大極限,雙眼看向左 後下方地上(3)繼續轉向左後下方,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4)頭頸 放鬆緩緩轉回預備位。( 5)、(6)、(7)、(8)拍頭頸轉向右後下方做相似動作。
3 天上望月:(1)頭頸緩緩向左肩方向轉動。(2)頭頸轉向左後上方最大極限,雙眼看向左 側後上方天空。(3)繼續轉向左後上方,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4)頭頸放鬆緩緩轉回預備位 。後4拍向右後上方做相反向動作。
4 運轉頸椎:注意點是頭頸肩要完全放鬆,雙肩不要上抬,轉圈要到位,用力要均衡。(1) 頭頸向左側轉動。(2)向後側轉。(3)向右側轉。(4)向前轉。每4拍轉1圈,動作要連續,轉 動時雙眼不要閉上。先逆時針轉4圈再順時針轉4圈。
5 夾脊牽頸:預備動作再加上屈雙手肘關節,雙手握實心拳置於腰側。(1)雙拳緊握與肘關 節同時向身體後側用力牽拉,同時夾緊大椎及脊柱旁的豎脊肌群,頭頸向身體前方平行牽伸 至最大極限,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2)緩緩放鬆回預備位。後面每2拍重復上述動作一遍。
6 雙手托天:預備動作,再把雙手十指交叉置於小腹前。(1)交叉的雙手掌心向上平托胸 部前,肘關節與手掌成水平線。(2)雙手心向外翻轉,雙手掌心向上盡力伸托於頭頂上方, 頭頸盡最大極限後仰。(3)雙手分開側舉與肩平高,同時雙手掌心朝向身體後側,大拇指與 其餘四指分開朝向下方,其餘四指並攏向上方豎起,頭頸轉向左側,雙眼看向左手豎起的手 指尖。(4)手及頭頸回預備位。第5—8拍動作同前4拍,僅在第7拍時頭頸轉向右側,雙眼看 向右手豎起的手指尖。
7 搭手轉肩:預備動作是將右手從右肩上方伸向左背側,左手從腰背側伸向右肩上方,掌 心向外,雙手手指相對搭,如果手指搭不到的也要將雙手指尖盡力伸向相對方向。(這個動 作是自我鑒定練操效果的觀察方法之一,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練操後雙手對搭距離均會明顯改 變)(1)下肢保持平行站立,同時緩緩將腰、肩、頭頸向左後側轉動。(2)繼續向左後側轉至 最大極限,雙眼看向身體後方。(3)略放鬆後再向左後側做最大限度的轉動。(4)放鬆回預備 位。5~8拍重復上述動作,連續做二個8拍後對換雙手對搭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轉動二個8拍 。
8 按摩頸肩:(1)回第一節預備位,以雙手十指按壓頸部的天柱、頸百勞、大椎等穴位或痛 點,手指可上下移動按壓,重復做2~4個8拍均可。(2)搓熱雙手手掌心,再以雙手手掌心輪 流摩按上述相同部位2~4個8拍。(3)以右手按壓左側肩井、天 、月需俞、秉風等穴位或痛點,第1、2、3拍分別各按1下,第4拍以右手掌心從左肩 井穴沿手臂外側向下疏通經絡至左手背。第5~8拍以左手按右肩與上述相同部位動作。做4 個8拍後,再手輕拍頸、肩、肘、手。
防治腰背痛的保健操
功能:鬆懈腰背部軟組織的粘連及痙攣,提高腰腹肌力量,恢復腰腹肌活動功能,還能矯正脊柱畸形,具有調理脾胃,固腎養精以及消除胸腹脹滿等作用。
第一節雙手托天:預備姿勢:分腿直立,稍寬於肩,手指交叉於上腹前,掌心向上。動作:
1、兩臂上提至臉部翻掌上托,抬頭挺胸,掌心向上。2、兩臂帶動上體,向左側屈一次。3、再側屈一次。4、還原,5~8同1~4,但方向相反。練習次數2×4個八拍。
第二節轉體推掌:預備姿勢:分腿直立,稍寬於肩,雙於握拳於腰部。
動作:1、右手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同時上體向左轉90°目視左後方,左手伸向左方,拳頭頂於腰部,兩臂成直線。2、還原。3~4同1—2但方向相反,練習次數:2×4個八拍。
第三節叉腰旋轉:預備姿勢:分腿直立,兩腳稍寬於肩,兩手叉腰,大拇指向前。動作:1-4兩手依次用力推動骨盆,作順時針方向繞環一周。5~8同1—4,但方向相反。
第四節展臂彎腰:預備姿勢:1、分腿直立,兩腳稍寬於肩,兩手交叉於腹前掌心向內。動作:兩臂前上舉,抬頭挺胸、收腹、眼視手背。2、兩臂經體側下落至側平舉,掌心向上。3、兩手翻掌同時上體挺腰前屈。4、兩臂體前交叉。5、兩臂緊貼兩耳,上體挺腰伸直成1的姿勢。6~8同2~4最後拍還原。練習次數2x4個八拍。
第五節:弓步插掌:
預備姿勢:直立分腿成一大步。雙手握拳於腰部。動作:1、上體左轉成左弓步,同時右拳變掌向前上方插掌。掌心向側,大拇指與頭頂相平。2、還原成預備姿勢。3~4同1~2,但方向相反。練習次數2×4個八拍。
⑶ 老年人腿疼可能是什麼病
你好引起腿疼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絕大部分是由某一部分的創傷而引起的,比如說腰疼而引起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從而導致腿疼。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腰疼也可以引起腿疼。飲食習慣也有可能引起腿疼,例如,營養不良導致缺鈣,這樣也會導致腿疼
⑷ 老年人經常腿疼是怎麼回事
類風濕的發病沒有年齡的限制,但患者一老年人居多,想要有效治療此病一定要趁早。了解老年類風濕的症狀能夠幫助患者及時的發現病情。所以了解老年類風濕的症狀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那麼,?骨科專家做出了詳細介紹。 類風濕的症狀 1.初發時起的緩慢,患者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隨後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後關節腫大日漸疼痛。開始時可能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遊走性。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後再累及其它關節。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的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後僵硬的現象可減輕。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可作為對病變活動性的估價。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的限制,關節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縮也日益顯著。以後即使急性炎變消散,由於關節內已有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僵硬。 2.隨著病變發展,患者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顯著貧血。病變關節最後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徵性的尺側偏向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協助。關節受累較多的患者更是終日不離床褥,不能動彈而極度痛苦。 3.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皮下小結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結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於嚴重活動階段。 4.此外少數患者(約10%)在疾病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結膜炎。心臟受累有臨床表現者較少,據屍檢發現約35%,主要影響二尖瓣,引起瓣膜病變。肺疾患者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胸膜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塵肺病。周圍神經病變和慢性小腿潰瘍,澱粉樣變等也偶可發現。 經過專家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老年類風濕的症狀一定有了更多的認識,為了讓老人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大家在發現上述症狀後,要及時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
⑸ 引起老年人腿疼的原因有哪些
為什麼會發生老年人腿疼
1.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3.間接性跛行: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下肢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上文介紹的疾病,就會引發老年人腿疼,所以說,疾病是導致老年人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老年人腿疼,那就需要先來治療疾病,然後再來擺脫腿疼困擾。每位老年人腿疼的原因不同,適合用的治療方法也會有區別,為了安全有效,老人要聽醫生的建議。
⑹ 老年人腿疼病
這種病目前沒有來特效葯。關自節表面有一層光滑的軟骨,關節的周圍有纖維組織包繞——關節囊,關節囊有一層光滑的「內襯」——滑膜。關節滑膜能夠產生滑液,而滑液可以減少關節運動產生的磨損。當其鈣化時,就會導致關節僵直、疼痛,磨損嚴重,引致疼痛。
目前的方法也只能從幾方面進行:1、補鈣;2、減體重(美國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類似的疾病,嚴重的要置換膝、髖關節,減肥是減輕磨損趨勢的一種好辦法);3、運動方式改變,要減少負重運動,尤其是下肢蹲起站立運動,減少對膝關節的損害;4、注意保暖;5、中醫按摩(並非社會上的按摩院,不專業);6、疼痛時可貼膏葯。
⑺ 老年人腿疼能不能活動
可以適當的活動,不提倡運動量過大,應該量力而行。(退休老師為你解答並祝你健康快樂)
⑻ 老年人腿疼大概是什麼病
你趕快去醫院查查最清楚了。
⑼ 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腿疼是原因:
1.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下肢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3.間接性跛行: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難過,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難過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難過感消失,又可以踵事增華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運動後疼痛即緩解,運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感冒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⑽ 老年人腿不舒服,應該做那些活動
神經間歇性跛行
如果把椎管比作房子,造成神經間歇性跛行的原因不外乎兩個,要麼是椎管這個「房間」變小了,要不就是「房間」內的東西多了。
「房間」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椎管前方的椎間盤失水退變後膨隆,甚至突出,從前方向椎管內擠入,後方的黃韌帶和小關節囊增生、肥厚,同時小關節也增生肥大得像拳頭一樣,從後方和側面壓向椎管。還有一種椎管狹窄來源於脊柱畸形,常見的是椎體之間的不穩定甚至出現明顯的滑移,使得連續平順的椎管出現扭曲或轉折。
「房內雜物」多罕見的情況是腫瘤性的,椎骨的原發或轉移性腫瘤向椎管內生長,或者椎管內脊髓或馬尾神經本身長了腫瘤,或者椎管內的轉移性腫瘤占據了椎管。
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預防治療間歇性跛行
目前為止,還沒有預防椎管狹窄的方法。對輕度的腰椎管狹窄,可以採用短期卧床休息、理療、針灸、注射等保守治療。同時,可通過鍛煉腰背肌和腹肌的力量使脊柱獲得穩定,減輕椎體間和關節突之間的壓力。還可以通過腰圍等支具以及鍛煉減少腰脊柱的前突和過伸狀態,保持腰椎前屈的姿勢,以減少疼痛。
中重度的椎管狹窄需要通過手術把椎管後側的椎板、黃韌帶以及增生的關節突切除,以使脊髓和馬尾神經獲得足夠的空間。
骨性關節炎:反反復復惹人煩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包括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則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對骨性關節炎,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物理治療早期骨性關節炎,可以採用物理方法,尤其適用於對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根據需要可選用熱敷、超短波照射、中葯離子導入、中葯熏蒸、水療、蠟療等,對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有一定幫助。
早期鍛煉療法早期鍛煉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首先應通過鍛煉減輕體重,多做增強肌肉力量的鍛煉,同時避免爬山等運動。但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炎症期,應禁止鍛煉,少走多坐。待炎症消退後,可選擇對關節沖擊小的柔和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以改善關節功能、促進康復。
可以使用一些輔助措施,如助行器及拐杖等,還可以穿吸收沖擊力的鞋子,使用內低外高的鞋墊和使用膝關節內側支具,配合適宜的鍛煉,可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
晚期防止致殘骨關節炎發展到後期可致殘,防止骨關節炎致殘的主要方法有:
預防扭傷與過勞,調控飲食避免體重過胖,防寒保暖,避免某個關節負擔過重的姿勢;
在適當休息、合理運動(保持肌力及關節穩定性)基礎上進行理療、按摩(關節腫痛時不宜按摩)、封閉、葯物(含中醫中葯)等治療;
關節變形時,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提高生活質量。
骨質疏鬆:僅靠補鈣是不夠的
有人說,「骨質疏鬆,補鈣就行。」這其實是不對的。患了骨質疏鬆症,並不是平時多補補鈣就行,須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證型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
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等葯物治療。
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選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葯物治療。
當然,日常食物補鈣可作為骨質疏鬆症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首先以提高膳食中的鈣含量為主,若食物中所進鈣量不夠,則需用含鈣制劑補充。但若已形成骨質疏鬆症,單純靠多吃含鈣食物並不能代替葯物治療。服葯期間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可增強療效。
女性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造成骨質丟失,使骨骼開始變脆,此時採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能防治骨質疏鬆,降低骨折發生率。因此,雌激素為防止婦女絕經後骨質丟失的首選葯物,但單獨使用雌激素有可能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會,故應使用最低有效劑量,並輔以適當的孕激素。使用雌激素治療的婦女在用葯前和用葯期間,應定期進行婦科和乳腺檢查。
中葯治療,補腎為本
中醫把骨質疏鬆症歸屬「骨痿、骨枯」范疇,認為其發病是由於腎虛所致。使用補腎法治療腎虛症可使骨質疏鬆症狀明顯改善,骨密度平均值回升,骨鈣含量、骨密度等均可得到提高。
中醫運用補腎法治療時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兩型,並分別用左歸丸補腎陰及右歸丸加減補腎陽治療(參見本刊第10期25頁「經典名方」欄目——編者注),加減補腎葯物,如淫羊藿、杜仲、巴戟、續斷、紫河車、女貞子、旱蓮草、澤瀉、龍骨、熟地等(具體葯方根據病情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從而調節骨代謝平衡,促進骨生成,提高骨密度,從源頭上施治。
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預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下肢動脈硬化:老寒腿的病因
冬季將至,很多老年人就開始腰酸、腿疼,「老寒腿」發作。這「老寒腿」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它就是每年隨著氣溫的下降發作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指動脈硬化斑塊在動脈內壁上形成,向血管內增生、突起,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使血管變得狹窄,血液流速減慢,血流量減少,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供給下肢的血流量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下肢就會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狀。
提高警惕,自我檢查
一般來說,早期患者可自覺足部、腿部發涼、怕冷,或有輕度的麻木感,走路等活動後容易感到腿部疲勞、沉重無力。
如果病變繼續發展,患者通常會出現如下情況:行走時,由於足、腿部缺血缺氧,較易發生小腿肌肉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症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上述症狀又重復出現。患者自己可以試著觸摸位於足背弓的中點偏內的足背動脈,如果搏動較自己手腕處的正常搏動弱,同時腳出現發涼、蒼白等情況時,可初步判斷患有下肢動脈硬化。此時應立即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否則會延誤治療時機。
注意飲食,預防病發
日常生活中,通過攝入以下一些食品,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降低動脈硬化斑塊發生的可能。
牛奶含有一種因子,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牛奶中還含有大量的鈣質,也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大豆含有一種皂甙物質,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生薑含有一種含油樹脂,具有明顯的調節血脂和降膽固醇的作用。
大蒜含揮發性蒜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具有明顯的降低有害血脂的作用。
洋蔥在調節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預防心肌梗塞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茄子含有較多的維生素P,能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對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溢血有一定的作用。
木耳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可減肥和抗癌。
燕麥具有調節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常食可防動脈粥樣硬化。
山楂具有加強和調節心肌,增大心臟收縮幅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還能調節血清中的膽固醇。
蜜橘多吃可以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加速膽固醇的轉化,調節血清膽固醇和降低有害血脂的含量。
注意小細節,避免大麻煩
老年腿痛非常麻煩,但也不是不能預防的。生活中注重一些小的細節,可有效防止腿痛的發生。
情緒平和老年人生活並非都是安逸清閑,那些受情緒影響和過分操勞者,會發生心身疲勞,出現頭痛腰酸、四肢痛軟、精力不佳、失眠等症狀,其中,腰酸腿痛較為明顯,這是由於老年人肌肉過久處於緊張狀態,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物乳酸在血液中濃度升高所致,這就需要老年人調節情緒,減少勞作。
慎穿平底鞋人上了年紀後,足底肌肉和韌帶會發生退行性衰老變化,足弓彈性也逐漸喪失,負重能力大大降低。正因為如此,許多老年人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容易發生足、踝、膝、髖及腰部疼痛。若經常穿平底鞋,就會加速足弓彈性的喪失,更易引起腳和腿部疼痛。
選擇合適的座椅老年人由於關節、韌帶老化,柔韌性大大下降,長時間地坐低矮凳和沙發,一方面由於極度的屈髖和屈膝,關節面之間的壓力增加,使本已退變的關節受損傷而出現疼痛;另一方面起立時由於有明顯的姿勢和位置的改變,使腰椎之間的關節產生異常活動或使腰部過伸,從而出現腰腿痛。所以老年人適合坐高一點的帶靠背的板凳,使髖、膝自然屈曲90度,並上身坐直,同時坐的時間也不宜過長,要適當起來活動一下腿腳和腰部。
注意保暖大多數疼痛喜熱不喜冷。絕大多數老年人存在或輕或重的骨性關節炎。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消除炎症,而冷刺激正好相反。所以老年人為減少疼痛的發生,肢體保暖十分重要。在高溫天氣里,使用空調很容易受到冷的刺激,應特別注意採取防範措施。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鍾,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鍾,使胸部盡量貼近大腿,反復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盡量外展,做10~20次。
5、平卧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盡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鍾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