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帕金森病最新治療方法,哪裡有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又稱"震顫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遜症。該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母?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該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痹」。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在≥65歲的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歲的人群中則為0.4%.本病也可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病。提示本病的早期體征有眨眼動作的減少,面部表情的缺乏,各種動作的減少,與姿勢反射的障礙.在疾病初期大約70%病例有震顫,但往往隨著疾病的進展震顫也會有所減弱.雖然偶爾僵直可能很輕微或甚至缺如,但如果只有震顫而不具備上述這些徵象,則應考慮其他的診斷,或有需要在以後再進行復查,因為如果病人的確患有帕金森病則陸續會出現新的體征.最常與帕金森病發生混淆的是原發性震顫(見上文震顫),但原發性震顫的病人面部表情正常,動作的速度也正常,而且無步態障礙.而且原發性震顫是動作性震顫,不是在帕金森病中最常見的靜止性震顫.自發性動作有所減少,伴有因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小步步態,輕度抑鬱或痴呆的老年人與帕金森病病人的區別可能比較困難.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病因可從病史中了解到。
希望震顫麻痹的患者早日接受分離型腦起搏器的治療,讓病情得到更好的恢復。
⑵ 老年性痴呆症的針灸治療
本病雖在宋·竇材之《扁鵲心書》中有「神疑病……痴醉不治,漸至精氣耗盡而死,當灸關元穴三百壯」的記載,但真正引起重視則在本世紀九十年代初。據不完全統計,自1991年至今已發表有關針灸治療本病的論文20餘篇,以國內為主,亦有國外的學者的臨床研究。在治療上,多採用體針之法,且以頭面部穴為主穴。穴位注射亦有較好的效果。不少醫者還運用針刺與中葯結合的方法,以提高療效。
近年來,還較廣泛地開展針灸治療老年性痴呆症的機理研究,結果表明,針刺後老年性痴呆患者大腦皮層興奮性有所提高,並能增加腦供血、供氧量,促進衰退神經元的能量代謝。動物實驗也證實,針刺能改變腦內M受體結合容量,調整cAMP/cGMP的比值,從而改善腦組織內能量代謝,促進腦組織的損傷修復與再生。
綜合已有的工作,已經肯定針灸對老年痴呆症有可靠的效果,但目前仍以治療血管性痴呆為主,且診斷與療效評定標准尚未統一,故有待於進一步加強臨床與機理研究。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四神穴、本神、神庭、水溝、風池。
配穴:神門、後溪、足三里、太溪、大椎。
四神穴位置:百會穴左右前後各旁開1.5寸。
(二)治法
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取28號或30號1.5寸毫針,頭部穴採用平刺法,進針0.8~1寸。捻轉得氣後連接G-6805電針儀,連續波,頻率為45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45分鍾,每隔15分鍾手法行針1次,施提插捻轉手法。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一般需3個療程以上。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的治療。
療效判別標准:痊癒:主要症狀基本恢復,神志清醒,定向健全,回答問題准確,反應靈敏,生活可自理,能進行一般社會活動。有效:主要精神症狀有所減輕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問題基本正確,但反應遲鈍,智力及人格仍有部分障礙。無效:主要症狀無改變或病情有發展,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確回答問題。
共治療30例,以上述療效標准評定,痊癒6例,有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優於用西葯治療[1]。
體針 (一)取穴 主穴:百會、四神聰(或四神穴)、神庭、當陽、上星、首面、鼻交、定神、水溝。
配穴:足三里、豐隆、大椎、身柱、命門、腎俞、復溜、太溪、陽交。
當陽穴位置:兩目直視,瞳孔直上入發際1寸處。
首面穴位置:印堂穴直上1.5寸處。
鼻交穴位置:鼻樑後高骨微上凹陷處
定神穴位置:人中溝正中線下1/3與上2/3交界處。
(二)治法
每次酌選4~5個主穴,3~4個配穴。取1.5~2寸毫針,採用透穴之法。先取四神聰或四神穴,針尖均向百會穴平刺。使四針鋒集中於百會穴,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運針1次。然後,令患者取仰卧屈膝位,針足三里透豐隆,捻針2分鍾,不留針;復溜透太溪,捻針2分鍾,不留針。余穴透刺法如下:神庭穴先透刺左右當陽,後透上星;針首面向下透刺鼻交,針定神向上透刺水溝,取俯卧位,針大椎先向上斜刺8分,捻針1分鍾,再把針關退到皮下向下透身柱穴;針命門,先透刺兩腎俞穴,再把針退回到命門穴上,針尖向上斜刺8分深。以上每透刺1穴,捻針1分鍾,再留針20~30分鍾,每5分鍾運針1次。上法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2天,須針3療程以上。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64例(部分配服中葯),按相當於上述療效標准評價,臨床痊癒126例,有效3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5.1%[2~4,12]。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風池;2.腎俞。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選一組,第二組酌加配穴。第一組注射葯物用胞二磷膽鹼,第二組及配穴用人參注射液(或乙醯谷醯胺)2ml與復方當歸注射液4ml的混合液。以5號齒科注射針頭,抽取葯物,進入穴位後微微快速提插,局部有針感,回抽無血後注入葯液,第一組穴每穴注入1ml,第二組穴主穴注入1.5ml。配穴每穴注入0.75ml,隔日1次,可單用一組穴位,亦可兩組交替使。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天。
(三)療效評價
以本法共治346例,按上述標准評定,基本痊癒105例,有效202例,無效39例,總有效率為88.7%[5~7]。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百會、神庭、風府、風池、水溝。
配穴: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強間、腦戶。
(二)治法
本法採用針刺與中葯或西葯結合治療之法。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選4~5穴,以針刺法,手法平補平瀉,每日1次。中葯可用通脈膠囊(黑木耳5份,水蛭5份,三七2份,按上述比例研面混勻,裝入膠囊,每粒膠囊含生葯0.6g),每日2次,每次服6粒。西葯採用胞二磷膽鹼500mg,靜肪滴注,每日1次。針刺與葯物治療結合(中、西葯物任選一種)。針刺1月為一療程,葯物15日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8例,其中30例針刺結合中葯治療,按上述標准評定,基本痊癒6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8]。其餘18例為西葯和針刺結合,發現對提高智力和記憶力均明顯優於單純西葯組[9]。
頭針 (一)取穴 主穴:前顳前斜線(前頂至懸厘)、頂後斜線(百會至曲鬢)、頂旁一線(通天穴沿經向後1寸,與正中線平行)、頂旁二線(正營穴沿經向後1寸,與正中線平行)
配穴:語言區、暈聽區、百會、風池、四神聰。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頭穴沿頭皮快速進針至帽狀腱膜下,以200次/分的頻率持續捻轉3~5分鍾,留針5分鍾重復捻轉2次出針。百會、四神聰直刺,不捻針;風池刺至得氣,用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鍾,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90例,其中30例配服中葯。結果總有效率為81.7%~93.0%[10,11]。
⑶ 老年痴呆症針灸效果怎麼樣
如果已經有了痴呆症,營養物質和針灸都沒有用的。想像一下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因老化而減退功能,要恢復不是和人逆長一個道理嗎,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腦功能退化前合理鍛煉運用和適當的營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