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養生學的內涵你知道哪些

中醫養生學的內涵你知道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9 02:44:55

Ⅰ 中醫養生學

1、菊花大棗枸杞粥
菊花是秋天的「花中仙子」。能很好地幫人本補氣、補力、除燥、解毒。對現代人的高血脂、高血壓、亞健康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大棗有入脾胃補氣益血之功效。枸杞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
2、芋頭粉蒸排骨
芋頭富含澱粉,營養豐富,主要含有蛋白質、鈣、磷、鐵、多種維生素,特別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結核病和正處恢復期的病人食用,是嬰幼兒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3、豆沙紅薯餅
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等人體必需的營養萬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還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
4、蒜泥拌茄子
茄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D及蛋白質和鈣,可使人體血管變得柔軟,還能散淤血,降低血管栓塞的幾率。在秋季多吃茄子,老年斑會明顯減少。

Ⅱ 為什麼要學習中醫養生學談談你的養生之道

日常飲食中注意「九多九少」
蛋白質:多素少葷

蛋白質的希臘語是「第一」或「最重要」的意思,可見蛋白質在人體健康中的地位。根據其來源,可分為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前者分布於動物性食品即通常所說的葷食中,後者則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

那麼,兩者如何選擇呢?盡管動物性蛋白的氨基酸品種齊全,比例平衡,吸收與利用率均高,但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含量頗高。在素食中,蛋白質中也有必需氨基酸種類不全的問題,如大米缺乏賴氨酸,豆類蛋氨酸不多,玉米中色氨酸較少,花生中的異亮氨酸又很低。但只要合理搭配(如糧豆組合),博採眾家之長,即可彌補其短而成為理想膳食。俄羅斯專家遵循此原則設計出如下食譜:每天總熱量的25%由時令蔬菜拌的沙拉提供,25%為新鮮水果,25%是熟蔬菜,10%是由魚、蛋、奶組成的蛋白質,10%為大米、麵包及糖類提供的碳水化合物,5%為植物脂肪。

脂肪:多禽少畜

不少人對脂肪抱有戒心,因為它與包括心腦血管病在內的多種嚴重疾患關系密切。但人們不可因之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拒食。因為,脂肪是人體必需的養分之一,惟一的兩全之策是巧加選擇。在這方面,法國加斯科尼地區居民的經驗值得借鑒。與美國人比較,法國人的人均脂肪攝入量比美國人高出許多倍,但心臟病的發生率僅為美國人的1/4,原來他們選擇的是禽類脂肪。禽肉與畜肉的化學結構不同,畜肉脂肪飽和脂肪酸多,而禽類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其結構更接近於橄欖油,不僅無害而且有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糖:多紅少白

食糖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有紅糖、白糖之分。相當多的人青睞白糖,但並非明智選擇。因為常吃白糖會給你招來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齲齒等麻煩。紅糖則不然,不僅無上述弊端,反而能阻止體內中性脂肪及胰島素含量的上升,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過多吸收,防止動脈硬化,故為食糖的最佳選擇。

維生素:多食物少葯物

人體健康離不開維生素,維生素有兩種來源:一是食物中含有的天然維生素,二是維生素葯物。傳統認為,服用維生素葯片可防止心腦血管病及癌症,故在歐美等國家「維生素熱」曾風靡一時。但後來專家的多項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維生素葯物對人體不僅無保護作用,而且有某種危害性,如服用β胡蘿卜素的男性罹患肺癌的幾率比未服用者高18%;服用維生素E的男性中風率也比未服用者高。這些數字提醒人們,維生素類葯物不可多用。這也是美法等國已限制服用維生素類葯物的緣由所在。

但這並不是否定維生素本身,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仍然功不可沒,宜多攝取。

蔬菜:多綠少白

營養學家在分析了各種蔬菜的養分之後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蔬菜的營養價值與其顏色深淺有關。顏色越深的蔬菜維生素與胡蘿卜素越多,反之就越少。按此規律排出的座次是: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白色蔬菜。

綠色蔬菜包括菠菜、芹菜、油菜、黃花菜、香菜、小青菜、空心菜、雪裡蕻等,所含享有「生命元素」美稱的鈣質高過牛奶,葉酸與維生素C(被譽為聰明維生素)含量也很高。此外,具有抗癌防病的葉綠素尤其多。前蘇聯高加索地區是世界少有的幾個長壽地區之一,居民中有許多百歲以上的「壽星」,當地菜地是綠油油的一片。由此不難想像,綠色蔬菜在延年益壽中的獨特優勢。

肉食:多生少熟

時下,進食熟肉食品的人日漸增多。熟肉製品雖然口感好,吃起來方便,卻不利於健康。因為其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亞硝酸鹽等添加劑,而亞硝酸進入人體內可轉化成強致癌物亞硝胺,是誘發癌症的因素之一。故從長遠利益看,吃肉應堅持多生少熟的原則。

調味:多醋少鹽

吃鹽多不利於健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高鹽膳食與高血壓等疾病的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證實。這里向讀者介紹一個替代辦法:調味多用醋。

醋的保健美容作用一再為專家所稱道,小至失眠,大到癌症等疾患都奈何不了醋。近年來,食醋減肥法開始風行,醋中豐富的氨基酸既是人體的養分,又是減肥劑。據報載,日本雕塑家北村西望一生食醋,經常在酒杯中加入一匙香醋,至今已近百歲高齡仍耳聰目明,皮膚也較一般同齡老人柔潤而光潔。

茶葉:多吃少飲

我們講吃茶,實際上是飲茶,將茶葉浸泡在開水中喝其浸出液。這樣雖也可攝取不少茶葉中的養分,但高溫浸泡的破壞以及難溶性成分的浪費,大大削弱了茶葉的保健價值。將茶葉研成碎末拌入食品中吃下,無疑顯著地提高了茶葉的營養價值,諸如茶葉掛面、茶葉湯面、茶葉饅頭、茶糖、茶糕、茶葉巧克力等,值得效法。

酒:多紅少白

從健康的角度看,酒不宜飲。但有些人難以抗拒其誘惑,怎麼辦呢?可多選擇紅葡萄酒,少飲或不飲白酒及其他烈性酒。

紅葡萄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此物質會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化解血栓,保護心腦血管通暢無阻,使血、腦等器官受益。如果以花生做下酒菜,效果更佳,因為花生脂肪中含有一種有益於心臟的化合物白藜蘆醇。地中海沿岸居民罹患心腦血管病幾率最低的秘密即在於此,此現象被稱為「地中海怪異」。

Ⅲ 中醫養生主要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它的內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Ⅳ 中醫養生學發展至今,其理論和方法對當代人有何意義

中醫養生學發展對當代的意義:中醫養生學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於中醫養生的重視,相關中醫養生學的現狀研究也多了起來,但大都是針對養生學發展歷史及內涵、外延方面的相關探討。2012年,國家「十二五」首次設立10個中醫養生學重點學科,作為其中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此提出對學科模式的思考,為中醫養生學科的發展及模式創新貢獻力量。
中醫養生學科內涵:中醫養生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貫穿了人整個生命過程中各個階段的一門事業,其內容不僅是探討未病先防,也包括已有疾病治療。我們採用的「扶正祛邪」思想所涉及到的與「扶正」相關的方法都屬於中醫養生學的范疇,例如在病後的恢復階段,如何去減少復發,如何去減少不良因素對疾病造成的傷害及病後的身體康復等。
中醫相關領域各個學科的內容也與中醫養生學有所關聯,我們有理由認為,有中醫存在的地方就離不開中醫養生,離開中醫養生談中醫,中醫就沒有了靈魂。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核心:從養生學科內涵看,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模式無法單一為一種,允許多種建設模式共存,但前提必須有一個核心為指導,而中醫養生學科的建設核心是「服務」。
如果服務是中醫養生學科建設的核心,那麼服務的對象就是所有希望延年益壽的人。根據人群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所處階段不同,以及季節的不同,服務對象也是多種多樣的,進而決定著服務的方式也應靈活變通,大致可劃分為:定時定點、集中與分散、共性與個性、需求與必需幾種不同方式。養生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單一地認為哪種方式最好,只要有養生的觀念,隨時隨地都能養生,即養生無定式,觀念最重要,圍著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健康調養的原則去養生保健。
中醫養生學科建設體系:不同時期,因社會發展特點不同、各醫家觀點不同,要求我們對於養生的理論學術研究要做到精細、精準及深入、全面,真正做到系統的對於古今文獻有關養生理論及各個醫家的學術思想整理、歸納、研究、闡發,並通過教學、科普等方式進行理論推廣。
中醫養生學的方法研究離不開適宜技術的繼承和創新,推廣及應用,還有人才培養作為後備軍。人才的培養應涵蓋養生范圍內不同方面,例如養生技術人才、科普推廣人才等。在養生保健產業方面,需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時限,也要研究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以學科的發展帶動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則能更好地立足於實踐和服務。

Ⅳ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教材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Ⅵ 中醫養生學的遵循思想

中醫養生學說來源於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法於自然,返璞歸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認為和。」
《淮南子·原道》雲:「道生一,一生二」,這里「一」指宇宙間氣的總稱,「二」即指陰陽。
《內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經》雲:「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道」相當於現代哲學術語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規律」。它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所以必須循道。人類進化是在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將養生與循道,兩者應如何「相守」與「相保」,相互聯系,相互為用,二者不可偏廢的道理,早就告誡世人。
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超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古人的養生法則。

Ⅶ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中醫養生學有哪些特點你知道嗎

中醫養生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故有它自身的特點,簡述如下:

總結: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一門實用科學。自古以來,人們將中醫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

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的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的內容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

因此,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佛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之分,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Ⅷ 中醫養生學書中的慨括。

生 命 生命是具有生長,發育活力, 生命是具有生長,發育活力,並按自然規律 發展變化的過程. 發展變化的過程."生,長,壯,老,已",是人 類生命的自然規律. 類生命的自然規律. 一,生命的起源 寶命全形論》 人以天地之氣生,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 素問 寶命全形論 之法成" 之法成".
以天地之氣生" 以天地之氣生":人體要靠天地之氣提供的 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 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 人類生命的起源,源於天地日月, 即:人類生命的起源,源於天地日月,其中 主要源於太陽和地球, 主要源於太陽和地球,特別是太陽的火和地 球的水. 球的水. "四時之法成":人們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 四時之法成" 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由於春, 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 由於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 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著的兩方, 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著的兩方,人體就 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 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
現代科學對生命起源的認識
生命是物質的運動形態, 生命是物質的運動形態,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 它是由蛋白質,核酸, 位,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類等生物大分子組成 的物質系統. 的物質系統. 有生命的物質是由非生命的物質演變來的. 有生命的物質是由非生命的物質演變來的.在 一定條件下,一種生物可以演變成另一種生物, 一定條件下,一種生物可以演變成另一種生物,低 級生物可以進化為高級生物 蛋白質和碳氫化合物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 原始海洋中核酸和蛋白質的出現, 原始海洋中核酸和蛋白質的出現,為生命的起 源提供了物質基礎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1,新陳代謝 , 2,具有反應性 , 3,生長和發育 , 4,生殖和遺傳 ,
二,生命的運動形式
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的聚, 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 氣的聚, 氣的聚 散,離,合運動的結果 生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 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也是臟腑經絡, 也是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矛盾的基本過程
三,生命的維持和死亡
人體生命的維持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人體生命的維持需要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 第二 精,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三 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 第四 生命活動必須依賴經絡 第五 心肝脾肺腎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

Ⅸ 中醫養生學生命態度的基本內容

中醫養生的基本方法是調整五臟六腑的強弱平衡,因為中醫講究的是五臟六腑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一旦出現相生相剋的不平衡,身體就會出現病情,比如肝木能夠克制脾土,肝火一旦旺盛,就會克制脾土了,就會出現脾胃被克制而導致消化系統的疾病了。所以,中醫說的養生,基本就是利用一些人為的方法來使身體內的氣血五臟六腑達到平衡。

Ⅹ 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閱讀全文

與中醫養生學的內涵你知道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個人養老保險與職工養老保險 瀏覽:177
養老金明細表 瀏覽:727
農村養老問題調研背景 瀏覽:770
皇帝種馬文 瀏覽:701
老年痴呆與小時候缺愛 瀏覽:694
養生堂維生素c含有多少 瀏覽:622
沒有父母教導如何有心眼 瀏覽:265
考試失利了怎麼跟父母說 瀏覽:750
在線觀看影音天堂 瀏覽:325
最唯美的全裸電影 瀏覽:436
退休人員返聘能定工傷 瀏覽:675
養老院開展了哪些項目 瀏覽:135
養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88
敬老院佐證材料證明 瀏覽:543
大尺碼看的電影 瀏覽:379
IFVOD網站 瀏覽:728
老年人養老保險怎麼購買 瀏覽:656
孝敬長輩的名言或詩句 瀏覽:956
父母被男方家人催婚怎麼辦 瀏覽:260
廣州老年大學那天開學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