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總是看不靠譜的養生文,怎麼幫他們改正這個習慣
其實父母都挺喜歡看養生保健類的文章,有的時候也確實是說了他們也不聽,與其強行讓他們不看,還不如推一些可靠的醫學科普文章讓他們看,也比上當受騙強,比如丁香醫生的文章就不錯。另外常笑健康的文章也大多是來自醫生之手,所以內容比較權威,多看一看有保障的內容吧。
B. 你平時都會怎麼對待父母發的雞湯文
就假裝看過,哄哄父母唄。又沒花多少時間。等自己老了,說不定也會不被兒女理解的。所以多關心下父母唄~
C. 父母給你發根本不靠譜的養生類文章,要反駁嗎
我覺得是需要反駁的,首先作為你的父母是最親近關愛你的人,在他們發給你之前一定是自己有認真看過符合你的目前情況或者你們有需要才會發給我們的。萬一你父母一直覺得是對的,然後一直在使用這個方法對身體造成傷害也一定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我們的選擇應該是適當去提醒,在不打擊父母一片心意的情況下去告訴他們這樣的養生是不對的。我們在反駁的同時也要耐心講明原因,讓父母知道你一直在關愛他們。
D. 長輩總是給小輩發各種科學養生文,你怎麼看
我認為可以在接受長輩發的東西的基礎上,還要及時跟長輩溝通,畢竟有些養生文並不是看起來那麼養生,有的東西甚至是對身體有害的,而有些長輩因為不太了解實際情況,他們會在給晚輩發完的情況下,還會自己去實踐,這樣就很不安全了,畢竟年紀大的人本來抵抗力就會逐漸降低,再接受這種亂七八的東西,反而會改變自己身體的運行機制,對身體健康反倒是有害的。所以我認為應該更加關注這些經常發養生文的長輩。
所以說,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不僅要接受長輩們的關心,還要反過來多去關心長輩,然後推薦他們多看一些中央頻道推出的科學養生節目,讓長輩們學會辨別真偽,這樣才是對大家都好的辦法。
E. 老年人養生太盲目,你的父母經常給你發養生推文,你怎麼辦
我會告訴他們,他們看的養生文養活一條黑產鏈。
當這些文章准備好來源後,他們就在大數據上造假。他們通過各大自媒體進行內容輸出之外,還有很多醫葯公司會請寫手,門檻並不高。在各平台搜索養生文章徵稿可以發現不少養生科普類徵稿的群組。最後我認為應該多陪陪父母,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這個網路上流傳很廣的抱怨,是現代人真實生活的寫照。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父母也都成了時尚潮人,刷刷朋友圈、自拍、發微信等。
F. 那些爸媽朋友圈裡的養生文章,真的靠譜嗎
是不靠譜的,我們應該告訴父母不要相信。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些有科學依據的文章的斷章取義,他們只會用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准備好了文章來源後,大數據造假上場,各大自媒體進行內容輸出之外,還有很多醫葯公司會請寫手,門檻並不高,在各平台搜索養生文章徵稿可以發現不少養生科普類徵稿的群組。我短期瀏覽了家人朋友饋贈的大量癌症偽科學文章,三觀盡毀,最終總結出了偽科學文章的幾大特點,可以讓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內容,也能輕松識別絕大多數偽科學文章。
G. 被父母朋友圈養生信息刷屏咋辦
首先應該理解他們,畢竟他們年齡大了需要多看看這些東西。然後勸說他們不應該完全相信這些東西,有必要的話自己也可以看一看。
H. 爸媽給你發中老年表情包,養生雞湯文時,其實是想說啥
這些是他們那個年齡段常玩的朋友圈,就是也顯示自己喜歡玩朋友圈,也覺得那些文章有道理,雞湯有時候還是對的,對年輕人應該要雞湯對中老年就無所謂了,父母總是盼望子女平安快樂,理解他們不必要嘲笑他們,漸漸長大了才發現還不如他們啊。
I. 父母總在朋友圈誤發一些軟文類保健知識怎麼辦
先捋順自己的思路,學著分析網路知識是否有道理,比如有人說要長壽就別運動,要減肥就要吃減肥葯,要讓自己血管沒有問題就每年輸一次液……如果一個基本常識面前都過不了關的所謂知識,稍微動一下腦筋就不難辨別,當然保健知識大多數辨別難度比較大,但是輕易拿來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親戚朋友身上做實驗這也說不過去,那就選取一些怎麼做都不會造成傷害的辦法先做一下試驗,比如飲食保健里的蔬菜水果糧食等的食療方,運動療法中的甩手操和散步,以及精神保健里的思維保健等等。
J. 為什麼老年人熱衷「養生雞湯」
「我今年給父母訂了一份報紙,因為實在不想看到每天晚上家裡老的小的都在刷手機。」楊女士和父母住在一起,這兩年,父母用智能手機越來越熟練,老兩口迷上了發微信,刷朋友圈。「一家人聚在一起,本來是應該喝喝茶,聊聊天,但我們一家老的小的都在埋頭看手機。這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我的父母經常會給我發一些危言聳聽的養生知識,每次發完之後如果我不回復,他們還要很認真地問我,收到了嗎?別忘了看一看!」
「癌細胞最怕它,人人能做到,請告知你的家人!」「有一種水果出事了,近期千萬別買!」有網友說:「父母的世界就像一部網路全書,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科普世界,一邊默默地為他們倆逐條點贊,一邊還要違心地『承認』自己懂得太少。」
楊女士有一些醫學背景,但自從成為父母的微信好友後,她發現自己的醫學背景在父母那裡蒼白無力,而父母則成了博大精深的「醫學泰斗」。面對同一件事,父母總是更相信網路上的各種版本,更相信老夥伴們轉發的微信。
父母的朋友圈裡還滿是「雞湯文」。年輕人偏愛的「雞湯文」主要是各種成功學,而中老年人偏愛的「雞湯文」充滿了「療愈風」。韓老師是一名退休老師,現在她最喜歡閱讀的是人生勵志語錄。「再忙再累別忘了心疼自己,天氣已冷,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顧好獨一無二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珍惜。」每天清晨,韓老師都會在朋友圈來一張圖,問候大家早安。很多時候,她的「雞湯文」表達的是一種無奈,如「人累了可以回家,心累了可以去哪兒?慢慢回憶走過的路,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應有盡有。有些事,無能為力;有些人,不能強求。」
為此,韓老師的兒子屏蔽了媽媽的朋友圈,「都多大年紀了,還看這種高中生都不看的文字!」
有一種代溝被稱為新媒體代溝
頻頻轉發「養生文」和「雞湯文」的老年人,多數會與子女們形成「代溝」,這種代溝被稱之為新媒體代溝。很多子女都在抱怨自己的父母拉低了朋友圈的層次,有些兒女甚至選擇不看父母的朋友圈。如果說別人家孩子是父母「鞭策」子女的方式,現在別人家的父母就成了孩子們比較父母的方式。
那麼,兒女應該如何看待父母對「雞湯文」和「養生文」的鍾愛?專家表示,如果老年人還能頻頻轉發「雞湯文」、「養生文」,還要讓子女認真閱讀,這說明他們熱愛生活,關心身邊人,身體還好,「至少大腦還能思考,手腳靈活,眼睛不花。」
相對年輕人來說,老年人退休之後,生活圈子變得更窄,社會交往減少,生活更平淡、更單調、更孤獨。但他們有時間、有精力,他們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更關注健康。因此,「養生文」的熱轉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但是對於一些「偽」養生的健康知識,老年人往往沒有鑒別能力,這就需要兒女多多引。
老年人喜歡彼此轉發「雞湯文」和「養生文」,專家表示,這其實是老年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就像年輕人在一起會說說現在去看什麼電影一樣,老年人會通過互相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來增進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跟過去我們見面會說「吃了嗎」一樣,現在的老年人見面都會說說自己有什麼基礎病,吃什麼保健品,到哪裡去鍛煉,去什麼地方旅遊。有時候他們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需要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疏解,「雞湯文」也是一種疏導方式。
(賈曉宏)
版權聲明: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邵陽新聞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