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什麼養生命

什麼養生命

發布時間:2022-05-10 02:05:58

❶ 想問問大家,生命養護是什麼啊

《養生》-生命的養護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說:上古時代的人,大都懂得養生之道,遵循天地陰陽變化規律,用保養精氣的方法,調和陰陽守衡。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以形體和精神協調統一,享盡自然壽命。

它進一步指出:處在定居平和氣候變化平穩的天地之間,順從四時四氣的變化規律,調整自己的愛好以適合世俗習慣,無怨忿之心,行為又不脫離世俗但舉止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在外不使身體為事務所勞,在內不使思想有過重負擔,以清靜愉悅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就會形體毫不顯衰老,精神也不耗散,也可享百歲之福。

《黃帝內經》最早全面論述了中醫理論學的起源和基本內容。它開篇就傳承"上古時代」的養生之道,闡明養生是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其核心要旨在於保持「 形和神俱 」的形神統一狀態。

人的一生,從孕育到結束,就生理成長過程要經過三道坎:

孕育期,孕期10月是人體先天長成的基礎,父母的體質和營養影響新生兒的體質,腹中胎兒生命意識開始有了初步的反映;養生從這里開始。

青春期,生理變化明顯的一個時期,一般是在二七、二八年齡開始,男生女生形體變化開始分化,逐漸進入生育年齡。這是人體的第二次飛躍,需要一次大的全新的養護;在身體上要細心養護,在思想觀念發展中要精心呵護。

更年期,人生到了七七、八八的年齡,各項生理器官開始明顯衰老減弱,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思想意識還在成長;這就需要在保養中認識到,並進行觀念轉變。

如果我們將人生比作電視機,孕育期青春期的遙控器是在父母手裡的話,到了更年期就徹底交到了我們自己手裡。

人赤裸裸地生下來,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體,本能的需要就是吃飽穿暖,它的思想觀念、心靈意識需要安裝,人的一生從現在開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

生命就象我們開的汽車,要經常保養和不斷加油,也就是中醫說的養生,這樣才能建康成長。

人的思想觀念,心靈意識統稱為精神,精神是生命的根本,生命意識的發展也需要在三個時段進行大養護。

養身階段:道家陰陽理論學說認為,人體意識是陰陽的統一體,身體是陰,精神是陽。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間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鋼要,是萬物生長發展變化的起源,也是發生毀滅的根源,更是規律運行的動力源泉。

就人體陰陽來看,外部為陽,內部為陰。單就身體部位來說,背為陽,腹為陰。

陰是把精氣蓄藏於體內,而不斷補充陽氣;精氣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的營養,貯藏精血於五臟六腑,但它又不能過食五味,而傷害五臟六腑。「養神則精微,養筋則柔軟「,腠理開闔順暢則陽氣正常運行於人體,就能享百歲之福。

如果過度煩勞,就會亢盛外越,導致陰精耗竭,五臟六腑受損,重病傷身。勤於身體鍛煉,增強血脈暢通,陽氣就源源不斷增厚固密。

❷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什麼滋養的

地球上的生命受什麼滋養繁衍不息呢
科學家提出「稀有地球理論」,他們認為像地球一樣足以孕育眾多生命的行星,可能非常稀少。這是因為,地球與雙胞胎行星忒伊亞撞擊後,使得地球擁有了保護性的大氣層,可以抵擋危險的太陽輻射的地核磁場。此外,月球讓地球擁有溫暖而穩定的氣候,木星的巨大引力為地球減少了遭危險星體撞擊的機會,而太陽的長壽命也為地球上復雜生命出現提供重要條件。但目前的人類活動正讓地球適應生命生存的狀態發生改變。不過,地球有著巨大的自我更新能力,這一切不是地球的災難,將是人類的災難。

宇宙無邊,星球無數,我們的地球可能是最美麗,也是最孤獨的。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太空中是否有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有沒有近似人類的外星人?但至今一無所獲,外星人只存在於我們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不過,根據佛經《長阿含經》的說法,對地球上其他生命而言,人類才是如假包換的外星人。為什麼呢?人並非地球孕育出來的生命,而是來自光音天的天眾男女。因為福報享盡,生性輕躁,被地球的美麗所吸引,從天上飛到這個星球上。他們貪圖地球上的物質享受,漸漸失去天賦的靈異,再也不能飛回光音天,只好在地上生息繁衍,變成了人類。今天看來,這好像是個科幻故事。

佛教里有很多想像力,確實是神奇無比,世界上所有宗教,沒有一個能像佛教那樣,明確指出宇宙擁有無窮無盡的時空,其他宗教,都把宇宙想像成有限的時空,只有佛陀告訴我們,宇宙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浩瀚。佛陀在《長阿含經》里說,包括地球,月球和太陽在內的星球,構成了一個小世界。這相當於我們所熟悉的太陽系,集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世界,總稱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常說,十方虛空無有窮盡,世界國土不可限量。而現在的科學也認為,宇宙中有無數無數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時空無窮無盡。在宇宙間,我們的地球,說實話,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就在這小小的星球上,卻上演著一出宇宙中最美麗、最動人的故事。

自從人類能夠探索宇宙以來,我們一直尋找有沒有和地球一樣的星球,存在著智慧生物。美國這些無線電望遠鏡,一直在觀測著宇宙,但至今並沒有什麼發現。或許人類研究觀測的時間並不長,也可能還沒找到正確的地方。很難相信像地球一樣,有生命的星球是唯一的,畢竟就是在銀河系裡,就有數十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又只是數十億個星河之一,宇宙無遠弗界,很可能存在著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充滿了生命。不過,科學家現在提出了新的理論,他們認為像地球一樣足以孕育眾多生命的行星,可能非常稀少,這個理論叫做稀有地球理論。

按照這個理論,像細菌這樣簡單的生物,火山溫泉池裡的污泥,也許在宇宙里相當常見。但是要進化成復雜的生物,例如動植物,則需要非常特殊的演化過程。想了解地球多麼神奇,我們應該回到地球誕生的哪一天,地球誕生的本身,可能也是一種偶然。這是地球成形後數百年的模樣,當時地球應該有個雙胞胎兄弟忒伊亞,兩顆行星在類似軌道誕生,結果毀滅性的相撞。地球存活了下來,忒伊亞從此消失,留下了環狀殘骸包圍地球。這是創造復雜生命條件的第一步,地球不只從撞擊中存活下來,更重要的是,它吞噬掉雙胞胎兄弟的一部分。

吞噬掉忒伊亞的部分成分後,地球的引力增大,足夠的引力支撐厚重的大氣層。如果不是引力加強,地球的大氣會慢慢地散逸到太空中。在火星上,我們可以看到行星引力太弱的後果,火星曾有類似地球的大氣層,因此也有過雲雨和河川,但它體積比地球小,數十億年後,由於引力微弱,導致多數的大氣散逸。今天,火星成了一顆死亡行星。

地球獨特的大氣層讓它能夠保持溫暖,它不僅形成氣候變化,提供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還成為所有地球生物的天然保護傘。在亞利桑那,我們可以看到大氣的保護作用,對行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這是五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形成的巨大隕石坑,顯示隕石撞擊的毀滅力量。隕石坑直徑超過一公里,深度將近兩百公尺,撞擊時產生的力量超過兩百萬噸核彈,如果行星經常遭到這樣的隕石撞擊,肯定會被毀滅。太空是個危險的地方,數百萬個星體以數千公里的時速不斷穿越地球的軌道,太空里滿是殘骸,地球本應經常遭到攻擊,但地球上的隕石坑卻數量稀少,而且位置邊遠。這個隕石坑在納米比亞,這個在巴西,要用最新的地圖科技才能看到,即使有了這項新技術,目前地球上的隕石坑,能找到的不到兩百個。

主要的原因,一個是侵蝕作用抹去了撞擊痕跡,另一個就是大氣起到了保護作用。想了解無形空氣對地球的保護,我們需要研究撞擊地球後,依然存留下來的隕石。這樣的隕石非常罕見,菲爾布蘭德博士,是尋找隕石的行星科學家。這是寬廣而荒蕪的西澳納勒博平原,很適合尋找隕石。由於遠離人類活動的范圍,這里數百萬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如果隕石在這里墜落,將不會受干擾。現在,探險隊就要像警察搜索隊一樣,搜遍整個荒漠。

科學家:我想,我找到一顆,看起來不錯。

菲爾·布蘭德(行星科學家):很漂亮,那顆隕石很不錯。

科學家:看起來有不錯的融合外殼。

菲爾·布蘭德:對,真的很不錯,類似玻璃的材質,會在進入大氣層時融化。

科學家:在撞擊地表前,於大氣中分解。

菲爾·布蘭德:對,看得出來這是顆隕石。因為它很重,而且是深色的,它有銹蝕紋路跟平滑表面,那是穿越大氣層時侵略的。

這塊小石頭曾經具有巨大威力。

菲爾·布蘭德:在撞擊大氣層頂部之前,它應該是隕石的一部分,有洗衣機或小型車那麼大。它進入大氣層撞擊地表融化,之後不斷地被侵蝕跟融合,慢慢地變成這樣的小石頭。這樣的東西撞擊大氣層頂端,秒速約二十公里,地球的大氣層,位於大約地表六十里的高空,如果它沒有放慢速度,會在三秒內,穿越大氣層。但它放慢了速度,大氣層扮演煞車的角色,隕石被磨損,漸漸放慢速度,就像你把它扔到大樓頂端一樣。

隕石穿越大氣層,在夜空燃燒時,我們能看到美麗流星。如果沒有大氣層保護,地球生物可能會遭到太空炸彈的轟炸,地球得以成為宇宙中稀有的一顆星球,這僅僅是神奇的第一幕。

地球之所以能成為一顆稀有的星球,還應該歸因於三顆星球,第一顆便是月球。地球與它的雙胞胎行星撞擊後,產生的殘骸環繞地球,凝聚形成月球,它至今仍繞著地球旋轉。正因為這種特殊的形成方式,比起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的衛星,月球對於地球是又大又近。而在地球的發展史上,月球也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月球公轉,繞行地球,引力將海水牽引,讓地球擁有了不斷變化的潮汐。這也形成了地球早期生物的進化實驗室,潮汐不是月球對地球最大的貢獻,我們更應該感謝它給了地球穩定的氣候和四季。

月球引力避免了地球在太空里異常移動,否則將導致氣候大災難。如果沒有月球,地球氣溫將從沸點降到冰點。這樣劇烈的氣候變化,也讓生物難以生存,因此月球的運動如果出現異常,我們絕對不能輕視。傑利懷安特是研究月球的科學家,三十七年來五,他每天早上都要德州西部的麥克唐納天文台觀測月球。每天,他將激光射向月球,測量它跟地球的距離,傑利的工作雖然看起來簡單,但確有驚人的發現。

傑利·懷安特(麥克唐納天文台):測量月球跟地球的距離很簡單,我們得先製造光束,透過望遠鏡將它射出,它抵達月球時,會擊中反射鏡,再傳回地球來,我們用望遠鏡攔截激光,計算激光離開,跟激光回來的時間,那是我們的資料。

傑利在月球上的目標是反射鏡板。

傑利·懷安特:這是小反射鏡,這是角形反射鏡,射入的光線會在三個表面彈跳,傳回來時,直接射入光源。

激光只花了二點五秒就能傳回地球,數十年來,傑利測量這個數值,他的研究引發了重要的結論。

傑利·懷安特:每年月球遠離地球三點八公分,這讓我很驚訝,我沒有多想,它是靜止不動或者一直在移動,但它真的在移動,它在遠離我們,最後我們會失去它。

月球不會永遠跟地球在一起,最終,它會飄進太空里。但我們不需要慌張,因為那需要數十億年的時間。地球跟雙胞胎行星的撞擊,或許是地球史上重要的一刻,它讓地球擁有保護性的大氣層,讓地球有磁場抵擋危險的太陽輻射,讓我們地球來保持氣球穩定,如果沒有那一次的撞擊,地球不可能像現在擁有豐富、復雜的生命。

還有一個偶然的因素,對地球上復雜生命的演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便是地球的位置。可以說,地球處在太陽系中一個恰合時宜的位置,非常幸運。我們可以看到,火星距離太陽太遙遠,這使得它的溫度太低,不適合生物生存。而金星卻又靠近太陽,溫度太高,水會蒸發掉。地球非常幸運,占據了太陽系裡唯一的位置,在這里,溫度剛好,形成了水,生物在地表生存最重要的條件。在太陽系裡,只有這個地方足以滋養復雜的生命,地球正是這個區域里唯一的行星。

太陽是讓地球成為稀有星球的另一個關鍵,太陽的表面每秒產生四百萬噸純能量,五十億年來始終如此。太陽的長壽對地球來說,更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恆星越大,燃燒死去的速度越快,許多體積較大的恆星,都為此付出給慘痛的代價。地球上的復雜生物,花了數十億年才成形,太陽的長壽讓這一切成真。太陽系裡,還有另一個地球的友鄰,讓生物得以在地球出現,它就是木星。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三百多倍,它的巨大引力,吸引力可能撞上地球的危險飛行物。它就像是地球的防護罩,科學家們親眼見證了它的巨大作用,1994年7月,一顆慧星被木星的引力吸引,讓它分解成了許多的碎片,並撞上木星,引發一系列強大的爆炸,並留下了像地球一樣大小的坑洞。如果沒有木星的話,每一萬年,地球便要承受如此大的沖擊力,在這樣的轟炸之下,很難想像復雜的生物將如何生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數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估計,目前生物的數量,可能有五百萬到一億種。但能夠確定的大約是兩百萬種,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出這么多的生物,並且讓這些生命持續繁衍下來,除了自身具有種種的條件之外,也有賴於其他星球的幫忙。我們都知道,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但很少人知道,假如沒有月亮和木星,地球上的生命早就滅絕了。

佛教認為,一切諸法,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各種因緣結合才能形成,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產生的。沒有絕對的存在,當因緣消散了,事物也會消失和轉化。佛陀在《雜阿含經》一再開示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根據科學家估計,今天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只不過是曾經在這個星球上出現過的物種總數的百分之一,非常的少。換句話說,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物種,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經滅絕,這些生物的滅絕,都是因緣改變的結果,這就是佛教緣起緣滅宇宙觀的最佳注腳。

在漫長的時光中,相對穩定的環境,對復雜生物的生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也應該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環境太穩定,會讓生命變得因循苟且,進化偶爾需要破壞性的建設。墨西哥的叢林里,紀錄著這樣的大災難,它對人類而言有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柏娜黛特的研究小組來這里,尋找一個清楚紀錄這場災難的地方。這里到處都能找到這樣的坑洞,它們叫做天然井,它們中有很多一直都沒被發現。柏娜是洞穴探險家,他們希望能深入探索這個地底世界。柏娜先下去,這是個驚人的地方,但它證明了地球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災難。

柏娜·黛特(洞穴探險家):好吧,請放下裝備。

要想了解災難規模,就得進入更深的地底,而且要洞穴潛水。洞穴潛水非常危險。

柏娜·黛特:你可以看到後面,是地下河流系統入口,偶爾會出現鱷魚,當然在這里沒有鱷魚。這里有六十五公尺深,真的非常深。

柏娜是專業洞穴潛水員,她對這個地方了如指掌。潛入天然井深處,就像是進入了新世界,進入這些水底洞穴的人,比登陸月球的人還少。潛水員往前探索,他們發現天然井。這是復雜的地道和洞穴系統的一部分,其實,如果鳥瞰,可以發現這里整個地區,散布著數百個天然井。很明顯它們環繞叢林,形成獨特的環狀,它們標示出了隕石坑的邊界。六千五百萬年前,這是地球歷史上最慘烈的隕石撞擊現場,希克蘇魯伯隕石在此墜落,引發恐龍滅絕。這顆隕石直徑十五公里,足以導致地球生命的大滅絕。它的爆炸威力,相當於一千兆噸黃色炸葯,爆炸威力將氣化石頭拋向太空,在地表留下直徑三十公里的隕石坑。數百萬年後,在脆弱的隕石坑邊緣上方,形成了天然井。可以想像,當時的爆炸威力是多麼驚人。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影響了地球的命運。噴向太空的爆炸氣體,又落回地表,數十億個粒子,導致氣溫升高,溫度高達數網路。火焰吞噬了大地,恐龍消失了蹤影。但並非所有的生物都滅絕了,在地底出現了生還者,包括人類的遠祖。

雖然數百萬年後,地球才終於恢復正常,由於大災難中恐龍滅絕,哺乳動物等新型態動物得以出現,最終人類也出現了。所以由此看來,這場全球性的大災難,並不是件壞事。希克蘇魯伯隕石之類的大災難,讓當時的生物滅絕,並刺激了復雜生物的進化,可以說,這都是老天爺的恩賜。恐龍的滅絕,不是災難推動進化的唯一證據。在義大利道羅麥特山,地質證據顯示,恐龍本身也從這場災難中獲益,這一層黑色岩石,標示出了九成生物滅絕的時間,據科學分析,那是由於當時地球洋流不再循環造成的。而在此之後,恐龍便出現在了地球上。在澳洲,我們還可以看到稍早在大災難中,倖存的生還者,這些土堆是細菌疊層岩,要不是出現了冰河時期,讓它們幾乎消滅殆盡,疊層岩有可能至今仍統治著地球。疊層岩的消亡,使得第一批復雜生物從此出現。

地球很幸運能在穩定性跟偶發性大災難中取得平衡,太多災難,生物不可能進化,太多穩定,生物會因循苟且。地球花了四十五億年,從荒原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世界,這是一場驚異之旅,但現在地球面臨最大的挑戰,人類。

面對我們的大自然,mothernature,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就是崇敬畏懼,一種是人定勝天。早在先秦百家爭鳴時代,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就提出人定勝天的口號。但是在中國古代,這種思想並沒有成為主流,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一直信奉孔子畏天命的教誨,以及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對大自然抱著敬畏之心,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從西方請來了賽先生,人定勝天的思想,才重新壓倒對大自然的敬畏。在2005年中國大陸出現過一場人要不要敬畏大自然辯論,許多科學家、人文學者、環保人士和普通民眾都捲入爭論,說明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已開始在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再認識老祖宗留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其實對於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佛教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叫做依正不二。依是指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正是指生命的主體,依正不二的意思就是,生命主體與環境並非對立,而是一體。因此,佛教主張人類對自然的萬物不但要有敬畏之心,還要有慈悲之心。《菩薩睒子經》說,睒子菩薩履地常恐地痛,這就是敬畏愛惜大自然的慈悲心,一味的無所畏懼,往往造成的是無所不為,無惡不作。現代文明憑藉強大的科技能力,肆意的征服、利用了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傲慢。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這是人類無明貪婪,不知畏懼的表現,最終受害的會是人類自然。當然,佛教也提倡勇猛精進,在實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時,在面對天災人禍時,人需要大無畏的精神。

從太空看地球,萬家燈火證明了我們主宰著地球。人類燃料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改變了大氣層的成分,因此改變了氣候。人類在地球挖出石頭和土壤,比地球自然演化造成的還要多得多。只有人類能像這樣主宰地球,事實上現在人類的影響力極大,許多科學家都相信,新地質時代開始了。這次應叫做人類紀,人類的紀元。問題是我們的行動,是不是開始威脅著地球這個復雜生物的家園?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到位於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尋找答案。在這里,百分之八十五的生物都是島上獨有的,多數生物住在馬達加斯加著名的森林裡,這些森林代表了地球的演化史,它們非常復雜,共同作用維持了整個系統的運作。人類改變了這里的森林,將會引發何種後果呢?

科學家布萊恩費雪博士,正率領一個探險隊,記錄在森林裡發現的不同生物。

布萊恩·費雪(科學家):小心,石頭很滑。對我來說,能到這座森林來是種恩賜,一走進來,你會發現它又暗又涼,森林的聲音跟氣息。

布萊恩的團隊尋找新物種,他們相信有新物種正在樹叢里生長。這里也是非常適合螞蟻生長的地方。

布萊恩·費雪:它們住在腐朽的木頭里,住在地底跟石頭下面,我們要尋找蟻窩,了解它們的世界。快看看,這里有(菌形似),你看,黃色的(菌形似),快看,對,我相信這是新物種,新的蟻種,快看,全新的結構,它在螯我,現在快看。

發現新螞蟻讓他們士氣大振,證明這處森林還很健康,是昆蟲王國。科學家在森林中的發現越多,就越了解它們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不只因為森林滋養了眾多生物,它們對全球的生物都很重要,因為森林在吸收大氣里的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是地球的肺。樹越高大,透過樹葉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越大,而且,即使大氣層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樹木也在更快吸收,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事實上,自從人們開始將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全球森林吸收了百分之二十五我們生產的二氧化碳,像馬達加斯加這樣的健康森林,在調節地球氣候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是馬達加斯加最著名的地點,這里有著原始自然的美景,但也潛藏著可怕的危機。這些巨大的猴麵包樹,島上生態的最佳代表。但它們背後有著另外的含義,島上到處可見猴麵包樹,因為其他的樹都被砍光了,猴麵包樹得以存活,因為對當地人來說,它們是聖樹。在馬達加斯加上,人們為了開墾農地而砍伐森林,現在該島只剩五分之一的原始森林了。不光是馬達加斯加島,濫伐的狀況處處可見,在玻利維亞這片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的雨林,二十年間變成農地和城鎮。全球每年被砍伐的森林,面積等於一個蘇格蘭,人類不只增加了大氣里的溫室氣體濃度,還破壞了地球自我修復的能力,破壞了數百萬年才建立起來的地球系統。

全球各地都能看見這些改變,氣溫上升使得冰川和冰層開始縮小,海平面上升,威脅到許多大都市,海洋里,二氧化碳增加導致海水酸化,最後危害到珊瑚礁以及它們支持的復雜食物鏈,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開始融解,冰凍大地釋放出更多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在數百萬年間,地球生物成為偉大系統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相互依存,並一起維持著適合復雜生物生存的世界。但是未來呢?人類是不是真的損害了地球承載復雜生物的能力?或者,人類的影響力沒有我們想像中大呢?

要了解人類在地球扮演的角色,可以在墨西哥的尤加坦半島尋找答案。龐大的叢林里隱藏里失落文明留下的金字塔,這是諾烏斯模爾金字塔,它位於五萬人口的都市中心,一千多年前由瑪雅人興建。今天,這里只留下了斷垣殘瓦,它提醒我們文明不會永遠存在。瑪雅帝國的興旺或許重要,但它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地球的演化。六千五百萬年前,地球歷史上發生的這次最重要的大災難,現在已經看不到它留下的痕跡,應付災難的能力,才是地球真正的過人之處。地球的堅強和自我修復,那是不會改變的。

長期來說,地球可以應付人類提出的挑戰,我們可以砍光森林,但數千年內,森林會重生。我們可以用光地球上的石化燃料,讓大氣層充滿二氧化碳,但它只要花一百萬年,就能讓大氣層恢復原狀,連被我們滅絕的生物,都會被其他生物取代,進化將發揮它的魔力。這一切,只是時間問題,地球將會安然無恙,但那並不代表人類在地球製造的快速改變並不重要。人類有不一樣的時間表。我們曾經慢慢佔領世界,現在我們改變著世界,也改變了環境,讓人類和文明得以生存。我們比恐龍聰明,但那不代表我們有能力應對地球的急劇變化。我們都在不斷的呼籲要拯救地球,但其實真正有危機的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

林語堂先生把人類文明史劃分成禁慾和解放兩個時期,歐洲文藝復興以前,世界各大文明,包括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都對人的慾望採取抑制態度。文藝復興之後,人類社會先後進入解放慾望的階段,人逐漸從嚴格的道德限制,和不自由中解放出來。但從此也走向了放縱慾望之路,為滿足不斷膨脹的慾望,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和耗用自然資源,並且污染和破壞了大自然。短短數百年前,甚至幾十年間,我們的地球遭遇了前所未見的人為劫難。毫無疑問,今天人類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已出現重大偏差,到了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時候。人是否應該節制自己的物慾?究竟我們的生命生活生存,需要多少物質?我想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應該要適度不要過度。

而如何適度呢?恐怕答案就在佛經里頭。佛教深知人類任由慾望膨脹的可怕後果,因此主張把慾望限制在最低限度,佛教特別倡導節儉和惜福。《佛說四十二章經》提出斷欲以求,因為欲壑難填,是世間苦難的主要來源。我想一般人無法達到出家人斷欲的境界,但做到節約和惜福,應該不難。星雲大師曾經說小時候,他的父母常告誡他,一個人一天只能用七斤四兩水,超過了七斤四兩水,福報就透支了。福報是什麼?福報就好比銀行存款,有儲蓄才能支出,只有節制物慾,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資源才不會匱乏,我們才能在地球上繼續的存活,繼續的繁衍。如果你我能夠從佛教中汲取智慧,凈化心靈,慈悲喜舍,愛惜地球,相信我們的家園將會回復昔日的美麗,就像《維摩詰經》所說的那幾句話,「欲凈其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正在大過年,您用什麼方式來過年呢?我想心靈的清靜,是過年迎接虎年的最好方式,如此也才能還地球它應有的美麗。

❸ 什麼植物適合在室內養,生命力要強的

你不僅需要知道什麼花適合放在室內,更要知道什麼花不能放在室內.
適於室內種植的植物
1)仙人掌、仙人球夜間吸入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植物,吸收電磁輻射。
2)
茉莉能散發出具有殺菌作用的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在空氣中具有較強的消毒功能。
茉莉的香味可使頭暈、目眩、感冒、鼻塞等症狀減輕。頭痛、頭暈、感冒、視力模糊者,常聞菊花之香也頗有好處。
3)
菊花能吸收硫、氟化氫、汞
4)鐵樹吸收苯
5)吊蘭、蘆薈、虎尾蘭能大量吸收室內甲醛等污染物質
不適於室內種植的植物
1)蘭花。其香氣會令人過度興奮而引起失眠;
2)紫荊花。其花粉與人接觸會誘發哮喘;
3)含羞草。其體內的含羞草鹼會使毛發脫落;
4)月季花。其散發的濃郁香味會使人憋悶甚至呼吸困難;
5)百合花。其香味會使人中樞神經過度興奮而引發失眠;
6)夜來香。其夜間散發的刺激嗅覺的微粒會使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病情加重;
7)夾竹桃。其分泌的乳白色液體接觸時間一長會使人昏昏欲睡、智力下降;
8)松柏。其芳香的氣味對人體的腸胃有刺激作用,影響食慾;
9)洋綉球花。其散發的微粒會使人的皮膚過敏而引發瘙癢症;
10)鬱金香。其花多含有毒鹼,接觸過久會加快毛發脫落;
11)黃花杜鵑。其花朵含有一種毒素,一旦誤食會引發中毒。
12)
花葉萬年青花葉內含有草酸和天門冬素,誤食後則會引起口腔、咽喉、食道、胃腸腫痛,甚至傷害聲帶,使人變啞。
13)水仙花。其花葉和花的汁液接觸後可導致皮膚紅腫;
14)滴水觀音。其莖干分泌的液汁接觸皮膚後會引發瘙癢,接觸傷口後會引發中毒
15)一品紅全株有毒,有白色乳汁刺激皮膚紅腫,引起過敏性反應,誤食莖、葉有中毒死亡地危險。
16)馬蹄蓮花有毒,內含大量草本鈣結晶和生物鹼等,誤食會引起昏迷等中毒症狀。
17)虞美人全株有毒,內含有毒生物鹼,尤以果實毒性最大,誤食後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嚴重地還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❹ 請問;生 命養 護是什麼呢

生命包括肉體和精神靈魂。

按照現代康養的概念,生命包含有三個維度,一是長度,二是豐度,三是自由度。

所謂長度,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長壽;所謂豐度,是指自己精神和靈魂的豐富度,越充盈越好;所謂自由度,是指國際上通行的生活自理的程度。

如此說來,養護生命,就應該包含養護生命的長度、豐度和自由度。

生命長度的養護就是養生,包括養心、養身、養神、養性、養老、養成;生命豐度的養護就是要讓自己的精神和靈魂有趣,在和諧的社會中,通過閱讀、藝術欣賞以及豁達的胸襟、對待生活的態度、對生命的思考等來實現;生命自由度的養護則是通過營養、康復、運動、健康保健、疾病診斷治療等實現延緩衰老,彰顯生命的自由。

❺ 生命養護是什麼請問什麼樣的人能做

生命養護其實就是對生命進行療養呵護,提升生命品質。國內生命養護做的不錯的應該就是博鰲一齡了

❻ 生命養護是什麼呢有人能介紹下嗎

生命養護簡單來說就是對生命和健康進行療養呵護,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提升生命品質

❼ 真正供養生命的東西是什麼

感謝神!

是神的話語!人的肉體要用地上食物來喂養,靈里的生命要用神的話語來供養。

願神祝福你!

❽ 用什麼方法養生命,又用什麼方法養身體

養生就是說通過各種方法,去增加自身體質、預防疾病,通過這些來達到延年益壽的活動,養的意思是調養、保養,現在的養生是指根據人生命活動規律主動進行精神的養護活動。

保養就是說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運動加上一些憋的手段,讓自己的身體技能得到修身養吸,恢復機能。

養生其實是養的天性,例如有些人願意養花,有的花需要你時不時的去澆水,但是如果你的花不太適合常澆水,你還去給它澆水,它就會死掉,這就違背了養的概念,所以說樣的是 人的天性。

也許有的人會說,其實養生不是很簡單嘛,但並不是這樣的,養生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長久堅持就比較難了,比如說你工作的時候,明明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但是由於工作你還沒做完,這就違背了養的含義。

養生方法掌握好,健康長壽不煩惱。

現總結如下九種養生方法:

活動養生:生命在於運動。人到老年勤於活動,但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恆。形式不限,根據自身情況,使氣血舒暢,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體質,防病於未然。
靜坐養神:動養身、靜養神。神是生命之本,人在入靜後,可以達到空境,無物無我,可以提高精、氣、神的提升,增強藏腑功能及免疫功能,增進身心健康。
少食養體:人到老年各臟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飲食調節很重要,要以清淡、稀軟,精細搭配,營養豐富,溫溫糊糊,少量多餐,保持平衡。
少言養氣:人到老年易管事,多有看不慣之事。但要學會控制情緒,「開口神氣散」話多不利於養氣,生氣損神,可言可不言不言,少言養神。
書畫養性:端坐凝神,專心致志,百念不生,修心養性。
勞動養德:家內家外積極參加一些能所能及的勞動,調節情趣,調節愉悅心情。
誠朴養品:純朴、誠信,注重品德修養,帶好子孫後代。
寬厚養福:學會寬容,人和生百福。讓一步海闊天空,則福樂無邊。
仁慈養壽:仁慈則心善,受人敬,心情舒暢,少病則壽長。
養生本來就是一種情志的修養,行為是修養心身的方法和過程,只要我們掌握得當,就能取得可喜的效果。健康靠自已,長壽也不難。長壽不是那個人的專利,而是我們自已丟了健康,在生命征途中,沒有完成任務。關愛生命,願所有人都健康長壽。

❾ 什麼叫養生,養生究竟養什麼

養生
給大家談談佛法養生之道。你們要經常觀想,就是用自己心裡的眼睛來看自己的身體,對身體非常有益。
觀想頭,經常觀想自己的頭腦非常清醒。人的頭腦一定要清,常言道,頭腦要清醒。觀想心,經常觀想自己的心是紅色的。心是被血包圍著的,血是紅色的。
觀想肺,觀想自己的肺很白凈,當你觀想自己的肺時,自己感覺很白,這個肺會越來越好。抽煙、肺積水、有炎症等時肺是黑色的。
觀想腎臟,觀想自己的腎臟是溫的。腎臟一定要保持溫,不要讓它過熱。過熱或過涼泌尿系統就會出問題。
觀想精,精要元固(指男性)。女性講的是精神,男性講的是精。精元固,這個固不是真正堅固的固,是要用你的元神守住你的精。元神很重要,許多男人的眼睛沒有光亮,無神,其實是精已經不好了,精不好就影響神氣,即精不固,神不爽。男人如果不動壞腦筋,他的精力就會很旺盛,這個人就有精神。眼睛沒有神的人,實際上他的精就不固了。
觀想胃,經常觀想自己的胃很和,即很平和。平時不能吃的過多或過少。
觀想肝,觀想自己的肝很舒暢。中醫上常講肝氣不舒,就是說不舒暢,肝很重要,肝是造血的,所以肝一定要舒,膽石一定要消,經常觀想消掉膽石。醫學上講一個人經過二十年後,膽一定會有結石。
觀想腸,經常觀想自己的腸子很柔潤,如果腸子不潤,一定會有病症,所以腸子要永遠都很潤滑。
觀想脾臟,經常觀想自己的脾臟很健康。脾臟不健康就會帶來很多後遺症。
總結起來就是,頭清,肺白,心紅,腎溫,精元固,胃要和,腸要潤,肝要舒,脾要健,膽石要消。
大家要經常想「吾善養吾浩然正氣,浩浩乎塞乎天地之間」。誰都要養自己的氣,但一定要養自己的浩然正氣,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接天地之正氣。我們人腳踏在地上,頭頂在天上,接天地之正氣,做人一定要有浩然正氣。
怎樣念咒有效果?念咒語,其實就是念經。短的稱為咒,長的稱為經。念咒語要清靜語,要無量意,要密不可譯。念經要念得干凈,心要安靜,經文要聽得清楚。心靜的時候念經的效果最好。用無量意念經時,你的意念是無量無邊的。
為什麼經文不要去理解它?因經文密不可譯,密不可解。它像一個密碼一樣,不要去理解它的意思,只要照著念就可以了。菩薩的心咒不是凡人能理解的,猶如發電報的密碼,不用知道為什麼這幾個數字要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如果理解錯了,反而會影響念經的效果。只能音譯,不能意譯。經咒都是菩薩的真言,怎能用人間的智慧來解釋?念經的人千萬要記住只能音譯,如字的發音。師父給你們講解的經咒,也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含義,菩薩經咒的真正內涵能有幾人理解?
每個人念經的效果為什麼會不一樣?
第一,因果不同,孽力不同。因每個人的孽力不同,念經的效果就不同。造孽很多的人念經的效果就不好,即孽力越深,念經效果越差。
第二,意念不同。念經時腦子里想的東西不一樣,念經的效果就不一樣。如果念經時腦子里亂想,雜念多,念出的效果就差。
第三,音聲海不同。念經的聲音不同,傳出的聲波不同,念經的效果就不同。念經的聲音要像洪鍾,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洶涌澎湃。譬如:身體不好,念經時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念出的經就沒有效果。如果你很開心時,就會越念越開心,念出的經效果就好。開口念誦,當嘴巴開始念經時,眼睛要睜開,因為你要把你的想法,你的心,你的靈和自然界融為一體。也就是說要睜開眼睛念經,因經文是接天地的,讓你自己與自然界融合為一體,然後你的眼前會呈現出一片光明。因此開始念經時先把眼睛睜開,然後慢慢念,慢慢把眼睛閉上。念經想要有效果,就要念到身心俱忘,也就是說念到心不去想,身體也沒有了,這時不是你自己了,就會和天地融為一體。

怎樣念經才能起效果?

1)要對症下葯,你念的經不對症下葯,就沒有效果,沒有用。

2)要放鬆,要安靜,要微笑。念經要念到法喜充滿,要念到心花怒放。

3)要觀想,聽聲音。觀想就是念經時,思想集中,觀想觀世音菩薩,然後自己聽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念經的聲音,腦子就不會亂想。

4)金光萬道上身,要把菩薩的光照著自己,你們這些徒弟念經能想到金光萬道?要把菩薩的金光萬道全部接到自己的身上,照到你的肺白,心紅……這就叫現實與佛法結合起來應用。智慧像一團光,人心散亂,不易成狀。你的聰明才智實際上就像光一樣是一團,如果散亂了,雜念多了,就不可能有智慧了。要想有智慧,這個心必須要靜,心靜才能把智慧之光聚集起來。

❿ 人生長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主要來自什麼

人類生長發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來自食物,主要有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

1、水(約占人體的60%)

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人的大腦重量的80%是水分。分階段來看,嬰兒體內的水分大約占體重的80%,成人約佔60%,老年人則只有55%左右。所以,人體衰老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體內水分逐漸丟失的過程。

水在把營養素輸送到人體各個器官的同時,也把代謝的廢棄物帶出體外。水還有調節人體的體溫和酸鹼度,參加體內各種生化反應的作用。

體內水分的增加或減少會短期內對體重有影響,相比而言脂肪是要經過數日或者數周才會對體重產生看得見的影響。一個70公斤的成人約含有40公斤的水,所以如果丟失了5%的水分,也就大約降了2公斤的體重。

2.、蛋白質(約占人體的18%-20%)

人體由各個器官組成,各個器官由無數不同的細胞構成,每個細胞的主要結構都是蛋白質。蛋白質與機體的生長、組織的修復、內環境的調節、疾病的抵抗、大腦信息的傳遞、凝血等等重要功能息息相關。

人體的蛋白質大約有40%是存在於肌肉組織中,決定了機體運動的能力。肌蛋白也可以在人體需要的時候(比如飢餓、運動)釋放能量。

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蛋白質要轉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在已知的20種氨基酸中,其中8種(嬰幼兒為9種)為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必需從食物中獲得,因此稱為「必需氨基酸」。

如果成人蛋白質缺乏,肌肉會變得鬆弛沒有彈性,頭發往往會顯得枯黃、指甲也會容易斷。嬰幼兒生長迅速,蛋白質需要量高於成人,平均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2克以上蛋白質。肉、蛋、奶、豆類等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3、 脂肪(約占人體的15%)

經常有人說自己太胖了,血脂高了,心臟病來了,所以很多人會認為脂肪一定不是好東西。其實脂肪同樣珍貴!營養專家從來都是建議人們要適量攝入脂肪(moderate in fats),但從未說過拒絕脂肪的(no-fat)。

每克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一般是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供能的2倍以上。脂肪是儲存和供給能量的主要營養素,但是它的作用遠遠不止是給人體提供生命的燃料。它還給人體的器官充當緩沖作用,支持保護內臟、關節和組織;

保護器官不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促進脂溶性的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D、E、K)和植物素的吸收;也是提供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畢竟沒有細胞膜就沒有細胞,沒有細胞就沒有……你懂得。每日脂肪提供的能量應該佔20%~25%.

4、碳水化合物-(約占人體的1%-2%)

碳水化合物是為人體生命活動供能的主要來源,它大量存在於面、米、雜糧、薯類、豆類等食物中。任何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經過系列生化反應後最終都分解為糖(比如葡萄糖、果糖),所以它又被稱為糖類。大部分器官的食物都是葡萄糖。

除了給機體提供能量以外,碳水化合物的作用還表現在組成抗體、細胞膜、神經組織、遺傳物質核糖核酸等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質。

5、維生素 (約占人體的1%)

維生素是沒有能量的營養素,是人體只需要很小的量就能起到關鍵作用的物質。如果量不足或完全沒有,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維生素在體內起到輔酶或者促進酶活性的作用,對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

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它們可以在肝臟或者其他脂肪組織內儲存,不需要每天提供,如果累積量太大,會有中毒反應;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B1(硫胺素)、 B2(核黃素)、 B3(煙酸)、 B5(泛酸)、 B6、B9(葉酸)、 B12 以及維生素C。

水溶性維生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也不能在人體內儲存,而且這些營養素也很容易在食物加工的過程中流失,因此需要每天從食物中補充,並且要注意加工方法,盡量避免煎炸烹炒等高溫烹飪方式,最好生食富含這些維生素的食物。

6、礦物質-(約占人體的4%-5%)

礦物質是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如果把礦物質從骨骼中完全去除,只剩下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主要是膠原蛋白),這些遺留的蛋白質可以彎曲甚至打成一個結。也就是說,是礦物質提供了生命的硬度。

礦物質還是組成酶的重要成分,對維持滲透壓、酸鹼平衡,以及保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都有重要作用。礦物質一共有40多種,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鈣、鐵、鋅、鉀、鈉、鎂、氯、磷、碘、硒等等。每種元素都有其獨特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各元素之間也還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礦物質不能在人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而且體中的礦物質會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像是排尿、出汗、小便、大便等排出,所以每天一定要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礦物質。

7、 膳食纖維(約佔0.01%)

膳食纖維是指不被人體消化的植物細胞殘存物。絕大多數的膳食纖維從被食入到被排出體外,都不產生任何可用的熱量。只有很小一部分的膳食纖維經過大腸中億億萬萬的細菌產生的酶的作用,能分解成為可被大腸吸收的物質。

因此,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非水可溶性膳食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是指可溶於水,也容易被大腸內的發酵細菌消化。這些膳食纖維通常存在於燕麥、大麥、豆類或者柑橘類水果中,這些膳食纖維能改善血糖生成反應,影響營養素的吸收速度和部位的作用。

此外,還有吸附毒素、重金屬,清除體內垃圾,調節平衡的作用。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比如全穀物的麩皮)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只停留在腸道內,但是可刺激消化液的產生和促進腸道蠕動,可以吸收水分利於排便,也有助於對腸道菌群的建立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10)什麼養生命擴展閱讀:

營養失去平衡可產生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指由於一種或一種以上營養素的缺乏或過剩所造成的機體健康異常或疾病狀態。營養不良包括兩種表現,即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

各種營養素的缺乏都可產生相應的缺乏病,如目前世界上流行四大營養缺乏病,即蛋白質一能量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缺碘性疾病、維生素A缺乏病;此外,鈣、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的佝僂病,維生素B。

缺乏可引起腳氣病,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壞血病等。營養素攝入過多,可產生營養過剩性疾病,如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特別是動物性脂肪攝入過多,可以引起營養過剩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

此外,維生素A、D攝入過多,可造成維生素A、D中毒,一些營養素攝入不合理還與一些腫瘤的發病有關,如脂肪攝入過多與乳腺癌、結腸癌的發病有關。

近年的膳食營養狀況研究顯示,中國居民存在著一些微量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B2、維生素A)缺乏和一些營養素過剩導致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雙重挑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大營養素

閱讀全文

與什麼養生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
安徽省阜陽市三區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333
大嶺山體檢是去哪個醫院 瀏覽:282
父母的房產怎麼加兒媳婦 瀏覽:206
歡慶重陽節新聞稿 瀏覽:150
湖北2017退休金上漲 瀏覽:524
台州職工養老保險2015發放 瀏覽:503
退休工資6000多什麼級別 瀏覽:618
公務員會計退休年齡 瀏覽:432
長壽區川維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265
農村輪流撫養老人 瀏覽:178
廣州養老院排名 瀏覽:930
70歲得了肺癌怎麼治療 瀏覽:668
企業職工在管理崗位上如何延長退休年齡 瀏覽:19
蘇州退休社保哪多少錢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