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四時養生的論述正確的是春夏養陽。
春夏養陽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一。謂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2. 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中醫中,關於日常生活的健康養身的說法有哪些
那個人簡直在工故弄玄虛!什麼集的,就是這樣導致了很多人對中醫不了解。
中醫講究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就法自然。
從陰陽簡單來說:熱性(陽性)體質的人不食熱性食物;良性(陰性)體質的人不食良性食物。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素問》有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俗語也說過:夏吃生薑冬吃蘿卜。而且更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療」的原則。
從五行簡單來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屬於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根據其屬性在相應季節做屬性調節。
五行也有分別屬於五味(酸苦甘辛咸)。夏天就不易於食用鹹味的道理就在這、
夏天俗屬於火、屬苦。鹹味屬水。水克火。火沒了夏天就得生病。
五行學說太深凹,很多。五色(青赤黃白黑)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臟五腑等等。
每個都能指導養生。你要一個一個去深究有太多太多了。
老祖宗的東西也是根據平常幾千年經驗而來的。沒有深奧,只有你自己會不會去運用到平常中。
3.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有關於四時養生的論述正確的是春夏養陽。
春夏養陽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一。謂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作品內容: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4. 寫一份《如何用陰陽學說解釋四季養生》的論文!哪位大神可以幫我!!
「領導就得騎馬坐轎,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臉!」5月22日,這段氣勢洶洶的話在網路上瘋傳,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該言論出自吉林省遼源市環保局局長郭東波在2011全局大會上的一次講話。事件的起因是該局今年實行目標責任制獎,局長與職工相...
5. 根據陰陽學說,怎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轉載)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
春、夏、秋、冬該如何養生?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陽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四季養生的秘訣——順應陰陽氣化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 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那麼,什麼是陰陽?
問得很好!要能做到順應陰陽氣化養生,當然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陰陽。
凡是向陽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永恆運動的,都屬於陽。
凡是背陽光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對靜止的,都屬於陰。
陰陽產生於宇宙運動,具體是日、月的運動。
日、月運動產生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氣的變化叫陰陽氣化。陰陽氣化產生寒、熱、溫、涼四季變化及晝夜溫差。
講到陰陽,那就必須提到 《易經》,《易經》 是中國經典中的經典,一部 《易經》 就是講陰陽運動、討論陰陽哲理的書。
有這么一條真理:愈是簡單的,就愈是實用的。太極圖就是講陰陽氣化的最簡單卻又是最實 用的圖示,它濃縮了 《易經》 最高深的陰陽哲理。
美麗的太極圖由陰魚及陽魚所組成,如下圖所示。
太極圖濃縮了陰陽哲理,是陰陽運動的象徵。
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陰陽平分天下。
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它們互相轉化,互相制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那麼,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麼?
一天之中的子時 (夜晚23至1點)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 (11至13點)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
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陰轉化。陰極之後,進入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後,則又進入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春天如何養生?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所以應該養陽。春天主生發,萬物生發,肝氣內應,養生之道在於以養肝為主,原則是:生而勿殺,以使志生。養神志以欣欣向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發緩行,廣步於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發) 。
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 (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證 (呼吸方面的病),那麼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正如 《黃帝內經》 所說:夏三月要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氣得泄 (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 (多到戶外活動) 。
秋天如何養生?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要養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瀉) ,奉藏者少 (降低了適應冬天的能力)。
所以《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天如何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曬太陽)。
為什麼說春夏要養陽、秋冬要養陰?
為什麼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氣化養生?
因為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黃帝內經》 說聖人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為什麼要養陽?因為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春夏要養陽。
秋冬為什麼要養陰?因為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秋冬要養陰。
陰陽是互根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系,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秋冬養陰,也就是為了春夏的陽有根基;春夏養陽,那麼秋冬的陰才有動力。
陰虛的人如何養生
——陰虛的特徵
陰偏衰,指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制陽、陰液不足,主要是腎陰不足,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
陰虛則熱,所以具體表現是:五心 (胸心、兩手心、兩足心) 煩熱、骨蒸潮熱,面紅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盜汗 (夜裡睡醒出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導致陰虛的原因:主要是邪熱傷陰,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過,化火傷陰,久病體虛耗陰。
——對陰氣的重新認識
陰氣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兩類:病理性的陰是廢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陰是人體所不可少的,因為陰為陽之基礎,無陰則陽無以化,所以養陰確實重要。
水在養陰中更為重要。因為水是陰陽氣化的基礎,沒有水,生命就不能繼續。水是陰氣之源,因此,不但應多喝水,還要吸陰氣。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邊、山林、河畔、高山。在這些地方進行鍛煉,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氣,無疑對長壽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氣。這是養陰的重要方法。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所以接地氣十分重要,這就是說,應該經常赤足,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湧泉穴上升入體。
第三,北方。這是陰氣產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陰虧養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陰氣。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為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所以陰虧的人養生,在夜晚面對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處。這是陰氣較濃之處,因為高為陽,低為陰。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著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
——養陰的飲食有哪些?
第一,長在水裡的東西,如藕、竹筍、荸薺、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陰處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麥,長在地里的地瓜、山葯等。
總之,地氣、北方、月光、低凹之處都屬陰,是采吸陰氣(所謂負氧離子)的有效地方。
陽虛的人如何養生?
——陽虛的特徵是什麼?
陽偏衰,指人體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主要為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因為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
產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對生命的重大意義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氣,在古代寫「」。即氣寓火之意,火,就是動力。所以陽氣有動力的作用。
陽化氣,陰成形。無陰則陽無根,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陰氣的化生必須依賴陽氣。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於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
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陽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
——陽氣在哪些地方、哪個時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頭當頂,立於庭院,脫帽,日精可從頭頂百會穴入人體。
第二,站在高樓、高處面向南方,打開窗戶,陽氣可隨光照從皮膚進入人體。
第三,日出時,面向東方,做深呼吸,陽氣可從鼻孔及人身皮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
第四,晴天,藍天白雲,立在曠野,做深呼吸,陽氣可從口鼻進入人體。
總之,要去天氣高、太陽光好、南方、東方、向光、高凸處去采吸陽氣。
五臟(心、肝、脾、肺、腎)是人體養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醫對五臟養生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6. 四季養生的原則
「順」:養生跟著季節走。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靜」:讓心安靜下來。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修」:修身行善煩惱少。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獲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調」:多做深長呼吸。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補」:有補有瀉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6)如何用陰陽學說解釋四季養生擴展閱讀
養生時間點
1、飯後半小時:刷牙。提醒各位讀者,飯後立即刷牙有害牙齒健康。因為牙冠表面有一層琺琅質,剛吃過飯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後,琺琅質變得松軟,此時立即刷牙會對其造成損害。
時間一長,牙齒的琺琅質逐漸減少,易患上牙本質過敏症,吃東西時出現酸痛症狀。因此,建議老人飯後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後再刷牙,防止齲齒。
2、飯後1小時:走路。飯後散步可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呼吸系統,促進血液循環,但要休息1小時左右再去散步。散步前先做簡單熱身,如搓搓手腳、舉舉胳膊、伸展筋骨等。
散步姿勢也很重要,要抬頭挺胸,避免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也不要邁大步或走得太急太快。注意足跟先著地,雙臂隨步行節奏有力地前後交替擺動。不要走崎嶇道路或羊腸小道,也不要背著手或倒走。散步時間最好別超過1小時。
3、晚上9點:泡腳。晚上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老人記得別拿塑料桶泡腳,最好選較深的木桶,更易保溫。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一般在40~45攝氏度為佳。要將水完全淹沒腳背,時間也不宜過久,因為老人泡久了容易出汗、心慌,20~25分鍾就可以了。泡腳結束後,配合足底按摩更有養生效果。
4、睡前90分鍾:洗澡。這樣到臨睡時,體溫剛好降至最適宜睡眠的溫度。建議洗澡前喝150毫升左右的溫水,能防止老人血液黏稠度升高。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鍾內,否則可能造成毛細血管擴張、腦組織缺氧缺血、心絞痛等。洗澡水溫最好在40攝氏度左右。
7. 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說法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說法正確的是春夏養陽。
黃帝內經關於四季養生說法正確的是春夏養陽,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8. 怎樣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對人來講,白天就相當於春夏,晚上相當於秋冬。一年一月一日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時候活動比較好一些,晚上就是睡覺!如果到了晚上不睡覺,秋冬不養陰,一天可以,兩天可以,但是時間一長,尤其到了年齡大的時候,晚上熬夜,即便年輕人熬上三兩天基本上也就廢了。
養陽養陰,一個養的是生發之氣,一個養的是沉降之氣。一棵樹到了春夏枝葉長得很繁盛,到了秋冬就落葉,到了冬天甚至就完全處於停止生長的狀態。對於人來講,夏天運動沒什麼事,不太容易受寒;秋冬的時候如果還是像夏天那樣運動就容易受寒了,這點需要注意。但人和樹畢竟不同,人有個能動性。再回到睡覺的例子上,在緊急的情況下人可以晚上不睡覺,晚上安靜的時候,思維能力有時候更強。晚上靜靜地讀書學習反而吸收地能力更強,靜定地能力也更強。所以和那個樹木稍有不同。也只能說約略是這個樣子,就像白天活動晚上睡覺,到了秋冬我們的身體基本上都需要休整。除非像運動員,有冬訓,那是沒辦法,職業如此。在中國北方,一到冬天農民基本都不幹活,一方面氣候條件不具備,另一方面冬天幹活對人的消耗比較大。
春夏的時候盡量的生發,當身體需要時緊急調運生發功用的時候,這時如果沒有生發的能力就沒有運動的能力。舉個例子,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運動員的生發能力非常強,需要彈跳、起跑的時候,運動員的爆發力就很強。沒有鍛煉的人他的肌肉就不行。五臟要讓整個氣血壯旺起來,身體才可以隨時調用氣血。春夏養的越好,氣血調用的情況就越好。經常鍛煉的人,到需要有足夠的氣血來支撐的時候,心臟、肝臟等可以支撐這個運動。否則的話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說說秋冬就手腳冰涼的情況。春夏養的陽功用在哪裡?在秋冬。春夏沒有養好陽,到秋冬就做不好。秋冬的氣沉到哪裡?不是在頭部、心臟這些地方,而是在肢節的末端,保持手腳的溫熱。從這個角度來講,氣的沉降尤為重要。夏天沉降能力很強,是沒必要的。因為整個夏天我們的氣是浮在表的,所以裡面會出現寒。最後總結一下,白天活動晚上睡覺是一個自然的規律,遵循自然規律身體能好一些,熬夜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摘自平仁學社李國棟老師課程摘要
9. 中醫養生的四季理論
前言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復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
說情志
人要健康長壽,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戒私慾
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遠房室
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慾,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適四時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溫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節飲食
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飲葯酒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養生要保住好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夏季晝比較長,所以人們的睡眠質量要保持好,葯酒在幫助睡眠這方面是經過中葯研究所的研究進行研究的,他們研究方面認為葯酒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身體的物理方面,在物理方面葯酒的調節可以舒緩壓力,安神補血,在夏季葯酒可以減少煩躁,減少夏季帶來的不安,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葯酒在不同的方向進入脾胃幫助降火消炎。葯酒是傳承了不同的理論學說。的葯酒選擇要從客觀的方面進行考察,不能盲目。夏季養生選擇葯酒要多注意。市面上賣的葯酒例如「妙沁葯酒」「鴻毛葯酒」這兩種葯酒比較得到社會的信賴。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4000美元,並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快速前進。在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必然會更加關注精神及健康方面的問題。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不斷變化,亞健康群體日益增加,公眾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而養生則是為了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這些與人們當前的需求相契合。
從整個社會的需求來看,在中國專業養生服務方面,中醫養生必將是養生服務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醫養生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澱,其養生方式多種多樣,大體上可分為:食膳、葯膳、針灸、按摩、氣功五大類,此外還有心理養生等方法。當然,中醫養生也需要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季節等。我國有1/3以上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中醫養生行業市場將逐漸發展起來。據衛生部統計,我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葯產業及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僅佔GNP的4%-5%,比許多發展中國家還低,而發達國家一般佔到了15%。2013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2萬億,不同層次的需求比如養老需求、保健需求等都在快速增長。
主要方式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中醫養生討論專題是組織網友和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學習中醫養生的,主要目的弘揚經典中醫知識,挖掘民間中醫方劑,推廣中醫葯文化,擴大中醫葯的影響;介紹民間中醫葯方,醫師,中醫葯知識,傳播中醫葯文化,增進人們對中醫的了解。客觀、公正、通俗地介紹中醫,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對中醫的理解,並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增加人們對中醫的正確認識。發布和交換中醫葯信息、國家政策、科研成果等。
特色療法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拔罐刮痧氣功按摩葯膳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誤解1 :看中醫就是吃中葯
正解: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葯,還有葯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葯浴以及心理療法等。
誤解2 :養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萬別以為養生僅僅是為了長壽,或認為養生只是老年人的事。養生在於調和陰陽,流通氣血,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提高心理的調適能力。好皮膚也是養出來的。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養生都是必需的功課。
誤解3 :輕微不舒服就要去醫院治療
正解:頻繁看病吃葯會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謂「是葯三分毒」,吃葯還有副作用。而人體免疫功能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強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醫保養知識,既能防患於未然,即使有輕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調養恢復健康。
相關書籍
中醫養生
書名: 中醫養生作者:張印生,沈寧,王燕平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ISBN:
開本:16開
定價: 25.00元
內容簡介
《中醫養生》是由著名中醫臨床學家沈紹功主任醫師親授,張印生主任醫師、沈寧醫師二位弟子和王燕平副研究員,汲取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經驗,結合歷代中醫養生理論,突出中醫治未病思想編著而成。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長壽養生之道,介紹了飲食養生、情志養生、體藝養生、四季養生和非葯物療法等九方面內容;下篇健康養生之道,介紹臨床常見的、多發的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癌瘤病等九種病證。
全書不僅有養生之術,更重要的是還有治病的方法,並附有穴點陣圖。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方法易學,是家庭必備的養生工具書。
作者簡介
張印生,男,1960年生,研究員、主任醫師,漢族,陝西韓城人。1987年7月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中醫專業,獲學士學位。沈紹功主任醫師嫡傳弟子,兼任中華中醫葯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葯學會心病分會常務理事。秉承沈師學術思想、診療經驗,提出「陽氣不足,痰濁有餘」學術觀點,臨證治療強調天人合一,適當扶陽,祛痰為主,痰淤同治,隨證加減。主編出版《孫思邈醫學全書》、《孫一奎醫學全書》、《撮要本草蒙筌》、《沈紹功驗案精選》、《中醫心病治法大全》、《冠心病》、《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中醫心病診斷療效標准與用葯規范》等18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孫一奎醫學全書》獲「中華中醫葯學會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醫療專長: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症。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上篇長壽養生之道
第一章 飲食養生
第二章體藝養生
第三章 四季養生
第四章房居養生
第五章 浴療養生
第六章功法養生
第七章 心理養生
第八章針葯養生
第九章 保健養生
下篇健康養生之道
第一章冠心病
第二章高血壓
第三章中風病
第四章糖尿病
第五章咳喘病
第六章胃病
第七章失眠病
第八章婦兒病
第九章 癌瘤病
說健康
內容介紹:
《從頭到腳說健康》由中醫文化專家曲黎敏教授主講,該節目是曲黎敏教授養生健康領域最系統、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廣博的中醫文化知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入手,以一種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解人生、分析人生,從病症、病因到養生方法,進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闡述。
在節目中,曲黎敏教授點出了生活中常見但不為人重視的生活陋習、養生誤區以及大道至簡的養生之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做運動。
《傷寒論》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黃帝內經》、《難經》、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中醫葯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斗爭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良方要訣。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咽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使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關於生命現象,歷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文字意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這里說說生命在於平衡。
①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③動靜平衡:《內經》上說:「久卧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性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10. 中醫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什麼意思
在中醫的角度中不同的學碩家裡面提出來的學說是不一樣的。就比如說我們最常聽到的陰陽學說,我先學說以及一些關於四時,六時的論述。我們都知道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在四個不同的季節中,他會有許多的自然物質會分季節生長,然後在這四個不同的季節中。他說,表現的大自然的溫度反饋也是不一樣的。由於季節的變化,那麼大自然的許多的生命力也會隨他而改變,也就是在中醫中所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秋天的時候,由於氣溫開始降低,那麼對於肺來講,可能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一個器官,我們的氣血就會從我們的表面向我們的內臟裡面走形,有可能會在走形的過程中,由於氣血不順而引起咳嗽。在冬天的時候,萬物都開始閉藏。在外部環境,大多數都是冰天雪地,那麼,從而我們人體的氣血表象也就會大多積聚在我們的內臟裡面,我們整個人體的生命健康都是依據大自然的天氣,跟隨著變化與大自然同生同根,適應大自然的環境,以此來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