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脾胃的食療保健方法有哪些
飲食調養對脾胃的養生保健最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營養成分的均衡,食物品種的豐富多樣,進餐的定時定量有利於脾胃的保養。飲食失宜是造成脾胃損傷的主要原因,中醫稱為「飲食所傷」。飲食所傷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飲食不節,包括飢飽失常和飲食規律失常;二是飲食偏嗜,包括飲食有偏、寒熱失宜、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五味偏嗜及嗜酒無度等;三是飲食不潔。所以,要防止暴飲暴食、過飢過飽、進餐不定時、偏食偏嗜、吸煙酗酒、飲食不講衛生等不良習慣。
山葯薏苡仁粥山葯5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益氣健脾、澀腸止瀉的作用,適用於中年人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
蓮子芡實粥蓮子10克,芡實10克,補骨脂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作用,適用於脾腎兩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五更泄瀉等。
參棗粥黨參10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益氣的作用,適用於體虛氣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
茯苓糕茯苓、麵粉、白糖各適量。將茯苓洗凈粉碎成細粉,與麵粉混合,加入白糖適量,發酵後,蒸糕食用。有健脾燥濕、利水安神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有濕所致的脘腹滿悶、食少納呆、失眠多夢等。
蓮子豬肚湯蓮子20克,豬肚1個,胡椒少許,同煮成湯,去胡椒後食用。有溫胃健脾、益氣補虛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飲食偏冷即胃痛者。山楂麥芽粥山楂10克,麥芽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作用,適用於肉食或米麵食積不化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
薏米小豆粥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滲濕利水、健脾益氣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溫盛所致的食少納差、脘腹脹悶、尿少浮腫者。八寶粥蓮子、芡實、薏米、山葯、桂圓、紅棗、白扁豆各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益氣養血、健脾強身的作用,適用於體虛乏力、食少納呆、氣血虧虛者。
B. 如何調理脾胃 脾胃養生有十個方法
飢飽要適度
宋代的蘇東認為,飲食適度是長壽的最基本條件。經常是「已飢方食,未保先止」,他認為這樣能夠「寬胃以養氣」。清代的尤乘認為:「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臃滯而難化」。所以很多的養生學家,都提倡在飲食方面要節制。
2.飲食速度要慢
在《養病庸言》中有提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表示:「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的開始,是胃腸消化的根本基礎。因此,在飲食方面,講究細嚼慢咽。
3.飲食時間要定時規律
在《千金要方》中表示「飲食以時。」就是說飲食必須要定時,要有規律,才能夠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要素。
4.生氣後不要進食
僱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這說明了,在進食的時候要心平氣和,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消化問題,應當盡力排除,這樣才有利於胃的消化。
5.進食謹和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表示了主食和副食要多樣化的重要意義,食物要雜,並且多樣化,這樣才有利於健康,有利於營養的吸收。
6.飲食清淡為主
唐代葯王孫思邈提倡飲食要清淡,「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勿進肥濃、羹膚、酥油酪飲」等。他還主張「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7.飲食的甜和咸不要過度
《素問·奇病篇》中表示:「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吃糖過多的話會傷害到脾胃,並且生痰損害牙齒,容易患上消渴,也就是糖尿病。《千金要方》中說:「咸者傷筋,多食咸則筋脈傷。」現代的研究證明,鹽吃多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尤其是容易讓人患上高血壓,可以使人減少壽命。
8.食物溫度要適中
「適溫而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這是《內徑》中關於飲食寒熱要適中的忠告。食物過熱過燙過冷過冰,都會對消化道造成一定的傷害,過寒則會傷害脾胃,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不要任意吃冷飲。
9.飲食要干凈清潔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禽獸魚蟲禁忌》中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10.餐後養生很關鍵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化,益人無百病。飽食則卧,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C. 脾胃虛不勝補,怎麼調理脾胃
,因脾胃虛消化差,不能承受滋補葯,反而導致胃呆厭食,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致使身體更虛。或因脾有濕邪,服用滋補葯不僅達不到補虛效果,反而出現腹脹便溏、噯氣嘔吐,甚至濕蘊化火,出現口乾、衄血、皮疹等副作用。
冬令進補秋墊底
祖國醫學在幾千年進補實踐中總結出「冬令進補,秋墊底」這一針對虛不受補的對策,包括用中葯底補和食療引補。
中葯底補針對虛不受補者,在秋天用中葯調理,為冬令進補做鋪墊。入秋後,至少在服用滋補葯前1個月開始辨證服用健脾理氣化濕濁,開胃助消化吸收的中葯調理,以恢復胃腸功能,消除濕濁,使舌苔干凈無膩苔,進食後無脹滿感,並保持脾胃最佳功能狀態,為冬令進補開路。
食療引補按秋令「因時養生」原則,提倡服食平和的食療方,調整臟腑功能,使人體逐步適應冬季的嚴寒氣候,為冬令進補作引導。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身體消耗大而進食減少,出現體重減輕、倦怠乏力等「無病三分虛」,故秋涼最宜食療進補,恢復和調節人體臟腑機能。由於夏天人們進食生冷瓜果與冷飲較多,最易損傷脾胃功能,到秋季人體陽氣漸弱,陰氣漸長,脾胃功能和人體抵抗力更易下降,若在此時大量進食稠膩滋補品,肯定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腹瀉等症狀,所以在冬令進補之前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在秋季提倡食療。秋季食療重在調養,補充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瘦豬肉、牛肉、雞蛋及蓮子、薏米、大棗、核桃肉、龍眼肉、百合等清淡平和之品,奶製品、豆漿、新鮮蔬菜、水果也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葯食兼優的芡實、山葯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可用芡實燉牛肉,或以芡實、大棗、花生伴紅糖燉服。在醫生指導下適量服用生曬參、西洋參等補氣生津。對患有老慢支者,在秋季服用蛤蚧大補丸或腎氣丸,食用核桃肉等補肺益腎納氣,有利於在冬季拒外邪於體外,減輕疾病在冬季的發作,並為冬令進補作引導。
中葯底補與食療引補,都是秋季「因時養生」的要旨,不僅補養了身體,而且使冬季進補時易為人體所接受,不至於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冬令進補注意事項
有不少人一提到進補就首先想到人參。人參大補元氣,是補品中之上品,然而無節制地過量服用人參,可引起「濫用人參綜合征」,甚至出現不良反應。據報道,正常人一次內服3%的人參酊200cc就可引起中毒症狀。由於市售的營養滋補品大都是大路貨產品,是萬人一方,缺乏個性。如最常用的十全大補膏,是由黨參、黃芪等五味補氣葯,當歸、白芍等四味補血葯,一味溫陽葯肉桂組成,僅適合氣血兩虧,陽氣不足的人群,而熱性體質的人服用後會覺得太熱,胃不舒服等。正如俗話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營養保健品亦是這樣,合理、科學、適量使用營養保健品,受益無窮;盲目進補,濫用營養保健品,反而損害身體,貽害無窮。
進補要對路「一葯一性,百病百方」,各種冬令進補葯只能適合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證。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病證有別,體質有異,所以冬令進補必須對路,因人因證因病度身定製,「一人一方」有針對性地進補。通補百虛,通治百病的滋補葯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不管張三李四,千篇一律就用那麼幾味補葯。大凡中醫虛證有氣、血、陰、陽虛證四類。對於陰陽俱虛,氣血雙虧,數病同發,病情錯綜復雜者,如代謝紊亂綜合出現「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又當按照辨證論治精神,仔細觀察,全面分析,謹慎配伍,合理用葯,進補「對路」,補瀉得當,方能奏效。
無虛不補對那些身體健康並無任何虛證表現者,尤其是青少年,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補。有些人對冬令進補期望值過高,認為進補總比不補好,原本身體健康,也指望通過冬令進補來個所謂的「超常發揮」。其實冬令進補以補為主,兼顧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虛致病或因病致虛者,以及處於亞健康狀態者恢復到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所謂「超常發揮」是不實際的。對健康的人來講「葯補不如食補」,均衡營養與適當運動更為重要,而且完全能代替葯補。
切忌濫補、過補滋補葯大多氣厚味膩,濫補會「物極必反」,過多進補超出人體對營養物質正常吸收的承受能力,也會出現其他副作用。小兒消化系統處於未發育成熟期,進補不當或過多都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小兒不宜進補。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在滋補葯中應增加健脾開胃葯物,並減量緩緩調服,一旦出現厭食,脘腹作脹較重者,應暫停滋補葯,先調理好腸胃再服。
防止「閉門留寇」在外邪未盡情況下,不可過早進補,原則上先清除外邪後再進補。當外邪比較輕微,也可在補劑中加入固表祛邪葯物,如黃芪、防風等攻補兼施,達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D. 如何進行中醫脾胃養生
可以進行食療,應用中醫葯膳,中醫認為「葯食同源」,如果:
1.脾胃虛弱,容易腹瀉的,推薦楊梅燒酒,薯蕷(山葯)粥,山葯紅棗糕等
2.便秘,推薦槐花豬腸湯,桃仁燉墨魚,松子仁粥,芝麻棗糕等
3.慢性胃炎,可以吃薯蕷粥,豬肚白術粥,鯽魚蒓菜羹,蒸鰣魚等,忌辣,忌酒,忌刺激性食物
4.潰瘍,可以吃大麥湯,豬肚白術湯,姜橘椒魚羹,藕米糕,葵菜羹等,忌竹筍,忌煙酒,忌刺激性食物,忌油炸、煎烤、腌制食物
E. 這樣補脾胃
現代的人們有很多都是有著脾胃虛弱的毛病,馬上天氣就要進入炎熱了,琳琅滿目的冷飲,冰糕,還有空調又將給我們的脾胃帶來無盡的創傷。究竟我們該怎樣養好自己的脾胃呢,快來看看這幾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吧,長久這樣做在也不會給你的脾胃帶來傷害。
一、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其實最有效的養脾胃方法便是食補了,必須要吃很多養胃益脾的食物。像什麼粳米、糯米、鍋巴、番薯、薏苡仁、大棗、蓮子、花生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那些生冷的寒涼食物,對養胃沒有絲毫的好處,一定要忌食,就算忍不住也要少吃。
二、運動健身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要想身體健康,運動是少不了的。這運動和健身恐怕是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了,要知道適當的運動,是可以幫助我們的「脾氣」活動起來的。每天起床和入睡前做20到40次仰卧起坐,這樣簡單的運動方法都是可以益脾健胃的。
三、每天三杯茶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每天三杯茶是調養脾胃秘訣之一,三杯分為早中晚喝,上午喝綠茶,下午喝烏龍茶,晚上喝普洱茶。綠茶屬於茶中之陽,上午喝綠茶會使心神俱旺,會使脾胃得以滋養;烏龍茶會減少糖類和脂肪的吸收,可以消食止痢,緩解精神疲勞;普洱茶會對胃產生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胃、護胃的功效。
四、常吃山葯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山葯滋而不膩,它不熱不燥,是為平補脾胃的最佳良葯。山葯對五臟氣血的虛損補益的效果是絕佳非凡的。所以山葯常被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經常喝山葯燉的湯,吃山葯炒的菜也可以對脾胃修建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常食蜂蜜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中葯醫學裡面講到,蜂蜜不僅僅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還可以促使胃酸的分泌,增強腸蠕動,縮短排便時間。所以這些可以證明,蜂蜜對人的腸胃事非常好的。要是每天晚上睡前還有起床後,來一杯溫蜂蜜水,常常有便秘和大便乾燥的人有著通便之效。當然,脾胃虛者也可平時喝蜂蜜水調理。
六、常吃陳皮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俗話常說「一兩陳皮一兩金」,陳皮可是個平補脾胃的好東西。脾胃虛弱的人一定要經常吃一點兒陳皮,陳皮不僅僅能將葷菜中的腥味兒壓制下去,還可以理氣和胃、芳香醒脾、祛濕化痰,可是中醫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等病症的良葯呢。
七、按摩三眼穴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經常按摩三眼穴也是可以調整氣血和陰陽的,這樣以來就會實現調脾胃、抗衰老、防病於未然的目的。三眼穴在我們雙手的無名指上,掌心朝向自己,找到手上的三眼穴位置。可以用圓鈍的器物尖端點按穴位,但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呼吸頻率有節奏地按壓,這樣的效果才會更好。
八、切忌憂思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可能大家會認為憂思傷身只是一句誇大的話,但是事實上,憂思卻能傷身,傷的還是脾胃。保持心態平和可能是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了呢,如果要使脾臟功能強健,大家應該排除思慮,保持恬淡平和的心境。不信你可以看看你身邊的人,心境平和的人一般是沒有脾胃方面的毛病的。
九、常揉肚臍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常常揉肚臍也是可以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的,你只需一手的掌根貼著臍部,另一手放在貼著臍部得手的手背上,再順時針慢慢揉動,每次堅持5分鍾,每天保持一到兩次。這種方法是可以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
十、飲食規律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飲食規律,吃飯細嚼慢咽,也是對脾胃十分的好的,我們現代人脾胃毛病就是經常將就吃食而引起的。早上起晚了,吃兩塊餅干,口渴了抱著冰水灌,忙了的話就不吃...諸如這些行為都是會引起腸胃不好的。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注意善待自己的脾胃。
養生大師教你十種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食補養脾最有效果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你勘定知道了養脾胃最有效的方法了吧,脾胃都是我們身上重要器官,請一定要善待他們,千萬不要將自己的脾胃搞得一身毛病。
F. 養生常識:怎樣養脾胃
李東恆認為,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五志損耗元氣,正氣不足,再加上飲食起居失節,導致脾胃病。那麼要想養好脾胃就必須從五志與飲食來調理脾胃。
人在世間走,怎麼會沒有七情六慾。莊子說懂得道理的人在世間就能游刃有餘,而不懂道理的人,橫沖直撞,最終傷人傷己。調理好五志必須了解人情世故,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樣才不至於被人情所傷。
修已以清心為要,處事以慎言為先。省語能養氣,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俗話說沉默是金。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少欲則能養心,火生土,也能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養脾胃之道在於飲食不過飽,進食有規律,不吃損傷脾胃的食品,如過辣、過甜、過咸、過辛、過苦的食物。脾統血,脾還有統攝全身血液的重要功能。脾氣虛,不能升清,脾的固攝功能失職就會出現便血、尿血、崩漏(女子下血)等現象。保健的方法是飲食不要過飽也不要妄飲,要愛護自己的脾胃,可用山葯、白術、苡仁、芡實、白扁豆,燉肉或熬粥均可。
脾陰虛的主要表現有口乾、作嘔、食少、便干、舌質紅、脈細數。可用麥冬、山葯、粳米。如感覺自己消化不良、腹脹、不思食等,飯前或飯後可服用山楂、炒谷麥芽、炒雞內金。
人生貴賤皆外相,得失有道取捨中。禍倚福兮,福倚禍兮,只有看輕得失,才能做到清心寡慾。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生不過百年,百年之後皆為塵土,名利不過是鏡花水月,得之又盼,不得又傷。保持內心的平靜虛無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得失既輕,自然陰陽協調,身體康健。
G. 脾胃的運動保健方式有哪幾種
運動鍛煉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很少或完全不參加勞動或體育鍛煉,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下降,進而引起機體整體功能的衰退,所以,適量的運動鍛煉是促進脾胃功能最好的養生保健方法。
運動鍛煉體育運動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可包括各種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等,中年人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持之以恆,對脾胃的養生保健很有益處。
保養脾胃的保健操揉隱白穴:赤足,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手法同前。
揉公孫穴: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公孫穴(足內側,第一骨下緣),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手法同前。
揉三陰交穴: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處),左旋、右旋各按揉15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足三陰交穴,手法同前。
揉陰陵泉穴:端坐位,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髁下緣)旋轉按壓30次。
按揉三脘穴:平卧位,將左手掌心放於中脘穴(腹部中線,劍突與臍中間,中脘穴上1寸為上脘穴,下1寸為下脘穴)覆蓋上中下三脘穴,右手壓於左手背。向左旋轉按揉20次,向右旋轉按揉20次。
按揉天樞穴:平卧位,兩手放於腹部兩側,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上下按揉30次。
推腹:平卧位,將左手掌心按於劍突下,右手壓於左手背。自上向下推壓至小腹恥骨聯合處,推50次。
揉足三里穴:端坐位,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旋轉按壓30次。
推胃經:兩手拇指按於足三里穴處,沿脛骨外側自上向下推至踝關節處,推30次。
做完以上保健操後,可做下蹲運動10次和闊胸運動10次,以促進全身氣血的流通,更有助於脾胃保健操的效果。本保健操有促進脾胃運化,增加食慾和增強體質的作用。
H. 日常養生有那幾點對保養脾胃很重要
日常養生謹記4點保養脾胃很重要
情感因素影響大
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日常養生謹記4點保養脾胃很重要
飲食調理是關鍵
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素食為主、葷素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
日常養生謹記4點保養脾胃很重要
注意冷暖很重要
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泄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葯,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日常養生謹記4點保養脾胃很重要
適當鍛煉促代謝
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晚間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兩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I. 如何保養脾胃
養脾胃心神安泰了,還要不斷地補充一些營養。人體各種能量都來源於日常的飲食,脾胃的功能就在於把食物中的「精華」 ,吸收到人體中,再運送到身體各部位。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這是指吃到嘴裡的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納。再經胃分解混勻成食糜,通過「胃氣主降」的作用,將食糜運送至十二指腸,這就是中醫所指的「脾運」功能。「水谷精微」中的營養物質,依賴「脾氣主升」的作用,經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輸布到全身。這個過程,則可以理解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見,所謂「脾主運化」,「運」指消化,「化」指消化和代謝過程。 《黃帝內經》上說「安谷者昌,絕谷者亡」 。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安谷者昌」 ,則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志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絕谷者亡」 ,病勢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這是用來觀察病勢輕重進退的辨別方法,也說明了在未病時保養脾胃的重要性。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他平日政事煩多,操心費力,又長期進食甚少,活了54歲就死了,這里邊就有思慮傷脾、營養不足、胃氣衰敗的緣故。 因此,中醫里又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 。脾胃功能健全,則體豐膚澤,面色紅潤,四肢強勁,精力充沛;脾胃虛弱則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神疲力乏。所以保養脾胃是人人都需要的,若無健全的脾胃,縱然有滿桌的美味佳 餚,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醫認為,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情志郁悶、憂思困脾等。因此預防上亦要從節飲食、適寒熱、暢情志這三方面做起。 胃為陽腑,不喜溫熱,熱能傷津,能使胃氣浮越,治胃宜涼、降、宜潤、宜通,養胃也要根據這一原則。脾胃對寒熱是很敏感的,在冷熱的突然刺激下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有人喜歡吃燒烤,同時又喝冰啤酒,這種冷熱交替的刺激,最傷脾胃。 思傷脾。正常地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思慮過度,導致氣滯和氣結。氣結於中,脾不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果、脘脹等。 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因此說「脾為後天之本」 ,補養好脾胃,也是健康的根本。 立秋後晨起喝粥調養脾胃防秋燥 夏秋交替之季,會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特別是體虛者。河北醫大二院營養科主任王景順介紹,粥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後早晨喝碗粥,既可瀉秋涼,又能防秋燥。 秋季最適宜的粥是玉米面紅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物質,紅薯有祛病延年功效。 具體做法是:將玉米面100克,先用涼水調成糊狀,待水燒開後放入,然後將切成碎塊的紅薯一並放入,輕輕攪動以防止玉米面粘在鍋底。熬粥時要用文火,中間可點幾次冷水,玉米面紅薯粥以不稀不稠為好。 另外,王景順還推薦了幾款粥,大家不妨試著做來嘗嘗: 山芋粥:山芋與粳米同煮,常食可防高血壓、動脈硬化、過度肥胖等症。 芝麻粥:搗碎芝麻與大米同煮,可治眩暈、記憶力衰退、須發早白等。 蓮米粥:將蓮米發漲後,在水中用刷子將表皮擦去,抽出蓮心放清水煮爛,再與粳米同煮食用。此粥具有健脾止瀉、益腎固澀、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脾虛食少,腹虛帶下、遺精尿頻、心煩失眠、健忘多夢。 紅棗糯米粥:山葯、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放入適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氣血、利濕止瀉、生津止渴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慾不振、慢性腸炎等患者食用。
J. 脾胃虛弱,應該通過什麼樣的養生手段進行調理
胖的人總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瘦下來,瘦的人總是渴望自己能胖一點,彼此互相羨慕。你是否也是一直吃不胖的人呢?有些人干吃不胖,體型消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三、葯物治療
至於飲食調理還無法提高吸收功能時,可以前往醫院咨詢醫生,做胃腸道疾病的相關檢查,排除胃炎、胃潰瘍、結腸炎等胃腸道疾病。一旦確診疾病,應先遵醫囑,治療導致消瘦的原發性疾病,待疾病治癒後,再通過飲食調理,幫助增強胃腸吸收能力。
另外,情緒不佳容易引起胃口不振,因此積極樂觀的情緒對脾胃的調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情志養生,要養好脾胃,也要先養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