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門峽網紅景點有哪些
三門峽網紅景點主要有以下五個:
1、豫西大峽谷風景區
它的主體景緻是以山水為主。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西是指河南省內、省會鄭州以西地區包括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城市,即洛、虢、鷹三市。西接陝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
峽谷呈東西走向,像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
2. 三門峽8個縣市區是什麼
截至2021年5月13日,三門峽市轄2個區、2個縣級市和2個縣,分別是:湖濱區、陝州區、靈寶市、義馬市、盧氏縣、澠池縣。
三門峽市地處河南省西部,介於北緯33°31′24″~35°05′48″、東經110°21′42″~112°01′24″,位於豫晉陝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東北接洛陽市新安縣、東臨洛陽市宜陽縣和洛寧縣;東南鄰壤洛陽市欒川縣;南同南陽市西峽縣為鄰;西南與陝西省商洛地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相連。
三門峽市西和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共界;北隔黃河和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平陸縣、垣曲縣相望。三門峽市東西橫距153公里,南北寬132公里,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
風景名勝:
三門峽市境內有被譽為「文化聖地」的仰韶文化遺址、象徵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中流砥柱石、荊山黃帝鑄鼎原、「千古雄關、道家之源」函谷關、我國三大遺址博物館之一的虢國博物館、成片地下民居天井窯院建築群、空相寺、黃河古棧道、石壕吏遺址、寶輪寺塔、秦趙會盟台、鴻慶寺石窟、安國寺、甘棠苑等名勝古跡。
函谷關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門峽
3. 函谷關是什麼
函谷關(中國古代關卡)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兩京古道」(長安、洛陽),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1]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2] 。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內外。
請採納~
4. 靈寶函谷關溫泉住宿怎麼收費
靈寶函谷關溫泉住宿門市價80元。
靈寶市函谷關弘農澗河碧波盪漾,河畔函谷關老子文化養生園正在加緊施工中。據了解,該項目一期計劃投資約6億元,佔地211畝,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目前項目進展順利,澗河治理、免費溫泉和過渡民宿等休閑娛樂區建設,均已完工並投入使用。
函谷關老子文化養生園是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由河南鑫山公司承建,規劃有會議中心院落群、珍寶館院落群(函谷山莊)、綜合性商場(葯膳房)、休閑娛樂區、溫泉養生和商務辦公區等五大功能區。
5. 羋月傳中的含谷關是現在的哪裡
羋月傳中的函谷關應該是指秦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後西東移,漢關位於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位於洛陽新安縣,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都是重要關口。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1]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內外。
6. 函谷關vugb門口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
【秦關】即春秋戰國時期所建的函谷關。
00【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
00【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干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函谷關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咽喉要道。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有「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00函谷關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7. 從三門峽市區如何去靈寶
沿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西行40公里即到函谷關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俗稱,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荊山黃帝陵
位於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部落這一代繁衍生息歷史佐證。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據《史記.封祥書》記載,古時這里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從昆侖山來到荊山查看。為煉仙丹個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於山下。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1992年8月,地方政府投資600萬元在原址上建設成了陵幕(衣冠冢)、閣樓、大殿、山門、碑 廊、亭台等景點.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古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曾到此拜謁,題詩作賦,發出過「樊蘿來絕頂,瞻拜意何勝」的慨嘆!年年農歷二月初九前後人們絡澤不絕前往祭祀瞻拜。
亞武山
國家級森林公園,它位於靈寶市豫靈鎮南部,屬小秦嶺主脊北部山峰。景區內有景點150個,人文景觀30多個,景區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五座主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2413.8米。亞武山以險峻、峭拔的五峰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以塔、洞、廟、殿等人文景觀為神韻,尤其是處於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鎖天湖,水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高山湖泊,中原罕見。
亞武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澱,山上建廟敬道始於唐朝咸亨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朝重修,清代續建,留下的廟宇宮殿有二十餘座,曾是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百姓朝山拜祖,道徒朝聖的理想之地。據傳,真武大帝曾修煉於此。山上還有宋朝抗遼名將楊四郎、穆桂英屯兵紮寨的遺址,有明朝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手下東闖王、南闖王、西闖王練兵之地。 山下有漢朝「四知」先生楊震祠,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冢和吳道子講學處等輔助景點。
靈寶市娘娘山風景旅遊區,位於靈寶市壓西南10公里處的焦村鎮南部,總面積28平方公里。娘娘山自然風光優美,與秦函谷關,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起構成了靈寶市的「品」字型黃河旅遊熱線。
娘娘山
娘娘山共分6大景區29個景點,其中,「秦嶺雪橇」,屬古靈寶二十景之一。娘娘山之險在靠近主峰頂的馬鞍橋段,登山者腳踏寬不盈尺的石檻,下臨千仞深谷,加之耳旁山風呼嘯,其險不亞於黃山之鯽魚背,華山的擦耳崖。娘娘山山體完整,山脊狹窄峻峭,尖峭的山峰突兀屹立,時見筆直山柱、石牆橫空出世,高聳雲間。在風口附近海拔1136米處,有一巨石形千年烏龜,龜蓋、龜頭渾然天成,整齊完美,龜體、龜頭向著向著主峰娘娘廟,稱之為「金龜朝聖」。獨立的西峰,有風吹巨大的花崗岩體形成了石猴觀天、先龜負重、巨龍騰空等各種地貌造形,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極富美感。娘娘山峽谷地貌發育獨特,河谷多呈V型,幽谷清泉,茂林繁花,如臨仙境,著名的山泉就有小龍潭、馬刨泉、黑龍潭、白龍潭等十餘處。
娘娘山之雄在於登臨1556.12米的主峰峰顛,極目東眺,靈寶市高樓林立,人車如流;南望平湖,氣象萬千,窄口水庫宛如一塊碧玉鑲嵌於群山之間;西佇雪壁,花崗岩森嚴壁壘,形成蔚為半觀的飛流石瀑;北瞰果海,弘農古塬鬱郁蔥蔥,更有春色黃花,漫山遍野,加之6萬畝的松柏林,青黃相肌,層次分明,令人有心曠神怡、閱盡滄桑、陶然忘我的全新感受 靈寶風味小吃 :1.燒餅夾肉 2.羊肉湯 3. 烙涼粉 4. 甑糕 5.脂油燒餅 6.石子饃 7.大刀面 8.孜然炒.胡卜
8. 三門峽有什麼名勝古跡
1、三門峽黃河公園
三門峽黃河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城區北部,東起茅津渡,西至209國道,南接北環路,北至黃河灘塗。公園總面積11168畝,其中陸地面積3668畝,水域灘塗面積7500畝,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總體布局為「一帶、三區、八大節點」 。
「一帶」為沿黃生態景觀帶,「三區」為東、中、西三大景區,八大節點依次為茅津古渡、會興華苑、桃源幽谷、蘆盪煙雨、雲台彩練、塬起金滔、明珠春暉和名果博覽。環形公路自行車賽道環繞公園,全長10.03公里。
2、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保護區,於2011年11月7日正式開館,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一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設三個專題展廳,第一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三次發掘的主要成果;第二展廳展出仰韶村遺址發現者、瑞典學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和中國其他地方的主要考古活動;第三展廳展出中原地區各個仰韶文化典型遺址出土的226件代表性文物。
3、燕子山森林公園
燕子山森林公園位於靈寶市境內,2006年12月27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定名為河南省燕子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4776公頃。公園主峰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4、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
小秦嶺國家地質公園·娘娘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西南, 又名女郎山,是小秦嶺山脈最東端。娘娘山總面積60餘平方公里,公司擁有28000畝的林權證,景區最高海拔為1563米,屬花崗岩地貌,它完整保存著距今25-30億年拆離斷層構造的地質遺跡,現已探名的礦藏達38種。
5、函谷關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9. 函谷關現在在哪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已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被沖末不復存在。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9)河南省靈寶市養生園在哪裡擴展閱讀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
以《道德經》為核心的老子思想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瑰寶,以老子思想為主體的老子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
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函谷關一年接待遊客二十餘萬人,旅遊收入上百萬。此前網上流傳的質疑高達33米的鍍金老子聖像,實為紫銅鍛造,外度金箔,並非純金打造。同時,也是全國唯一此種材料修建的老子聖像。」當地導游說,「包括現任道教協會會長等一批名家學者都曾來這里講讀道德經。」
現如今,函谷古道已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被列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也已把函谷關旅遊區作為文化和旅遊相融合的試點景區重點發展。
10. 靈寶市函谷關簡介,不少於30字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里朝聖祭祖。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歷史悠久的軍事文化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博大精深的老子文化
老子是我國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是道家學派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來的道教奉為教祖,而且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經》,即《老子》一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道德經》問世以來,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這部經典著作有著極大的研究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有史料記載的版本達1800多種。不僅在國內影響廣泛深遠,而且在公元七世紀便以梵文傳到國外,18世紀傳至歐美各國,以後逐漸風靡世界。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中國哲學中另一個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徵。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與哲學密切聯系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法國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渴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前總統里根在其1987年的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來闡述他的治國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英、法、美、日等40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翻譯《道德經》的版本已達600餘種,其中日本人著述達330餘種。因《道德經》成於函谷關,函谷關名副其實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玉溪道人閔智亭為函谷關旅遊區題寫了「道家之源」四個字。
流芳千古的名勝古跡
1、關城遺址。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2、函谷關東門關樓。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非曲直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關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3、函谷古道。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斑。
4、戰國井式箭庫。位於函谷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5、尹喜故宅遺址。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之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6、雞鳴台,又叫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7、望氣台,又叫瞻紫樓。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8、太初宮。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復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9、函谷夾輔。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里的孟村舊村的小谷里,南距古函谷關約2公里。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谷夾輔」四字。城門上系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鑒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10、函谷碑林。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歷史上函谷關有三處,除了上面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建關的函谷關(即今通稱的秦關)外,還有漢關和魏關。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帝三年(公元18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現在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晨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干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