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素問講養生方面是如何進行的

素問講養生方面是如何進行的

發布時間:2022-05-02 23:00:29

①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夏養陽,秋冬屬陰。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觀--順應四時適環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所以,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應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也要保養陰氣。

這就要求人們的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適時調理。如在作息上要「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就連蔬菜瓜果的食用也要順應季節性交化。

春天,養生的方法:

1、多到戶外,長養生機

踏青去。春暖花開,陽光燦爛,大地一片生機。經過了一個嚴冬的蟄藏,人們就應該多到公園,多到郊外,到高山、海邊、河畔、曠野……去踏青、去春遊、去放風箏、去呼吸新鮮空氣。

我們一起做運動。可以選擇騎車、快走、跑步、爬山、打球……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藉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機,長養人體的生氣,激發人體生命活力,幫助人們走出嚴冬,融入到春天生機勃勃的狀態中去。

2、擺脫春困,充滿生氣。

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轉入「春生」,這樣氣血運行偏於外,可能導致心腦相對缺血,所以使人發困。

多平卧,免春困。因為平卧時,血就會充分流到肝內(「卧則血歸於肝」),肝的氣血充足、

氣血條達,心腦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決。中醫認為肝管理人體氣血的分配,所以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會發困。

春茶提神。春茶是讓人有生氣的好飲料。

此外,人參燉雞或黃芪燉肉,可以益氣養肝,幫助我們走出春困低谷。

3、心情愉快,朝氣蓬勃

拒絕抑鬱,遠離沉悶。冬天天氣嚴寒、氣候陰冷,人的心情容易沉悶、壓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陽光明媚,就應該拒絕抑鬱,遠離沉悶,使心情愉快起來。

朝氣蓬勃。多和人說笑,多去賞花以悅目,心情就會愉快,才會有朝氣,有朝氣才有生氣,五臟才有活力。

春天重在養陽。切莫錯過春天養陽這一大好時機。

生命的火種——陽氣。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天上沒有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

②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③ 請結合《素問-生氣通天論》經文闡述,養生該當如何

最主要的中心點,就是陰陽要和諧統一,不可哪一方面太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這則是更多的說明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注意天時保養,順應天氣變化,保護好身體,才不會在之後有其他的病變影響。

④ 素問:上古天真論養生的兩大綱領是什麼,如何理解

《素問·上古天真論》論養生防病的兩大綱領是外避邪氣,內養精神。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的養生原則:

①順應四時,外避邪氣。

②調養精神,保養正氣。

凡天地間上下四方的萬物都和天氣是相通的,四時陰陽是萬物生長的根本,養生要順應四時,適應自然,外避邪氣,要了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及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自然規律,才能從根本上應天養生。



(4)素問講養生方面是如何進行的擴展閱讀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於軒轅黃帝,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

《上古天真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是對內經創作來源及其特點補充說明:醫之始,自遠古,是寓黃帝和岐伯談論如何達到健康與長壽目的第一篇重要論文。

首先論述了從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無人為之雜的古人能活百歲而動作不衰與不知養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體原因,其次談及人一生的生長發育過程,強調腎氣、正氣、真氣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最後列舉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⑤ 黃帝內經素問講的是什麼

《素問》,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具有比較完整之理論體系,內容廣博而深奧,為中醫理論之淵藪。

舉凡養生氣功之理論;人與自然相參相應之學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預防思想;陰陽五行及氣運對中醫理論之指導;臟象學說及臟腑經絡臨床辨證之規律;以脈學為主而又望聞問切全面論述之診斷;針砭灸摩、湯液醪醴之運用;治病求本統領下之標本緩急先後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之治則;對咳、瘧、痹、風、厥、痿及熱病、奇病等具體疾病之認識等等均有較詳之論述。

齊梁醫家全元起曾對此書加以注釋,其時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師張公秘本,補其所亡,廣為次注,擴為24卷,因而流傳。

相關說明

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書中從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方葯等各個方面,對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客觀認識。

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從而為祖國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千百年來,一直對臨床實踐起指導作用。不但為歷代醫家所宗,而現在中醫運用的基礎理論,仍以本書記述為主要依據,是祖國醫學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⑥ 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⑦ 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養生先養心數是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⑧ 養生有什麼方法

環境,主要包括氣候和地理兩大因素。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於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養護身體。後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 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長生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春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從臟象理論的角度來看,肝膽經氣在春天條達舒暢,善養生者此時必須避免肝氣郁結、思郁沉悶,而應該使思想開朗,肝氣舒暢,這是在思想修養方面適應春季的養生要求。與此相關,春季往往會出現肝氣過旺,導致肝氣勝脾。按照五行調控理論,此時還應該「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千金要方》),以便從飲食方面滿足春季養生要求。夏季養生法。《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南方生熱,熱生火。根據這一特點,古人提倡夏季養生應該做到精神愉快,情志平和,不得性躁、發怒,以免引起體內火旺。在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適當曬些陽光,以適應自然界隆盛的陽氣,有助於體內過盛的陽氣向外宣洩。在飲食方面,《養生論》認為:」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熱也。「主張夏季應多吃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多食用熱性食物,以免加重體內的火熱。秋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稱:「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養收之道也。」秋季的飲食應減少辛味而增加酸味,以免肺氣太旺而使肝氣過於抑制。此外,由於秋天氣燥,人們應多吃芝麻之類的食物以潤燥養肺,少吃寒冷食物,多吃溫性食物。在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趁著秋季天高氣爽,山川景色明凈之際,多登高遠眺,以舒肺氣。

⑨ 通過學習《素問·上古天真論》,你認為養生應從那些方面進行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意識訓練、食物訓練、生活習慣訓練、工作習慣訓練。就目前人類能力而言,這種訓練是提升人體功能的唯一可靠途徑。心身健康指導專家應挖掘其科學內涵,制定具體操作手段,直接用於改善更多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質量。
心身健康研究以功能衰退與否為核心
依照先秦作品的一般原則,首起一段為全文核心。《素問·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的:「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提示全篇的核心在於探討人體功能衰退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受到的呵護越來越多,但是隨之而來的功能衰退問題也深刻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質量。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之後,過敏患者迅速增多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這種情況也反應到中國。而營養指導偏離民族習慣造成肥胖、糖尿病、甲亢、痛風的人數迅猛增長,使代謝功能衰退問題日益突出。這就是正被行為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當我們按照美國的營養學改造了自己的飲食結構之後,我們處理高脂肪、高蛋白的遺傳能力會顯得有些不足,而處理碳水化合物的遺傳能力卻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這會引發很多嚴重的後果 。劍橋大學學者的調查顯示,在糖尿病增長率最高的美國,歐洲移民發病率實際上沒有明顯變化,而引起發病率總數變化的主要是來自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傳統農業國的移民 。
《素問》對人體功能衰退問題的探討,正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維護人體功能的原則和方法。
人體功能發揮是其得以維護的根本原則
直到目前人類能力而言,人體生理功能只能在功能的正確發揮中維護存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關於人體功能維護的原則和方法,對今天指導中華民族的心身健康,仍然具有時效性。
人體功能維護的總的原則是遵守生命規律,而不是非生命的物質運動規律。原文對這一原則的描述為:「法於陰陽」。《易傳·系辭上》有「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論述,又說「生生之謂易」。 中國古代主流生命哲學的一貫性表現為,《易傳》的思想始終與中醫思想互相作用,與《黃帝內經》融為一體,成為指導中國人心身健康的工具 。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體功能的正常存在是健康和長壽的條件。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里的德,是古代對正常功能作用的描述概念。人體功能沒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沒有喪失的危險。
人體各種功能存在而不喪失的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種運動能夠不斷進行。如原文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功能發揮、功能訓練是功能存在和改善的正確途徑。而試圖通過光學的、電學的、化學的、基因學的技術來直接提升人體生理功能,而不是考慮人體在任何過程中的某種訓練,對增強人體功能來說都沒有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事實來證明。真正的科學必須接受如此人體訓練之後功能會得以提高的事實。
人體功能維護的方法只有功能訓練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人體功能維持的四個方面做出了指導,實際上也就指出了人體生理功能維持所必須進行的四個方面訓練:認知(意識訓練)、飲食(食物訓練)、起居(生活習慣訓練)、工作(工作習慣訓練)。
(一)理論認知與健康實踐需要吻合
如果對自身健康問題缺乏理解,就會增加焦慮產生的機會或者加重焦慮程度 。患者內心對疾病及康復方式的合理性確認,無論這些被確認的內容是否完全正確,都會緩解他們的內心焦慮。原文要求的「和於數術」,正是古代人建立心身和諧的必要條件。「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正是要醫學信仰與健康行為保持一致性,避免心身矛盾。對生命規律的尊重還表現為對人體能力的准確估價和對自然變化過程的認可。「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說明環境有人體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然後是對生、長、化、收、藏各年齡段的描述,充分反應了《素問》對生理自然變化的過程的尊重。
(二)尊重飲食習慣與食物控制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食飲有節」。有節,即隱含了一個命題:飲和食都是必須的。《素問》中說明中華民族傳統的食物結構是五穀、五蔬、五果、五畜(畜肉)。這與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的傳統有著顯著區別。所以,不能用其他民族習慣下的營養指導來規范中華民族的生活。有節,一個明確的命題就是要節制,不要完全放縱自己的食慾。「美其食」,就是要以傳統的食物為美,支持和享受傳統的食物結構。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此言不要創造與習慣不符合的營養方式,而是要在尊重習慣的基礎上調整。所以原文:「行不欲離於世」。
(三)生活起居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起居有常」這里的常有常規的含義。也就是要按照正常范圍、限度來安排起居。如果超越了這樣的限度,比如過度休閑,過度懶惰,都可能導致肌肉鬆弛甚至身懶體乏;如果過度緊張、興奮,則可能導致失眠,甚至出現精神障礙。「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是說不過分。「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這是說精神狀態要與實際生活狀態吻合。
(四)工作習慣管理
《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不妄作勞」。不妄,強調對客觀的尊重,也表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易傳·彖》說:「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人只有充分的勞作,才能獲得健康的心身。但這勞作也是要有自我節制的,需要進行自我控制。勞作的時候,要讓人體運動系統興奮,而不是疲倦。 「外不勞形於事」就是「形勞而不倦」。
生理功能錯誤發揮將會與不發揮一樣導致功能衰退。《素問·上古天真論》原文:「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望採納 謝謝!

閱讀全文

與素問講養生方面是如何進行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醫保如何添加子女 瀏覽:110
重陽節還能叫什麼節 瀏覽:998
如何與父母交流300字 瀏覽:486
孝順之詩 瀏覽:634
生物電細胞養生治療多少錢一台 瀏覽:372
淮南女工22年工齡退休金 瀏覽:125
教老人如何使用拼多多澆樹 瀏覽:59
社區迎重陽節乒乓球活動方案 瀏覽:915
球員喜歡去哪個聯賽養老 瀏覽:973
越來越多老年人得腫瘤的原因 瀏覽:926
截止2015年中國養老機構數量 瀏覽:455
一般入職體檢去長春哪個醫院 瀏覽:918
陽城老年活動室被砸 瀏覽:335
養老保險欠交跟斷交有什麼區別 瀏覽:701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