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則子子孫孫長壽溫榜什麼名句是告誡我們趁父母年輕我們從小事做起好好孝敬父母
確實應該從小的時候就被教育,應該好好的孝敬父母,孝敬我們的長輩,因為這件事情等長大了之後就學不會了。
② 幸福和錢無關好家風才有孝道,你想要的晚年生活是怎樣的
自古以來都是“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晚年幸不幸福就要看他的兒女怎樣對他。很多人用金錢來衡量幸福與孝道,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教育缺失,為什麼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值得我們深思,今天真的可以買了幸福安穩的生活嘛,老年人孤獨是常態,能做到“父母在不遠游”人寥寥無幾,能盡享天倫之樂的老人同樣也是少之又少。良好的家風遠在金錢之上,你想要晚年的幸福無非就是兒孫承歡膝下,多簡單又多遙遠的願望,這在以前可都是常態啊!所以說這社會越進步,人追求的越多,內心的情感就越來越淡薄。現在年事已高就安心溜貓逗狗吧!沒事抽空去看看孩子,沒有比這幸福的晚年了,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
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什麼意思
意思: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里仁篇》
原文選段: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釋義:
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3)長壽開心子孫有孝道比什麼都好擴展閱讀
這一章之所以說害怕是因為父母過一年生日就意味著少了一年活頭,為人子女想到這一層應該感到害怕。孔子認為父母之言行也可能有不當之處,也會有過失。子女決非一味聽從,而是婉言規勸,如果父母不從,待父母心平氣和,再相機勸諫。
本篇中,孔子把義、利作為一對倫理范疇,規定原則與功利的關系,用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義」重在群體利益,「利」重在個體利益。孔子並不完全排斥個體利益,相反承認私利為人之所欲。
從求仁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與不足的問題,因為,無論什麼人從根本上來說都有為仁的能力。這里已蘊涵著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說,古人就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允諾而感到恥辱。這一思想是可取的。
④ 什麼是孝道
一、孝道的定義:奉養父母長輩的准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二、孝道的內容:孝道的內容主要包括:1、養親與敬親;2、順親與諫親;3、傳宗接代;4、喪親與祭親;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1、養親與敬親:(1)養親是要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2)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2、順親與諫親:(1)順親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論語·學而》說: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2)諫親是在父母犯錯的時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議,讓父母能改正錯誤,這也是孝的一種內容。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要委婉諫議。《論語·里仁》說:「事父母幾諫」,即委婉勸諫。《孟子·告子下》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3、傳宗接代:傳統封建的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4、喪親與祭親: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中庸》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滕文公上》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禮記·祭義》說:「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5、立身、立功,以顯父母(1)立身: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孝經·開宗明義章》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2)立功: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⑤ 如何孝敬父母,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1.經濟上不要讓他們有負擔,要主動詢,父母不太可能用錢向子女開口的。你要主動詢問。
2.老年人在兒女成家後,容易孤獨,要多抽出時間看他們,陪他們。到家後不要讓老人操心做飯,最好你買了菜去,如果去了還要老人做飯買菜,你就別去。如果實在離得遠也必須定期打電話,比如三天五天,固定下來,別說沒時間,如果說沒時間打電話說明父母在你心裡不重要。
3,遇到急事要順著他們,即使他們要求不合理,也暫時答應,然後找合適機會化解或者說清楚,不要硬頂,不然容易出事。
4.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棘手的問題,不要輕易對父母講,他們會很著急,吃睡不好。而且沒有更多的辦法。。。除非他們可以幫到你。
5對待雙方父母要平等,不要有明顯的不同。
6及時盡孝,不要想盡孝,老人不在了。哭都沒地方。、
7,。以孝順你父母的心來禮敬天下父母。
8 ,盡自己的孝道,不要強求別人。如果有兄弟姊妹你只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強迫他們。
9.父母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你可以婉言提醒,但是你沒有權利指責父母。你盡你的兒女道。他們盡他們的父母道。
10.如果你有子女,一定要養成他們盡好孝道,不要把兒女當爹娘供養,這樣亂了次序,就會招來災禍。你孝順父母,兒女就孝順你,因為兒女都看著呢,如果你不孝,指望兒女孝順,沒這個道理。
盡好你的孝道,父母不在了 你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說了不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相信你會做的很好。
頂禮我們的父母及普天下的所有父母。。
⑥ 什麼是孝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導語:孝順二字,你的理解。
5、精彩回答:
我覺得孝順父母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見。經常回家陪陪父母,和父母聊天吃飯。即使有時候有些事情會和自己的觀念不一樣,嘴上同意父母的觀點,但是還是得按照自己的做法來。大事聽聽父母的意見,因為他們是過來人,經驗比我們多,但是最後拿主意的必須還是自己,雖然我們在父母眼裡是孩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有自己的擔當和責任,好多事要自己想清楚結合父母的觀點然後再做決定。我覺得有時候不一定要聽父母的,雖然他們是過來人,但是以後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不能什麼事都聽父母的,不能愚孝。要把問題分析給父母,說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一些事應該自己做決定了??心疼自己,讓自己健康,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孝順。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也是孝順??
⑦ 老人長壽克子孫有一定道理
老人過於長壽會「克」子孫?
民間的確有「家裡老人過於長壽,會對子孫不好」的說法,但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做支撐。
意外和疾病都是偶發現象,與老人長不長壽毫無關系,如果非要將那些「不吉利」的因素和老人扯上關系,只會造成老人的痛心和寒心。
不僅如此,從遺傳學的角度上來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比較長壽,那麼後代子孫也可能會繼承這種基因優勢,也會比較長壽。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荒謬的說法呢?
既然老人高壽是很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老人高壽是『克』子孫呢?答案心酸又很現實,子女要心中有數:
一、久病床前無孝子
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子女對生病的父母並沒有盡到看護和照顧的責任。
他們想躲清閑,卻又怕遭人議論,於是就將父母的壽命與子女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把這種說法越放越大,試圖為自己的不孝開脫。
二、與老人矛盾頗深
這種說法之所以會大肆流傳,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子女與老人平日里矛盾頗深。
加上人到老年,老人在脾氣性格上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子女就認為老人活得越久越作妖,將自己的生活攪得一團亂。
由於生活中積怨已久,他們並不盼望老人長壽,所以才十分認可這種說法。
三、子女過於迷信
家有高壽老人的子女一般都處於中老年狀態了,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都非常相信一些民間迷信的說法。
當他們聽到一種貌似很有道理的說法後會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這種說法就弄得人盡皆知了。
雖然一部分人對老人的長壽抱有迷信的看法,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是想長壽的。
⑧ 長壽老人「克」子孫,背後真實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中國人一直特別重視餐桌上的交流,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大餐解決不了的,事情困難一點就多吃幾頓,也因此吃和談被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過年走親戚的時候,總能聽到大家談論起東家長西家短,而有一些談資讓聽到的人覺得離奇,讓當事人聽到卻覺得心酸又無奈。
比如說哪家的孩子才多少歲,人就沒了,但是他家的長輩都八九十高齡了,還一點頹態都沒有,肯定是把後代的陽壽給竊了去,克子孫的命。
現代社會的聲音太嘈雜,真真假假混在期間,讓人無法辨別清楚,很多人會產生一種盲目從眾的心理,就像前段時間的網路暴力,肆意攻擊無辜的人。
太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大家只懂得奔跑根本不會思考,現在的社會人都像是車間流水作業出來的產品,還是需要適當慢下來,冷靜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盲目跟從,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親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他們陪伴你成長,在你年幼時庇佑你成長,在他們年老你成長起來後,理應為他們提供庇護,親人離開了就永遠不會回頭,應該乘他們在世的時候珍惜這段情分。畢竟得多有緣才能相聚啊!
⑨ 中國是禮儀之邦,給老人祝壽是體現孝心,祝壽時有什麼禮儀講究
人降生在世界上這一天叫做「生日」,又稱「壽誕」、「壽辰」。「生日」是人生的開始,對每個人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生日這一天進行慶祝活動已然成為一種習俗,這就是所說的「過生日」、「做壽」了。不同的年齡身份「做壽」也不同。
男人生日五十九,六十九要上十的時候就過生日。女人生日六十,七十整十的時候過生日。各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做壽的時間也各有各的說法。一般來說,是男做虛,女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