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天如何養生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肝飲食菜譜
蜜糖紅茶:
紅茶葉5克,放保溫杯內,以沸水沖泡,加蓋燜片刻;調適量蜂蜜、紅糖。每日飯前各飲1次,能溫中養胃。此茶適用於春天肝氣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蔥白生薑茶:大蔥1根,砸扁切碎放鍋內,加開水1碗,取旺火燒沸,加紅茶葉1大撮,調入生薑汁1匙,沖濃茶趁熱飲。隨即蓋被就寢,可增熱禦寒,防治早春風寒感冒。
素燜扁豆
【原料】:扁豆350克,植物油30克、醬油15克、黃醬10克、精鹽3克、大料兩瓣、蔥花、蒜片各少許。
【製法】:
1.扁豆用清水洗凈,瀝干、去掉兩端,撕去筋絡,折斷成4.5厘米長的段。
2.將炒鍋置於火上,放入大料,炸出香味,加入黃醬,蔥花炒均勻,隨即放入扁豆,煸炒幾下,加水150克、醬油、鹽燒開,用溫水燜約10分鍾,加入蒜片,上旺火炒一下,加明油5克,即可出鍋。
【特點】:扁豆軟爛,味干香。
春季最好的養生飲品蜂蜜
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春季萬物蔭生,正是調養身體五臟的大好時機。按照中醫「四季側重」的養生原則,春季補五臟應以養肝為先。俗語說:葯補不如食補,養肝也是如此。現介紹春季養肝的幾種方法。
1、以臟補臟,雞為先。雞肝味甘而溫,補血養肝,為食補養肝之佳品,較其它動物肝臟補肝的作用更強,且可溫胃。具體用法是:取新鮮雞肝3隻,大米100克,同煮為粥服食。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飲食不佳,眼睛干澀或流淚。此外,老年人肢體麻木者,也可用雞肝5隻,天麻20克,兩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見效。
2、以味補肝,首選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肝陽偏亢的高血壓老年患者,每日可食醋40毫升,加溫水沖淡後飲服:也可用食醋泡雞蛋或醋泡黃豆,食蛋或豆,療效頗佳。平素因氣悶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沖服,能迅速止痛。
3、補肝血、食鴨血。鴨血性平,營養豐富,肝主藏血,以血補血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取鴨血100克,鯽魚100克,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養肝血,輔治貧血,同時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餚之一。
4、舒肝養血,菠菜為佳蔬。菠菜為春天的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滋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肝氣不舒並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
春季養肝食物知多少
鄭先生從去年冬天開始常有渾身無力、沒有食慾的感覺,晚上看一會兒電視,眼睛就會發干。一開始,鄭先生以為是經常用電腦引起的,休息休息就好了,可是過了很長時間,鄭先生的狀況沒有好轉,他便到醫院做了一次全身檢查,醫生告訴他,他這種情況是勞累過度造成了輕度肝損害。?
解放軍第253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友貴對記者說,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肝的重量逐漸減輕,肝細胞的數目逐漸減少,肝的儲備、再生、解毒能力下降,過度勞累或精神緊張,肝很容易受到損害。春天到了,肝的生理特性也就像春天的樹木那樣生發,如果營養跟不上,會導致肝虛。人一旦患了肝虛,就不能耐受疲勞。
那麼,怎樣從飲食上補肝呢?王友貴介紹說,首選的食物為谷類,如糯米、黑米、高梁、黍米;其次為紅棗、桂圓、核桃、栗子;還有肉魚類,如牛肉、豬肚、鯽魚等也對肝有保健作用。?
另外,春天雖然天氣暖和了,但是仍然有冬天的余寒,所以要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蔥、芥菜、香菜、生薑、蔥等。這類蔬菜既可以疏散風寒,又能夠抑殺病菌
春季養肝葯膳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春季屬肝,首烏肝片便是一味春令進補的常用葯膳。
具體的做法是:加水將首烏煮出較濃的葯液,從中取20毫升備用。再將250克鮮豬肝剔去筋洗凈後,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5厘米厚的片。各15克的姜、蔥、蒜洗凈後,蔥切成絲,蒜切成片,姜切成米粒。將豬肝片加入首烏汁和食鹽少許,用約10克濕澱粉將其攪拌均勻。另外,把首烏汁、醬油各25克,白酒10克,食鹽4克,醋5克,濕澱粉5克和湯兌成滋汁。再將炒鍋置武火上燒熱放入油,燒至七八成熱,放入拌好的肝片滑透,用漏勺瀝去余油,鍋內剩油約50克,下入蒜片、薑片略煸後下入肝片。同時將青菜下入鍋翻炒幾下,倒入滋汁炒勻,淋入明油少許,下入蔥絲,起鍋即成。本配方中的制首烏補血烏發,是古代著名的抗老益壽葯。
豬肝營養豐富,以肝補肝,再滲入木耳,有補肝腎、益精血,烏發明目的功效。對肝腎虧虛、精血不足導致的頭昏眼花、視力減退、須發早白、腰腿疲軟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早春食補:養肝助陽防寒
剛入春時,人體陽氣升發使皮膚腠理疏開,而早春乍暖還寒,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又迅致皮膚腠理密閉,忽開忽閉的調節功能一時來不及轉變,肝功能便受損,引起周身氣血運行紊亂,其他臟腑器官受干擾而導致疾患發作。故早春食補重在養肝兼顧益脾和胃,溫補陽氣以禦寒保健!
【祖國傳統醫學對肝臟功能的記載】
肝主疏通暢達,保證全身氣血運行順暢;
肝主藏血液,調節人體血量分布;
肝能調節情緒,分泌排泄膽汁,促進脾胃對食物消化吸收。
【早春養肝護肝22字法則】
多飲水初春寒冷乾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有利於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
少飲酒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臟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因為肝臟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必傷肝!
飲食平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不暴飲暴食或飢飽不勻。
心情舒暢由於肝喜疏惡郁,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首先要學會制怒,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
適量運動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目的。
服飾寬松寬松衣帶,披散頭發,形體得以舒展,氣血不致淤積。肝氣血順暢,身體必然強健。
食補推薦
-補肝防寒菜
茄汁青魚片:青魚補肝明目,養胃健脾。適用於久病體虛、神經衰弱、慢性肝炎、慢性腎炎。
素燜扁豆:扁豆被譽為春季首選健脾和胃的素補佳品,尤其適用於老人、孕婦、乳母,以及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患者服食。
-養肝抗寒湯
韭菜豬肝湯:韭菜性溫辛香,春天吃最能助益陽氣,以其配豬肝可補養肝血。適用於肝病、夜盲症、便秘等病患。
-益肝祛寒粥
黑米粥:黑米性平味甘,含15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能益肝補脾,養胃滋腎,為春季進補佳糧。此粥適用於肝腎虛損,婦女產後體虛。
紅棗粥:紅棗補氣血,益肝健脾和胃,溫補陽氣。此粥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納呆便溏、氣血不足、血小板減少、貧血、慢性肝炎、營養不良等。
-護肝驅寒茶
蜜糖紅茶:紅茶葉5克,放保溫杯內,以沸水沖泡,加蓋燜片刻;調適量蜂蜜、紅糖。每日飯前各飲1次,能溫中養胃。此茶適用於春天肝氣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蔥白生薑茶:大蔥1根,砸扁切碎放鍋內,加開水1碗,取旺火燒沸,加紅茶葉1大撮,調入生薑汁1匙,沖濃茶趁熱飲。隨即蓋被就寢,可增熱禦寒,防治早春風寒感冒。
春季養肝葯膳三則
1、桑椹粥桑椹30克(鮮桑椹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將桑椹洗干凈,與糯米同煮,待煮熟後加入冰糖。該粥可以滋補肝陰,養血明日。適合於肝腎虧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失眠多夢、耳鳴腰酸、須發早白等症。
2、枸杞粥炒決明子10克(中葯店有售),大米60克,冰糖少量。先將決明子加水煎煮取汁適量。然後用其汁和大米同煮,成粥後加入冰糖即成。該粥清肝、明目、通便。對於目赤紅腫、畏光多淚、高血壓、高血脂、習慣性便秘等症效果明顯。
豬肝綠豆粥新鮮豬肝100克,綠豆60克,大米10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先將綠豆、大米洗凈同煮,大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後,再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熟後再加調味品。此粥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可使人容光煥發,特別適合那些面色蠟黃、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的體弱者。
2. 春季如何養生最好
葡萄乾。葡萄乾有益氣、補血的作用,可養肝血,適合易貧血、常頭暈目眩的人吃。春天易頭暈的人,通常氣血較不足,而且葡萄乾富含鐵質,對女性來說是造血所需,不過因糖分較高,所以怕胖、糖尿病患者、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龍眼。龍眼乾安神 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乾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乾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糯米。糯米糕補體力 糯米有補中益氣、補充營養的作用,寒涼的早春天氣吃糯米,可溫補脾胃、養血安神,適合脾胃氣虛、常腹瀉的人,也就是適合天冷時容易肚痛腹瀉或肚子冰涼的人吃,但糯米不易消化,若是易消化不良的人,1天吃約半個手掌的量即可。
山葯。山葯味甘性平、健脾益氣,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及時「消滅」入侵體內的細菌、病毒。而平時容易出現多汗、反復感冒的氣虛患者在春季更應該格外注意適度增加山葯的攝入量。
山楂。山楂,是最好的幫助消化的良友食品,就像清道夫一樣,它可以高速地將攝入的各種食物,變成最容易讓我們吸收的營養物質,並把不利因素屏蔽掉。不光對肉類有效,對辣椒也不例外。山楂的收斂特性,可以極大程度地減緩辣味,對身體陰陽平衡的干擾。
蘿卜。蘿卜,具有很好的清理腸道的功能,能夠第一時間,把腸道內停留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沒了這些容易讓我們產生火氣的不良物質,上火很快會消除。
菠蘿。菠蘿,有養陰生津的作用,能滋潤腸胃,產生足夠的陰液,相當於下了場及時雨。木柴都被淋濕了,火也就燒不起來了,從而消除飲食帶來的火氣。
紅棗。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 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3. 春天該如何養生對身體好呢
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 一.春天五行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是木性,因而春氣通肝。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未病先防,有病防變」加強對肝臟的保健正當其時。把肝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經營好,人才不會得病,這里特別推薦三個腳上的肝經大葯:大敦、行間和太沖。 1、 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別厚。大敦穴又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在腳拇趾趾甲邊際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 「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2、 行間穴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 3、太沖穴 「太沖穴」在大腳趾縫往腳背上4厘米處,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郁結的氣最大限度地沖出去。 二. 春季飲食注意事項 春季(立春起至立夏止)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來概括:「 春天裡來日漸暖,厚味飲食應轉淡,時鮮蔬菜要多食,酒肉辛辣要少吃,健康長壽有保障。」 1.飲食要營養平衡 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看,春季強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飲食過量、暴飲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2.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按中醫觀點,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注意在春季養陽。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於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故肺結核病會乘虛而入。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為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持人體健康,在飲食調理上應當注意養肝為先。 3.飲食要養陽 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者,衛外而為」,即指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使人體堅固,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氣的侵襲。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照《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為主的邪氣對人體的侵襲。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亦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另一方面,由於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故在飲食上養陽,還應包括溫養腎陽之意。春天時人體陽氣充實於體表,而體內陽氣都顯得不足,因此在飲食上應多吃點培補腎陽的東西。目前除了蓼、蒿等野菜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等都是養陽的佳品。 4.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有鑒於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葯、鍋巴等。 5.飲食要清淡 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後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經常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薑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6.平時要多喝水 飲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於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此外,補水還有利於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郁的花茶,可有助於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發,郁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貪冷飲。 7.多食蔬菜 人們經過冬季之後,大多數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等。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及各種新鮮蔬菜的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4. 中醫告訴你春季該如何養生
雨水節氣已過,氣溫逐漸回暖,春意盎然、百花齊放的季節即將拉開帷幕,大眾戶外活動也將逐漸增多,風和日麗的天氣里邀朋郊遊,踏青載酒,看山游水,此皆樂事。
但春季也是禽流感、流行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等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的高發季節,除了遠離傳染源、注意個人衛生等自我保健外,中醫養生講求春季養肝、提升陽氣以及鍛煉身體、調整飲食等,對於預防疾病和增強體質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今天,中醫告訴你,春季該如何養生!
王傑博士表示——
梳頭時身體可以稍稍前屈或後仰,以促進血液循環。
梳頭的時候把頭發散開,用梳子先梳理散亂的發端,然後用梳子慢慢旋轉著梳攏。開始時,先從前額的發際向後梳,要用全頭梳,就是從發際梳到頸後的發根處。之後再從後頸發根梳到發梢末端,再從左、右耳的上部分別向相反方向梳理。
「要想體質好,鍛煉很重要!」王傑博士說,增強體質要從每日堅持鍛煉開始。不過雖然已經入春,但早晚溫差依然較大,早起鍛煉的時候要注意保暖添衣,「老話說『春捂秋凍』是很有道理的。」
說到鍛煉,王傑博士表示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要根據年齡、職業特點、居住環境等來選擇運動方式。而「快走」是普通大眾都比較適合的運動,因為快走過程中始終有一條腿不離地,相對來說對膝關節的壓力沒有那麼大,體重偏重或者膝關節不好的人可以多通過「快走」來運動,「一定要記得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上太大的運動量。」
「其次是要堅持,只要堅持運動,一定會有效果的。」只要我們動起來,就比坐著要健康,創造條件多走動,就會比經常靜坐的人更加遠離肥胖、遠離慢性病、流行病、心血管疾病。
5. 春季養生保健有哪些方法
春季養生應該注意:
一、起居規律
在春天到來之時,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感覺睏倦。這時千萬不可貪圖睡懶覺,因為這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界的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脫去厚衣服,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二、飲食調養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
春季飲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三、養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季節更替期間,尤其是冬春之交。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郁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致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陽春三月是萬物始生的季節,此時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身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
四、運動養護
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五、保暖防病
6. 春季如何養生
春季如何養生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來之際,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春季養生,必須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要求注意維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
(1)起居調養:在春天的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漸趨於表,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反覺睏倦,然而睡懶覺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夜卧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應春天生長之氣。
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邪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去掉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升,穿衣時要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於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陽氣升發太過。這是古人養生經驗之談。
(2)飲食攝養:四時飲食調養,常依據食物的五味及季節不同來進行調配。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辛甘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於護陽,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漾之氣升發太過而克脾土,不利於健康。春季飲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要食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3)精神養生: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才能使精神內守。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過度季節,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病。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肝主蔬泄,喜條暢而惡抑鬱。春三月是升發季節,萬物始生,此時情智宜內守,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思想形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使情智通達。
歷代養生學家都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立、鳥語花香的時刻,人們更應該去登山賞花、踏青問柳、臨溪戲水、行歌舞風,以利春陽萌生勃發。
(4)運動護養:冬令嚴寒,人體代謝低下,藏精多於化氣,陽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想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5)保健防病:春天到來,天氣轉暖,致病的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腦膜炎、猩紅、肺炎等傳染病最容易發生。此外,春天百花爭艷,花粉隨風飄揚,過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發病。其預防方法主要是堅持身體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其次要講究衛生,消除病蟲害以杜絕病源,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多開窗戶。
望採納。
7. 春季怎樣養生
春季養生主張早起,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不佩戴任何飾物,如手鐲、項鏈、耳環、腰帶等,以免影響身體的氣血循行。出門到空氣新鮮的庭院、草地、樹林里漫步,放鬆心情,放慢腳步,深深緩緩地呼吸,細心體會大自然寂靜的音籟,品味環境的美麗,感受自身體內生理的韻律、蓬勃的生機!
由於經過寒冷的冬季,衣著厚重,吃香喝辣,再加上春節時期的大魚大肉,活動量又少,體內很容易有積滯,而發生頭昏體熱、橫隔拉緊、喉中痰涎增多,咳嗽、四肢睏倦、腰腳無力等症狀,這是去年冬天及春節累積下來的癥候群,要在春季里從飲食調養方面來改善
春天應該少吃刺激性食物及不好消化的食品,如糯米、面團等,多吃清淡之品。如果有胸悶、痰涎氣噎,喉嚨不適,頭暈眼花的現象,可用菊花、陳皮、牛蒡子、甘草、少許鹽泡水代茶飲,可清肝明目,消除食積,並保持排便通暢
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可以常常做下列保健操來健體:
一、一腳或前或後,輕輕踮起腳跟,再輕輕放下腳跟著地,一腳做了幾次,再換另一腳,做了幾分鍾以後,覺頭目舒適既可。
二、兩腳張開,約與肩同寬,腳趾稍向外張,覺身體舒適的角度為原則,右手上舉,位於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後活動,覺右脅部有熱氣沖出來為度,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一樣可以做此動作,幾秒鍾後,右手放鬆下垂,如此重復幾次,然後換左手重復以上動作。
8. 春季養生要點有哪些
春季:萬物復甦、陽氣生發重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黃帝內經》
春季養生要點:春天的三個月,是啟陳發新的季節,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人要順應天地萬物,晚睡早起,讓體內的陽氣順應春天的氣息一起發出來,早上在庭院里寬緩地散步,以運動生陽之氣;頭發披下來,行動要和緩,頭發披下來,是疏通肝木之氣,肝屬木,是春的臟象,肝木的性質就是要疏達,不能郁結。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百花吐蕊,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就應該藉助春天的生機,長養自己的生氣。多與大自然接觸,對改善肝臟功能及全身心的健康十分有益。
祖國醫學認為,「人卧血歸於肝」,「人動則血流於諸經」,經過伸懶腰,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肌肉關節得到了活動,睡意皆無,頭腦清楚,並激發了肝臟功能,符合春季養肝之道。同時,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由於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使人頓時感到清醒舒適。五臟有了生氣,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體的新陳代謝,藏精多於化氣,各臟腑器官的陽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後,應加強鍛煉。春天是體質投資的最佳季節。俗話說得好:「春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春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由此可見,春季運動在養生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運動健身,既可補充冬季寒冷之氣所消耗的陽氣,又能供奉將要來臨的夏暑炎熱之氣消耗的陰津。春煉不應簡單選擇高強度的劇烈運動,以免由於過度活動反而損耗人體陽氣。散步,放風箏,釣魚都是比較好的運動項目。
春季的日出之後、日落之時是散步的大好時光,散步地點以河邊湖旁、公園、林蔭道或鄉村小路為宜,因為這些地方空氣中負離子含量較高,空氣清新。散步時衣服要寬松舒適,鞋要輕便,以軟底為好。散步時可配合擦雙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動作,以利於疏通氣血,生發陽氣。散步宜緩不宜急,緩步而行,全身鬆弛,手臂自然擺動,手腳合拍,利於呼吸和諧,心怡神悅。散步不拘形式,宜以個人體力而定速度快慢,時間的長短也要順其自然,應以勞而不倦,見微汗為度。
春天放風箏是一種集休閑、娛樂和鍛煉為一體的活動。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中老年人在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頭頸不要長時間後仰,而應後仰與平視交替,以平視為主。放風箏最好2~3人一起,選擇平坦、空曠的場地。
在緊張工作之餘,離開嘈雜的城區,來到幽靜的曠野,屏息靜氣地拋鉤垂釣也是春季非常好的鍛煉方式。一邊呼吸著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一邊欣賞著青山綠水、白雲藍天的美好景色,不時還有魚兒上鉤,使人感到無比舒暢,悠哉樂哉。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可以去除雜念,舒緩神經。釣魚時要求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置身於此,種種雜念均棄於九霄雲外。它對提高人的視覺敏感和頭腦反應的靈敏性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春天垂釣,有美麗的景色和新鮮的空氣相伴,是一種很好的自然療法。因此有人說「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