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成拳的站樁
大 成 拳 站 樁 功 簡 介
站樁是我國古代養生術的一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的記載。但千百年來,這種方法只是被人們當做習拳過程中的基本功。根據站樁中剛柔、虛實、動靜、松緊錯綜為用的原理和陰陽相交、水火既濟的功用,結合自己幾十年的練功體驗,創造了一種動靜相兼,內外溫養,用於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樁功。
通過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北京鐵路醫院、河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及本人多年與人治病的實踐證明,這種功法適用於腸胃病、肝臟病、肺病、神經病、關節炎、高血壓、半身不遂和婦科、眼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而站樁功之所以能夠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於它既能保養心神,又能鍛煉形骸;既能健強腦力,又能增長體力。現代醫學認為這種功法不僅可以使血液循環暢通,新陳代謝旺盛,加強各臟器、器官以至細胞的功能,同時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體育鍛煉,產生一種內向的沖動,從而給大腦以良性刺激,再則未入靜前,體會輕松舒適之感,對大腦也是良性刺激,入靜後,進而產生抑制性保護作用。我國醫學認為這種功法既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又能助長精神,鍛煉形骸,增長力氣。
但是站樁功又不同於一般的練功方法,它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練功時嘴微張,自然呼吸,不守竅,不講周天循環,因此,絕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二、實踐證明,初學練功的患者,只要堅持鍛煉,雖然沒有達到入靜要求,也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三、不拘時間、地點、條件;不論行、站、坐、卧;隨時隨地都可以練功。因此這種簡單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與掌握。
四、根據不同的體質、病情、年齡、性格、稟賦、生活習慣等,給予調配不同的姿勢和意念活動,因此這種辯證論治——因人制宜、因病設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療效,又易於提高療效。
五、由於這是一種形、意、氣、力、互相關聯、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所以它又是一種動靜相兼、內外溫養的練功方法。既可休養心神,又能鍛煉形骸(特別是站式),因此不僅適用於醫療方面,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鍛煉,可以使原來體質較弱的人逐漸強壯,使強者更強。防止衰老、卻病延年,從而輕松愉快地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中復雜而艱巨的重大任務。
操作主法站樁功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廢。「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隨意轉。」只要練功時形和意得到了靈活適宜的配合,則力不練自生,氣不運自行。可見站樁功的治療作用,絕不單純在於姿式的繁簡和次序的先後,更不在於所擺的姿式是否美觀,也不是某個意念活動機械地套在某個姿式上就能治某種病。而是要通過教功者較全面地了解了患者的情況後,把適應其本身姿式的動靜、虛實、松緊和意念活動方法安排得當,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感到全身舒適得力,輕松愉快,藉以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功者本身必須親自練功,切實體驗,熟練地掌握調配方法。只有這樣,治病時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若不從這方面深鑽精研,單純計較某個姿式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個意念活動而忽略姿式的適當配合,就必然會氣力不足,收效不大。
一、姿式:站樁功的姿式既繁又簡,繁者,姿式種類繁多,調配靈活,辨證論治,因人而異;簡者,姿式雖多,但有共性,即練功開始,先將姿式設好,使軀於四肢保持相對均衡,心胸開闊,筋肉舒展,全身放鬆,但松而不懈。調配雖活,但有原則,即強弱、動靜、虛實、松緊的調配,應以患者感到舒適得力,不超本人身體負擔為度。站樁功的姿式大體可分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幾個大類。在一類中,又可分為幾種甚至幾十種姿式,現概要介紹如下:
(一)站式:站式練功的方法較多,治療應用范圍也比較廣。初學練功的人,只要身體沒有嚴重疾患或特殊情況(如肢體殘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兩腳八字形分開,廣度與肩寬,兩腳著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於腳掌稍後處。兩膝微曲,最大限度不過腳尖(少曲或不曲應視病情而定)。上體保持正直,臂半圓,腋半虛,肩稍後張,使心胸開闊,呈虛靈挺拔之勢。雙手手反映相對,相隔三拳左右,位於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氣球,頭正或稍後仰,目閉或自然睜開(多用於練功開始階段),嘴微張。全身放鬆,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狀態。
2、扶按式:兩臂稍抬起,手指分開稍變曲向斜前方,雙手位於臍際,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飄浮水中的大氣球上,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3、撐抱式:兩臂抬至胸前,松肩,肘關節稍下垂,雙手與胸相隔一心,手指他開,手心向內做抱物狀或手心向外做撐物狀。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4、分水式:兩臂稍變曲並向左右側自然伸展,雙手保持在臍橫線以下,手指分開,手心朝前有如分水。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雙手反背貼於腰部,或將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第二式:兩臂抬起,兩肘變曲,搭伏在相當於胸高的欄桿上,兩腳前後相距約四橫指。前腳滿掌著地,後腳腳尖自然著地,兩腳可不定時的輪換。
第三式:臀部輕靠桌邊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或雙足並立,腳跟提起。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貼腰。左腳在前,全掌著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腳在後,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為軸,緩慢、自然的轉動。頭微左歪(最多不超過一拳頭)全身重量主要放於左側使右側處於鬆懈、舒展狀態。如是,左右(手)前後(腳)作不定時輪換。
(二)坐式:一般適用於病情雖然較重,但身體又有一定負擔能力(如暫時不適於作站式的重關節炎等),以及肢體殘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作為以站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第一式:端座椅邊,身軀直立,閉目、嘴微張。兩腳平行或八字分開(相距約四拳頭),腳掌與腳跟均著地,兩膝變曲約九十度,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圓,腋半虛,全身放鬆。
第二式:兩腳向後收,腳跟離地作裹八字狀。兩膝彎曲四十至五十度,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手指分開,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內作抱物狀或掌心向外作撐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第三式:兩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著地或稍離地面,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作抱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三)卧式:一般適用於重病,或不適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為以站式或坐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第一式:身體仰卧、嘴微張、兩腿平直分開(不超過肩寬),或兩膝微曲,足跟著床,雙手放於小腹部位,肘著床,腋微虛。全身放鬆。
第二式:雙手放於身體兩側,手心向下或向上,肘著床,腋微虛。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第三式: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肘著床,兩膝微曲。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第四式:雙手放於身體兩側,或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兩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腳面下壓)或兩膝微曲,足尖回勾。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四)行走式:對一般患者多作為一種輔助功法,但對肝臟患者,練功初期多與站式等並重使用。
第一式:兩手插上衣袋內,拇指露出,兩腿微曲,雙肩向後舒張,腋半虛,上體呈懶洋後倚狀,閉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輕松舒適的感覺時,一隻腳開始作欲動欲止,欲止欲動的懶狀前移(一拳左右),邁出左腿時,頭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腳交替前進,有如趟泥。
第二式:雙手反背貼腰或自然伸向身體兩側,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五)半伏式:一般對於消化系統有病的患者療效較好,可作為單純或輔助功法。
第一式:雙手扶按在椅背上,或雙肘搭扶在桌面上,閉目,左腿在前稍彎曲,右腿在後自然直立,臀部後倚,腹部放鬆,頭部可輪換向左右偏側,兩腿可交替使用。
第二式:兩腳平行分開,兩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第三式:將棉被垛於床沿,兩腳平行分開,或一腳微向前立於床沿,兩臂半圓撐開扶於被上,手半握拳,下額自然著於拳上,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二、意念活動: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在於凝神定念,誘導入靜。所以意念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克制雜念、萬念歸一的入靜過程。意念活動的原則,設想的事物或情景,應是輕松舒適,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緊張的或不愉快的,一般應用有以下幾種:
1、放鬆活動:一是以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方法體會整體放鬆,一是從頭部向下體會放鬆,繼而頸項、兩肩、兩臂、兩腕、兩手、胸背、腰腹、胯、腿、腳、一直到腳趾。如是上下循環不已的反覆進行。但是這些整體的上下全體放鬆,初學者還不易做到,必須先從逐段放鬆開始,熟練後,再按上述方法,進行整體放鬆活動。逐段放鬆法:先後部,再前部,即先從頭頂開始,從後頭、頸項、雙肩、雙臂雙手(開始時如果不能左右同時放鬆,就先松一邊,後松一邊,熟練後再同時放鬆)、背、腰、臀、胯、大腿後面、腳跟、腳掌、腳趾,反覆進行三、五次,再後頭頂、眼皮、顏面、口、頸,再後天突左右向兩肩的前面、兩臂的前面、兩腕、兩手、胸、腹、大腿的前面、腳面、腳趾、反覆進行三、五次。熟練後,再上下左右一起進行。這種放鬆活動,可做為站樁功的基本意念活動,初學練功者,無論採取何種姿式,都必須先學會放鬆,然後再作其他意念活動。
2、遠聽活動:一般先後近處聽起,越聽越遠,直到細聽極遠方微弱的聲音。聽遠時切忌急燥。也不應死聽某一個聲音,而應漫無邊際由近及遠的細聽微弱的聲音。
3、逆水浴活動:設想自己笑卧於適應本身舒適溫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頭部緩緩下流,永不間斷。
4、淋浴活動:設想自己在浴室中進行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淋浴,水不間斷從頭部緩緩流到腳下,然後用耳注意聽沖到腳下的水流聲音。
5、半身浴活動:設想自己的下半身泡在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水中,體會其感覺。
6、直立水中活動:設想自己直立在適宜本身舒適溫度,將要沒胸的水中,水後四面八方緩緩向身體沖撞,任其自由搖擺。
7、生根活動:設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挺立,兩足穩如生根,不為颶風吹動。
8、趟泥活動:設想自己在深沒腳腕,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泥水中行走,雖有阻力,仍可緩緩前進。
9、踩棉活動:設想自己腳踩在松軟舒適的大棉花包上,並不時的使用身體左右微擺。
10、依靠活動:設想自己背、臀、小腿部位。都依靠在柔軟舒適的東西上休息,全身輕松,沒有任何負擔。
11、懸發活動:設想自己有幾根頭發系懸於矮樹枝上,既要保持頭發的直立狀態,又要使其不斷,如是,則全神貫注於頭頂之上。
12、搭扶活動:設想自己的兩臂搭扶在欄桿上,或雙手扶於飄浮在水中的氣球上,使全身始終處於輕松舒適的狀態。
13、反觀內視活動:練功時,如萬念紛至,不易排除,則可反觀內視,體察身體各個部位是否輕松舒適的感覺,萬念不排自除。
14、聽之任之活動:練功時,如雜念很多,不易剋制,則聽之任之,順其自然,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認為我身如海,雜念似波,風浪雖大,無損於我,風平浪靜,水自無波。如是,雜念則不期克而克,不期制而制。
15、吸收活動:練功時,如雜念雖於克制,即可盡量吸收,認為我心如烘爐,雜念似枯葉,四面八方,來者即熔。如是,能使心胸開闊,膽氣壯大,正氣一勝,邪念自負。
16、集散活動:當練功有了一定基礎,完全體會到全身輕松舒適的感覺後,即可在練功過程中,不時地將這種感覺,由全身集中於身體某部,然後再放散於全身,如是,將這種集中與放散反覆進行,不但可以收到整體鍛煉的效果,而且對局部病變很有好處。
17、天人合一活動:設想自己站、坐、卧在優美舒適的地方,若即若離地靜觀滄海、明月或優美的景物。心曠神怡,逐漸達到迷離忘我的境地。
18、靜觀活動:設想自己站、坐或卧在優美舒適的地方,體會我身為大氣所包裹,逐漸感到我身與大氣融合為一體,極為舒適,悠然自得,逐漸達到忘我的境地。
三、舉例為了舉例說明姿勢與意念活動的具體配合,這里只原則地介紹幾種疾病的部分治療方法。一般高血壓和神經衰弱、關節炎患者,只要有負擔自已身體的能力,沒有特殊情況,開始都適於站式功。譬如,高血壓患者,可做站式中休息式的第四式,並配合淋浴的意念活動,神經衰弱的患者,可做站式中的休息式第一式或提抱式,並配合踩棉式的意念活動,關節炎患者,可做站式中的提抱式或分水式,並配合懸發等意念活動。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須認真體察患者的一切,熟練掌握姿式與意念活動的配合原則,辯證論治,因人而異,萬不可生搬硬套或執著於一法一式。
注意事項:
一、練功前,應排除大、小便,並把衣扣腰帶松開。練功開始,可將頭微向後仰。兩臂上舉,兩腳跟隨著身體的左右微擺或微轉輪換著地或離地。使身身呈挺拔狀(與伸懶腰類似)然後使身體逐漸復原,沉靜片刻,即按著准備鍛煉的姿勢,全身放鬆,正式練功。練功結束時,可雙手扶膝順向或逆向轉動數次,然後兩臂做數次斜前後的擺動,或按照醫生所教的簡單按摩方法按摩。
二、飯前、飯後一小時不宜練功。
三、練功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過猶不及。
四、練功時間的安排因人而異,一般身體較好的,可以十分鍾開始,身體較差的,可從五分鍾開始,然後逐漸延長。時間的延長,可以是漸進的(如從五分鍾延長到六至七分鍾),也可以是跳躍的(如從十分鍾延長到二十分鍾)。練功次數每天可進行二至三次,多不過五次。練功時間長短及次數多少,以有餘力、有餘興、舒適得力,不超過身體的負擔(不疲勞為原則)。如是,才能達到周身舒適,氣血流通,心神得養,筋骨健壯的目的。
大成拳站樁與試力芻說 作者 / 站樁
【編者按】:此文乍看與文學無關,但對我等腦力勞動者來說確為一劑改善身體的良方。況本文行文流暢,其本身亦有文學作品之素質,故編發。
大成拳的站樁是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肢體間架姿勢基本不動,同時配以適當的意念活動,而達到改造生理鍛煉神經目的的一種運動方式。初習站樁,要求定形定意。此階段的訓練目的,通俗地講,就是解決由「不通」到「通」的問題,即通過站樁訓練改造生理去掉人體後天形成的僵、拙、滯勁而求得拳術所需的體質,是大成拳的入門訓練。此階段的練習,學者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站樁時一定要按照老師指導嚴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別出新裁,就像小學生初學寫字一樣,一定要橫平豎直,只有先合乎規矩,日後才能脫離規矩做出自己的風格。其次,站樁不久就會感到肌肉酸痛四肢不適等不良反應,此時一定要堅持繼續訓練,切不可知難而退。再者就是站樁時的意念問題,許多人感到無所適從,其實這時站樁的最基本意念就是不忘樁功要求,如頭頂腳踩、肩撐肘橫、撐三抱七等,做到即可,暫時可不必做諸如淋浴、踩棉、矛盾等假設意念,待站樁有一定基礎後再選擇去做一些適合自己的假設意念活動,而不要一開始站樁就執著於意念活動的訓練。進行站樁訓練時,要整體參與使全身處處暢通不使有滯塞處,就象用水管澆水不能使水管有折疊處致使水流不通。王薌齋老先生所說的「臂半圓,腋半虛」正有此意。圓與癟相對,虛與實(緊)相應,即要渾身大小關節都含似曲非直意,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凝神靜意,守空洞保清虛。
大成拳的站樁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體認自身的過程,隨著站樁運動的深入,習者會對自身功感效應的體認越來越明顯。習者通過對自身「形(物)」的體認、意的調整,而逐漸以形導意以意領形,找出適合自身的訓練途徑,此時當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言不虛。我們在站樁運動過程中,有時功感明顯,有時功感不明顯甚至沒有,我們說前者說明功夫在進步,後者也同樣說明功夫在進步。站樁運動是一個層遞漸進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自身內部也在時刻隨著站樁運動的持續而一直在發生變化,所以在站樁運動過程中所體認到的自身內部之感覺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站樁時,不要因樁功功感和表面效果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應保持平穩自信積極的心態,不急不躁堅持不懈,自會不求而得。正如一句禪語所說:「靜靜地等待吧,春天來了,小草自會發芽,花兒自會開放。」站樁會因人的生理狀況、領悟能力而影響樁功訓練進展的快慢,但沒有人能一站就完全到位圓滿,而只有通過一步步正確扎實的系統訓練才能求得。比如初學寫字的小學生,想努力把一橫劃直,剛開始時很難辦到,如果認真地練了九十九次,而到第一百次時終於把一橫劃直了,我們能說他前面的九十九次練習都可以不要了嗎?站樁也是一樣,最重要的是站樁運動本身,是站樁訓練的過程。
我們有時在剛開始站樁時,感覺不舒適不能到位,這時可以由初習站樁時的「定形」而轉向適當放鬆對形的要求,而採取以意引形,由內而外慢慢使樁功趨向飽滿均衡。這就好比給花澆水一樣:一株因缺乏水分而蔫了的花枝,僅靠機械的撐架是不能使它挺拔的,只有供給其充足的水分才能使之枝挺葉潤。還有一些大成拳修習者,站樁時感到精神飽滿氣力充沛,而一旦結束練功就沒有了這種感覺,感覺體內空空甚至疲憊。這是站樁本身出了問題。站樁正確,應是結束練功後仍能保持站樁時的精神力量狀態,甚或站樁時平靜坦然,而結束後更能感到體內「物」之「蠢蠢欲動」。王薌齋老先生說「力由站樁而得」,站樁為得力之由,也有人形象地說站樁就是一個「蓄水」的過程。所以站樁時要注意「蓄水」而不是有「水」不蓄甚至「放水」,應靜心斂神調整好
自己的練功狀態,在做技擊意念時更要把握好收與放,能使它山崩地裂海嘯波涌,更能令自己巋然不動氣定神閑。我們不要為站樁而站樁,做樁功的奴隸,而要將樁功為我所用,作為我們鍛煉身心的一種手段。站樁不要站成空樁死樁,要時時刻刻都有進步,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收獲。王老還說:「我心如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習者果能深悟此語,站樁之功得矣。
王薌齋老先生曾說:「執著己身,永無是處;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又說:「自身已俱備,返向身外求。」筆者以為,從以上王老的教導中,我們暫且可以粗略地給大成拳站樁運動的訓練目的概括為兩個方面:自身求物訓練與精神力量的求取。當然這被人為劃分的兩個方面絕不是孤立分別存在的,事實上在大成拳整個站樁運動過程中它們都是不同程度地相互錯綜存在的,只不過不同的練功時期有不同的側重罷了。在此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王老的教誨:大成拳的站樁訓練,站樁求物,應先從自身做起,但又不能拘泥於此,執著生障,在由自身求物訓練過程中同時逐漸以自身求得之物應合大成拳另外一種重要的物--「精神力量」的求取。大成拳的訓練首重精神,一切力量均從渾圓擴大、空洞無我、虛無飄緲中求得。仔細推敲一下,王老先生所說的身內與身外所求之「物」,也可以理解成是物質與意識,這是符合我們科學的認知方法的。現在有某些人對大成拳一知半解,便自出心裁地提出發展創新,主觀地解釋大成拳是什麼或不是什麼,竊以為不可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完美的,大成拳也一樣,需要後來者繼承發展,但這種發展必須是建立在對大成拳完整的認知基礎之上。試想,一個並沒有真正領悟理解大成拳真義的人如何去繼承大成拳呢,更不用說在大成拳的基礎上去發展創造更高明的拳法了。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大成拳最重要的就是看王薌齋老先生他老人家是怎麼說的,又是怎麼做的,這才是根本,否則一切都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王薌齋老先生說:「站樁有一定基礎後,緊接著便是試力。」試力不一定要等到樁功站到完滿才開始試力,站樁有一定基礎後就要進行試力。站樁和試力要均衡發展,不能脫節(大成拳其它功法也是如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打個不太准確的比方,通過站樁獲得100斤的力量,緊接著就要通過試力把這100斤的力量能為我所用,待到站樁獲得1000斤的力量,就要能將這1000斤的力量為我所用,如果非要等站樁獲得1000斤的力量再去做試力,那時恐怕試出的將只會是300斤的力量,豈不冤哉?
所謂試力,就是使肢體在動中保持站樁得物之狀態,也可以說是使肢體在動中求取得物之目的。「力由試而知」,初習試力往往沒有感覺或感覺不明顯,隨著練功的深入就會漸漸感知。進一步就要認真體會「緊緊鬆鬆勿過正,虛虛實實得中平」,「欲動而又止,欲止而又行;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關於緊松虛實的例子,我們生活中經常看見並運用到:我們用火鉗把燃燒過的煤球夾出更換新的煤球時,太用力(緊)則可能將其夾碎,不用力(松)則無從將其夾出,需在緊松之間。建築師在建造較高的建築物時,若測出建築物頂端在做輕微有規律的擺動(虛實之間)時,則說明該建築物矗立狀況平衡良好,若測出它的頂端是靜止不動時,恐怕該建築物有將傾之危。當然以上例子只能僅做類比說明,大成拳試力中的緊松虛實並非僅僅如此,怎樣做試力不一定能從表面上看出來。試力是欲松則緊為松之根,欲緊則松為緊之用,二者互為根用;欲虛則實為虛之補,欲實則虛為實之從,二者相補相從。所以我們也可說,緊緊鬆鬆即是正,虛虛實實是中平,行即止,止亦行。習者果能對此有所領悟體認,自不難理解試力訣要。試力要慢,慢勝於快,緩勝於疾。試力要的是過程,是
試力本身,要的不是結果(試力動作次數)。如果一分鍾做十次來回的鉤銼試力,就遠不如用一分鍾的時間認真去做一次來回的鉤銼試力要好,試力是動愈微神愈全。筆者恩師馬冬生先生時常教誨:「急什麼?啥時候試力不急了,才算懂試力。」試力要如風中旗淵中魚,我在空氣中游泳不可使空氣因我而動,我在水中展束不能令紋波因我而生。真正懂得試力,會對試力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試力之於站樁,是樁功的延伸與層進,試力試到靜處即是站樁,站樁站到動時便是試力,若能做到樁功與試力不分,試力中有樁功,站樁中含試力,則兼得二者之妙矣。
⑵ 為什麼要練樁功養生樁修煉的意義是什麼
從表層現象上看,樁功的功架五花八門,正如俗語所說,“身體的任何間架狀態均可作為功架”,但無論“樁功”的種類如何繁多,其修煉意義不出以下三類:養生、抗擊、發力。本文解讀養生樁修煉的意義,供健身的朋友們參考!
通過“養生樁”的這種放鬆,求得阻滯的經脈重新順暢通達,給予病症積極的影響。養生樁是通過求“松”,使經脈得以充分的舒展,再給予一定的外力引導(例如特定的呼吸、導引動作等),使經脈暢通,調節氣血的運行,虛則補,實則泄,最終達到“通則不痛”的養生祛疾效果,這就是樁功的養生意義。近來流傳頗廣的“蹲牆”功,就是太極秘傳的“松腰”法,其以“松腰”暢通脊椎與督脈而得到的養生效果與養生樁以“松”求養生有異曲同工,可見經脈養生的大道不二。
⑶ 徐文兵老師經常提到的站樁,應該是養生樁吧,該怎麼站呢求方法。
徐老師練的是形意拳的站樁,他的博客里有一些介紹。建議最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具體的動作也會有調整。
⑷ 北方冬天金彈子如何養生樁
首先,盡量選擇有根的樹樁,畢竟冬天氣溫那麼低,沒根的金彈子下山樁想讓它生根發芽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比如這個雙桿的金彈子下山樁,根系還算完好,栽種下去是比較好成活的,就是要注意保溫防寒,這樣才能讓它正常生長。當然,也可以放到10度左右的地方,讓它保持休眠,來年春天的時候再打破休眠,讓它發芽。
不過,北方冬季有暖氣,室內溫度一般都在18度以上,可以栽種到花盆裡,然後移入室內養護,這樣可以讓它盡快發芽。雖然放在10度的環境里讓它休眠也是可能的,但夜長夢多,那麼長時間的等待,中途可能會發生各種意外情況,比如爛根,這樣就不好了。
其實,北方冬季室內養樁,比在南方養樁的容易,這個並不會成為北方花友的困難,反而是一種優勢。一個山東的盆景愛好者表示,他也有一棵金彈子,在室內養生樁養了一年,桿上長出很多新的枝芽,現在一切正常,就等著它長旺盛後殺枝造型了。
⑸ 養生樁該怎麼站,具體的姿勢和標准
【1腳】站立,兩腳跟相抵,雙腳成一條直線,然後以腳趾支地,兩腳跟旋轉使雙腳成兩條平行直線。說白了,就是兩腳的距離問題,雙腳姿勢上也可稍成內八字。
【2腰】全身站直,雙腿微曲,放鬆。全身先用力挺直一下,這時候能夠感覺到腰部是向前挺的,而後立刻雙腿微曲,只要那麼稍微一彎曲,同時全身放鬆,就可以體會到,腰部不再向前挺,而是稍微向後凸。腰部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處於這二者之間,無需用力而能自然垂直。
【3頭】腰部以上所有部位的姿勢都與腰的姿勢密切相關,也就是整個脊椎姿勢如何調節的問題。肩部放鬆,手臂自然下垂,貼於兩腿外側即可,這些簡單,重要的是頸椎與腰椎的配合。腰部若是用力前挺,就利於頸椎後仰,利於腦袋後放;腰部若是往後凸,頸椎就容易前仰,腦袋前傾。這種脊椎姿勢的效果必須是在全身放鬆的狀態下來體會,體會到了,也就容易辦了。合理的姿勢就是整個脊椎自然直立,不是完全的直,是略有彎曲,那麼怎麼判斷這個直立和略彎的標准呢,藉助腦袋!腦袋有重量,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腦袋會自然的下壓和傾斜,由此,如果整個脊柱的姿勢對了,那麼腦袋將自然直立,既不前傾也不後仰,在毫不用力的情況下,呈現自然平直狀態,就是腦袋平平穩穩的「放」與頸椎之上。
【4重心】站樁姿勢的人有點像一個扁形的尖三角,腦袋應當利於正上位置,與會&陰&穴成一條直線,重心最終分攤到雙腳,落於湧泉穴位置,體會的感覺就是,雙腳底各有一隻螞蟻,走不掉也踩不死。
⑹ 我站養生樁一段時間了,最近站樁時老覺得身體左右不對稱,右邊身體圓實粗大些,請問各位前輩怎麼回事
人本來就是左右沒那麼對稱的 而且左右的協調性也不同 站樁之初有這種感覺很正常 過一段時間身體和順了就好了 站著就行 不要想那麼多了 也別總是低頭看是不是偏了
⑺ 同樣是混元樁(渾元樁)怎麼就分養生樁和內功樁呢(武術/功夫)
我的看法是,養生樁和內功樁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都具有養生和增加內力的作用。
⑻ 養生樁的修養鍛煉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養鍛煉,關於《內經·素問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大醫師們早已說過。我對於「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養鍛煉稍加補充。「獨立守神」在用功之前,思想先准備一下,應首先著想游於物初,靜會全機之意。視同植物外形不動,內里卻起著根生發展、順逆橫生的變化,萬不可走入招式斷續的方法,那就破壞無余了,局部運動縱然有益,長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運動。
鍛煉時要永遠保持意力不斷的虛靈挺拔,輕松規章整以達到舒適、得力為原則。鍛煉時,要凝神定意,默對長空,內要清虛空油,外要中正賀和,同時要脫換一個心目歡喜的狀態,洗滌一切雜念,掃除一切情緣,寂靜調息,內外溫養,渾身毛孔放大,有如來回過堂風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條空靈口袋,掛在天空,上有繩吊緊,下有木支撐,有如躺在天空地闊的草地上,又像立在悠悠盪盪的水中,如此肌肉不鍛自煉,神經不養自養,這是鍛煉的基本要義。
怎樣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爐大冶,無物不在陶熔中,並盡量吸收一切雜念,來則熔之,不久雜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絕雜念頭,則一念未去,萬念齊來,精神分散神意外馳,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鍛煉時還要有這樣的意態,使肢體和大氣相呼應,自然而自在的發揮整體和本能的作用,如果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壞了整體和本能的作用,所謂這種運動是一種人體本能學術和「一法不立,無法不備」的意義,就在於此。
鍛煉方法雖簡實難,初步鍛煉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由不動才能體認到四肢百骸的一動而無不動之動,如此神經始易穩定,熱力才易保持,自然的增強新陳代謝,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逐漸學動,才容易體會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相為根之動,然後才能體會到大氣的壓迫,松緊力的作用,也就不難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動盪樞紐之動,不動而動,動而不動,同時起著剛柔、虛實、松緊錯綜,表裡為用之動(至於假借一切之動,言之太繁,姑不談敘),全體就自然的發揮了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上下動中間攻,中間攻上下合,內外相聯,前後左右都相應之動,以上是試驗各種力的功能作用,蓋力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鍛煉是在無力中求有力,在微動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緊,百骸失靈,並有注血阻塞之弊。這種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體,無形能神聚。
先由不動中去體會,再由微動中求認識,欲動又欲止。欲止又欲動,有動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動之意,要注意從拙笨里求靈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體,用功時渾身大小關節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緊,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猶虎豹,氣若騰蛟,而神意之放縱有如巨風卷樹,拔地欲飛,其擰擺橫搖之力,有撞之不開,沖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之勢,外形拙笨,意力靈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體,學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別重要的一步功夫,這一步功夫表面好像另一種,其實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關聯的,沒有這步功夫作基礎,任何動作也沒有耐勞持久的能力,這雖是肌肉鍛煉,但仍是以形為本,以意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內斂為主。這種運動,加強運動也是減低疲勞,減低疲勞正是加強運動,鍛煉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調配適當,使患者在不覺中就增強了耐勞持久的能力,並盡量減免大腦和心臟的負擔,以達到舒適得力為止。(按:筋肉鍛煉是進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節提縱、形曲力直,神松意緊,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進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學。) (一)肢體調配:不外高低、左右、單重、雙重,不論頭、手、身、肩、肘、足、膝、胯各處,都有單雙、松緊、虛實、輕重之別,凡體會得到的精微細小之處,也都是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撐或力量的稱合,肌肉的聯系等法。
(二)內臟調配:是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相為用。
(三)時間調配:是以學者性情強弱為基礎,總要不超過負擔能力,不使思想上產生煩悶或厭倦,調配初步形式有如下數種。
養生站樁歌
養生樁,極容易,
深追求,頭萬緒,
用功時,莫著急,
應選個適當場地,
充足陽光,流通空氣,
有水有樹更相宜。
不論行走坐卧和站立,
要內外放鬆,身軀挺拔,
腰脊骨垂線成直,
渾身大小關節,都含著似曲非直意。
守空洞,保清虛,
凝神也靜氣。
臂半圓,腋半虛,體會無微不舒適。
不思考,不費力,
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
想天空虛闊,洗滌情緣和塵俗萬慮。
虛靈獨存,悠揚相依,
綿綿如醉又如迷,
笑卧如在水中宿,
返嬰兒尋天籟,
平凡無奇有天趣。
師法當遵守,不可太拘泥,
這里邊包羅著無限深思和甜蜜。
動轉頗似水中魚,
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並無其地異。
再談試驗各種力,名稱用途各不一。
有形和無形,有意和無意,
整體、局部、自動、被動及蓄力;
有定位,無定位,應用和練習;
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
沉、托、分、閉、提、頓、吞、吐;
筋絡鼓盪彈簧似,毛發根根意如戟。
一面要含蓄纏綿力旋繞;
一面要斬鐵截金、冷決脆快、刀剪斧齊。
曲折路線存松緊、面積中分虛實。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任轉移。
精神猶怒虎,氣質若靈犀。
身動似山飛,力漲如海溢,這種學術開不太稀奇,
都是以形取意,
抽象中求具體的切實。 運動的特徵,是在運動中體會身體內外的動態變化,如何使渾身大小關節,都成鈍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積,尤不許有執著點,而是輕靈渾然,想渾身血液循環有如水鑽沙之意,按之又如水中漂木之力,而全身又像湖水空舟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聽其自然,這種神意的表現是隨著個人的豐度、性格、獨賦、特徵以及年歲的老幼,體質的強弱,和用功時間的長短,病情種類之不同,當然就不是幾個姿勢所能表現。
因此,說明這種運動,必須根據一切不同的條件,深切體會,逐步加強,隨時調配,都是根據具體情況運使變通,使局部跟著具體起作用,經過鍛煉大都有效。如某處有病就治某處,非但無效,且恐有損失,如果忽視了這一點而精神力量一切就不夠了。 (按:調配方法,一有形,一無形,有形的是姿勢、骨骼、肌肉,無形的可就無窮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也就不是幾個姿勢所能范圍,但姿勢確為神意的代表,按照輪廓來說明神意,所以姿勢也是需要的,不過要把這種運動完整地用圖表現出來,因客觀條件和能力的限制還作不到。) 站樁能夠調節神經機能,調整呼吸,增強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作用,因而對神經系統、肌肉系統等以及新陳代謝各方面的病症,特別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療效。
經過四五十年的經驗,其效果雖因人因病而異,有大小快慢之別,但除去隨學隨止之外,沒有療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人病癒之後繼續鍛煉,大多收到轉弱為強,老而益壯之效。
由於缺乏文字記錄,對於過去的經驗不但未能總結,就是學者的人數姓名也無法統計,只將近一、二年來對於站樁治療各種病患的一點體會,分類略述於下,僅供參考:
高血壓——神經性的收效較快,官能發生變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狀動脈收效較慢。
神經衰弱——一般的頭暈腦脹,頭痛等症狀較易治療,收效的快慢主要在於能否穩定神經,已經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收效較慢。
關節炎——一般的風溫性和多發性關節炎都易治療,屬於後天性的關節炎比較難治。
氣管炎——氣管炎的種類很多,大多有肺氣腫和心臟喘的癥候,得病不久者,收效較快,先天性的不易治療,但和年齡、體質、性情及生活條件有密切關系,只要耐心持久的煉功,飲食起居多加註意,也是可以治癒或減輕的。
肝臟病——肝腫和肝硬化只要耐心地適當地練功再注意飲食和環境方面的保養,可以逐淅減輕以至治癒。 膽囊炎——經歷過的膽炎患者,大多已作過膽切除的手術,有的已經轉為肝脾病或神經衰弱病,根據過去的幾個患者來看,在練功過程中病狀是逐步減輕的,痊癒的前後效果都很好,將來能否有把握,尚難預測。
肺病——只要按照步驟適當地耐心練功,再加註意飲食保養,一般都可治癒。
半身不遂——要耐心練功,持之以恆,一般是可以治好或減輕的,但此病最易復發,必須一面練功,一面避免生氣、著涼、勞累方可,如舌頭手腳都壞,就不能治療。
胃腸病——療效良好,但比較遲緩,病情較輕者三、四個月好,病情較重者八、九個月,三、五年不等。
精神分裂病、筋肉失和等症——比較容易治療。
心臟病——經過的患者,大都效果良好,但這種病主要是在個人性情和生活環境,如性情和生活條件不好,就見效不顯著。
⑼ 子午養生樁怎麼做
子午門內養功簡單易學,不出偏差,陰陽並練,內外兼修,練子午門內養功3日後有氣感,10日後感到精力倍增,百日後可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練習子午門內養功不但可祛除疾病,強身健體,還可發氣給人治病。
子午門內養功站樁:
兩小臂抬於腰間,與上臂成90度,兩小臂平行,左腿向左橫跨一步與肩同寬,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頭正身直,百會、會陰成一直線,下頜微收舌頂上齶,嘴唇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逆腹式呼吸,逐步達到呼吸細長、均勻,站樁時間,根據年齡與身體狀況而定,由短而長,爭取每次達到30分鍾以上。
首先勞宮穴開始發熱,發麻跳動至丹田發熱,即有氣感,只要練功者身體素質很好,練功時間長,就能在短期內打通全身大小經脈。
⑽ 每天站樁半小時 效果如何一年後
你好,養生樁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長期練習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提升身體素質,增強氣血循環。
經過長年累月的養生樁的練習,精氣神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以上堅持站養生樁帶來的改變。站樁看似簡單,但要有效果還是需要長期的堅持練習,每天今天練習一次,明天休息一天,那樣是沒效果的,只能把它當吃飯一樣必須地,每天練習才可以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