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生的定義是什麼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養生,古又稱攝生。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攝,養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之道,既非一般意義上的保養保健身體的養身,又區別於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康復調理,而是養身養性的綜合,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便是養生的本義。
B.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C. 養生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哪裡古代的人會養生嗎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的《得養生嗎?》養生,動詞也是名詞。原指以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的醫事活動。養育,即養生、保養、補養的意思。生,即生命、生存、成長的意思。現代意義上的「養生」是指根據人類生命過程的規律,積極進行物質和精神身心的養護活動。保養,就是遵循生命規律,通過適度的運動,加上外在等手段,使身體機能和外在皮膚得到休養,這是養生的第一個方面。
古代社會中,很多人的心落後保守,但是很多古代社會的先進制度和先進的思想,因此今天我們終於對古代文化批評繼承其精華,強調採取消除其改革。在宋代社會中,它對個人生命價值的存在,對養生保健的認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眾所周知,宋代實行的是文人統治社會的文官政治,因此宋代文人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不僅衣食無憂,而且有很高的工資。在宋代的安定統治下,宋代的文人醫士也非常重視自己的保養,開始關注養生和健康長壽。
D. 請問最早明確提出養生一詞的是哪一本書啊
《莊子·養生主》。
E. 「養生」一詞出自哪裡
「養生」一詞出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基礎,也是養生的基礎。《黃帝內經》分兩篇,其中在《靈樞、本神》這一篇裡面講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
F. 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G.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那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篇》,指的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而進行的保健活動。中國的養生之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為保護炎黃子孫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傑出貢獻。如今,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不少人在獲取現代養生保健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古人取經。在學習古代養生理論和方法的同時,應當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健康觀。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生長壯老已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如何對待死亡,這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有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泰然處之;有的人則懼怕不已,惶惶不安。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明知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仍然帶領群眾奮戰在生產勞動的第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體現了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大無畏精神。此外,全國各地由患者組織的「抗癌俱樂部」、「糖尿病俱樂部」等,也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希冀。這一點,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追求健康、渴望長壽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老年人大多體弱多病,各種功能下降,希望能夠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於是努力尋找延年益壽的方法,對醫療保健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生死,則很可能被時下一些以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健商所欺騙,成為他們獲取利益的目標。
H. 養生學的養生一詞的來源
名夷吾.春秋時代齊國國相,輔助齊桓公40年,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與商也有著相當的淵源關系.管仲出身破落貴家族,少年時家貧,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到分紅利時,他往往多取一倍,有人不滿,鮑叔牙便為他辯解:管仲並非貪心,而是因家貧,我自願讓他的.而後兩人從政,各為其主,一次戰斗中,管仲一箭差點射死鮑叔牙的主人齊桓公,齊桓公掌權後要殺管仲,鮑叔牙又為之辯護:管仲天下奇才,你若用他,他將為你射天下.於是得以重用.後人常說管鮑之交,便是此典故.因為管仲當過商人,對商品生產,貨幣,貿易有較豐富的知識,所以他掌權後,充分肯定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提出四民分業,將士農工商並列,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人們按職業劃為社會集團.自後中國歷代王朝皆基本接受了這種典型的職業劃分---士農工商.管仲實行國家管制商業的政策,實行四民按比例規定人數.在對外貿易上,採取鼓勵發展政策,由於齊國臨大海,盛產漁鹽,管仲則實行通齊國之漁鹽於東萊,使關市譏而不征,以為諸侯利,即齊國的漁鹽可由商人自由出口而不納稅,以利貿易與經濟發展.可以說,齊之強盛,與管仲重視商業是有很大關系的.。管仲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禮崩樂壞」、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幾經人事變換的管仲終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在管仲相齊的四十年間,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軍事、政治、稅收、鹽鐵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齊國國力大盛。他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大國。而管仲的思想才學就體現在《管子》一書中。
《管子》共有八十六篇,其中十篇亡佚,實存七十六篇,後人認為它絕非一人一時所作,兼有戰國、秦、漢的文字,集有一批「管仲學派」的思想和理論。其內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為主,兼有儒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陰陽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倫理、地理、教育等問題,在先秦諸子中,「襄為巨軼遠非他書所及」。可以說,《管子》是先秦時獨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雜家著作。諸葛亮隱居在南陽隆中的時候,經常自比管樂。「管」是管仲,齊國名相;「樂」是樂毅,燕國名將。他們都輔佐國君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管仲(?—公元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謚敬,亦稱敬仲安徽穎上人,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輔佐齊國齊桓公(小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他合理徵收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以達到「民富」「民安」;改進國家管理體制,發展民間武裝力量,並統一軍政的領導;運用國家力量發展鹽鐵事業,增加財政收入;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採取外交的主動權。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為,除了自身的才幹外,同鮑叔牙能夠知人並無私地舉賢薦能有關。管仲與鮑叔牙年輕時就是諍友。兩人共同經商,分配盈利時,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於鮑叔牙的財物。別人不平,鮑說,這不是他貪財,是因為他家裡貧窮。兩人一起領兵打仗,鮑身先士卒,親冒矢石,管卻沖鋒在後,退卻在前。別人議論,鮑說,這不是他怕死,是因為他家裡有老母。鮑叔牙這種寬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管仲,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後來,鮑克服重重困難,把管仲引薦給齊桓公,築壇拜相,自己卻甘願位居其下。司馬遷感慨地說:天下人不推重管仲之賢,而推重鮑叔能知人。管仲所以有所作為,又同齊桓公的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緊密聯系的。管仲原來輔佐小白的哥哥子糾。糾、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詐死始得脫。後來子糾死後,小白為齊國之主,他尊賢禮士,不計舊怨,接受鮑叔牙的推薦,毅然授相與管仲。當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車入城時,「百姓觀者如堵,無不駭然」。後來有人進讒言,中傷管仲,齊桓公不信,加以駁斥。並對管仲更加信任,尊為「仲父」,明確「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這樣,使得管仲能夠施展他的聰明才華,作出一番事業。
管仲他的養生思想主要有:(l)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即以「平正」養生,包括樂觀端正,節五欲去二凶,去好過等;⑵主張虛靜、恬愉以養心神。認為只有「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⑶認為「靜勝躁」,「靜則得之,躁則失之。」⑷提倡「老則長慮」,若「老不長慮,困乃竭」。即老人如不經常動腦思考問題的話,就會很快變得呆頓,促使衰老。生命本身是一種有節奏的物質運動形式,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遵從的生活節奏就是這種節奏的反映。早在兩千多年以膠,中國已經把起居有常作為保健益壽的重要途徑。如春秋時期的管仲就曾說地「起居時,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古人所說起憂郁不僅指作息時間,而是泛指包括衣著、居處、勞作,休息在內的一切日常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養生效益,重要的一點,就要看能否遵循自然的規律和人體本身的節奏來安排生活,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宜的生活以及注意一般的日常生活宜忌等幾個方面。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適應四季氣候的特點以及每日早晚變化的規律,又須根據年齡、體質、地區、工作、習慣、條件等不同情況而因人制宜,如老年代精氣減退,所以《壽親養老新書》中指出老人的『行住坐卧,宴處起居,皆須巧立制度,不須寬長,長則多有蹴絆,寬則衣服不著身,緣老人骨肉疏冷,風寒易中,若窄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利,四肢和暢,雖遇盛夏,亦不可袒露。」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生活制度如勞動、休息、沐浴、洗漱等,也都是具有科學價值的養生經驗。孫思邈說:「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就是堅持勞動、身體力行的榜樣,他為自己制定了有規律有生活制度,經常從事采葯、種葯等體力勞動,往往穿山越嶺、攀登陡崖,足跡遍布家鄉名山大川、荒野僻壤。《千金方》列233種葯材採集季節和方法,就是他辛勤勞動的反映。安排適宜的生活環境,一是環境的適應,如注意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及時增減衣服、被褥等。二是環境的創造,如養花植樹可以調節空氣、怡人情志;輕松活潑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氣血調和。創造清潔、優美的居處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此外尚須注意選擇有冷氣的環境。如古人說,「靜益壽,噪促壽」。高山地區多長壽老人,除了與新鮮空氣有關外,與環境的安寧靜謚也不無關系。各種噪音對於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嚴重損害。因此,堅持戶外活動,參加野外旅遊等,均是呼吸新鮮空氣、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方法,正如《褚氏遺書》中所言:「流水之聲可以養目,觀書繹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要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一般的起居宜忌包括勞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多方面。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中批出:「養生者形要少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至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中醫學中的「勞傷」即是指不適當的活動和過度的勞累所造成的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臣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室過勞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節制房事是中醫養生的一貫主張。如《長生秘典》說:「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足知折,惟房勞較甚,為其形與神交用,精與氣均傷也」。所以《老子》主張「持而盈之」,《曲禮》強調「欲不可縱」。《千金翼方》的房事禁忌是「凡新沐遠行及疲,飽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差(同瘥,病癒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春秋繁露》提出的入房次數是「新壯者十日而一游於房,中年倍新壯,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之月,當新壯之日。」《身世金丹》中介紹的節欲方法是:「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便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