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養生保健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B. 如何養生保健
這要看你具體調節那一部分,建議你看下湖南衛視的晚上網路全說節目,我最近就在看,講的也有些道理 五官 五臟 五情 五色 五味 目 肝 怒 青 酸 舌 心 喜 赤 苦 口 脾 思 黃 甘(甜) 鼻 肺 憂 白 辛(辣) 耳 腎 恐 黑 咸 怎樣養肝? 降肝火 綠豆湯,開鍋煮7-8分鍾,碧綠色,最解毒 晚餐多生吃蔬菜拌麻醬 酸味食物養肝,生拌菜放點醋 喝酸奶對肝不太好,喝奶了就少吃魚和肉 正常大便 一天1-2次 且成形 從舌頭顏色看吃入與排出的好壞,出決定就是脾 舌頭黃紅,心肝脾都不好 P.S.蘋果會加速蔬菜水果的成長 因為會產生大量乙烯 怎樣養心? 赤-紅豆養心 苦-苦瓜降心火 紅小豆粥,大棗養心養血 老做惡夢,心火太旺 生拌苦瓜-中午吃 心火中午最旺 心主咽,有咽炎吃苦瓜慢慢就好了 脾 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因其含血量豐富,能夠緊急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所以有「人體血庫」之稱 脾不好: 唇裂 口腔潰瘍 一天排便次數多 脾不好對身體的影響: 不孕不育,月經不調 前列腺炎,精子成活率低 怎樣養脾?脾-黃 食不離豆,多吃黃豆、豆腐,天天早起喝豆漿 多吃黃豆製品 多吃小米玉米 多吃水果 思慮過多-傷脾 過甜-傷脾 過涼-傷脾 經常喝冷飲傷脾 脾不好-臉色臘黃 治鼻炎-先治肺 鼻炎就是肺熱,冷熱相遇-濕,就成了鼻炎 打呼嚕心肺都不好 肺不好容易引起人憂慮 過辣-傷肺 怎樣養肺 肺-白 多生吃白蘿卜(白蘿卜生吃養肺,熟吃潤腸) 百合,白果化痰,梨,銀耳 睡覺前生吃白蘿卜 上炕蘿卜,下炕姜 耳朵好壞由腎決定 過度驚嚇傷腎 怎麼養腎?腎-黑 多吃黑豆 腎虧百病源-氣不足百病源 心氣不足上邊腫-臉腫 腎氣不足下面腫-腿腫 咸-養腎 過咸-傷腎 P.S.去除衣服異味,把有味道的衣服放在一個塑料袋,一邊開個口,另一邊用吹風機熱風檔吹5分鍾就好。 子鼠(23-1點):膽 病例:失眠、膽結石??? 治療法:【喝帶皮的冬瓜+酸棗面】榨成汁 丑牛(1-3點):肝 病例:中風、心腦血管??? 治療法:多吃素,少吃肉 因注意:睡前不喝牛奶(特別是小孩,易上火,發燒),晚上不吃油和肉,千萬不能喝酒(晚上) 寅虎(3-5點):肺 病例:易咳嗽、哮喘??? 治療法:睡前生吃白蘿卜(其它時候吃一律無效) 卯兔(5-7點):大腸 病例:便泌、雀斑、青春痘??? 治療法:生吃白蘿卜 辰龍(7-9點):胃 病例:胃病?? 治療法:在正確時間內吃早飯 已蛇(9-11點):脾 病例:供血不足(唇發紫)、心臟病??? 治療法:吃喝黃色食品(如豆芽、豆漿???) 午馬(11-13點):心臟 病例:心臟病?? 治療法:睡午覺(5-30分鍾) 健心運動:拍左臂(心包經)來回拍打,找到手臂上方一點如果痛就說明你有心臟病,然後一直按那個點,一直按到不痛為止,就說明你的心臟病好了。 未羊(13-15點):小腸 病例:??? 治療法:中午吃肉(少吃)可吸收蛋白質 申猴(15-17點):膀胱 病例:發1燒、前列2腺肥大、膀胱3癌??? 治療法:1多喝水,2喝生冬瓜汁(在14-15點的時候)一杯,3堅持兩個月喝生冬瓜汁 酉雞(17-19點):腎 病例:腎結石、腎虧、骨關節炎??? 治療法:晚飯吃黑豆類(例如:黑芝麻糊,黑米粥???),鈣片 戌狗(19-21點):臟(心包經) 修心養性??? 亥豬(21-23點):三焦 睡覺 幾句經典: 皇帝的早餐 大臣的午餐 乞丐的晚餐 早調心肺 晚調肝腎 常調脾膽胃
C. 陰虛怎麼養生
氣血怎麼補首先還是要分清自己是什麼體質,辯證施治才最好。幾千年來中醫學將人體體質分為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痰濕體質等九大體質類型,每一種體質的形成原因及體質狀況各有不同,不同體質的氣血不足症狀和調養方法也是各不相同。
D. 如何養生保健
遠眺
登高遠眺,可調節眼肌和晶狀體,減輕眼睛的疲勞,改善視力。具體方法是:每天早晨、傍晚或大腦疲勞時,在自家的陽台或登上山峰,有規律地轉動眼球和平視遠處的山峰、樓頂、塔尖等景物。長年堅持,必有好處。
張嘴
在學習、做家務或看電視的間隙,將嘴巴最大限度地一張一合,帶動面部全部肌肉,進行有節奏的運動,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延緩局部各組織器官的老化,使頭腦清醒、精神振奮。方法如下:坐在椅子上或床上,嘴巴輕松地、有節奏地一張一合,每次張合持續50次,約1分鍾左右,每天早晚堅持各做一次。
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嚴格按照上述所說的方式來做可以使自己的身體更加的健康,而且使自己的身體更佳的保健也是非常有效的作用的。如果是針對於老年人的話,也是非常好的一種預防各種疾病的動作。
E.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謀略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閑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欲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歷代醫家都有非常重視「治未病」。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他論治未病主要從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著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實用價值。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深諳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義,他的著作《醫門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御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又如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於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清代名醫葉天士對於既病防變研究頗深,他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後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傷陰,其實與葉氏「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東漢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等,注重強身健體以預防疾病的經驗也是很可貴的。
F. 清胃瀉火,養陰保津的的食物有哪些
養陰生津食物有:
小米、麥粉及各種雜糧和豆製品;
牛奶、雞蛋、瘦肉、魚肉等;
蔬菜.特別是蘋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
「秋分」過後,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 泥鰍、鰣魚、白鴨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白木耳、廣柑、白果、梨、紅棗、蓮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而早餐推薦喝粥,有利於和中益胃生津。 一般適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鮮生地汁粥(涼血潤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山葯粥(健脾固腸)。
G. 唾液的口水對養生的作用
中醫把人體分泌的唾液叫做「津」,並把它歸屬為陽,主表。中醫有「津血同源」的說法,是說津液和血都來源於飲食的精氣,並能相互滋生,相互作用。津液虧耗過多,就會使氣血兩損;而氣血虧損,同樣可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太多,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
中醫有句老話,叫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中醫中講的津液是構成人體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在人們的保健生活中,這句老話話是很有意義的。
唾液(口水)對人體養生有八種功能:
一是止血作用:口水能促進血液凝固,口內外傷或拔牙後引起出血時口水可幫助止血。
二是潤滑作用:口水中含有黏液素,可使口腔潤滑柔軟。
三是沖洗作用:能把食物殘渣沖洗掉,以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
四是稀釋作用:當酸、苦等刺激性東西進入口腔時,口水分泌增加,把它稀釋,便於吐出或咽下。
五是抗菌作用:口水中的各種有機和無機成分通過不同機理,產生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防止口腔、咽喉和牙齦發炎。
六是治傷作用:口水中有一種神經生長素,這種生長素能顯著地縮短傷口癒合時間,能加速燒傷皮膚的癒合。
七是消化作用:口水中含有大量澱粉酶,能把澱粉水解為麥芽糖,使之易被吸收。
八是抗衰作用:口水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唾液腮腺激素」,能使人聰明、齒堅、肌強,這樣即使人到老年也會紅光滿面,不減青春活力。
可見,「口水」是寶貴的,不能隨意浪費、棄失,要善於促進口水的分泌,達到健身強體、養生長壽的目的。
如何才能做到「保津養生」呢?
首先要多喝水,可以適當泡些有生津作用的中葯飲片,如山楂、五味子、麥冬等。所謂「望梅止渴」,說的就是食物裡面最有生津功效的「梅」了。梅子性平、味酸,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不過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有些情況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胃酸過多、痰熱咳嗽、胸悶咳喘者,則不宜多吃酸性太大的食物。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咽津養生之術」,一些有消化系統慢性疾病的人不妨借鑒。
咽津養生之術
每日清晨洗漱後,用舌尖微頂上齶,有津液湧出,待充滿口腔後用舌攪拌數次緩緩咽下;或在閑暇之時,用舌頭繞觸口齒,待口內唾液聚滿,鼓漱幾遍後徐徐咽下。
H. 養生有哪些基本原則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內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I. 飲食,養生,旅遊
暑夏重養陰 傳統醫學認為,暑熱則陽亢、氣盛;氣盛則傷陰。中醫說的「氣」,就是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新陳代謝。這些生命活動全由數不清的「酶」催化,溫度高,酶的活性增強,造成人體機能耗竭,危及生命。所以,人和恆溫動物都有一種特殊的本事,就是通過產熱和散熱,自動調節體溫,使體溫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夏季因為環境高熱,人體散熱困難,如若自身失去了調控體溫的能力,體溫過度升高,即會發生「中暑」,後果嚴重。那麼,陰為何物?如何養法?養陰就要保津 津乃液也。陽在人體是無形的功能,陰在人體是有形的液體。這里說的津液就是人的體液(水分),人的體液占體重的60%-70%,年齡越小水分越多。炎熱最容易丟失體液。天熱、高溫,大汗淋漓,就會失掉數千毫升液體,人就會嚴重脫水。所以保液養陰是根本。如何保?可以口服,飲茶習慣很好,菊花茶、黃芪茶都有清頭、明目、除煩、消暑的作用;其實多吃西瓜是最好的飲料,山東人叫「喝」西瓜,很有道理,因為西瓜95%是水分。中醫把西瓜看作「天然的白虎湯」,大有清熱解暑、保肝利尿的作用,也有補充電解質的效果;無糖尿病者,飲用鮮甘蔗汁也有養陰功效 ;適當培養喝冷飲的習慣,但不要喝那些有添加劑的軟飲料,涼開水最好,可適當加冰塊以消暑。如有中暑預兆時,喝杯冰水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中暑時應該盡早給予靜脈補液,那是最直接補充體液的方式,效果更好。養陰就要熄火 夏食清淡、適當節食就是養陰熄火。傳統講:五、六、七月不吃牛、羊肉,這是老祖宗傳下來飲食順應四時的智慧。防暑最好的飲食應該是多吃含糖分少的生菜、黃瓜、苦瓜、絲瓜以及野菜等;少食烹、炸、煎、炒的油膩菜,多吃清淡的湯菜,如傳統豆腐湯、豆芽湯、絲瓜湯、紫菜湯、豌豆黃瓜湯等,既補充了水分、鹽分和營養,還有利尿、排除廢物毒素的作用;這里特別要強調補充鹽分的重要,出汗過多時,也丟失了大量鹽分,西醫叫「低滲性脫水」,可導致「低鹽綜合症」,病人會進一步乏力、淡漠、無欲、血壓下降、心跳無力,甚至危及生命。養陰需要造涼 盛夏我們必須創造陰涼環境呵護人體的「陰」本,以維持陰平陽冪。如何創造陰涼?古今不外製冷造涼、避暑納涼、散熱降溫。製冷造涼 恐怕是現代人的拿手好戲,壓縮機一轉,冰庫、冰箱的食品就凍了;廳堂居舍的溫度就降下來了。器具方法多的是,不取決於你會不會使用,就看你有沒有條件,舍不捨得錢去受用。避暑納涼 即是接受涼爽、享受涼爽,到陰涼通風的去處消暑;納涼方式很多:到深山老林、峰巔、溶洞去「旅遊納涼」,泰山、廬山,山上山下足足相差10度以上;逛逛地下商場、地鐵、海底世界等「觀光納涼」;老人們湊在一起,選個幽靜的湖邊柳下,泡上一壺生茶,談笑對弈,天南地北談笑風生,分散精力,忘卻炎熱,可謂「娛樂納涼」;實在無處去,自己躺在涼席上,閉目靜養,不思煩悶事,「心靜自然涼」,實為「心理納涼」。散熱降溫 最值得提倡的是浴水散熱———游泳。游泳不僅可帶走體內過多的熱量,有降溫除暑之效,還可消耗過剩營養,降低血脂血糖,減少脂肪儲存,有強身健美之功。如果沒有條件,在家沖個溫水澡或經常用溫水擦身也有除暑降溫之效。為什麼不用冷水浴?如果你沒有冷水浴的習慣,老人不宜沖冷水澡,那樣會刺激皮膚血管收縮,反而影響散熱,甚至會致血壓升高,引發意外。所以炎熱夏季人要學會養陰護液、避暑養生。並且要早下手,從春夏之交就開始採取措施逐步進行,使身體有個漸進適應過程。陰不衰,陽難亢,即使環境似火,體內依然陰陽平衡,臟腑調達,氣血和諧,神情旺盛,人自然就身心健康 飲食,養生,旅遊保健養生答案由 http://haodian123.com 團隊編輯,o(∩_∩)o希望對您有幫助,希望採納我哦~ 追問: 為什麼不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