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夏至節氣吃什麼進補
自夏至這一節氣起,天氣進人了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這也是人體進補營養及調治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此時,應以多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同時,可配以食療養生法,以起到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當然,夏季飲食進補不能隨心所欲,而應順應夏季每個節令的特點,遵循其基本的客觀規則。
一、萊餚類食譜
1.地黃雞
原料:生地黃100克、母雞1隻、大棗10枚;
製作方法:將母雞宰殺,掏去內臟、剁去瓜和翅尖、洗凈血水後,人鍋內用沸水略悼一下。撈出。將生地黃洗凈後,切成約0百厘米見方的顆粒,放人雞腹內,再將雞與大棗放人瓷罐內,灌入米湯,密封瓷罐口,隨後上籠用武火蒸制2-3小時,待其熟爛即可取出,取出後需調味食用。 功效:養陰益腎,適用於夏季氣陰不足者進行調補之用。禁忌:脾虛濕滯,腹滿便演者不宜多服。
2.熗拌什錦
原料:豆腐1塊、嫩豆角50克、西紅柿50克、木耳15克;
調料:香油、植物油、鹽、味精、蔥末各適量;
製作方法:將豆腐、豆角、西紅柿、木耳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以上蔬菜分別焯透,撈出瀝干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加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煸出香味,再將蔥末、鹽、西紅柿、味精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再淋上香油攪勻即可。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消暑,解毒化濕。
二、湯羹類食譜
1.兔肉健脾湯
原料: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調料:鹽、味精;
製作方法:兔肉洗凈與其他配料武大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加入適量食鹽、味精即可,肉、湯可同食。功效:健脾益氣。
2、荸薺冰糖蓮藕羹
原料:荸薺250克、蓮藕150克、冰糖適量;
製作方法:荸薺洗凈去皮,蓮藕洗凈切小塊;砂鍋加水適量,將荸薺、蓮藕同入鍋內用文火燉20分鍾,加入冰糖再燉16分鍾,隨後起鍋即可食用。功效;清熱利濕,健脾開胃,止瀉固精,理氣開胃,和中止痛。
三、飲料類食譜
1.白藕雪梨汁
原料:雪梨200克、新鮮白藕250克;
製作方法:白鮮藕去節,雪梨去皮,各等量切碎,用榨汁機榨取汁液,不拘量,隨時代茶飲用。功效:清熱止渴,理氣開胃。和中止痛。
2.烏梅汁
原料:烏梅300克、白糖30克;
製作方法:將烏梅洗凈,除去皮、核,用榨汁機榨取汁液,在汁液中加入白糖,用涼開水稀釋,攪拌均勻即成。功效:收斂生津,止煩解渴。
四、主食類食譜
夏天食俗中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面條。南方的面條品種較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油渣面、三鮮面、肉絲炒麵、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面等品種。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面、涼拌面和炸醬面等。因夏季新麥已成熟。所以夏至食麵具有嘗新的寓意。
⑵ 夏至養生吃什麼
1、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防曬食物——西紅柿
夏至多吃西紅柿可防曬。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紅柿醬,被太陽曬傷的風險將減少40%。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番茄紅素在起著主要的作用。西紅柿新平味甘、酸,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補血養血和增進食衣的功效。現代營養學認為兩者富含多種維生素。絲瓜西紅柿粥有清熱祛暑、除煩止渴、補益利五臟之功,男女老少皆宜。
2、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健脾胃食物——綠豆粥
夏至,炎熱的夏天就正式開始了。太倉人夏季飲食講究清淡,過了夏至,清涼解暑的粥往往是餐桌上最常見的食品。在美食家袁枚看來,粥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食品。綠豆粥夏天多吃粥類食品,是我國傳統的保健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喝粥最好喝綠豆粥,綠豆新涼,有清熱解暑的功效。用於防暑的粥還有荷葉粥、鮮藕粥、生蘆根粥等。
3、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清熱解暑食物——熱茶
夏至炎熱離不開飲料,首選不是各種冷飲製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極普通的熱茶。茶葉中富含鉀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綠茶10.7毫克,紅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喝綠茶還可以減少1/3因日曬導致的皮膚曬傷、鬆弛和粗糙。據英國專家的試驗表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製品,乃是消暑飲品中的佼佼者。
4、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補血生津食物——鴨肉
鴨肉鴨肉味甘、咸、新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特別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如低燒、虛弱、食少、大便乾燥等病症。此外,鴨肉與火腿、海參共燉,善補五臟之蔭;鴨肉同糯米煮粥,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鴨同海帶燉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可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鴨肉特別適合夏至食用。鴨屬水禽,新寒涼,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衣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5、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健脾燥濕食物——苦菜
苦味菜俗話說:天熱食「苦」,勝似進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鹼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效。中醫學認為,夏至暑盛濕重,既傷腎氣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過其補氣固腎、健脾燥濕的作用,達到機體功能平衡。常見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芥藍等。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別吃太多,否則容易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反應。
6、夏至吃什麼好:夏至養生清暑解渴食物——西瓜
西瓜味甘甜、新寒,民間又叫「寒瓜」,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西瓜營養十分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因其含有96.6%的水分,能補充夏天人體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間有「每天半個瓜,酷暑能算啥」的說法。夏天出現中暑、發熱、心煩、口渴或其他急新熱病時,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西瓜皮也可用來涼拌、炒菜吃。
⑶ 今天夏至,該吃什麼美食呢!
「冬至餃子夏至面」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民俗,而夏至吃面更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那麼,夏至除了吃面,還應該吃什麼呢?
夏至吃什麼傳統美食?
吃面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北方,夏至當天都會吃「夏至面」,有的地方習慣吃熱湯面,一碗面下肚出一身汗,體溫降下來反而覺得涼快了。還有很多地方更是可以撒歡的吃涼面,這時候天氣炎熱,適當吃一些生冷食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會因為寒涼而損害健康。
粽子
西北地區會在夏至當天吃粽子,並且會取菊用灰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夏至到來,陽氣一天天萎縮,陰氣一天天生長,這個時候要送走舊的陽氣,粽子里的糯米、紅棗,從中醫角度來看是象徵陽的東西,人們把它們包起來吃下去,就是和陽的季節告別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種儀式性的吃。」
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中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人們不僅吃「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做薄餅,烤熟,夾著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俗稱「夏至餅」。
圓糊蘸
以前,每逢到了夏至時節,浙江很多農戶會將做好的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並且燃燒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豐收。現在浙江紹興一帶依然保留著夏至吃圓糊醮的習慣。圓糊醮類似老北京的糊塌子,用麥粉調成糊狀佐以蔬菜,攤成薄餅後直接食用,也可以捲起食用。
煮新麥
夏至這天,山東一帶老百姓流傳夏至日煮新麥粒吃的習俗。夏至日時值新麥登場,農家通常煮出新麥粒,小孩子就用新麥秸莛編的小笊籬,在湯水裡撈著往嘴裡塞,且吃且玩,平添一份生活情趣。大人們則專挑些青麥穂上鍋煮,煮出的麥穗涼透以後,放在掌心裡搓一搓,吹去外皮,將餘下的麥粒塞到嘴裡慢慢咀嚼,細細品味一下新麥的沁香。
清涼補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⑷ 夏至吃什麼 適合夏至吃的10大養生食材
夏至吃什麼:花菜——生津止渴
有白、綠兩種,有增加食慾、生津止渴、解熱毒等功效,同時也含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卜素。
做法:炒鍋中放沙拉油,將食材與鹽、苦茶油、香油一起翻炒,最後加入些許太白粉水,稍微勾芡後即可食用。
夏至吃什麼:南瓜——補中益氣
具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等功效,含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素,也含豐富胡蘿卜素,能保健視力、改善血糖強心固腎氣。
夏至吃什麼:南瓜米粉湯
材料:豬肉絲、南瓜絲、包心菜絲、芹菜絲各1/4碗,蔥段、蝦米、香菇絲適量、豬骨頭1碗、米粉1斤、調味料。
做法:豬骨、米酒及1500c.c.水熬煮45分鍾。爆香蔥段、蝦米及香菇絲後,放豬肉絲、南瓜絲、包心菜絲,加去骨高湯及米粉,煮滾後調味即可。
夏至吃什麼:菠菜——潤腸止渴
可補血潤腸、止渴,為避免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形成草酸鈣鹽,建議先以熱水汆燙,去除草酸再食用。
夏至吃什麼:金黃翠綠粥
材料:菠菜4兩、鱈魚片半碗、米飯2碗、豬大骨1斤、蛋汁1碗、米酒1湯匙、適量鹽及香油。
做法:菠菜汆燙備用;將水與大骨煮1小時,去大骨加飯煮粥,加菠菜、鱈魚片、蛋汁及調味料。
夏至吃什麼
夏至吃什麼:金針菇——清熱解憂
可補氣養血、清熱去濕、解除憂愁憤怒,也含蛋白質、胡蘿卜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
夏至吃什麼:時蔬總燴
材料:白花椰菜及綠花椰菜各一碗、枸杞及黃椒各半碗,適量鹽、太白粉、沙拉油、苦茶油及香油。
夏至吃什麼:金針菇解憂湯
材料:金針1碗、山葯半斤、豬肉絲半碗、紅棗6個、姜3片,適量米酒、太白粉、香菜、鹽及香油。
做法:肉絲加米酒、太白粉及鹽拌勻,加2000c.c.水及紅棗燉1小時,加其餘食材煮滾調味即可。
夏至吃什麼:蓮藕——安神涼血
具清熱安神、涼血散瘀功效,含維生素B、磷、鐵等礦物質,可改善貧血、消炎抗菌、降血脂、血壓。
夏至吃什麼:蓮藕糙米茶
材料:煮熟糙米、薏仁及切丁蓮藕各1湯匙,杏仁牛奶400c.c.,適量蜂蜜。
做法:將全部材料攪拌均勻,加入蜂蜜調味即可飲用,1天內喝完即可。
⑸ 夏至來臨,吃什麼食物養生健康你知道哪些食物
今日「夏至」,社會中素有諺語「夏至狗無處走」,這也就說明一年當中最熱的時間即將到來了,除此之外,「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也熟記於老百姓的心中。到了每年最熱的這個時間段,飲食方面應該如何調整?
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在江南一帶很多地區,「夏至吃面」是一項重要習俗,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令人饞涎欲滴。適當吃點苦味。夏季炎熱,飲食應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主,可適當吃苦味食物如芹菜、苦瓜、萵苣等。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常而夜晚最短的日子,對於古人來說夏至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他們還會「放假三日」以表示對夏至這個吉日的尊敬之情。在夏至日我們需要注意養護「心陰」,在夏至里我們應當多休息,減少應酬,保存體力。夏至節氣,也是養生的一個重點時節,此時,要注意預防身體各類疾病。
⑹ 夏至吃什麼 6類食物適合夏至吃
1、蔬菜
首推:苦瓜
備選:番茄、茄子、芹菜、蘆筍、蓮藕夏至養生
防暑降溫怎麼吃
2、水果
首選:西瓜
備選:葡萄梨、山楂、蘋果、荔枝
3、肉類
首選:鴨肉
夏至可以吃鴨肉
備選:鯽魚、雞肉、鴿肉
4、豆類
首選:綠豆
備選:豆芽、豆腐、豆漿,紅豆、黑豆
5、冷飲
首選:低脂冰淇淋、健怡可樂
6、調味品
首選:醋
⑺ 丨夏至吃什麼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被最早確定的一個,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因而要注意養生。夏至的習俗主要有吃面、吃麥飯、吃麥粒、稱重、吃狗肉、戴棗花等。
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們的祖先就通過測日影確定了夏至,一般在陽歷6月22日。並且早在周代就有了夏至祭神儀式,那時候人們認為夏至祭神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病、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夏至是一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時候。《惜遵憲度抄本》說道:「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禮記》中還記載了夏至時的農作情況:「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模榮。」為什麼夏至時割鹿角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以後,陰氣逐漸轉盛而陽氣日漸衰弱,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這時不割就錯過時節了。
夏至有很多習俗,最盛行的是吃面。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夏至吃面的習俗。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道:「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⑻ 夏至養生吃什麼 夏至傳統習
1、夏至習俗吃什麼:夏至蛋
湘南的衡陽、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將整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帶,主要是嘉禾、藍山、桂陽於夏至當天早晨起來,將整雞蛋煮熟,用紅紙或紅色染料將蛋皮染紅,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繫上少年、兒童的前胸,一直掛到中午或下午再剝去蛋殼將蛋吃掉。民間以為夏至吃蛋,能強身健胃,行走有勁。諺雲「夏至吃蛋,石板踩爛。」
2、夏至習俗吃什麼:熱面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3、夏至習俗吃什麼:夏至羹
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夏至羹」,民諺雲「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4、夏至習俗吃什麼:生菜、涼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開始大吃生菜、涼面了,吃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幫助降火開胃,促進食慾,但是又不至於會因為過於寒涼而損害身體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將近的時候,涼面等食物就開始大賣了。
⑼ 夏至吃什麼 夏至食譜推薦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條,也是夏至後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面,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在這里,還要向大家隆重推薦一種食材——生薑。有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卜,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慾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講的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