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有效的養生方式是什麼
抖身治慢性病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鬆,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鍾,亦可適當延長。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鍾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齶。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後。1次5 ̄10分鍾,1日2 ̄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鬆,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後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後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准。一般按摩後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鬆鬆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後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於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鍾,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中醫養生的方法對於人們而言是最好用的,所以很多人都在對養生的問題進行了解,每天都可以養生的,中醫的方法一直都是人們比較喜歡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人們應該很好的去認識和自己的身體健康相關的內容,對於中醫養生人們要注意到更加多的內容,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採用正確的養生的方法,這樣身體才會如大家所願。中醫養生的方法還是比較靠譜的。
⑵ 你知道的健康養生方式有哪些
吃飽七分鍾,避免刺激性食物健康養生從胃開始,胃接收從口中吃下的食物,將其與消化液混合,形成營養容易被腸道吸收的稠粥;小腸吸收營養,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人體70%以上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這里;大腸負責吸收水分和排出殘留的殘渣。
不規律的定量進食對胃來說是最殘忍的事─ ─有時候餓得肚子酸,有時候吃到肚子脹破。飲食不當會讓你的胃很快生病。胃更喜歡清淡中性的食物,太油、太涼、太咸、太辣。胃酸過多的人應該減少吃高鹽和高咖啡因的食物。中醫也認為,最好用平溫和的食物來調養脾胃,平時多喝溫涼的開水,多吃平常蔬果如白菜、豆類、蘋果等。,不要接觸刺激性食物,如冷飲和辣椒。
⑶ 平常生活的健康養生方式有哪些
養生離不開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養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而且不同體格的人,養生的方式也不一樣。那麼平常生活中的健康養生到底有哪些方式呢?下面我給樓主推薦幾種方法
1、葯膳補品
進補是養生的一個普遍的方式,近年來,眾多的葯膳保健品:人參、阿膠、燕窩、維生素、鈣片等,都成為很多人養生的首選,尤其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費的主體。
人們都希望通過服用各種補品來維持健康狀態,增強身體免疫力。葯膳補品確實能夠增強人體體質、改善某種虛弱狀態。但一般來說,人體缺乏某些營養素才會去服用相應補品,不同體質的人服用的也不一樣。進補都是有針對性的,不能盲目進補,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所以進補要有準則,比如氣虛可食人參,血虛首選阿膠,陰虛要吃銀耳。
4、運動鍛煉
加強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魄,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無論是戶外運動,還是室內鍛煉,對人體的健康都有很大幫助。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不僅能增強體力和耐力,還能預防各種疾病。
經常運動確實可以使人的機體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但運動要有個度,過度運動不僅對健康無益,還會給機體帶來傷病,甚至運動性猝死。無論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都要把握運動量,不可在鍛煉之後感到十分疲憊,否則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
⑷ 養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⑸ 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