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冬天有哪些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該怎麼做呢?貢方堂專家為您提供五大補陽秘訣:
冬季多曬太陽
人體腹為陰,背為陽,心肺主之,背部的諸多穴位經絡,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脈(位於後背正中線上),經常曬曬這些穴位能起到強壯心肺、調理臟腑氣血的作用。
但是曬太陽也有講究,一般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曬太陽最佳,此時空氣較好,使人感到溫暖柔和,時間20分鍾到30分鍾為宜。
同時該時間段屬午時,心經最旺,午時陽氣最亢盛,午時過後則陰氣漸盛,在陰陽交換的時候,宜稍作靜養,此時保養心經則事半功倍。
與此同時,隨著溫度的降低,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包括肌肉、關節,都處在一個代謝較低的水平,肌肉和韌帶也都比較僵硬,所以在運動前應該進行一定時間的准備活動。
『貳』 適合冬季保健有哪些按摩方法
按摩是在人體一定穴位上,運用推、拿、揉、壓、搓、扣、打、動、滾、扳、捏、踩等手法,來達到舒筋、健體、防病益壽的目的。按摩不受時間、環境條件的限制,可以自我按摩,也可以由他人進行,是家族保健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些適合在冬季進行的保健按摩方法。
1.搓鼻法: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位於鼻唇溝內,橫平鼻翼外緣中點)15~20次。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
2.摩頸法: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雙手交替按摩20次為1遍,可連續做2~3遍。注意,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著咽喉部,自下頜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法可以利咽喉,止咳化痰。
3.按摩大椎法:兩手搓熱後輪流搓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冬季可每天早起後搓大椎,較冷時出門前也要搓熱大椎,對防治感冒有效。
4.捶背端坐法: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拳,反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5遍。同時,叩齒3~10次,並緩緩吞咽津液數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沿背捶打,同時閉氣不息。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預防感冒,還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叄』 養生穴位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肚臍的位置就是我們的新闕穴。這也是長壽的血液,也是中醫肚臍治療的重要位置。一般來說,看一個人的肚臍形態就能知道那個人的體質狀況。如果肚臍很深很圓,就意味著生命力旺盛,也意味著脾臟的強壯。如果肚臍縱向生長,意味著不舒服、寒冷的侵犯、摸肚臍周圍的皮膚,皮膚會變冷,平時脾胃虛寒嚴重。平時脾胃虛弱,消化慢或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受傷,患上胃腸疾病、打嗝等疾病。這時都可以使用中充血。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使艾灸軟化10分鍾。我們的胃很舒服,很暖和,裡面的氣流很順暢,肚子能發出咕嚕的聲音。
早上起床按摩這三個穴位,通過頭部、胸部、腿部的經絡受到刺激,使血液自由通行,恢復正常運行,可以很好地通過經絡,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按摩是我國自古以來治療養生和疾病的方法。養生常用血33601,正明血,有緩解眼睛疲勞、保護視力的作用。頭部維度點,緩解頭痛,停止嘔吐;下關點、耳部健康特殊效果;風池穴,熱醒腦預防感冒;百惠點緩解抑鬱和無聊;人們有降低血壓的效果。手部三里穴可以消除肘部炎症;內關點防治心悸失眠;緩解曲池點胳膊麻痹;養老金點舒京通過血液循環寬胸氣;合谷穴可以緩解各種疼痛。祖桑利點胃腸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永泉點促進睡眠;大椎穴、感冒發熱頸椎病的治療;臧中學慢煩胸民等。只要堅持,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肆』 中醫養生:女人冬天怕冷按摩什麼穴
你知道嗎?冬天人體最大的不適就是冷感,對於女性朋友而言尤其如此,中醫穴位中有一個穴位能輔助治療冷感,那就是大敦穴。此外,冬季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都是工作效率比較低的,許多人很容易犯困。大敦穴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所以無論是冬季怕冷的女性朋友,還是容易犯困、精神不振的女白領都不妨嘗試一下這個穴位的功效。o草木有情o讓您了解看看大墩穴在哪吧。在腳大拇趾趾甲靠第二趾一側2毫米處為大敦穴。按摩大敦穴一般採用指壓法:指壓時強壓7~8秒鍾,才慢慢呼氣,冬季起床容易賴床的女性朋友不妨在暖暖的被窩里重復按上幾次。
『伍』 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知道冬季艾灸驅寒,主要穴位都是哪些呢?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生活中有不少人身體會出現寒氣重的現象,此時可以到醫院做檢查,明確病因後,對症治療才能緩解症狀。身體寒氣重的原因比較多,等結果出來,可以通過中醫艾灸穴位來驅除體內的寒氣。到了冬天人們養生就要注重提升陽氣,因為陽氣高了人們對防寒是很有幫助的,今天艾灸課堂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冬天艾灸養生重點灸哪幾個穴位?據統計,超過60種疾病是與濕氣相關的,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等。中醫上認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不僅讓人感到不適,而且嚴重了會傷及五臟六腑,引發更多疾病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症;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症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熱水袋、熱水餅、暖寶寶這些都是來自體外熱量,而艾灸卻能增強自己的產熱,手腳冰涼是表象,實質是人體氣血虧虛所致,找到相應的穴位艾灸能祛濕除寒,對緩解手腳冰冷有幫助。解溪穴在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點,兩筋之間的凹陷處。解溪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牙痛、目赤、頭痛、眩暈、腹脹等作用。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該怎樣艾灸了吧。
『陸』 人體的養生穴都有哪幾個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柒』 冬季艾灸哪些穴位能起到保健作用
想要弄清楚冬季適合對哪些穴位進行艾灸,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有哪些體質的人群適合進行艾灸。老中醫告訴我們,建議陰虛體質以及陽盛體質患者可以經常進行艾灸,身體會越來越好。
陰虛體質的患者一般身體都比較的瘦小,而臉色也是偏紅,身體常常感覺有灼熱感,並且伴隨有口乾舌燥以及手足心熱等情況,冬天的時候感覺還好,但夏天就會非常的難受。建議這類型的患者可以使用艾灸來改善不舒服的情況,同時用一些首烏延壽丹,這樣身體就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若你是陽盛體質患者,那麼身體表現都會比較的強壯,平時也是聲高氣粗比較好動,這類人比較貪涼怕熱,精神也更加的旺盛。若是患病則容易發高熱,並且舌頭發紅舌苔薄黃。這類型體質患者並不容易患病,但若是易患病則大多是急性病或爆發病,建議日常飲食多吃一些清淡、滋陰的食物,艾灸也可以多用一些,體質都會更好。
冬天想要令身體更加的健康,那麼艾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健手段,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保健系統來選擇更加合適的艾灸穴位。若你是想要促進呼吸系統更加的健康,那麼風門穴、足三里穴以及身柱穴等都是很不錯的選擇;若是想要改善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那麼應該對足三里穴、大椎穴以及身柱穴、腎俞穴等進行艾灸,效果會更好;想要更好的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那麼建議對足三里穴、陽陵泉穴以及風門穴、曲池穴等進行艾灸;若是想要改善消化系統的健康,那麼脾俞穴、胃俞穴以及中脘穴等進行艾灸;對關元穴、胃俞穴以及三陰交等進行艾灸,那麼主要是促進泌尿系統健康。
『捌』 冬季艾灸養生,不同體質怎麼灸
冬季艾灸養生,不同體質怎麼灸?
冬至後,冬季也慢慢開始的最冷之時,此時,人體內的陰氣達到最盛,陽氣開始出現萌芽,因此,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而艾灸就是一種非常適合的養生方法。那麼艾灸有什麼好處呢?
冬季艾灸養生雖然好處多,這些體質適宜艾灸:
陰虛體質:這類人多面色偏紅或是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乾等,比起冬季,夏季更加煎熬。
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舌紅苔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