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Ⅱ 養生要注意哪些方面
養生第一要素就是生活作息的要規律,健康養生應勞逸相結合。
第二,要注意日常飲食的營養結構,搭配要科學。
第三,還要加強有氧運動健身,使自身免疫力更好提高,減少疾病入侵您的身體。
Ⅲ 養生的目的是什麼呢關鍵在哪
養生保健之目的,首先就得從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健康做起。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養應該在三分治的基礎上進行,經全面檢查確診後進行系統治療。
Ⅳ 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關鍵是要堅持
Ⅳ 十二經絡養生關鍵點是什麼
1.關鍵點——小指尖端
所屬經絡:手少陰心經
經常摩擦、按壓小指尖端有利於心臟健康,胸悶、心慌,暈車、暈船時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
2.關鍵點——拇指尖端
所屬經絡:手太陰肺經
經常摩擦、按壓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於維持呼吸系統健康。尤其秋季,經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更是進行呼吸系統保健的最佳時機。此外,咳嗽時用力重掐拇指尖端,還能緩解咳嗽症狀。
3.關鍵點——手掌中央
所屬經絡:手厥陰心包經
經常用食指指關節擠壓手掌中心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對調理月經、膚色都有一定功效。此外,還有利於心臟健康。
4.關鍵點——肩窩
所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用力按壓肩窩處,不僅能調節全身體液循環、增強免疫力,還能刺激大腦皮層、放鬆神經,改善頭痛、耳鳴、目痛、咽喉痛等身體不適。洗澡時利用熱水柱按摩肩窩也是不錯的方式。
5.關鍵點——曲肘外側凹陷處
所屬經絡:手太陽小腸經
曲手肘,按摩手肘外側凹陷處能進行小腸保健,促進營養吸收。特別推薦有貧血症狀者經常按摩此處。
6.關鍵點——鼻翼兩側
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鼻翼兩側對大腸健康有益,便秘或腹瀉時按壓此處對症狀也有一定改善。
7.關鍵點——腳底中心
所屬經絡:足少陰腎經
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質量, 清晨按摩能帶來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更有利於泌尿和生殖系統健康。建議用彎曲的食指關節擠壓2分鍾左右。
8.關鍵點——腿伸直時膝蓋內側凹陷處
所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可用拇指按壓或熱水熱敷。按壓時盡量用力至感到明顯酸脹。經常操作能調理脾臟功能,並有助於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和營養吸收。
9.關鍵點——大腿根部
所屬經絡:足厥陰肝經
摩擦大腿根部至發熱,能促進肝臟造血和排毒。為避免皮膚受損,建議在潤膚露或沐浴露的滋潤下進行。
10.關鍵點——外眼角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
閉眼,用中指指腹按壓外眼角是促進膽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還有明目的功能。
11.關鍵點——臀橫紋中央
所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按壓臀橫紋中央有利膀胱健康,還可治療痔瘡、坐骨神經痛、便秘,並且有提臀功效。注意按壓時先垂直向下用力,再用指力向上勾。
12.關鍵點——足背橫紋中央
所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用力按壓足背橫紋中央能促進胃的蠕動,調節胃液分泌。胃疼、胃脹時按壓或熱敷此處,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
Ⅵ 秋季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
00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蒜、蔥、生薑、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品,多食助燥傷陰,可以加重內熱,使燥邪侵犯人體。
00秋季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油膩食物,秋季食用後難以消化,容易積於腸胃之內。加之脾胃功能較弱,食用油膩煎炸的食物會加重體內積滯之熱,不利於人體適應秋季乾燥的特性。
00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秋季是大部分水生植物收獲的季節,也是囊蚴最多的季節。如荸薺、茭筍、菱角等,它們大都質白鮮脆、清涼爽口,吃起來味道很美,並有清熱解毒、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等醫用功效。但是,生吃這類水生植物,極容易導致薑片蟲的感染,使腸黏膜發炎、出血、水腫,甚至形成潰瘍,一般常伴有腹瀉、食慾不振;兒童感染後,會出現臉部浮腫、發育遲滯、智力減退等現象;少數情況嚴重者,可因衰竭或虛脫導致死亡。因此,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
00秋季忌吃肥甘食品:中醫認為,秋季主肺氣,肺主辛味。如果肺氣太過,往往會導致肝氣抑鬱。秋燥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方面,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主,忌吃肥甘食品
Ⅶ 養生的重點是養什麼
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
天人合一 調於四時
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靠後天水谷精微滋養,以調節、維持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全過程,元氣盛,人之輕病可不葯而愈,重病可配合葯物或療法戰勝疾病。如元氣衰敗,雖有效治療,亦難免死亡。
中醫認為,人要適應自然氣候的變化,否則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中醫學叫「天人合一」,也叫「天人相應」。人的健康長壽,是不能違背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注意適應四季寒、熱、溫、涼外,還要注意避其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更要注意防範反常之氣,這種季節氣候大氣反常所致之病叫做時令病。
如何避免反常之氣致病,首先應「動作以避寒」、「隱居以避暑」等,同時更要心理舒暢,無雜念妄想,勿勞心神,保持機體元氣抗病功能。這些預防措施對於老年或體弱多病之人,更為重要。這也叫調於四時,和於人體。適應季節氣候之突變,是中醫學養生之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情志安寧 氣血通暢
中醫認為,生命活動,貴在氣血通暢,所以「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便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影響氣血不暢的主要因素,就是心情不快,情志不寧。情緒安寧,可使氣血運行保持動態平衡,反常的情志,可使氣血運行逆亂。據統計,長壽健康者90%以上都具有溫和、開朗、樂觀的性格。中醫學將人的情志區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個方面,也叫「七情」。七情太過就要情志不寧,損傷人體元氣和功能。七情又分別與人體五臟各有所關,如過怒傷肝、過喜傷心、過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如過怒傷肝,可導致肝臟疏泄條達和動升的生理功能失調,肝氣郁而化火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心煩、急躁、口苦等病症。肝氣郁滯日久,又可導致機體有關臟器的關系失衡。首先會影響脾胃,出現胃病。臨床常見的高血壓病、眩暈病、膽囊炎、各種胃炎、神經衰弱等多種病,大都是由情志不寧而引起的。可見情志和人體生命健康關系多麼密切。所以情志的安寧,是中醫養生之道又一非常重要的方面。
動靜結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鍛煉,可強筋壯骨,增強機體功能,使人健壯。但活動鍛煉,必須動靜結合,形神合一。如鍛煉活動時,心神不靜,胡思亂想,反而促使氣血紊亂。只有形神合一,相互為用,互相依存,才能使人元氣充足,健康長壽。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等,無一不是既要形體活動,又要思想入靜,達到形神合一的。可見運動鍛煉,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養生之道的重要環節。
飲食有節 保護脾胃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但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又必須依賴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完成。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無不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輸布水谷之精微,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故養生十分強調重視保護脾胃。實踐證明,長壽又健康的老人,都是飲食好、脾胃健的人。同時脾胃功能健全,又可增加人體元氣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漢末名醫張仲景亦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歷代醫家在治療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都十分重視調理脾胃。
脾胃之功能損傷,可來自多方面原因,如氣候的突變和精神刺激等等,但主要在飲食方面,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或過飢過飽、飲酒過度等,均可損傷脾胃。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亦指出:「脾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飲食方面最好能做到定時、定量、定性,早飯宜吃好、午飯可吃飽、晚飯要吃少,保護好脾胃。
中醫對食品種類亦非常重視。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說明人以米、麥、谷、豆等類為主食,再輔助吃一些水果,肉類少吃為益,多吃些蔬菜以補充飲食。現代科學對人體營養方面研究提出:主食宜粗細糧搭配,吃飯宜七八分飽,不甜膩,多食蔬菜,適當吃些水果、瘦肉、蛋類、魚蝦等品,保證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中醫養生還有食療、葯膳等,可適當選擇。
益腎固精 全真養形
腎臟為人體重要臟器之一,中醫學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盛,可使人精氣充盛,生殖力強,思維敏捷,筋骨強健,耳聰目明,年老而精力不衰。故歷代中醫學家都主張將益腎固精作為保健強神益壽延年的養生重點。有人雖年逾古稀,但仍耳不聾、眼不花、發不落、齒不脫、精力充沛,都與腎固精足有關。相反也有人年不過花甲,卻未老先衰。造成腎精虧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且易造成腎虧的是青中年時期縱欲過度,妄想勞甚,不知養生所致。所以中青年時期不知固腎養生,病已造成,想補救已悔之晚矣。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年老不衰,青中年時期就要房事有節,清心寡慾,注意益精固腎。
中醫學養生之道,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想達到精、氣、神充沛,既長壽又健康,難度雖有,但如能做好以上五個方面,是完全能實現的。的疾病與健康,衰老與長壽都和很多的飲食有關,除了外界的一些因素之外,我們自身和長壽的關系尤為重要,而尤其是對元氣的保養至關重要,中醫養生學的核心就是保養元氣,只有元氣足,身體才能健康,人亦才更長壽,那麼我我們應該如何保養元氣呢?
老人如何養生
起居養生
秋季睡眠養生應分早秋、中秋、暮秋三個階段來調整作息時間。現在已過了初秋,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採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順應自然界的變化,早睡滋養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秋季睡眠養生的早起,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天天涼了也要保持居室經常通風,當室內外溫度相差10℃時,15分鍾即可將室內空氣交換一遍。少在居室內吸煙,以減少污染,廚房最好安裝換氣扇,庭院、室內可養些花草,以調節空氣濕度。
秋天防靜電傷身。為了防止靜電的發生,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室內要勤拖地、勤灑些水,或用加濕器加濕;要勤洗澡、勤換衣服,以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荷。發現頭發無法梳理時,將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靜電消除之後,便可以將頭發梳理服帖了。對於老年人,應選擇柔軟、光滑的棉紡織或絲織內衣、內褲,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飲食調理
1、防寒溫里。每日的早餐,用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煮粥配大棗和乾薑、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也可以食用豆漿、胡辣湯、羊肉湯、醋熘白菜、糖蒜等。
2、排濕祛風。遇有風雨陰濕天氣或者體內有濕、大便稀的情況,老年人應增加祛風排濕的飲食,如選用大米、扁豆、紅小豆、薏米、蓮子、栗子、蔥、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3、潤燥滋陰。在乾燥天氣或口乾舌燥、大便乾的情況下,老年人應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種能增強免疫力,可選用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葯、南瓜、蘿卜、白菜、蓮菜、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蒸雞蛋羹等。
4、收斂陽氣。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醋等酸味食物可收斂陽氣,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老年人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5、五味調和。這是健康的八大基石之一,老年人應注意如下關系:辛辣味與酸味或者苦味是相互制約的;甘甜味與鹹味或者酸味是相互制約的;鹹味與苦味或者甘甜味是相互制約的等。
精神、運動調養
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
秋季陽光和煦,原野金黃,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宜到公園、郊野、山林等林木繁榮、寧靜優雅之地,做做閉幕養神的氣功。閉目,先眼肌放鬆,再面部放鬆,心胸噴涌而出,眼睛也即會有神。許多名人學士在繁忙緊張的腦力勞動之餘,做做閉幕養神功,即可收到養精蓄銳之奇效。
另外秋天是旅遊登山的黃金季節,老年人可以結伴去野外山鄉,登高遠眺,飽覽大自然秋花爛漫、紅葉勝火等勝景,一切憂郁、惆悵頓然若失,愉悅和諧的情緒會使您煥發出青春般的活力。
Ⅷ 心理養生關鍵是什麼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淡泊,即恬淡寡慾,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心理因素和免疫功能
心理因素對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很大影響。研究觀察了374名男女的狀況,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慢性病。心理學家的結論是:他們中間那些不受過措折、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流感、咽炎、傷風和其它的毛病不是從其身邊繞過去,就是很快痊癒,不會變得復雜和復發。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徵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則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免疫系統的功能,同時,降低了對季節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