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文人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1.逸游法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祖國地域遼闊,山河秀麗,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自然,探奇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郁悶盡置身外。
2.臥遊法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逸游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在居室四壁,足不出戶,卧而賞之。元朝名畫家倪瓚在《仲顧贄見訪》詩中稱之為「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
3.閑賞法布置好庭院,栽花種草,飼鳥養魚,使環境清雅,能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明代詩人、戲曲家高濂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鑒賞清玩作為文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4.沐浴法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換,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可見定期更衣沐浴不僅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有助於保持頭腦清醒,清除疲勞,身心舒暢。
5.散步法散步是一種輕微活動,尤其適合於長期伏案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古人還強調每次進餐後不能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寢。如南朝齊梁時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就說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應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以助。
6.靜坐法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十分推崇靜坐法,他曾在儋縣建—「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靜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兩目微閉,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寧神靜志,意守丹田,每次時間可為15分鍾至半小時,是用腦間歇的良好休息方法。
7.睡眠法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時。睡眠是清除精神疲勞的最好辦法,經常熬夜,必然頭昏腦漲,思維能力下降。
㈡ 古代人如何養生不吃晚飯為規矩
話說愛吃晚飯,是我們人類發生疾病的一個原因;也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個原因。許多人認為,晚間餓了就要吃東西;其實不然;晚間餓了不吃東西,才是正常的。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廣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但是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盪。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餓了怎麼辦?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中醫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飯,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此外,中國人人吃飯還有許多規矩,比如:吃東西要把嘴唇閉上,不能巴擊嘴。又如:夾菜不能過界,只能在菜盤靠自己的一邊夾菜。再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 但是最大的規矩是不準吃晚飯。如果你吃晚飯,那麼就要被視為不規矩。那麼官府就不允許你參加科舉考試,可能你連個媳婦也找不到,而且你做買賣也很麻煩。 胡廣當了翰林之後,才開始吃晚飯。誠如他自己說的,他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飯;而且晚飯非常豐盛。然而胡廣的身體並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於是就吃死了。 (1)過去,我們漢族人不吃晚飯。 俗話說:「馬不吃夜草不肥。」。同樣的道理,人不吃晚飯也不會肥胖。目前大多數人群太肥胖,據說,在美國大約有60%的人群是胖子;然而美國人的飯量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美國人愛吃晚飯和夜宵。為什麼吃晚飯和夜宵會肥胖呢?因為人在夜裡睡覺不消耗熱量,因此吃進去大量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這些脂肪存積在腎囊里,那麼肚子就豐滿了,然後肚子就越來越大了。當然這些脂肪也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諸如:皮下、血液、心肌、肝贓等,這造成了人體功能的減退。 人不吃晚飯就會餓,其效果與喝開胃湯同功。因此不吃晚飯不吃虧,因為等於你喝了免費的開胃湯。誰如此好心眼,讓你喝免費的開胃湯?這就是大自然看見你不吃晚飯,而賞賜給你的。你不感到快樂嗎?緊接著,你餓一會兒就不餓了,你開始自己吃自己了。大肥膘慢慢地消失了,你慢慢地苗條了。別人很驚奇,問你吃了什麼減肥葯?你說,天機不可泄漏。 有人說,你劉弘章胡說八道。因為你不幹體力活,不知道吃晚飯的重要。錯了,因為我從16歲在清華大學附中住校念高中,直至在北京醫學院住校念大學,每天鍛煉身體跑一萬米,你說累不累?當然累!而且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是我不吃晚飯。老師和同學都奇怪。現在有些人下班回家,扯開肚皮大吃特吃晚飯。美其名曰:「補充營養。」。其實不然,這叫找病。因為不保持飢餓感,不得病得什麼? 一個人不可吃的太多。七分飽的概念,不僅是每頓飯七分飽,而且整天都是七分飽。然而我們吃的太多,我們總是擔心自己餓著,總是擔心孩子餓著,總是擔心老人餓著,總是擔心病人餓著;我們中國人見面總是問人家吃了沒有,甚至請吃飯也一定讓人家吃得很飽。然而我們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把自己和別人撐出病來;而且渾然不知。 我們中國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吃起了晚飯和夜宵。怪哉!要知道,不吃晚飯,不會把人餓死。但是晚飯吃得多,會把人撐死。這是最基本的養生常識。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發熱。即便是年青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做惡夢而損害大腦。況且老年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發生猝死。 吃晚飯和夜宵的壞習慣,造成了中國食品的緊張。一邊是農民大量地生產糧食,牧民大量地生產牲畜,果農大量地生產水果,漁民大量地捕撈魚蝦;一邊是汽車、火車不停地運輸;而另一邊呢,是十三億個無底洞。然而這一切生產運輸,都可以減半。因為人類不必吃晚飯。 一個人活著不要吃很多食物,不能認為吃的食物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不吃食物才好;一定要適量。這個量就是七分飽。怎樣才能七分飽呢?這就是早餐必需吃,因為要促使肝臟的膽汁排瀉;午飯要吃飽,因為要補充營養;而不吃晚飯是為了保護胃氣。這就是一天要作到七分飽的方法。 有人主張每周有一天不吃飯,也是這個道理。不過,如此操作容易影響肝臟的膽汁排瀉。還有人主張每月有三天不吃飯,這樣也不好,同樣會影響肝臟的膽汁排瀉。因此每天不吃晚飯是比較安全合理的。 那麼小孩子、體力勞動者、老年人、病人,如果餓了怎麼辦呢?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如果孩子從小就培養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到一天的時間很充沛。他不會因為飯後寫作業而感到很睏倦。 如果成年人培養了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到下班之後的時間很充沛。他不會因為晚飯占據的時間而影響娛樂。 如果老年人培養了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傍晚的時間很長。他不會擔心夜間突發猝死。 當然最受歡迎的應當是家庭主婦,她們最愛算賬;如果全家不吃晚飯,那麼飯錢就省了不少,煤氣費也省不少,也不用刷碗了。當然也把自己解放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過去上自皇帝,下到農民都是不吃晚飯;不信你問一問老年人。不過,說我們漢族人絕對不吃晚飯是不對的。過去,我們漢族人每年只吃一頓晚飯。這頓晚飯要在每年除夕的交子時刻吃。子時是23點—1點。也就是說,除夕晚飯要在此時吃;不過都是吉祥話,拜年的話,而不是大吃大喝。因為在子時吃飯,因此這個飯叫餃子;又因為是夜飯,因此餃子是素餡的。不過餃子不能多吃,長輩吃四個,小輩吃八個,這叫四平八穩,取個吉利。同時長輩要給小輩押歲錢,小輩要給長輩磕頭。 不過,現在的漢族人,已經不聽老一套了。除夕之夜要吃豐盛的晚飯,而且夜裡24點還要吃餃子,而且餃子里要放很多肉,而且要多吃。於是除夕之夜的醫院最忙,你看吃撐著的、喝醉的、冠心病的病人都掛了急診;弄得醫生手忙腳亂,因為有些醫生也是半醉值班。這叫高高興興過大年嗎?純粹是喪氣。
㈢ 古人的養生方法~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大養生法借鑒。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不知道這個答案滿不滿意呢?O(∩_∩)O
㈣ 古人十分注重養生,都有哪些養生的秘訣
故人們對養生的重視程度我們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不少的人也一直保持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而且在當時醫療技術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的時候,古代的養在當時也就及其的重要了。古代人們養生一般都分為靜神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等等,但是這三種在古代更加的常用,而且在後世的科學研究中發現,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存在的。
第三個運動養生,‘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從當時的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其實適當的,適時的運動對一個人的身體塑造上也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
㈤ 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㈥ 古代人是怎樣保養的
我覺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自己的容顏美貌或者是身體健康都會保養吧。
先從比較不注重顏值的古代大部分男性說起吧,階層最高的皇帝們,對,就是皇帝們,並不特指某一個皇帝,而是從古至今的許多皇帝們,都對長生不老有一種特別的執著,比如秦始皇在聽聞蓬萊仙境能夠求得長生不老葯後,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到海中去求仙,拜示長生不老葯。漢武帝也是深深地陷入了一些所謂的奇淫技巧,也就是他們當時口中的仙術。他們保養注重的就是能否身體康健,能否長命萬歲。像這樣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實在是無法全部列舉,但是又都挺典型的。
不過即使是這樣,對於普通階層的人,即使無法分心或者是沒有能力分心在除吃喝拉撒之外的保養行為,他們也會搞搞古代版的牙刷,還有古代版的口香糖護理口腔,清新口氣。
㈦ 古人很注重養生,他們也喜歡保溫杯里泡枸杞,古人有哪些養生方法呢
我們所說的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個養生小秘訣。
泡洗雙腳後,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我國古人認為腳掌是人的第二心臟,有很多穴位對人體非常重要,如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足療店。
我國的悠久文化中還有很多的養生秘訣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㈧ 古代一般會怎麼養生呢
1.古代人往往在吃過飯後有散步的習慣。俗話常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這足以見得飯後散步對人們的健康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2.古代人往往在冬季不會吃滾燙的食物,在炎熱的夏季也不會吃過於冰冷的食物。
3. 古代人往往會有喝茶的習慣。茶是我們國家一項傳統文化,喝茶不僅具有一些養生的功效,而且文人雅客也往往通過喝茶來修身養性。
4.古代人往往會通過做一些體力活動以及保持心情舒暢來達到養生的作用。
㈨ 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