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適合父母看的,且通俗易懂的養生保健科普書
養生保健指保養、調和、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有效的方法,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康養實用技術》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保健科普書。其以簡單明了的文字搭配圖片的形式,讓人一目瞭然。沒有復雜的學術性語言,中老年人也能輕松讀懂。全書對中老年常見疾病的調理、兒童常見疾病的調理、婦科常見疾病的調理、男性常見疾病的調理、亞健康人群常見疾病的調理以及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調理等,均有用字簡單,內容詳細,並且附註圖片的介紹。每一種病症,書中都會對其發病原理、容易發病的季節、發病時會出現的症狀進行描述,再告知讀者,此疾病對應的經脈及選穴,然後一個一個步驟將調理此經脈的穴位、按壓次數、時間等都標明清楚。
《康養實用技術》通篇簡單詳盡,適合中老年人群閱讀。
⑵ 適合中老年人看的關於養生的書
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身體得到調整休養,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的逐漸退化,從日常開始調理養生,尤為關鍵。
《康養實用技術》一書,通篇運用了簡潔的文字,把深奧的中醫經絡養生知識簡單化,用最貼近生活的疾病案例,結合圖片,操作步驟逐一細化羅列,讓老年人也能輕松看懂。經絡養生方法,歷史悠久,安全可靠。通過按摩穴位疏通經絡,讓人體渾身通暢。僅僅按壓人體體表,無任何副作用,使用方法令人放心。如老年人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其屬於咳嗽、氣喘等范疇,與腎、脾、肺的功能失調有關。可以用拇指力度適中的按揉肺俞穴、用拇指力度適中的點按腎俞穴;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輕輕按揉中府穴。操作方法簡單便捷,老年人自己就能輕松完成。
⑶ 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網路。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⑷ 有哪些關於養生之道的經典書籍
對於人而言,世間萬物,唯健康最為寶貴。若無健康,則一切物質也好,精神也罷,都是虛空。中醫養生之道的精髓不過在於「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和於術數,不妄勞作」。短短十餘字,把人體五臟六腑精氣神的調理均概括其中。
《康養實用技術》即是關於養生之道的經典書籍。經絡按摩是眾多養生之法中的一種健康養生方法。其既無副作用,又簡單易操作,還能強身健體。經絡按摩以中醫的腑臟學說為理論基礎,將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調節身體技能,緩解病理。小兒感冒,是一年四季都會發生的小兒常見疾病。中醫認為,小兒臟腑之氣還未充盈,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差,當外界發生氣候突變,衣服增減不及時或護理不當時,外邪便趁虛而入。而此症狀對應的則是手太陰肺經、任脈,加以書中詳細的按摩之法,便能有效緩解。
廣大養生讀者可翻閱《康養實用技術》,仔細研習養生之道。
⑸ 請推薦一些養生的書籍
1、《中國養生文獻全書》
《中國養生文獻全書》作者陳可冀,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醫葯衛生類書籍。匯集了我國上自春秋戰國,迄中華民國時期的養生學文獻300餘部(篇),是在保持原作精髓的基礎上,由國內100餘位專家編纂而成的;基本囊括了養生學專著、導引養生、飲食養生、葯餌養生、經絡腦穴養生等方面的典籍。
⑹ 有哪些適合中老年人看的養生方面的書籍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這樣的基礎上,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開始注重健康養生之道,另一方面,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那麼,市場上有沒有適合老人看的養生類的書籍呢?答案是肯定的,這樣的書不光有,還不少呢。下面就給大家推薦幾本:
⑺ 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有哪些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⑻ 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⑼ 曲黎敏四季養生的著作
曲黎敏副教授主張從生命之道來解讀文化和科學,她認為:中國文化之「道」只有落實到「人」的層面才有意義。她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臨床實踐,編著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醫與傳統文化》、《中華養生智慧》、《易學氣功養生》等多部醫學專著受到廣泛好評劇集一
第一集 養生要則
1.順其自然
2.健康長壽靠自己
3.養性情、養睡眠、養居處、養房事
4.養生之「五難」
案例 孔子之言
端水杯測試
「亡羊補牢」
保健品
富貴所致三患
第二集 春季養生(上)
1.春天要養生發之機
2.春季幾種常見病
3.養睡眠的方法
4.情志特點
5.女子傷春,男子悲秋
6.男人與女人在情志上的區別
案例 流行病
非典的襲擊
《四氣調神大論》
保健品
富貴所致三患
第三集 春季養生(中)
1.情志不疏引起的病症
2.男性與女性病的表現
3.生活的對治法
4.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慾望觀念
5.飲食的問題
6.葯物的運用
案例 《詩經》提示
孔子教子
中葯-香附
倒茶的講究
立春的習俗
喝茶
第四集 春季養生(下)
1.如何鍛煉身體
2.放風箏的好處
3.老年人的養生方式
4.走進大自然為養生之道
5.古代養生秘訣
案例 放風箏
《怡情小錄》
靜坐 讀書 賞花 爬山
《呂氏春秋》
⑽ 《養老奉親書》對老年養生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陳直,宋代神宗元豐中人,曾任承奉郎泰州興化縣令,1085年左右著《養老奉親書》,是我國著名的早期老年養生防病專著。
《養老奉親書》對老年養生的主要貢獻在於,首先系統闡述了老年人的病機。陳直認為老年人的體質和心理有其特點,例如:「進入老年後,氣血漸衰,真陽氣少」、「神氣浮弱,返同小兒」、「五臟衰弱,腸胃虛薄」、「腎水衰而心火盛」等;在心理上,老年人與青壯年也不同,常「形體雖衰,心亦自壯」,但不能隨時人事逐其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