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哪些是精神養生的方法

哪些是精神養生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3-31 08:44:34

『壹』 在精神養生中應從哪些方面調和情志

春季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br>飲食調養<br>[養肝為先]<br>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因此,春季養肝得法,將帶來整年的健康安壽。那麼,春季應當怎樣養肝呢?在飲食方面,應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芥末等。研究表明,大蒜不僅有很強的殺菌作用,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慾,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甚至還有補腦的功效。大蔥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還可預防呼吸道、腸道傳染病。此外,飲食中應少吃性寒食品,如:黃瓜、茭白、蓮藕等,以免阻止陽氣生發。<br>[增甘少酸]<br>春天,肝的功能旺盛,如果再多吃些酸味食品,肝氣更加旺盛,會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氣過盛。春季宜吃甜品食物,以健脾胃之氣,如:大棗,性味平和,可以滋養血脈,強健脾胃,既可生吃,亦可做棗粥、棗糕,以及棗米飯。山葯也是春季飲食佳品,有健脾益氣、滋肺養陰、補腎固精的作用。山葯既可做拔絲山葯、扒山葯、一品山葯、水晶山葯球等甜菜,又可做山葯蛋糕、山葯豆沙包、山葯冰糖葫蘆、山葯芝麻焦脆餅等風味小吃;還可做山葯粥、山葯紅棗粥。<br>[多吃蔬菜]<br>經過冬季之後,人們較普遍地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春季人們多發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和某些皮膚病等,這些均是因為新鮮蔬菜吃得少而造成的營養失調。因此,春季到來,人們一定要多吃蔬菜。早春季節,新鮮蔬菜較少,此時冬季冷藏、干制、腌漬、醬漬的蔬菜便可大派用場。如腌漬蘿卜、姜、蔥頭、白菜、芥菜、辣椒、榨菜等。春季可多吃些野菜。野菜生長在郊外,污染少,且吃法簡單,可涼拌、清炒、煮湯、作餡,營養豐富,保健功能顯著,如薺菜、馬齒莧、蒲公英、車前草、榆錢、竹筍等。如今大棚種植蔬菜逐漸改變了春季新鮮蔬菜供應少的狀況。在生活方便的地方,新鮮蔬菜可以隨時吃到。如菠菜、芹菜、油菜、茭白、萵筍、香椿、四季豆等。春季的湯,應以紅胡蘿卜、白蘿卜、海帶、冬瓜、番茄、春筍為主料,配以雞肝、豬肝、瘦肉絲等,湯以清淡、味鮮為宜。<br>[多喝粥]<br>在早餐或晚餐中進食一些溫腎壯陽、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保健粥,如雞肝粳米粥、韭菜粳米粥、豬肝粳米粥。<br>[補充蛋白質]<br>春季,飲食中還要多補充優質蛋白質,以增強抵抗力,如雞蛋、魚類、牛肉、雞肉和豆製品等。<br>[編輯本段]養生特點<br>◆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br>◆春季是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冷暖氣流互相交爭,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氣候的不穩定,使對氣候敏感的人有諸多不適應,對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調攝。<br>◆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進,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br>◆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有顯著影響:如天寒時氣血凝滯沉澀,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春天,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症,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備。<br>[編輯本段]起居調攝<br>春天,人們不僅應從飲食的角度關注養生,還應對起居予以足夠的重視。<br>[早睡早起]<br>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遲,早上要早起,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以適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起床後宜披散著頭發,松開衣扣,舒展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漫行,這樣使思維易迅速活躍起來。老年人晚間睡眠質量一般不高,宜安排一定時間的午睡。<br>[春季服飾]<br>春天氣候變化較大,加之人體皮膚已開始變得疏鬆,故穿著上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寬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軟保暖,並且還要做到衣服不可頓減。<br>◆添減衣物<br>春天盡管天氣轉暖,但是氣溫變化大,尤其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還相當大,因此,宜穿著方便添減的兩件衫。為了與大地回春的自然美景相映,衣著的顏色宜偏淡色帶鮮艷。<br>◆莫忘「春捂」<br>嚴寒的冬季,各種保暖措施的完備,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春暖花開,過早地頓減衣物,一旦寒氣襲來,會使血管痙攣,血流阻力增大,影響機體功能,造成各種疾病,所以「春捂」習慣要保持,衣服宜漸減,衣著宜「下厚上薄」,體質虛弱的人要特別注意背部保暖。<br>◆衣著宜寬松<br>此外,春季著裝衣褲不宜過緊。現在一些年輕女孩為追求曲線美過早卸去厚重的冬衣,而穿起緊身衣褲,其實這很不利於健康,原因在於:女性的陰道常分泌一種酸性液體,使外陰保持濕潤,有防止細菌侵入和殺滅細菌的作用,若褲子穿得過緊,就不利陰部濕氣蒸發。長時間過熱過濕的環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容易引起炎症。寬松舒展的服飾主要包括:「v」字型服裝、夾克衫、運動裝和獵裝,要力求穿著輕松、自由。<br>[謹防春困]<br>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季節性變化時出現的生理現象。原因是,冬季皮膚血管收縮,春季天氣變暖,血管、毛孔擴張,相對穩定的血流量供應皮膚的血流增加,供應腦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造成春困。春困雖不是病,但它影響學習、工作,所以必須設法調節。<br>防春困可按下面方法試試:<br>1.注意睡眠。俗話常說:早睡早起精神好。這樣有助於提高夜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成年人每天8 小時,中學生8~9 小時,小學生9~10 小時。當然,時間也要因人而異。<br>2.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臉,以刺激皮膚和大腦,使之盡快適應春季的血液循環變化。<br>3.加強體育鍛煉。運動可改善人體的代謝過程,增強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對中樞神經等系統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春季應多運動,如登山、郊遊、散步等。<br>4.經常按摩太陽穴、曬曬太陽亦有益於解除春困。當出現睏倦時,可利用音響、觸碰等,給自己一定的刺激,這樣能改變人體內在節奏,使大腦中樞神經迅速進入清醒狀態,從而使睏倦得以消除。<br>[編輯本段]環境調攝<br>春季養生,家居綠化是一個重要方面。現代科學研究認為,綠色有益於人的健康長壽,我國民間也素有「樹木花草栽庭院,空氣新鮮人舒展」的說法。綠色植物可吸收滯留在空氣中的大量塵埃,過濾吸收放射性物質,消除生活環境中的噪音,改善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綠色還能吸收陽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有益於眸明眼亮和消除疲勞,並使嗅覺、聽覺以及思維活動的靈敏性得到改善。家居綠化的重點是陽台。在陽台上種些花卉,擺上盆景,可美化環境,又對人體健康有好處。如果陽檯面積較大,可以用花盆種植攀緣類植物,如牽牛花、蔦蘿等。在室內,可栽種能凈化空氣的花,如吊蘭、米蘭、月季、文竹等。此外,居室要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流通。<br>[編輯本段]運動鍛煉<br>春暖花開,氣候宜人,所以春天還是鍛煉身體的好季節。<br>[早起伸懶腰]<br>經過一夜睡眠後,人體松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吸深呼,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伸懶腰。<br>[平日多散步]<br>春暖花開之際,散步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養生保健方法。一天緊張繁忙工作之後,到街頭巷尾走一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勞。眾多壽星的長壽秘訣之一就是每日要有一定的時間散步,尤其重視春季散步,因為春季氣候宜人,萬物生發,更有助於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異,同時也應注意:找空氣新鮮,環境安靜之處;散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不宜在飯後立即出行;老年人不宜空腹散步;堅持每周散步3 次,每次45~60 分鍾;散步時衣著要寬松;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步行速度。<br>[踏青出遊]<br>寒冷冬季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經過一季的靜養,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此時外出踏青賞景,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精神。特別是春天的郊野,空氣清新,花紅葉綠,百鳥爭鳴,置身於如此優美的大自然懷抱,心情自然舒暢起來。而且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踏青春遊的風俗,所以踏青出遊不失為春季養生的好方法。<br>[放風箏]<br>春季放風箏是集休閑、娛樂和鍛煉為一體的養生方式。踏青出遊,一線在手,看風箏乘風高升,隨風翻飛,實在是一件快事。風箏放飛時,人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看風箏高飛,眼睛一直盯著風箏遠眺,眼肌得到調節,疲勞得以消除。這項活動特別適合青少年。中老年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不要後仰時間太長,可仰視和平視相交替。放風箏最好以2~3 人為宜,選擇平坦、空曠的場地,不要選擇湖泊、河邊以及有高壓電線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br>[多做戶外活動]<br>所謂戶外活動,就是指在室外、庭院、公園、大自然中的一些運動,如釣魚、賞花、慢跑、練氣功、打太極拳等。室外空氣中有豐富的負氧離子,是促進生物骨骼生長的好養料,它雖見不著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飄游」,對預防兒童佝僂病和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都十分有益。<br>〔運動禁忌〕<br>春季霧多,風沙也大,因此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不要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煉,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運動前要做好准備活動,先掄掄臂、踢踢腿、轉轉腰,身體的肌肉、關節活動開以後再做劇烈運動。初春時晨練不要太早。早春二月,清晨氣溫較低,冷氣襲人,如果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寒」的侵害,輕者患傷風感冒,重者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發作,甚至能使人凍歪嘴。運動後脫穿衣服要預防感冒。如果身上出了汗,要隨時擦乾,不要穿著濕衣服讓冷風吹,以免著涼引起疾病。鍛煉身體要全面,既要選做四肢胂展的動作,又要有背腹和胸腰部的屈伸動作。鍛煉中或鍛煉後,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卧,否則易引起風濕性腰痛或關節炎。<br>[鍛煉注意護膝]<br>1.早晨鍛煉注意護膝。老年人晨練對健康是大有益處的,但春日早晨比較寒冷,鍛煉前,應先活動膝關節1-2分鍾,使關節得到鬆弛,以防運動時膝關節的意外損傷。如果是選擇跑步,要注意跑步時不能太快,腳踩地時用力不能太猛,這樣可以緩沖腿的震動,防止膝關節損傷。 2.晚上娛樂注意護膝。春日的夜晚氣溫也較低,老年人在氣溫比較低的環境中長時間打牌、玩麻將或看電視時,注意時間不能太久,應隔一段時間站起來走動一會兒,活動活動膝關節,或用手做膝關節自我按摩,以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關節內外組織的粘連。 3.天氣變化時注意護膝。春季由晴轉陰雨時,溫度降低,濕度提高,且常伴有大風天氣。老年人應盡可能避免外出,既避免濕寒侵襲,又能減少運動量,降低運動負荷,可以使關節得到休養。同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對膝部的保暖,比如增加護膝等用品。而當天氣轉晴、變熱時,一定要遵循「春捂」養生之道,不要急著減衣,即使出汗後,也不要馬上用冷水沖洗膝關節,以防局部血管收縮,影響膝關節的血液循環。 4.可適當進行「護膝鍛煉」。原則上以不負重的主動活動為主。例如「仰卧舉腿」:取卧位,兩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直腿向上抬起,角度可逐漸增大。又如「側卧外擺」:取側卧?下肢伸直外展,盡量向上抬起,然後慢慢還原。對體況較好的老年人,還可進行「蹬車鍛煉」,即模擬踏自行車動作。這些功能性鍛煉,可使膝關節屈伸活動自如,還可預防肌肉萎縮,增強肌力和增加關節活動范圍。<br>[編輯本段]葯物養生<br>春季養生,葯物養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認為:春季適時適量服用一些中葯,可以調節機體,預防疾病。古人還有立春服「蔓青汁」的習俗,所以葯物養生是不可忽視的。<br>〔葯膳為先〕<br>俗語說得好:「葯補不如食補。」所以春季不防自製一些養生葯膳。葯膳一般宜採用益氣升發、養陰柔肝、疏泄條達的葯物,配合相應的食物來調制,在選用葯物時應避免過於升散,也要避免過於寒涼。春季養生葯膳常用的葯物有:首烏、白芍、枸杞、川芎、人參、黃芪等。配用的食物有:雞肉(蛋)、鵪鶉(蛋)、羊肉、豬肉、動物肝、筍、木耳、黃花菜、香菇、鯽魚等。常用的養生葯膳有:鵪鶉肉片、姜蔥鯇魚、首烏肝片、拌茄泥等。<br>〔葯補增益〕<br>春季可吃點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補葯,以防止外感熱病的發生。春天陽氣升發,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溫暖多風,正是細菌、病毒等微生物<br>的生存和傳播之時,故外感熱病較多。在此種情況下,就要吃點能補充人體正氣,即抵抗力,亦稱免疫力的葯物。具體葯物有:<br>◆玉屏風散<br>由黃芪、白術、防風諸葯組成,對於衛氣虛弱、體表不固、易患感冒傷風者為宜。風為春天之主氣,最易侵襲人體,平時服此葯,能有效地抵禦風邪的侵襲,體質虛弱者,春天尤服此葯。服法:每日2 次,每次服15克,溫開水送服。此外還可服用黃精丹、補健增肥丸。<br>[編輯本段]疾病預防<br>春季,氣候轉暖,濕熱毒邪開始活動,許多致病因子也隨之猖獗,所以春天要特別重視疾病預防。<br>[防舊病復發]<br>季節的轉換和氣候的變化容易引起體弱老人某些舊病復發,如體弱、春季頭暈、腦脹、目眩、耳鳴、精神疲倦等症;內熱體質的人,春季易患目赤、咽喉痛;肝火偏旺的人,春季容易血壓增高,心情煩躁,睡眠不足。這些患者應當在冬季就加強調理,保持體內陰陽平衡。一旦出現症狀,不能只顧局部治療,而應按時氣、體質和病症作整體治療。<br>[防紅眼病]<br>紅眼病是一種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眼部疾患,易發於每年的春夏之際,且極易在學校、廠礦等集體單位暴發。紅眼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接觸傳染,因此應養成講衛生、愛清潔、勤洗手的良好習慣;切忌用手揉眼;在紅眼病流行時,不要到游泳池游泳和到公共浴室洗澡。家裡發現此種病患者,須用桑葉10克、菊花20克泡水代茶飲,以預防紅眼病。<br>[防流行性感冒]<br>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最常見的傳染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春、冬兩季發病率較高,預防措施有:<br>1.堅持開窗睡眠,但窗子不能開得太大,而居室內的空氣要新鮮、流通。<br>2 . 在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或用米醋熏房間,以凈化室內空氣。<br>3.貫眾是一味具有驅蟲效果的中葯,將0 . 5 克的貫眾洗凈,放置在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換葯一次,可以起到清潔水源的作用。<br>4.盡量少吃肥甘厚味、大魚大肉等食品,多吃一些能夠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紅皮蘿卜。<br>5.在感冒的治療上,應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為基本原則。感冒初期,可用感冒清沖劑、板藍根沖劑等。症狀較重者須去醫院就醫。<br>6.用推拿法來防治感冒,如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四指寬)、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推拿時,拇指重按同側足三里穴,其餘4指置於小腿後面與之相對,加重按壓力量,直到局部酸脹為止;而後,再按揉另一側足三里穴。<br>[防花粉過敏征]<br>春天,桃紅柳綠,百花盛開,過敏體質者踏青出遊,極易受花粉困擾,對此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首先,遠離過敏源:盡量不要到植物園等花草樹木繁茂的地方遊玩,不要在植物開花播粉的季節外出踏青;居室內少放或不放花木;若對居所周圍的樹木花粉過敏,最好在這一時期內移居他處。其次,過敏體質者可預防性用葯:在花粉期到來前數周,選擇使用色甘酸鈉吸入劑。該葯對花粉症有較好的預防作用。過敏發作期間,要脫離過敏環境,選用抗組胺葯如撲爾敏、息斯敏等進行治療。對於以前人們常用的抗過敏葯物息斯敏,一定要在醫生的處方下謹慎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br>[預防「非典」]<br>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種傳染性強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簡稱sars,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發熱,體溫一般高於38℃,偶有畏寒;可伴有頭痛、乏力、腹瀉等;多為乾咳、少痰,偶有血絲痰;可有胸悶,嚴重者出現呼吸加速,氣促等。它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在家庭和醫院有顯著的聚集現象。sars 是一種新型傳染性疾集病,並中爆發在春天。和其他傳染病一樣,「非典」重在預防,只要措施得當,就會遠離疾病。<br>1.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做到「不恐懼病,不輕視病」。<br>2.要注意個人衛生。 個人衛生從手做起,一定要勤洗手。洗手要用流水,擦洗要全面,洗手後,別再直接觸摸水龍頭。同時,要勤換衣衫。衣服最好天天換,衣料最好能水洗。常洗頭,因為頭發可能是病毒的最佳藏身之所。最後,一定要注意休息鍛煉,避免過度疲勞,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br>3.要注意家庭衛生。要堅持勤開窗,每次開窗10~30 分鍾,使空氣流通。應注意家庭消毒,室內消毒以噴灑、擦拭方式為主,傢具、地板表面、電話機、門把手、廁所等都要重點消毒,消毒時人要離開室內40分鍾~1小時。同時,還要對餐具、衣被、毛巾、卧具等勤消毒。<br>4 .不要與家庭飼養的寵物過密接觸。平時應該將寵物在吃、住、睡等方面與人隔離開,並經常帶寵物到戶外散步,注意減少寵物相互間的接觸。<br>5.謹防外出傳染。外出時,避免去人口密集、通風差的地方,避免近距離接觸,交談保持1 米以上距離。<br>[編輯本段]精神調養<br>春季養生,在關注起居、飲食、葯物等與養生的同時,不要忘記精神調養。<br>[培養開朗的性格]<br>健康長壽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有人調查80 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秘訣,發現其中96% 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極富人生樂趣。但開朗性格的培養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科學家認為,兒童時期是性格培養的關鍵。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而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正好比處在從播種到出秧的時期,兒童的性格培養對人的一生起關鍵作用。<br>[不過分奢求生活]<br>生活中要「知足常樂」,不過分追求金錢、名利和享受等。無論社會地位高低,都不必傾慕或自卑,無論吃什麼都感到滿足,穿什麼也不挑剔,不管社會風氣如何,都能夠泰然處之。總之,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br>[協調周圍的人際關系]<br>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心情愉快,反之則使人不安、不適、不滿、心情抑鬱煩躁,所以要積極協調好周圍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要正視自己的不足,對自己的評價越客觀,人際關系就越容易協調。其次,多體諒別人,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從而避免因互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協調。<br>[豐富日常生活]<br>豐富的生活能及時轉移自己的不快,使心情愉悅,尤其是老年人,退休後的失落感、孤獨感使人心情抑鬱,易造成各種疾病,所以更應豐富日常生活。老年人可以下下棋,種種花,多找朋友談談心。<br>[培養幽默感]<br>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快樂。而快樂是人的健康靈葯,它能促進肌肉和五臟六腑舒適,能調節人的情緒,能促進血液循環,筋骨舒展、呼吸通暢、氣血平和。醫學上做過試驗:用輕松幽默的語言逗一個患有高血壓的人開心,其血壓可降低20毫米汞柱。<br>[學會戒怒]<br>怒是養生的大忌,它是情志致病的元兇,所以一定要學會戒怒。戒怒可借鑒下列方法:<br>首先,要學會用意識控制,即當怒從心頭起,將要和人吵架的時候,就要趕快提醒自己,吵架只會給雙方帶來更多的煩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這樣,用理智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怒氣、粗魯的語言,更不要採取粗暴的行動。<br>其次,要會運用疏泄法,即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發泄出去,盡快恢復心理平衡。最後,還可採用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自己的思想關注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精神煩惱中解脫出來,或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br>[編輯本段]春季養生小常識<br>春季養生小常識之看喜劇<br>春天肝氣生發,肝在情緒主怒,所以很多女性會在春季出現火氣漸長,爆發指數增加,應注意調控情緒,多聽笑話,多看喜劇,保持情緒通暢,讓今年有一個好的開頭,並順勢保持下去。<br>春季養生小常識之梳頭頂<br>每天早起以手指甲從前發際梳到後發際一百遍,堅持下去,自會發質光亮、還有助黑發生發、神清氣爽,並且對高血壓、頭暈頭痛、失眠、神經衰弱有一定的效果。<br>春季養生小常識之吃香味食物<br>蔥、香菜、花生、榴槤等很香的食物,都是很適合春季的時候吃的,因為它們都可以促進陽氣生發,適應春天的自然規律。<br>春季養生小常識之多吃甜品<br>春天肝氣生發,應少吃具有收斂作用的酸味食品,肝在五行屬木,肝木克脾土,所以開春以後要多注意脾胃的保養,甘甜之味適當攝入可補益脾土。<br>春季養生小常識之揉肺經<br>肺經在我們手臂的內側,它經過肩窩開始向下延伸到大拇指,所以我們取它上下兩端的穴位來按摩就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這兩個穴位比較好找,一個是在肩窩位置的中府,另一個是大拇指的少商穴,每天早晨起床用手半握拳各敲一百遍。<br>[編輯本段]春季保健養生之道<br>春天的天氣變化最為反復無常,使人出現種種不適症狀,患上種種疾病,因此,春天也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應注意保健養生[1]。<br>堅持鍛煉:<br>春天,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一環。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去春遊。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郁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br>注意養肝:<br>「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喜暢達疏泄而惡抑鬱。所以,養肝首要一條是調理情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郁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br>順應氣候:<br>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要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穿著冬衣捂了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如果衣著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br>宜甘減酸:<br>《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

『貳』 什麼是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

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刁」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叄』 調養精神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在這一準則指導下,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精神養生方法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捏一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請見諒····

『肆』 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伍』 精神養生法是比較常用的養生方法對嗎

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1、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2、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4、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5、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6、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7、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

『陸』 養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閱讀全文

與哪些是精神養生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醉花陰這首詞提重陽節意義何在 瀏覽:371
長壽冠海棠用什麼圖 瀏覽:349
父母支付寶花唄有多少額度 瀏覽:540
baby父母叫什麼 瀏覽:71
父母腳腫也不疼怎麼回事 瀏覽:857
老年人飯後上氣為什麼 瀏覽:961
今年沈陽養老金怎麼漲怎麼計算 瀏覽:168
父母發生爭執怎麼解決 瀏覽:481
身上有哪些養生穴位 瀏覽:429
養老金產品類型 瀏覽:625
4050歲屬於哪個年齡段 瀏覽:699
珠海六十退休十五年社保I資 瀏覽:542
養老保險3068 瀏覽:237
父母什麼血型會引起新生兒溶血 瀏覽:415
購父母房屋其欠條怎麼寫 瀏覽:249
60歲阿姨圖 瀏覽:146
西安養老金認證通知 瀏覽:975
怎麼簡單的開一個養生館 瀏覽:380
長壽花羽葉系列 瀏覽:356
老年人還會有毛嗎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