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1)什麼才是養生擴展閱讀: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2.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養生之道
談到養生,現在已經讓很多人能夠對它重視起來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質量對於自己年老以後的生活也就更加的在乎,所以很多人對養生之道開始趨之若鶩,那麼怎麼樣養生才能夠達到目的呢?養生之道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傢具體的來分析一下。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結構,以及能夠改善自己的膳食習慣,想要養生就要戒掉大魚大肉,戒掉油炸類的垃圾食品,通過水果和蔬菜4季的時疏來調整自己的養生食譜,並且能夠適當的服用一些中葯,來達到驅除風邪,增強身體免疫力,讓身體能夠在葯物的滋補下,進一步的到達一個完美的狀態,我相信,只要重視以上幾點,那麼我們也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養生之道。
3. 什麼是養生
概述:
養生就是通過各種方法來對身體做保養,預防疾病,增強自己體質,從而讓身體變得更加強壯,養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從飲食上面做調理,比如說喝養生茶,也可以做養生的運動,比如說,健走,慢跑和打太極拳。
養生的目的:
養生是為了身體更加健康,讓皮膚和身體器官的狀態更好,養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年益壽,年輕人來說,養生可以讓自己的智力,體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包括生殖能力都會提高,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體型,都會存在顯著變化,通過養生能夠讓自己手腳勤快,避免出現發育不良等狀況。
每個季節的養生:
每年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這時也是養生的最好時機,應該來對肝臟做養護,這時候可以經常的喝清淡的湯,能夠有效的補充身體元氣。在進入夏天炎熱的季節,使人身體出汗很多,這樣各種營養物質也被大量的消耗,很容易感覺到身體疲倦和口渴,這時候可以採取虛則補氣的原則,保證正確的飲食配合每天的身體鍛煉。在進入秋季,天氣變得乾燥,在這時飲食方面要注意潤燥,同時還要選擇慢跑作為自己鍛煉的方法。在進入冬季之後,天氣會變得很冷,這時候抗病能力也會變得虛弱,可以做溫補的湯汁,經常的飲用。
4. 都說養生養生的,到底什麼才是養生呢
養 其實就是培育 生 包括身體 和心理 2個部分 那麼到底什麼是養生 我覺得就是 以天地為准則 行動 思維合符天地的規律 那就是養生
5.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由淺入深讓你真正懂得養生) 一、什麼是真正的養生?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古人雲:「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二、如何養生?(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當下的社會緊張忙碌,壓力很大,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做到天人合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著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著太陽走」。因為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里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於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於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葯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失去了之後才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我們應該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道家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上邊我們說了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首先,我們說說四季如何養生。(二)四季養生(1)四季養生要領四季養生,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早有記載。「春者,天氣以生,地道初萌。當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納,緩氣徐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就是說,春天多風,專龔頭項。懶惰,不運動則會陰郁,陽不能生發。所以人應該早起,散步,深吸淺呼。鬆散衣發,漫步以養陽氣。「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卧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郁胸肋。為什麼呢?因為夏天是天地交化,陰陽各半的時候。萬物茂盛。本應早睡早起,迎著朝陽散步,清心養神,讓剛剛掛上的果實更加漂亮俊美。這時正是濁音下降,清陽上升的時候。你若違背,自身的小宇宙就會陰陽失調。陰不能降,陽不能升。所以就會郁積中焦。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出汗,讓毛孔皮膚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調房裡。「秋者,風氣大動。地氣顯明。早卧早起,與雞同興。平心靜氣,內守神思,靜立庭外,以緩秋刑。」我們都知道,古時處決死囚,都是在秋後。因為古人比較講究順應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後,正是肅殺之氣正重的時候。這時候殺人也算是順應天意嘛。秋風凜冽,陽氣難收而陰氣顯盛。這時夏季的暑濕未散,又有燥風來襲。風客邪於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雞一樣的作息。心平氣和,不能亂發脾氣。這樣才能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冬者,萬物閉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要冬眠。因為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我們這時候尤其要注意。身體和心神都不要太過勞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散步運動。運動也不能過量,以身上微熱不出汗為宜。因為冬季大汗,無異於泄了陽氣。以上是四季養生的要領。結合中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更能讓人活得健康。有句話說: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針,秋天的拔罐兒,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來?這也符合了四季的規律。春天初暖。需要傳統的艾灸來驅除一冬的寒邪。同時溫煦陽氣。夏天陽氣在表,用針刺來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風大,易感風邪。拔罐兒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冬天易滯。排打到全身發熱。是最好的保健。生活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2)生命在於動靜之間最後要注意兩個問題。《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暴怒,過喜過憂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過量的強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3)二十四節氣養生四季在細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了。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何去做呢?這里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解釋起來就是: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穀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懶。而我們的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郁結,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郁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葯物宜健脾養胃。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甦,土地松軟,草木開始生長,但尚幼嫩。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葯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葯物。穀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穀物開始生長。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肚臍下腹)。同時多吃五穀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溫補為宜。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小滿芒種:穀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葯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對於出虛汗的人可以燉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人體肺火盛,用葯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腸、六虛。用葯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葯。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症、瘰癧(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以上就是我們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應該如何養生的方法。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我們說了道家養生的總綱領是順應自然,天然合一。還講了四季養生和二十四節氣養生的方法,但這些還只是天時,還缺少「地利」和「人合」。三、地利與人合何謂地利?簡單說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北方這幾年年輕人的腸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許多年輕人得了腸胃病。為什麼呢?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館有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但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節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窪,濕氣重,那裡的人體濕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還有北方有句老話「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大夫開葯方」。為什麼冬天要吃蘿卜?是因為北方以麵食為主,而面屬熱,需要蘿卜來解其熱毒。還能順氣開胃。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蘿卜白菜加土豆了。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然而。我們現在人的身體素質,和以前那些只吃蘿卜白菜的人相比,有過之嗎?沒有。反而是越來越差。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順應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體制,就要順應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學南方人整天吃海鮮。那麼疾病就離你不遠了。所謂「地利」就是順應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習慣,北方人也不要學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養生。天時地利,還需人合。如何人合?在於心。你會保養,懂養生,但整日和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那前面說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心要靜。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都說學習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說讓心動,而是說讓心靜。只有靜中求動,方能達到心神飽和。真正的拳師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在用心寫字。不用心,做出來的事都是沒有生機的。用了心,再難的事都容易完成。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很可貴。用心的創造自己積極快樂的人生。這里的用心不是動心眼,耍心計。而是指發自內心的真真切切的東西。你真心對人,人必然也會真心對你。你把以上說的養生方法認真用心的去做。堅持,循序漸進。收獲自然就會隨之而來。不僅是健康,還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長壽。上曉天,下曉地,中通人事。天時、地利、人和。可得長生久視。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說「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強調了個人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而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這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應當看到,道家養生學作為一門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學,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道家養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卻病延年的養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說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續命」。通過自身主觀的努力和修為,達到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有一條簡訊很有意思,說:人生啊,0歲出場,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拚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生的偉大,死得凄涼,所以啊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洗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這樣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麼從現在起,了解中華文化,學習道家養生觀和方法,為自己添油續命,盡享天年。祈願人們都能健康長壽快樂。
6. 現在人常說養生,那麼怎樣做才是養生具體又指的是什麼呢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其實都是非常的重視的,但是還是或多或少有的一些人,會管不住自己的嘴,邁不開自己的腿,所以當大家有想要養成的想法時,就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更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
以上這幾點,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你們大家有所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大家在平時的時候,還應該養成愛喝水的一種好習慣,來促進自己的新陳代謝,從而讓自己的皮膚情況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還更有利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
7. 什麼樣的生活才算養生
養生,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成都人的生活,都是成都人的生活節奏很慢,我剛一開始來成都就已經深有體會,成都人會享受生活,到處都是吃的,美食,休閑的地方,樹蔭下面到處都聚集著喝茶的人們,聊天,麻將各種,晚上還有小廣場舞跳一跳,成都美女也很多,吃在成都,活在成都,這就是這里的生活,我覺得這里的生活就是一種享受,一種養生。
其實我們雲南的生活也不錯,四川和雲南相差也不大,以前小時候在雲南的時候,可能還很小吧,自己生活在最美的大自然環境中而不懂享受,平時也看到很多的爺爺奶奶在門口坐一坐,去地里走一走,去爬山,去放牛什麼的,到現在長大才發現,原來以前自己生活的地方,雲南是一個一直讓人們嚮往的地方,那裡的人們悠閑,自由,簡單,快樂,沒有太多的壓力,他們那是在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哪怕只是曬曬太陽,這也是一種養生,哪怕去地里悠閑的走一走,在最自然的環境中享受著一切美好,他們那才是真正的養生。
每個地方,那些人們的生活觀念都不同,而相同的是人們都不會辜負自己的身體,現在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養生會所也越來越多,人們也會越來越享受起生活,沒有固定老套的思想,老了也可以去坐坐運動,也可以去挑戰,嘗試新鮮的東西,在有生之年,讓自己大飽眼福,這也是一種養生。
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的心態,一路面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判斷,讓人們學會更多,增長更多的知識,養生除了在身體上的滿足,也要滿足於心理,多多學習,多看看書,多參觀一些文史博物館,一些活動,這些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