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讓孩子感覺恐懼傷心的,是父母的不經意的那些行為
以下是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8件事,為人父母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01.
父母吵架
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
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06.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孩子的朋友。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❷ 為何說父母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起初大家都以為是他性情乖巧,接觸多了發現,並不是,他與別的孩子的差別,在於有一顆感恩的心。用他母親的話來說,是小語擁有一顆「敬畏之心」。
原來,孩子的母親雖不是什麼教育專家,卻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平日里經常帶他感悟大自然的壯觀與偉大,讓他讀《道德經》、《弟子規》等儒家經典,還讓他參加各種節日慶典、儀式,讓他懂得愛的溫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就像影片《龍貓》里的爸爸帶著女兒登上山坡,看到鬱郁蔥蔥、冠如華蓋的古樹,會領頭虔誠地行禮一樣,小語母親給予孩子的,是心靈上的啟迪。
她說,培養一個沒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遠比一個沒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甚至於喪失底線,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從前看《紅樓夢》,常常為王熙鳳的聰明算計卻最終落得個凄慘下場唏噓不已。後來才明白,這與她從小缺乏敬畏心的培養有著必然的聯系。
王熙鳳小時候父母對她可謂百依百順,這養成了她後來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性格。而且,父母從沒讓她接受過正規教育,反正家裡不缺錢,只要她開心長大就好。
不料,這種不加調教的方式恰恰害了她,沒讀過聖賢書的她,對仁義禮智信沒有任何概念,喪失了為人處事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仗著有錢有勢,又沒道德素養和自我約束,她自然就會變得如猛虎出籠般野性可怕,更何談敬畏之心和底線道德?
正如古人所雲:「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
膽兒太大,又不知進退,小焉者誤人生,大焉者要人命。這也是導致她落得凄慘下場的根本原因。
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當孩子從小知道,他並不是世界的中心,還有很多東西無比宏大時;當他明白天地萬物,不僅自己年幼無知,就是再有學問的人,也不是全知萬能時,他就會懂得保持謙遜、勤於探索,明白人要有所畏懼、對自己有所約束。
而恭敬、放低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正如楊瀾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經過了這么多,才懂得要對命運懷有敬畏之心。」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才會在敬畏中獲得智慧和力量,然後走得更穩、更遠。
電影《空天獵》里有句台詞,我很喜歡:人擁有敬畏之心,才能承載最大的責任」。
世界太過遼闊,自然太過強大,懷揣一顆敬畏之心,才能在自己生命的天空飛得更高,翱翔得更久。
因為真正的敬畏,絕不是單純的「懼怕」,不是抹煞自我意識和個人價值感。而是建立規則感和能力感,培養同理心,是建立在一種健康人格基礎上的,最美好崇高的感情。
家長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父母就是孩子靈魂花園的締造者。
也許你不夠淵博,無法給孩子高深的知識;也許你不夠富裕,無法給孩子奢侈的名牌,但起碼你可以給孩子一顆「敬畏之心」。
讓他感悟生命之偉大的同時,也擁有無私與感恩,讓他享受社會資源的同時,也能擁有自律與謙遜。
❸ 孩子的恐懼多數來源於父母,這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這樣類似的場景,生活中你一定遇到過:別的孩子都在熱熱鬧鬧的擠在滑梯前玩,只有你家娃怯怯的躲在你的後面,推著你向前去幫他排隊占滑梯;遇到熟人讓孩子打個招呼,依然緊緊抱著你的腿,使勁往後躲。一說話就臉紅,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話,聲音小的跟蚊子一樣。
不敢一個人睡覺,不敢一個人和別人交流,隨時隨地的需要大人在身邊........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膽小?怕這個怕那個,好像全世界角角落落里都充滿了恐懼的元素。所以他到底在怕什麼呢?
2.認識恐懼
讓孩子知道恐懼膽小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一種情緒,不要因此產生自卑,認為自己是"膽小鬼",只有讓孩子正確認識恐懼,知道恐懼是可以直面也可以戰勝的。
孩子膽小,父母首先要耐心了解孩子產生恐懼的原因,對症下葯,來一點點從根源上消除孩子的恐懼,在通過之後的訓練培養讓孩子徹底擺脫膽小。
❹ 對於孩子的恐懼感,父母怎麼幫助緩解
對於孩子的恐懼感,父母怎麼幫助緩解?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大膽做所有的事這樣才能逐漸消除他們的恐懼家裡孩子越來越少了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裡的寶貝,是父母心中的驕傲。 父母總是最害怕孩子出小問題。 一個家庭的孩子不像以前那麼多了,但很多情況下一兩個孩子讓父母比以前多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母親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少年的問題。 這不可避免地會讓他今後再次面臨同樣的情況。 雖然可能使用了槍等其他玩具武器,但少年也和以前一樣表現出了很大的恐懼。 這是因為母親不能正確對待孩子,沒有引導他。 其實,這不僅僅是這個男孩的問題,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但是,有時我們確實感到害怕。
❺ 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的嚴格,究竟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的教育的確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對此也是產生非常大的困難不是對孩子管教過於嚴格就是太過於溺愛,總之不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合適的管教方法,那麼對於父母管教孩子過於嚴格來說究竟會給孩子造成哪方面的影響呢?
以上幾點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幫助。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是有密切關系的,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用在孩子身上,多了解一些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相信這些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❻ 孩子經常畏首畏尾,是父母的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嗎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父母都有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有的家長在乎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是否吃飽穿暖,還有的父母在很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可是很少有父母去關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很多人看起來和大多數人一樣,可他的內心極度自卑,這與原生家庭是密不可分的,這其實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
什麼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就是個體能客觀,理智地看待並接受自身以及周圍的環境,能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努力追求人生目標,並且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及社會認可的能力,一旦缺乏自我認同感,那麼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會害怕失敗,從而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長期的壓抑對孩子成長也是一種負擔。
圖片來源網路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我認同感,孩子也同樣如此,所以家長要用一些正確的方法給予孩子最初的自我認同,幫孩子建立起自信,這才能夠成為一個勇於開拓未來的人。
❼ 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的健全懼怕感
我們當然要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的精神,也確需時時向孩子傾注一顆愛心,但有時過分溺愛也容易導致一些孩子家裡家外「不怕人」,什麼事都不在話下,事事「獨斷專行」。這不是一種好的品格,要糾正這種現象,使孩子成為心理品格健全的人,必須有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懼怕感」。
現代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中,應當貫之以一定的健全的懼怕感,這樣才能使兒童具有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糾正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小學生學習,其動力除了興趣、求知之外,懼怕學不好受到老師批評、家長懲罰、同學嘲笑也是重要因素。相反,缺乏懼怕感的孩子,對上述壓力滿不在乎,往往學習鬆鬆垮垮,作業經常不完成。不遵守紀律、淘氣、愛搞惡作劇的兒童,更是缺乏懼怕感所致。
造成孩子缺乏健全「懼怕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嬌寵,百依百順。孩子一發脾氣,全家噤若寒蟬,一味哄勸許願。孩子犯了錯、闖了禍,又庇護縱容。有些出格的,甚至親自出馬為其出氣。顯然,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全的懼怕感。相反,有的家長平時不管,一旦孩子有錯,輕則訓斥謾罵、重則拳腳相加,這不僅會使孩子失去自尊,而且會造成孩子「破罐破摔」、鋌而走險,或者形成「貓鼠關系」。
應當指出,健全的懼怕感是初等道德教育的有機組成,也是兒童道德素質的要素之一。許多事實說明,一個什麼都不怕的孩子,極易成為一個胡作非為的孩子。具有健全懼怕感的孩子,大多是遵紀守法、認真學習的好孩子。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市場化、法制化的今天,具有健全懼怕感的人更容易適應社會的發展。相反,從小未形成健全懼怕感的孩子不但給家庭帶來不快,也可能會給社會造成這樣那樣的麻煩,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幸福。
培養健全懼怕感的方法也是很多的。
一是在家要定有規矩。行走坐卧、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有適當的規定。一旦違犯,必須批評。
二是要和學校保持聯系,正確對待老師的「告狀」。一般說來,孩子違犯了學校紀律,老師才請家長。家長切忌護短,應視其錯誤大小,或批評教育,或給予一定的懲罰。
三是結合一些人從小不聽家長、老師的話導致長大走上犯罪道路的反面典型進行教育。
在培養孩子健全懼怕感的同時,不要忽視對孩子勇敢精神的培養。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克服孩子逃避的心理
傑克是一個聰明可愛的男孩,可就是對學習充滿了厭倦,所以,學習成績糟糕透了。老師也知道傑克對學習缺乏興趣,因而每次評分總是看著給。
傑克知道,如果父母看到了他的成績單,一定會非常失望的,他們甚至會嚴厲地懲罰他。怎麼辦呢?他想出了一個簡單的辦法:成績單寄到家裡郵箱後,把它藏起來。奇怪的是,這個辦法居然很靈。傑克的父母由於要照料在不同學校上學的3個孩子,工作又緊張,也就沒有注意收不到傑克成績單的事。
這樣,到了期末前一個月的5月10日,校長給傑克父母打電話,問他們為什麼對學校的信函置若罔聞,接下來的會面自然使傑克父母大為震驚。同時,這次見面也對傑克是個信號,說明掩耳盜鈴的辦法再也不奏效了。
我們經常有意無意地與孩子合謀,拒絕承認某些令人痛苦的事情,甚至是面對不可辯駁的事實也會如此。比如,1996年8月,一個由政府贊助的研究機構發現,10.9%的少年承認吸過毒,比1992年增加了105%,迷幻劑的月使用人數增加了183%,可卡因月使用人數增加166%,這一結果是極其令人震驚的。
有些專家把這些增加歸咎於「縱容和放縱型」父母造成的,他們自己在青少年時代就用過毒品,並且認為既然自己的生活比較成功,那麼對孩子使用「消遣性」的毒品和酒精又何必大驚小怪呢。這種想法也就成了縱容孩子的理由。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對孩子吸毒的令人不寒而慄的統計結果:就在青少年吸毒人數增加的同時,送往醫院急救的10~17歲孩子中,吸食大麻的人數增加了96%,吸食海洛因的人數增加了58%!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受制於逃避現實的心理,另一方面卻得益於理性思維。每天有數萬人鑽進汽車,不系安全帶便駕車瘋跑,更有無以數計的人點燃一支煙,叼在嘴上,卻在心裡安慰自己一支煙不會危害健康。有些人更像鴕鳥,總是把頭埋進沙子里。但是,如果想培養身心俱健的孩子,我們就必須學會面對現實的理性思維。
❽ 為什麼家長對孩子太凶太嚴格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一,家長太凶會產生一種特別沉悶的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對孩子很重要,溫馨的成長環境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第二,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心裡,造成身體心理上的雙重打擊。
第三,會抑制孩子的性格發展。在家裡一般都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使孩子不敢施展自己的能力。
第四,這樣的成長環境雖然表面上孩子服從管教了,但他們的心裡往往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