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去世幾天下葬
舊時,人們辦理喪事,多採用木棺土葬,禮俗相當繁瑣。有穿衣、「入殮、起靈、出殯、路祭、下葬等等。
人亡後,兒女為其穿專用衣服叫壽衣,壽衣不能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中國民俗為死者做壽衣一般須要「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裙褲。無論何時亡故,都要以棉衣為主。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為死者穿上,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穿衣。
人死後,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用用門板或木板現在長凳上搭成,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黑布一塊,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
靈床前置供桌,放「長明燈」,焚香設牌位,並供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
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撂」。同時扎制紙車、紙馬,用黑面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凈面,之後入棺。蓋棺封口,大殮告成。
一般於人亡後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出殯者。現在一般都是擺放三天,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於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序。現在直接送火葬場。靈前 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把飯碗打掉,長子或長孫打白幡, 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殯後第三天,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穀糧,添加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以表哀思之意。
Ⅱ 老人去世後幾天出殯
往往要根據准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餘日。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五寨一帶稱之為「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
(2)湖南懷化老人死後多久下葬風俗擴展閱讀
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志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
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五十年代以後,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Ⅲ 老人去世後,什麼時候下葬最好根據各地的風俗是否在五七下葬最好
佛教告訴我們,人死後靈魂還會在身上一段時間,八到二十四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所以,至少一天後,最好三到七天後再下葬,而且至少頭一天不要送去冰櫃。
上天有好生之德,祭祀和下葬時不要殺生和吃肉。在未亡前就要開始為他念阿彌陀佛助念,亡後一直要念佛,念經超度。放生和行善為他修福報。
所謂的七個七,五七那是提醒我們抓緊超度亡者的,因為靈魂大多一般在七個七天內會去投胎。要早點為他超度和行善修福報
Ⅳ 喪事一般辦幾天
人死後停屍三天,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其實,停屍幾天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封建迷信。古代社會科學發展緩慢、醫療衛生技術跟不上,一般都是通過脈搏診斷生死,偶爾就會出現偏差。
畢竟一些假死症狀完全診斷不出來,所以如果死後立即下葬,被誤診為死亡的假死病人,很有可能在幾小時或者一兩天後轉醒,但是卻因為被下葬而悶死在棺材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後來漸漸地就有了停屍三天才下葬的風俗。喪事大多辦三天,多為等逝者醒來而哭喊。
1、停屍三天,即是給假死病人轉活過來的機會,又符合中國文化中的「三」字,「三才」泛指天地人,是病人在人間死去的過程如同煉獄一樣的難受,直到精氣神徹底抽離,魂魄散去升天的過程。
2、家人嚎哭、不舍的念叨,為了增強假死病人自身跟病魔抗爭的信念與力量。
3、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吊喪,一是為了見最後一面,二是陪同孝子門一同哭喊,也是為了增強假死病人重活的念力。
4、喪事活動各環節中的鞭炮與吹拉彈唱的喪樂活動,也是為了震醒熟睡中的假死病人。
5、至於喪事活動中,一些鬧姑爺的風俗,多是因為姑爺都是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若姑爺跟岳父岳母接觸少的話,自然不會太悲傷,乾脆忙事的人就陪這些無血緣的姑爺「高戚」鬧一鬧,刮點銀子供值忙的人們買點煙酒吃。
6、至於孝子至親關於為逝者三天圓墳、燒七,過「五七」等,只是孝子至親對逝者的懷念活動,直到過完「五七」,提醒親人逝者終究回不來了,「五七」者,無期也。「遙遙無期」了。為了讓親人面對現實,節哀順變。
7、辦完喪事後,一些人都把逝者生前用過的被褥、衣物等物品燒掉,一是這些物品上終究存在一些逝者的氣息,二是因為睹物思人,避免生者見物就悲傷、哭叫。
Ⅳ 死了人幾天下葬
人去世後的第七日。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由於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出殯前
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於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於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後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後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後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Ⅵ 人去世後什麼時間入土安葬好
1、最為常見的下葬時間是在已故者死後的七七49天內入土為安叫「熱灰葬」。
2、在已故者死後的一百天落葬為佳期,叫「百日葬」。
3、對於有守靈習俗的地方按民俗習慣在已故親人的周年落葬最有紀念意義,叫「周年葬」。
4、查找一個黃道吉日「黃道吉日」圖吉利,叫「吉利葬」
還有,安葬的一些注意事項你也要遵守的:
1、安葬時祭拜燒香需要注意不能使用化學香或者劣質香,這樣不吉反凶的,危害先人安息不寧的。而一般是使用天然香為宜的。這個建議可以到無相同爐官網定製一款好點的天然香祭拜為好的。
2、請人幫忙要請自己非常要好的朋友,做事的人千萬不要弄臟內堂(墳窩)。尤其忌諱往內堂中吐痰、扔臟東西、抹鼻涕等。此外,安葬完了,你可以佩戴一款吉祥物,化煞驅陰,趨吉避凶的;這建議你可以到無相銅爐同時定製即可。
Ⅶ 人死後多少天安葬
以前有種說法,「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現在因網路的發展,好事壞事都很難隱瞞。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是因時候未到。山東的「拉麵哥」火了,「火」到家喻戶曉。從某方面分析,這就意味著「拉麵哥」的身價將會有所改變,盡管他本人是一個地地道道誠實憨厚的漢子,但是難免會有好事者趁此機會,把他視為枝繁葉茂的「搖錢樹」,很有可能連根拔起。
一。正確之路貴在堅持
最近一段時間,從手機抖音刷屏上,我們不難看出,「拉麵哥」的形象與實際年齡(40歲)還是不相匹配的,蒼老的容顏,主要是風吹日曬,體力勞作。15年的堅持,價格始終是3元一碗從未動搖。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么多年多虧老少爺們捧場架勢,怎麼好意思漲錢,再說,真的漲錢了又擔心他們喝不起!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略微有點賺頭就行。
「拉麵哥」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說出的話多實在、多感人!不得不讓人佩服、讓人「心疼」,那可愛的樣子更加讓人喜歡同時也會讓某些人無地自容。
15年來,我們的國家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上好多物價都是成倍,甚至幾倍、幾十倍的遞增,而「拉麵哥」的拉麵還是保持原來的味道、原來的價格。這是什麼精神,又是什麼心態!從而,隱約間也體現出來一個問題,15年作為國家主糧的小麥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
據跟蹤報道,目前,「拉麵哥」的拉麵僅能掙3-5毛錢一碗,夫妻倆常年也就掙五六萬吧!
一碗拉麵3-5毛錢的利潤,積累到五六萬元,那要賣多少碗拉麵啊!
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碗加一塊錢,也就意味著一年下來至少要多掙十萬。這么簡單的賬目「拉麵哥」肯定會算,可恰恰他沒有這樣做。
再看看我們內地的某些人的做法吧!——麵粉剛剛漲點錢,大饃便高了2毛錢個,面條加了一塊錢碗;雞蛋還沒聽說漲錢,賣油餅的就率先提高了湯的價格。立竿見影,有意識地哄抬物價,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
幸好,「拉麵哥」就是及時雨,他的出現,或許能夠穩定局面。咱們這里的拉麵、板面都賣到8-10元一份了還說不掙錢,竟然有人「抬杠」,「拉麵哥」是露天經營,沒有房租開支。多麼滑稽的狡辯,純粹「扯褲子蓋臉」。
二。誠實守信才是做人之本
「拉麵哥」是手藝人也是生意人。一分利吃飽飯十分利餓死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做買賣最寶貴的秘訣。這位老實人肯定很早就已掌握,他的行為足以證明了這一點,最關鍵的是,「拉麵哥」掙的是良心錢、辛苦錢!難道說,「拉麵哥」的拉麵加2塊錢一碗賣不出去嗎?我個人認為那是一樣賣,因為5塊錢一碗的拉麵十有八九是全國最低價;是「拉麵哥」智商出了問題?肯定不會!這充分體現了他善良的一面,「拉麵哥」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群的縮影,是時代的標兵,生活的楷模,值得人們敬仰、值得人們學習,也值得人們去深思!
說空話、說假話、說大話的人,最終結局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一個跟我關系比較要好的朋友,說瞎話是他一貫的作風。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程武,抓緊時間來,我的三輪車毀在王集了,幫我拉一下。」當時能感覺到他說話的情緒有點激動。
我趕忙去開車,當路過他門口時,看到他懶洋洋地從屋裡出來,跟才睡醒一樣。我當時氣不打一處來,「你這個傢伙剛剛還說車壞了沒法子回家來…!」他還裝的一本正經不知我在說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一天晚上,天下著毛毛雨,他又一次地給我打電話說車毀在半路了讓我幫忙,我不假思索地掛掉電話,但我心裡琢磨,這次或許是真的,可我偏偏說他是在開玩笑。
翌日早晨碰到他時,他好像還有一肚子怨氣。他說他自己把車拉家來時,累得倆腿直打軟。
我問他為什麼要「弔死」在一棵樹上?
他的解釋讓人啼笑皆非:「別提了,打誰電話都說我胡扯,我給家屬打電話,她出腔讓我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肯說瞎話的報應,但是必須要排除善意謊言。只有誠實守信,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後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像「拉麵哥」的人品的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已被金錢熏暈了頭腦,昏昏然沒有觀點失去立場,掌握不住節拍,把握不好方向。
偶爾清醒的時候,我們應該思慮一下,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最起碼的一點,那已布滿褶皺的靈魂,怎麼也要想辦法去撫平吧!
Ⅷ 人死後幾天入土
3天入土。
喪葬習俗:
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入土:
埋進土中。
宋 方夔 《田家詩》:「良苗已入土,田閑水沄沄。」
2. 埋入墳墓,安葬。
宋 蘇軾 《東坡志林》(稗海本)卷十二:「艾人俯而應曰:『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乎?』」《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小廝雙膝跪下哭告道:『兒不幸,前年喪母,未能入土。』」 姚雪垠 《長夜》二三:「將來土匪一收編,大小弄個官兒到手,讓苦了一輩子的老母親臨到入土前享幾天清福。」
Ⅸ 老人下葬最好什麼時候
1.最為常見的下葬時間是在已故者死後的七七49天內入土為安叫「熱灰葬」
2.在已故者死後的一百天落葬為佳期,叫「百日葬」
3.對於守靈習俗的地方按民俗習慣在已故親人的周年落葬最有紀念意義,叫「周年葬」
4.查找一個黃道吉日叫「吉利葬」
5.大寒節氣是遷墓落葬的最佳日子,叫「乾燥葬」
6.清明、冬至期間前七後八落葬,叫「習俗葬」
7.五月初五: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也有在此日祭祀先人
8.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民間有拜觀音求渡的習俗
9.七月十五:即鬼節,此日亡人可以得渡,脫離苦海,是靈魂解脫的節日
10.七月十三:地藏菩薩生日,將救助一切行善之人
11.十月初一:此時寒意已現,民間有送寒衣之俗
12.十一月十七:此日祭祀供月請求佛祖超渡亡靈之意
13.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
14.同時,可以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祀
農村老人死後需要進行盛大的葬禮活動,這其中不僅是為了尊敬先人,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是為了讓其好好地安息,以此來護佑後代,這也就是為什麼葬禮那麼隆重的原因。在葬禮中下葬又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注意事項我們必須知道。
第一:農村先人下葬參加人員
在農村參加葬禮或者下葬的時候,是非常肅穆和悲傷的。這個時候如果孕婦或者剛出生的小孩參加這個儀式,由於本身的氣場非常的弱。就很容易被「嚇」,造成身體的健康的損害,很容易被纏身,所以要迴避。另外和先人相差六歲的或者六歲的倍數在下葬的時候要,轉身迴避,以免造成相沖。
第二:農村先人下葬墓穴內部
在農村給先人下葬是需要幾個人一起放棺的,這個時候棺木下面的土必須趕緊,不能留有腳印或者手印。如果留下了這些東西,必須用紙錢磨平。再進行下葬,另外活人的身影也是不能映射在墓穴內,否則會被死人壓身,造成身體方面的損壞,犯呼不斷,難以根治。
第三:農村先人下葬暖坑
在給先人下葬的時候,必須進行暖炕,但是不能藉助陽光或者月光,因為這兩者陽氣和陰氣太大,會破壞墓穴內的氣場,要用紙錢或者燒紙進行暖炕,待燃盡後再進行安葬,目的就是讓地氣瞬間因為暖氣而上升,護佑棺木,讓先人安息。另外有太陽的時候,必須用黑布遮擋墓穴。
第四:農村先人下葬莫回頭
在農村給先人安葬,當所有的程序走完的時候。回家的路上千萬不能回頭觀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看到不該看的東西,造成精神上的損害,容易被不幹凈的東西「纏身」。另外在進入家門的時候,必須進行洗手、照鏡子。因為鏡子可以反射晦氣和煞氣,避免對生者產生影響。
農村葬禮為什麼那麼的隆重,其根本原因不僅是為了對先人的悼念,也是生者的「面子」,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先人護佑後代。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人注重墳墓的選擇,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相同
Ⅹ 長輩去世應該幾天出殯
長輩去世通常是有葬期的話次日即可出殯,但也不都是這樣,各地的出殯時間會有所不一樣。一般是死後的第1天,把人從醫院拉到殯儀館。然後就要准備葬禮。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麵食。
出殯程序
弔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
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