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0歲的農村老人如何養老
目前,全國農民進城務工人口已超過1.2億人,並以每年500萬人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5億人口。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由此引發了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難的問題,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
思考之一,盡快建立健全新的農民養老保障機制。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機制是一種不健全的機制,深深打上了城鄉二元制度的烙印。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法律形式確認老年人權益是中國保護老年人人權的一大進步,這是我國第一部保護老年人權利的總綱性立法。然而法律中仍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將農村養老保障責任推回家庭。《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0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這確立了家庭養老的法律地位,但這樣的規定對於城鄉居民卻有不同的意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1條規定:「老年人依法享有的養老金和其他待遇應當得到保障。有關組織必須按時足額支付養老金,不得無故拖欠,不得挪用。國家根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職工工資增長的情況增加養老金。」這體現了法律對依法已經享有保障的權利人的保護,沒有任何權利人身份的突破,但受益者主要是城鎮居民。對於農民,《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2條專門規定:「農村除根據情況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外,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未承包的集體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灘塗等作為養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養老。」這條規定體現了極大的靈活性,農村「根據情況」建立養老保險制度。
「有條件的」建立養老基地,農村中老年人的法定權利實際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絕大部分農民不具有依法享有養老金,養老責任完全在於家庭。第二,政府必須承擔的義務少之又少。政府義務多為「應當」保護、幫助實現權利,「可以」採取措施,立法表達方式主要是「國家建立」「國家制定」,完全是授權性規定,國家和政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權力主體而非義務主體。《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沒有任何關於考量標准、實施步驟的規定,這樣的規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法律區分了作為個人的贍養義務主體和作為國家權力的政府義務主體的不同的侵權責行。對於個人,在第二章家庭贍養與撫養中規定了贍養人義務,第五章法律責任中規定個人侵犯老年人權益的法律責任。與政府責任有關的規定是第44條:「不履行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職責的部門或者組織,其上級主管部門應當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國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致使老年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其所在組織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或者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實際上,只規定了涉及政府部門或者組織的義務,而各級政府在建設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障制度方面成效如何,則沒有任何相應的法律責任。
要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一是要給農村老人以國民待遇。目前農村養老處境尷尬,一方面,依靠家庭養老難以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另一方面,國家提供保障制度缺失。據199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居民家庭收入構成中,從國家和集體獲得凈轉移支付的部門在農村是「凈稅負」,農村貧困和非貧困人口來自國家或集體的轉移收入分別占收入來源的-3.56%和-1.13%,這與農民在中國改革建設中所作的貢獻極不相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應共同出力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制,規定一定年限給農村老人們發放一定數量的養老金,讓其老有所養。二是轉變觀念,加快城鎮化進程,由過去單家獨戶分散式居住變為相對集中居住,使老人們能互幫互助、互相照顧,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敬老院,開展一些適合老年人的健康活動,讓其老有所樂。三是組織一些行業協會,利用留守老人們的智慧為當地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使其老有所為。
思考之二,盡快推行農村醫療合作。在醫療保障方面,《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5條規定:「國家建立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要。有關部門制定醫療保險辦法,應當對老年人給予照顧,老年人依法享有的醫療待遇必須得到保障。」但農村的老人們很難依法享有醫療待遇。留守老人們最怕生病無錢看,無處看,無人照料。老人們生小病,只能在一些醫術很低、設備落後的鄉村醫院治療,或憑借幾十年勞動鍛煉的身體抵抗。如果得大病,只能是一個「拖」字了得。
為了讓留守老人們看得起病、吃得起葯,一是要盡快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對治病發生的門診、醫葯費按一定比例報銷。二是加強農村醫院的建設。在農村醫療人才培養上改變思路,由偏重培養大中專人才轉向側重於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適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醫術較為高明、醫德較為高尚的醫生到農村醫院工作,以提高農村醫院的治療水平。政府要加大調控力度,把城市富餘、閑置的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轉移,同時要增加財政投入,增添必要的醫療設備,不斷提高農村衛生質量。
『貳』 「三留守」人員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對象與方法:
留守老人主要是子女外出6個月以上,年齡在60歲以上留守家中的老人,留守婦女主要是其配偶外出工作6個月以上,年齡20-59歲留守在家的婦女,留守兒童主要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6個月以上,0-14歲留守在家的兒童。
表現形式:從戶籍類型來看,留守老人群體以留守在農村的老人為主。農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長期(通常半年以上)離開農村戶籍地進入城鎮務工或經商或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而在家留守的父母。
(2)80歲留守老人做什麼擴展閱讀:
留守現狀:
2007年,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我國每年大約有1800萬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口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拚,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正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群體。
根據2016年民政部的初步摸底排查結果,全國有16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這些留守老年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不少還承擔著繁重的農務勞動和撫育孫輩的義務,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護、精神缺乏慰藉、失能缺乏護理等問題。
『叄』 你們農村有很多的留守老人嗎他們養老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今天這篇文章,我寫的是我一個朋友家的實事。以下以「我」講述,客觀敘述,不帶任何偏頗之詞,希望所有有同樣家庭難題的朋友出來理性討論,不要帶節奏評論,以免被判定為負能量內容。
我爺爺奶奶是農村的,我們家三代單傳。老家有房子,但是我爸我媽為了供我上學讀書,為了跟得上經濟社會的生活,這些年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在外務工掙錢。
基於此種考慮,我覺得我們的每一個村應該有集中的老人活動中心和安居點,這種安居點不需要豪華的硬體,便捷舒適安全就可以。讓同村的一代人互相照顧,一方面在自己的村裡不改變生存環境,一方面也能有精神層面的陪伴。安置點盡量靠近村衛生室,方便老人們頭疼腦熱的診治。如果秩序良好,子孫後代省了很多心,每月付一定的費用也是一件大家都樂意做的事情。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至於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全中國地方大了,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好辦法,但是有一點我能肯定:這是一個普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目前並沒有被真正推上解決日程的問題。至少,我們村到現在連個文化娛樂活動都沒有,村幹部毫無作為。
我相信,我們的公僕有足夠的智慧解決這種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可能只是時間問題。本文出於解決問題,願平台和讀者不要誤解。我們有同一個夢想:希望祖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希望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
『肆』 什麼是留守老人的定義
留守老人的來定義:改革開放以來源,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於農村人均可耕地面積的減少,農民從自己原有土地上獲得的收入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打工。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也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大量農村青年進城打工,將孩子、老人留在家裡,即所謂的「留守人員」,這對留守人員在物質生活上和感情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留守人員中的老人就稱為留守老人。
『伍』 留守在農村的老人,都有哪些賺錢的方法
現在的農村裡到處都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年輕人在家的特別少,六十多歲的老人在農村還能少許種些地,幫著子女帶帶孩子,然後附帶著養殖點豬,羊,雞鴨等家畜補貼家用,附近有工廠的還可以去給工廠看大門,或者晚上打更,也是不錯的一筆收入!真正上了年紀的老人在想工作掙錢我覺得特別慢,首選,身體是個大問題,一般人不敢用,附近工廠能拿回家做的手工活,一些老人身體活動緩慢,也干不出活來,掙不到錢!所以留守老人在家閑著沒事可以種個小菜園,最起碼吃菜不用花錢了,老人們好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少生病,不給子女添負擔,就算是掙錢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嘛!叼著煙袋,養只狗作伴,人多的地方談談人生!忙碌了一輩子,該清閑清閑了!
『陸』 農村留守老人農作負擔重,孤獨感嚴重,我們能為留守老人做些什麼
留守兒童的現象,現在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伴隨著留守兒童問題改善,一個新的問題又暴露出來,那便是留守老人。這些留守在農村裡的老人,所有的農活,都需要自己一肩擔。農忙時候非常辛苦,在農閑時候又會十分孤獨。
身為子女的我們,要想緩解留守老人的孤獨,就應該常回家看看。如果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應該利用現在便捷的通訊,定期給家裡的老人通電話,還可以在家中裝攝像頭,以此來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況。
父母將我們養大,不能夠陪伴父母到老,總覺得是對父母的虧欠。這樣的虧欠,也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為了不讓餘生留有遺憾,我們應該多陪伴父母。
『柒』 留守老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的留守老人己成為一大社會話題,尤其農村老人,兒女們都進城打工掙錢,養家湖口。版在農權村的留守老人生活基本上自理,不能自理的靠老伴來照顧。留守老人的生活,有關部門應引起重視。「老伴你病了,還有我司候,我要病了,誰司候我呀!」說完禁不住淚流滿面。老奶吃力地挑著一擔水,兒女不在家,生活還得靠自己啊。
『捌』 怎麼樣幫助留守老人
1、可以給予經濟上的幫助。
2、可以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如果時間比較充足的話可以到社區做義工照顧老人的。
3、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好人有好報。
『玖』 老人退休後,可以做些什麼工作打發時間
1、身體條件、經濟條件允許的:去旅遊
至今為止,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總是沒有時間享受一番。如今退休了,終於有了充足的時間,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出去看看世界呢?現在許多旅行社將都推出了針對老人的旅行團,特點是慢節奏,適合老年人,價格也比較實惠。
圖片來源:網路
2、想繼續學習的:老年大學
雖然人老了,但學習能力還是應該一直保持的。很多老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庭比較貧困,沒有條件去好好讀書。如今可以去報讀老年大學,不斷充實自己,在晚年的生活中,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能圓了自己年輕時的大學夢想。圖片來源:網路
3、為了身體著想:堅持鍛煉
工作了這么久,可能會有很多病痛,三高之類的。因此堅持鍛煉身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也沒什麼成本。老年人可以選擇散步、太極、慢跑等等有氧運動。運動既能強身健體,又有益心情。畢竟保持一顆愉悅的心比什麼都重要。
4、想服務社會的:做義工
許多剛退休的中老年人會選擇做義工,回饋社會。可以去探望孤寡老人、留守的兒童、維持一些活動的秩序等等,還能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參加文藝演出。做義工既能服務社會,又能認識到更多同樣有愛心的朋友,何樂而不為?
5、找到一門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這個問題,各有所好。不同的老人可能喜歡收藏古董、喜歡閱讀、喜歡攝影、喜歡集郵、喜歡書法、喜歡下棋、喜歡打牌、喜歡養寵物、喜歡栽培植物、喜歡烹飪、喜歡跳廣場舞。總之年輕的時候,沒有太多時間去鑽研的事情,如今就可以深入研究了。圖片來源:網路
6、利用碎片時間:看文章
相信老朋友們都學會了使用手機和電腦,這就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了樂趣。比如關注我們的百家號,可以學習到專業的養老、健康相關知識;還可以在很多的新聞APP關注國家大事,國際時事等等。光看不夠,在文章下方發表評論,與網友暢所欲言,那才叫過癮。
養老機構里做護工
社會上對老年人的福利保障越來越完善,各個城市都有開設養老機構。很多家庭都會有缺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而家裡人平時也工作繁忙,沒有什麼時間照料老人,平時請護工到家裡又難免會讓老人覺得孤單,所以就會選擇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既解決了老人平時生活打理方面的問題,又能解決老人一個人在家的孤單。
而養老院裡面,最缺的就是照料老人的護工,因為大多年輕人都耐不住性子跟老人交流溝通,平時也就是打理一下老人生活。所以,年紀大的護工更受養老院的青睞,因為他們與老人更有話題,平時除了照料一下老人外,還能跟老人聊聊天。而且護工沒有什麼門檻,只要性格好有耐心就足夠了。
二、去看管倉庫
退休的人年紀大了,體力也沒有以前好,所以不能從事太累的工作。看管倉庫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工作比較簡單,又不需要費力氣,平時注意一下出入的人,看管好門就行了。而且看管倉庫,上班時間早下班時間晚,也就意味著睡覺的時間會比較少,年輕人很少有人願意做這個。年紀大的人,對睡眠要求不高的,可以試試做這個簡單的工作。
三、當快遞收發室管理員
在鄉下,我就發現一個現象,去拿快遞的時候,驛站的管理員都是老人家。因為年輕人都出去打拚了,在驛站當管理員又沒有什麼前途,所以沒有什麼人做。好在當驛站管理員工作輕松,平時就是記錄一下快遞收入和取出的情況。而且現在很多城市裡面的驛站,都有智能機器,取快遞的人自己根據取件碼拿到東西後,自行去機器那邊掃描出庫就行,而管理員只需要注意一下他們取走快遞之前有沒有在機器掃描就行了。
四、做小區的門衛
在自己的小區做門衛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離家又近,工作也比較輕松。因為門衛每天的工作,就是給進出的車輛記錄一下,或者給他們開一下門,工作還是比較清閑的。而且在自己家的小區,熟人更多,平時也能跟別人聊聊天之類的,總比待在家裡面閑著要好。
『拾』 留守老人適合在家做什麼
可以在家看看書,打牌,下棋,上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