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人為什麼都怕冬天
冬天易感冒,易心血管病,血管收縮,血圧易高,氣溫下降,老寒腿之類易發,所以有的老人冬天在空調房,或地暖房中,毛病少一點。
2. 為啥一到秋冬季節,老年人就容易疾病多發如何才能安全過冬
冬天是越來越冷了,人們穿的衣物變多了、喝熱飲的人變多了,除了這些現象以外,其實去醫院就醫的人數也變多了。雖然說,醫院的人流量一直都很大,但其實一到秋冬季節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去就診的人群都是老年人。
想要安全過冬,一定要記住以下幾點:
1. 天氣暖和的時候多運動
秋冬天氣多變,雖說提倡老年人運動,但是也要挑個好日子。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運動,不僅心情舒暢,還能夠曬到陽光,幫助老年人補充鈣質,避免骨質疏鬆的情況。對於老年人來說,簡單地走走路、甩動胳膊、轉動身體就是不錯的鍛煉了,切忌過度運動。
2. 防寒御暖多喝水
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要注意保暖的重要性。老年人在秋冬出門的時候,最好戴一頂暖和的帽子,同時在襪子的選擇上,一定要買比較有彈性、不易滑落的襪子,這樣也能避免腳脖子受涼。
3. 老人怕過冬的諺語
農村俗語:「老人難過冬」是什麼意思?老人為什麼難熬過冬天?
在農村的生活,雖然沒有繁華大都市那麼豐富,但總而言之也是有一定樂趣的,並且隨著環境的轉變,生活在繁華大都市,越久就越懷念農村的生活,甚至有很多城市人開始嚮往農村,這也得力於農村的獨天,優厚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民風民俗。
如果生活在農村的話,就會發現一個比較奇妙的細節,每當寒冬臘月來臨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就漸漸的去世了,很多人都不能夠理解這樣的現象,為什麼老人很難熬過冬天呢?
每當快過年的時候,很多外來遊子都開始紛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可是隨即我們也會發現,辦白事的越來越多,總是三天兩頭去隨禮去拜訪和哀悼死去的老人。而在快過年的時候,也是辦白事比較多的時候,其實農村人們常說,年紀大的人在冬天的時候是非常難熬的,甚至很難能夠熬過冬天,還有這樣簡短的俗語:老人難過冬,來簡潔描述。
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冬季生活節奏漸漸的被打亂了,而冬天一般也比較寒冷,一天有可能只吃兩頓飯,到了冬天只想呆在家裡,呆在被窩里不想出去,因此也缺乏運動。再加上老人行動不便,整天悶在家裡,心情也會鬱郁寡歡,對自己的身體很不利,很可能會引發各種病症。
其次冬天比較寒冷,而老人也是容易怕冷的,所以很容易得病老人抗體越來越弱,身體機能也在不斷下降當中,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所以老人扛不下去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老人而言,也許他們在乎的並不是活多大,而是孩子能在身邊多久,所以不要等我們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知道後悔,要在他們還能夠享受兒女對他們的孝順時,多陪陪父母。畢竟孝順是永遠不能等的!
4. 為什麼很多老人熬不過冬天
民間有句俗語叫「老人難過冬」,意思是很多老人會在寒冷的冬季去世,尤其是高齡老人。而老人若能扛過冬天,熬到春天,又可以平安過一年。
老人難過冬的原因,首先與氣候因素有關。冬季天氣寒冷、空氣乾燥,為了禦寒,機體調節功能也在同步發生變化,比如汗液分泌減少、毛細血管收縮、皮下脂肪增多、組織代謝加強等,而由於年齡增大,老年人主要臟器逐步老化且功能減退,皮下脂肪減少,機體代謝功能低下,適應性及抵抗力都比較弱,抗寒和抗病能力都不如青年人。
其次,很多疾病會在冬季高發:
·呼吸系統疾病。由於氣溫下降,抵抗力差的老年人若沒有及時添衣,便很容易受涼,引起支氣管動脈血循環障礙,纖毛運動減弱,呼吸道分泌物難以排出,氣道平滑肌痙攣和機體抵抗力下降,便易誘發呼吸道病毒感染。
·心腦血管疾病。氣溫低的環境常會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等變化,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心臟負荷加大,當這些變化疊加,老年人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梗死的幾率會顯著上升。比起健康人,老年人在冬季更易出現心血管意外。·骨折。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日照時間短,老人戶外活動減少,紫外線照射不足、維生素D合成不足,骨骼缺乏血循環,骨骼的鈣易析出,加上很多老年人本身骨骼強度和剛度比較低,稍有碰摔就可能骨折。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因素。
首先,寒冷會影響情緒,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委馬健文表示,冬季日照時間短,褪黑激素(負責控制睡眠和清醒節奏)分泌紊亂,會導致產生「愉悅感」的血清素含量也出現變化,此時人容易出現抑鬱心理。
加上春節前後,空巢老人多要面臨兒女子孫的分別,心理失衡,情緒波動大,如果本身體弱多病,也擔心給子女添麻煩,心理負擔也會隨之加重。
5. 老人為什麼害怕死亡,怎樣安全過冬
懼怕死亡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年輕人之所以很內少會想到死亡的事情是容因為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這是人生大放異彩、擁有無限可能的好時光,而老人則不同,老人過了奮斗的年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歇下來之後自然會思考人生,會更重視自己的身體,會害怕死亡。
老年人的很多疾病的發生都和冬天相關聯,可以看到各大醫院到了秋冬季節病人都會明顯增加。這是因為冬季氣溫低,容易誘發很多的心腦血管疾病;冬季氣溫低,來年人新陳代謝和抵抗力會變差,很容易換上感冒等疾病;再加上冬季雪天路滑、老人多半骨質疏鬆,出門容易滑倒骨折,所以冬季對於老人來說不安全。
但是我們要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誰都不可能避免,隨意要放平心態,不要總是擔心自己會面臨死亡,應該找到自己的興趣多去發掘,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適度鍛煉、合理養生、冬季注意保暖,才會身體健康。
6. 老人為什麼都比較怕過冬天
那時因為年齡大抄的問題。
不光是因襲為老人怕過冬天,身體虛弱的,還有一些高血壓患者,支氣管患者等等,
主要是冬天天寒地凍,老人年齡大,思維反映和手腳行動緩慢,容易發生一些危險。比如如果老人有其他病,比較容易犯,如果身體健康,那麼就是怕摔倒或者其他的
無論如何,還是讓老人每天適當的做一些室內運動比較好。每天多餐少食,對身體百利無一害。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您好運
7. 為什麼有人說冬天是老人的「奪命坎」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每況愈下是必然趨勢,人到老年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慢性疾病造成的侵擾,而寒冷的冬天則是慢性病的高發季節,因此很多地方將冬天視為老人的“奪命坎”也就無可厚非,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器官功能弱化和免疫力降低所導致,同時也說明很多北方地區的老人選擇到溫暖如春的南方過冬不失為明智之舉。
總的來說,老年人在進入冬天以後,的確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諸多的健康隱憂,無論慢性病還是意外摔傷,都是冬天的天氣因素所造成,因此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讓老人到南方過冬不失為理想之選,只要適合老年人生活的氣候條件,也就不存在冬天是老人“奪命坎”的說法。
8. 為什麼老人都比較害怕過冬
甲狀腺素屬於內分泌激素,它參與機體的物質代謝,有加速糖、蛋白質以及脂肪燃燒釋放能量的作用,同時它還會使得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皮膚等外周器官的血液循環加快,增加熱量。因而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產熱量就會減少,所以怕冷。
9. 為什麼老人總是熬不過寒冷的冬天啊、
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氣中,老人該如何調整飲食呢?中醫養生學告訴我們,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來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根據食物中所含營養素的不同,冬季膳食應具有以下特點: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中醫認為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生血的功能,禦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產熱量少、體溫低等。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一種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吃辣的可以祛寒。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鹼。它們都屬於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僅可以增進食慾,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禦寒能力。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黏膩、生冷的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中的陽氣受損。
保暖:
頭暖:在寒冷的天氣,如果只是穿得很暖和,而不戴帽子,熱能就會迅速地從頭部散發。因此,老年人外出時,一定要戴好帽子,即使是一頂單薄的帽子,其防寒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
背暖: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易通過背部侵入,損傷陽氣而致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冬季最好增添一件緊身的棉或皮背心,防止背部受涼。
腳暖:人的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腳部脂肪少,保溫力差,對寒冷的刺激更為敏感。冬季最好穿毛巾襪或厚棉襪,穿棉鞋。另外,按摩腳部,用熱水洗腳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環,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室溫:在冬季,大多數老年人活動減少,在室內逗留時間較長,當室內溫度降至16℃以下時,很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和高血壓,所以室內溫度18—24℃,濕度40%-50%,最適宜於老年人生活。
身暖:老年入冬季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最好的辦法是到戶外活動,以適應室外氣溫變化。經常到室外鍛煉,其耐寒能力可比一般人高出5-10倍。但鍛煉時要注意氣溫變化,隨時增減衣服,不要著涼,不要劇烈活動,要量力而行。
若在家中:
門窗緊閉危害大
冬季關上門窗,會減少空氣對流,可使室內溫度上升,但由此帶來的空氣不流通危害更大。據專家介紹,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500餘種化學物質,其中從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種,其結果使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對呼吸道有影響,因而易使經常閉窗貪睡的人患感冒、咳嗽、咽炎等。
所以,人們在冬季不要因為外面天寒地凍就整天門窗緊閉,要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流通。冬季應每天開窗2~4次,每次10分鍾左右。尤其是病人的住所更應注意經常通風。
空調溫度易患空調綜合征
冬令時節寒風刺骨,有的家庭為了禦寒保暖紛紛使用空調,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將空調的溫度調至27℃或以上,使得室內溫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確,這可以使人感覺十分舒適。溫度高雖然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但長期在空調環境中的人易患空調綜合征,患者表現為鼻塞、咽喉乾燥、口乾、頭痛、免疫功能下降等。同時,室內外溫差如在25℃以上,室內的人一旦有事外出,則極易患感冒;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則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面神經癱瘓,甚至死亡。
所以,冬季使用空調時,可在室內放置增濕器或放一盆水,以便保持室內適度濕潤。室內溫度調節應適宜,宜逐漸將溫度調高,當溫度調至適宜時,應脫去外衣;如要外出,應逐漸將空調溫度調至15℃為宜,使人的鼻腔對空氣溫度有一個適應過程。晚上睡覺,室內溫度宜在15℃~18℃之間為佳。有感冒或其它傳染病患者的家庭,不宜使用空調。
冬季洗澡先洗腳
在冬季,洗澡也應注意一些問題,不能像夏季一樣,從頭開始淋浴,而是應該從腳開始洗。因為,冬季皮膚溫度比洗澡水溫度低,而冬天用的洗澡水溫度又往往比夏天高,突然而來的熱水會令心臟負荷不了。另外,許多人因為怕冷,常將水溫調高,但太熱的水會令皮膚水分流失,令皮膚變得乾燥甚至引起微血管爆裂。
所以,冬季洗澡最好先洗腳,讓腳部先適應水溫,再慢慢往身上沖水。冬天洗澡適宜的水溫為37℃到42℃,洗澡水的溫度比人體體溫略高一點就夠了。另外,冬季洗澡時間最好別超過15分鍾,以免著涼。
一、日常起居應有規律:早睡晚起,勞逸有度。冬季老人不宜在晚上工作,娛樂,宜在白天工作,學習,娛樂。
二、注意飲食營養:宜食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過硬食物。人體若提高抗寒能力,靠的是消化吸收功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為此,就必須健脾養胃,增強胃的消化能力和脾的運化能力。
三、冬天加衣,不宜一次性加衣,應隨氣溫下降而逐步加衣,這樣可讓肌膚機能得到鍛煉,能夠逐步適應冬天寒冷,能夠提高抗寒能力。
四、增強肌膚適應功能:皮膚能隨著外界氣溫及體溫的變化而起到調節作用。冬季氣候由秋涼轉變為寒冷,故應注意皮膚的保養,加強鍛煉,使肌膚適應冬天氣候變化的特點,以增強肌膚的適應功能。這種鍛煉應從秋天開始,秋涼時讓皮膚機能受到「凍」的鍛煉。秋涼逐漸加重,由涼過渡到冬天的寒冷,肌膚適應機能也隨之相適應。
五、保健按摩:
(1)加強鍛煉,可做擴胸運動,可做呼吸健身操;
(2)背部、鼻子、雙腳要保暖禦寒,不要讓這些部分受寒,因為肺部受寒的途徑便是這些地方。
(3)可以在一天內三次摩擦鼻之兩翼至發熱,此可祛寒;可以摩擦雙腳的湧泉、豐隆諸穴、可摩擦背部肺俞穴,均可以祛寒;摩擦時可以先塗擦生薑汁,然後按摩。這樣,祛寒的效果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