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80多歲了戴上助聽器總是感覺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出現這種情況說明:1.老人的語言解析度差,2.老人聽力出現下降,需要重新調試。老人由於長期聽不到聲音,佩戴助聽器一定要有個適應過程,家裡人不要過分著急,讓老人滿滿適應助聽器。
㈡ 老人戴助聽器還是聽不清怎麼辦
1、聽到聲音但是聽不清,跟本身的聽力圖有關,中低頻補償較好,高頻很差;
2、聽力下降時間長後大腦的信息量隨之減少,言語解析度也會隨之下降,佩戴者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應在驗配師的配合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適應助聽器;與他人講話時應盡量集中注意力;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提醒講話人放慢語速;
3、跟自身的聽力損失性質有關,如果是感音神經性的耳聾,前期佩戴不適應的時候也會聽不清,需要堅持佩戴和訓練言語解析度,六個月以後也許會有改善;
4、助聽器的檔次和功能的問題,盡量選擇帶有降噪功能的全數字助聽器,有助於提高雜訊環境中的言語清晰度;
5、助聽器的使用環境是否嘈雜,前期盡量先在安靜環境下進行佩戴,後期使用以後再到嘈雜環境中配戴;
6、助聽器的調試也非常重要,可以適當降低低頻增益、提高中高頻和高頻增益,低頻負責言語的響度,中高頻負責言語的可懂度、高頻負責言語的清晰度;適當降低中低頻MPO和大聲增益,有些時候聲音增益給的過高會產生混響,也可能聽不清;
7、去驗配中心復查聽力,看看助聽器的功率選擇則是否合適;
8、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再好的助聽器也不可能補償到跟耳朵一樣聽的很清晰。
㈢ 老人戴上助聽器也聽不見,怎麼辦
首先弄清楚是聽不見還是聽不懂,因為耳朵聽不清分幾種情況:
一、聽不見
由於助聽器沒有調試好,增益不夠,或者助聽器沒有選擇適合的類型。以上情況建議對助聽器重新調試,或者調換助聽器類型。
二、聽不懂
由於聽損時間較長,大腦接收的聲音信號少了,慢慢的聽覺功能減退了,也就是俗稱的反應能力下降了,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堅持佩戴助聽器,持續鍛煉,聽覺功能會慢慢恢復一部分。家人對聽障者要有耐心,講話時語速盡量減慢。
存在耳蝸死區,部分患者2000HZ以後聽力在85分貝以上有可能存在耳蝸死區,這種聽損助聽器再怎麼調患者都是聽不清楚。
㈣ 老人助聽器戴上後還是聽不好,怎麼辦
這個原因很多,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用著急:純音聽閾的聽力檢查可以反映我們對各頻率點上純音的聽敏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聽力損失程度。言語識別能力的高低,才能直接反映我們的聽功能狀態。聽力損失程度相同的兩個人,言語識別能力可能會有很大的區別,另外很多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患者會反映說:「聽得到,聽不清!」也是這種現象。一般聽力損失時間較長,又沒有做任何補償措施的,言語識別能力會漸進性的下降,時間越長下降的越多.等到下降到影響正常交流時,再想恢復就不是很容易解決的問題了,即使佩戴了合適的助聽器,還是不能馬上聽懂。重新把丟失的聽力記憶,一點一點找回來,會是一個復雜和漫長的過程。如果長時間聽不到某些發音,當再次聽到時,也會造成:聽得到,聽不懂。言語識別能力對我們日常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現有的言語識別能力,保持現有的聽力記憶。一旦發現聽力下降,要及時補償,最大限度的減少聽力損失對我們的言語識別能力的影響,還可以提高助聽器的佩戴效果,助聽器佩戴越早效果越好!幾乎沒有人可以立刻適應佩戴經過1-2個月的適應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有所得益,肯定會感覺比剛配時舒適清楚的多。如果半途而廢,肯定是沒有好預期效果的。因為不同人帶上助聽器會有不同的反應,你必須在你的生活中用計劃來恢復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會逐漸適應助聽器,大概需要4星期的輕松鍛煉來適應周圍的環境,重新恢復一些言語分辨力及聽到很多以前聽不到的聲音。
㈤ 老人戴上助聽器以後還是聽不清怎麼辦
你好。老人戴上助聽器後,聽不清是和助聽器的性能 老人聽損時間的長短 和老人的言語識別能力都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正常助聽器作為輔助工具 戴上後損患者聽到聲音,想要聽得清楚也需要本身的言語識別能力。所以剛開始和老人交流盡量語速稍微慢些。慢慢適應。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㈥ 老人聽力不好,戴助聽器也聽不清是什麼原因應該如何解決
核心原因就是干預時間的問題!越早干預受損的聽力,老人的聲音辨析能力保存的越好,戴上助聽器後就會適應的很快。有的老人只需要一兩周時間就可以迅速適應,而有的老人則需要較長時間(6個月甚至更長)才能適應。聽力損失時間長,已經習慣聽不到的狀態了,大腦也逐漸遺忘曾經熟悉的聲音,對聲音的耐受力下降,初戴助聽器,耳邊的一切聲音都會感到陌生。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及強烈的意願很難適應助聽器。建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循序漸進,堅持佩戴,讓大腦把忘記的聲音再慢慢學會。總之,聽力損失時間越長,助聽器適應時間越長,難度也越大。老年人順利使用助聽器,需要經過科學的檢查診斷、正確選擇及調試助聽器、耐心細致的聽能管理(使用指導、監測聽能、聆聽技巧)缺一不可。
㈦ 給老人配的助聽器有聲音但還是聽不清,怎麼辦
語言是人類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它的接受與認知是人的主動過程,通過對老年人進行適當的訓練,開發其綜合潛能,可克服佩戴助聽器早期聽覺不適和聽覺不習慣現象,提高社會交流能力,增強助聽效果。
(1)首先告訴老年人戴助聽器後聽清每個字是困難的,只要能聽與交流就可以,而不必達到100%的言語識別率。宜採用近距離(1M以內)放低語言聲的交流方式。
(2)決心與耐心是取得良好助聽效果的保證。開始先在家中與家人面對面交談,家人聲音應慢而清晰,句子應簡單易懂,並耐心、親切,使老人感到溫暖。當聽懂80%交談內容時,就可提高說話速度。注意不要讓老人疲勞,切忌長時間與老人交談。
(3)因助聽器的聲音和原聽到的聲音存在差異,所以要適應一段時間,開始每天戴1~2小時,3個月內逐漸遞增佩戴時間,能聽清自己講話聲和室外聲後可以多和人交談,直到整天戴用為止。
(4)老人聾耳長期處於「安靜」狀態,戴助聽器後一旦聽到外界各種聲音,一時不能適應,因此不同一下子接觸聲大的環境,要先在安靜環境下使用助聽器,適應後再接觸雜訊環境,同時要再次學會精神集中去聽想要聽的東西,把要聽的東西從背景聲音中分開。
(5)初戴助聽器後聽自己的聲音要比聽外界語聲大,有時甚至聽不清自己的聲音,應每天自己練習朗讀,控制發音。
(6)聽力下降時間越長,在雜訊環境中聆聽語言的功能就缺失得越多,需要再次學習這種能力。
(7)在和眾多人交談時,只集中聽一位講話者的聲音,並盡可能接近他,不要因為要求與別人近距離交談而害羞。
(8)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再去聽電台與電視台的播音,因為這些復制聲是不自然聲,速度也快,只要聽懂講話的內容即可。
除上述方法外,交流時還應把聽力、理解力、注意力、興趣以及視覺所得的訊息整合起來,加以分析運用,必要時請別人講話慢些,以充分發揮大腦皮層潛能
㈧ 為什麼老年人戴上助聽器還是聽不怎麼清楚說的話離遠了喊也不怎麼答應人
很多老年人雖然配戴了助聽器,能聽到聲音,但仍然聽不清,聽不懂,這是典型的神經性耳聾,是聽覺分辨能力的問題。
聽覺包括三個階段:聽到(察覺)、聽清(辨別)、聽懂(理解)。這三個階段是包含關系,如聽得清就一定是聽到了,而聽到了卻不一定聽得清。其中耳朵起到的作用是收集聲音,讓大腦聽到聲音,而聽清聲音並聽懂聲音,對聲音理解後作出反饋則是大腦聽覺中樞的任務。老年性耳聾是生理機能退化的結果,所以多同時伴有聽中樞機能的退化,聽中樞的退化導致聽覺分辨能力下降明顯 ,所以不少老人聽力下降時,總在抱怨「聽得見卻聽不清」。因此老年人使用的助聽器應該具有較高的清晰度。從電聲學角度講,高頻成分應該相對豐富;從商品選擇角度講,盡可能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選用全數碼電腦助聽器,不可圖便宜。 此外,由於存在聽覺分辨能力差的問題,老年人驗配助聽器要有一個比較現實的期望值,助聽器能幫助老年人改善目前聽覺狀況,但無法使他們恢復到原有的聽力水平。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讀報紙,文字,經常刺激聽覺,有可能會有所幫助。
㈨ 老人戴上助聽器還是聽電話聽不清,怎麼辦
人年齡大了耳朵的聽力也下降了,所以為了不影響生活需要使用助聽器。
可是當老人戴上助聽器以後,打電話聽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原因:
假如這款助聽器不合適自己,那麼可能對聽力會有影響,而且效果也沒那麼好。可以建議老人打電話的時候使用免提。因為免提的聲音是外擴的,所以效果比較明顯。而且可能是助聽器的原因,因為現在市場上的助聽器有很多種,建議家人帶老人去正規的醫院去配一副合適老人的助聽器。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