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玉帶橋的歷史和故事和成一句話怎麼和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玉帶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⑵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石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被稱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為我國十大著名古橋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⑶ 玉帶橋的建造年代是古代的什麼時候
嗯,玉帶橋是修建於清代初年,或者以前,位於四川省安岳縣北四十里的通賢鎮姚河市上。最初叫國清寺橋,到了乾隆五年以後重修,上面建了一個亭子,為路線的標志。在嘉慶五年的一次戰爭中,橋被焚毀了,嘉慶十年進行了重修。實際上,玉帶橋有好幾個,重要的是位於四川的玉帶橋。這座玉帶橋重修了幾次,現在還存在。
⑷ 說出關於五座橋的資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鐵索橋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 ",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 余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敵,紅軍遂過大渡河。瀘定橋自此聞名中外。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玉帶橋 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皺緞般的水面上浮動盪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里著名的建築物之一。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⑸ 有玉帶橋、十七孔橋的資料嗎
據查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於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復思慮後,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於峻工了。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贊,這修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
歷時近400年,玉帶橋依然堅固,卻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輩踏訪過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帶橋休憩過,又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神廟前燒過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聽過余鳳岐乞討銀子修橋的故事……
古時,玉帶橋為江西贛南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沖。它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南、粵北,有贊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這就是玉帶橋的真實寫照。如今,玉帶橋風光不在依舊,沉寂得有些年月了,橋樓已有破損,驛道卵石殘缺不全。但我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的雄奇、高大的同時,為余鳳岐的秉性、品格和修橋的真實故事嘆服。
還好,1932年和1954年,余福光先生兩次集資,對橋樓進行了修葺。1983年,信豐縣政府又把玉帶橋列為文物進行保護。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十七孔橋
頤和園依山面水,園中昆明湖約佔全園面積的3/4。除了湖的四周點綴著各種建築物,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優美的橋。湖中有一座南湖島,系由一座美麗的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
十七孔橋西連南湖島,東接廓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橋身長一百五十米,寬八米,由十七個券洞組成,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遠遠望去像一道長虹飛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卧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卧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十七孔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隻。橋兩邊的白石欄桿,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姿態各異的石獅,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鬧,有的你追我趕,有的凝神觀景,個個惟妙惟肖。橋頭各有兩只大水獸,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橋的兩頭有四隻石刻異獸,形象威猛異常,極為生動。
出文昌閣向南,湖濱小島上即知春亭,因島上遍植桃柳,最早顯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遠眺近望,遠、中、近景一覽無遺,是觀全園景色的最佳地點。岸邊還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見全園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內外三層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支撐,獨具特色。該亭如一秤錘,壓在十七孔橋東端,挑起橋西側的重點景區南湖島。廓如亭旁邊有一銅牛,鑄於1775年,是特有景觀,青銅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紋須彌座,表示鎮水之意。
十七孔橋也是頤和園大名鼎鼎的景物,優美如長虹,橫跨在昆明湖上。17個孔券乃體現「九重」之數,因為從中間的最大孔向兩端數去都是九。欄桿柱頭也和盧溝橋相似,雕著大〔煌�⑿翁�饕斕氖�āG盼魑��凶畲蟮牡河炷蝦�海�荷轄ㄓ辛�趺懟⒓�短謾⒃虜�サ冉ㄖ�V魈褰ㄖ��泵婕偕繳系暮�樘茫��蹦昊實酃劭此�ρ萘分�Α?
從全湖來看,長長的西堤與從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將湖隔成三塊,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島、藻鑒堂和治鏡閣島,分別象徵著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從全園來看,南湖島與萬壽山佛香閣的位置在對景手法上呈一賓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無限深遠,借用園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風光,給人開闊之感,確是景無邊,意不盡。
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被此橋的參與,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
「廊如亭」坐落於十七孔橋東橋頭南側,是中國現存古亭類建築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築,所以也稱之為「八方亭」。
⑹ 關於橋的資料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
⑺ 中國著名的橋有哪些
中國四大名橋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 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里,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
趙州橋距今13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趙州橋在中外橋梁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敞肩拱」的運用,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
趙州橋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跡」。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遐邇聞名,甲於天下。
洛陽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至開禧二年(1206),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甘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台樓閣,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1958年改中段浮橋為鋼梁橋,全面加固維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處新建了韓江大橋,為保護修復這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霽虹橋
在跑保山市50公里的瀾滄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蘭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霽虹鐵索橋。此橋用鐵鏈連接,其長約106米,寬3.5米,高20多米,跨徑為60米,所用鐵鏈15 根,絞鏈176扣,鐵鏈環扣每扣長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橋面鋪墊橫直兩層木板通行。經有關專家考證,霽虹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鐵索橋。在古代,此橋是「蜀身毒道」的要沖,是我國與緬甸、印度乃至西亞交流的重要通道。
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清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雙龍橋。橋西岸建有觀音閣。這些建築,或就懸岩起檐,或於陡坡立亭,蔚為壯觀。
在「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開的雙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橋,三橋之中,惠通橋(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著名。
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霽虹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漲,橋頭關樓被毀,鐵索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碑記和橋頭古樹盪然無存。但仍有不少遊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這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退休賦閑」,但鐵骨猶懸大江之上,那既「壯麗宏都」又「靈固巧便」的風采不減當年;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三個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風雨,老而無恙,並繼續履行著橋的義務,發揮「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