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人的建議總是有道理的這個理論正確嗎
老人的建議有時是有道理的,但是時代不同了,有時有些道理不實用了。
㈡ 老人如何贏得晚輩的尊重
敬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長輩要贏得小輩尊敬,首先就得使自己值得尊敬。為此老人必須注意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自重。即所謂拿出長輩的樣子來,在言語,難於強求,同時,感情交流是雙向的。你要讓晚輩尊敬你,自己也得多多關心晚輩,進行感情投資。要了解他們的需要,設身處地多為他們著想,對小輩要豁達大度,不為小事耿耿於懷。
平等相待。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似乎是不會長大的。這從感情上並不難理解,但如果因此而把晚輩老是當作不懂事的孩子,不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不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就難免會產生對立情緒。尤其是當他們已經成家立業之後,就更應該尊重他們。家中事和他們平等討論,交換看法,對他們自己的事,須避免過多的干涉。
思想開通。由於種種原因,兩代人在思想觀念上有某些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有人稱之為「代溝」。老年人不能總以自己的老經驗、老觀念來評判生活,要求子女。應該是解決思想,努力學習新知識,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使自己的思想活躍,保持青青的活力,與晚輩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如此,晚輩自然而然會覺得你可親可敬。
㈢ 「孝道」哪能「標准化」
盡孝居然也要有標准,其中的爭議恐怕不會弱於「常回家看看」入法。盡管有關方面表示,這僅僅是呼籲,並非強制,基調與「常回家看看」入法基本一致。不過,這些做法都混淆了公共權力與倫理的邊界。權力本來就不應干預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沒有權力為人們制定「盡孝」的標准,實際上,「孝道」也難以用具體的標准來衡量。 從《二十四孝》的產生來說,其本身就是民間自發演化的一種結果。二十四孝的故事為歷史上可能發生過的事情,而將起歸納起來的則是元代郭居敬(一說是其弟郭守正)。這本書可以說對中國社會具有非常強的歷史影響力。 眾所周知,孝是漢朝的官方意識形態,而且也是官吏選拔的基本標准。漢代有「舉孝廉」制度,曹操就是這樣踏上了仕途。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要遠遠早於漢,其最早的故事和舜有關,不少事例也都發生在春秋時期。而在孔子那裡也非常重視孝道,如「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等。 「孝」在成為後世朝代的官方意識形態,甚至成為官吏選拔的標准之前,在歷史的選擇中早就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人倫。「孝」從本質上說是屬於社會道德范疇,屬於私域范圍;而現代社會則強調法治,其實是最低的道德律的要求。政府只需要制止或懲戒人們的違法行為即可,而不必要求或強制人們過更高尚的生活。所以,有關方面既無需為「常回家看看」立法,也沒有必要為孝道制定標准。 另外,關於何為「孝道」,歷代王朝亦對此保持了敬畏,官方大多以「聖人之事,聖人之言」信奉之,朝廷只有倡導的權力,而不能制定什麼樣的標准。對孝道的解釋權,實際上不在官府,而是掌握在儒生集團手中。這也是為什麼,《二十四孝》由郭居敬這個民間儒生去編錄,因為,這種事情被視為儒生們的天然義務所在。 事實上,《二十四孝》也不是什麼標准,而只是一系列示範性的故事。而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的一點就是,在事關倫理的問題上,原本就沒有形成什麼標准。不只是「孝」沒有標准,而且什麼是「仁」也沒有標准,當然,「善」也沒有具體的定義。 為什麼會這樣?正是因為倫理和價值觀等屬於實踐理性范疇的東西,根本就不可能給一個完美的定義,制定出具體的標准。制定標准屬於與科學有關的事情。盡孝不是生產活動,雖然「饅頭國標」有些可笑,然而倒也不是不能制定;而給孝道制定標准,不是「不能」的問題,而是「不可能」。 有關方面制定了新版「24孝」行動標准,除此之外的行為呢?生活無限豐富多彩,人們的行為充滿了選擇的多樣性,不同的人盡孝的方式肯定有很大的不同,而老年人的需求也同樣個性化十足。如果有的人條件就是不行,只能天天模仿黃庭堅給老媽刷馬桶,而沒能力給老人買保險,這又算不算孝子呢?「24孝」新標准過於城市化,而忽略了農村及落後地區的實際,也是問題。 所以,真要制定標准,「240孝」都不是什麼問題。在弘揚孝道的問題上,官方應該有所不為,不應該過於積極地去干預人們的生活,更不應以工具理性對待倫理問題,讓孝道「標准化」。 本網站所刊登的所有內容, 包括但不限於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 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 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 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 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 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㈣ 為什麼老人家都喜歡孫子啊
精神寄託!他們的孩子都大了!大部分都在為工作奔忙,很少陪在老人的身邊,老人的心時常處於一種空寥的境界,他們無法預知自己還有多久的壽命,在有生之年他們關注得更多的也是親情,是親人陪在身邊的那種溫馨感,所以在這些方面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只有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放在隔代身上,從那裡,他們可以找到當初年輕的感覺,從孫子身上,他甚至可以回味自己年幼的時候,這些都是慰藉,是心靈歸屬,也因此,他們可以擁有很多快樂,心情的放鬆充斥著他們的心,讓他們不再有壓力,不再回憶困苦,所以老人家喜歡孫子我們也可以認為是人類最後驛站的一種嚮往!美好的嚮往!
㈤ 做父母的也是人,為什麼那些孩子總要以聖人的標准去要求他們
更多的其實兩代人觀念之間的沖突。作為父母,每天有那麼多瑣事,誰能完美?所有父母都會犯錯。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錯誤。有時他們會小氣,有時會變得過分批判,有時會失去對情緒的控制,有時會關心一件事而忽略另一件事。太忙於工作會導致親情缺位,了解不足會導致教育不足,保守的想法會導致沖突。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人們內心穩定的重要保證。因此,即使以最自私的方式,也沒有理由堅持父母的錯誤並使自己不安。此外,他們的生活並不輕松,沒有必要懲罰他們。積極溝通,解決。不能和解,也要說服自己原諒。消除內心沉重的恨,可以活出美好。這個世界上的父母和孩子相遇,要習慣於彼此相愛,而不是彼此憎恨。
㈥ 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一句流傳依舊的老話,古人認為活到這兩個年紀的老人,是最容易被老天收走的。至於原因則是相當封建迷信了:因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祖先們,認為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都不能活過這兩個年齡,那麼作為他們的後人,我們也就沒有資格超越聖人。並且奇妙的是,也確實有很多老人正是去世在這兩個年紀。因此這句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話就被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老人們還總是在念叨。
這句看似迷信的老話,事實上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畢竟古人也不是隨口胡說,而因為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73歲和84歲去世的老人比同年齡段的其他年紀多出不少。為什麼?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生命活動存在周期性,大約為11年一周期,其中會有相應的高潮和低谷,而73和84恰好處於兩個周期的末尾,正是那輪周期中最為低谷的階段。事實上,95歲也是另一個低谷,但是由於活到95歲的老人實在太少,因此很少提及。
敬重孔孟二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要說到了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就開始為自己能不能活過這一年而開始擔心,這對老人和自己的親人來講都是不公平的。現代的生物學家通過人類細胞的分裂次數,進而推斷人類的正常壽命應該在100歲以上。只是由於戰爭、疾病等各種外力因素導致如今人類的平均壽命在73歲左右。但盡管如此,我們的壽命已經比兩位聖人生活的年代提高了40餘年。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正在被攻克治癒,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會穩步提升。
盡管存在著11年一周期的說法,但是我們還是要幫助自己家的老人以良好的心態去渡過這兩個年紀,畢竟自己的一生是自己活出來的,不是靠一句老話就能左右的。
㈦ 為什麼老人活聖人別人說祝80後生日快樂
為什麼老人活聖人,別人說祝80後生日快樂。因為就是他的年齡比較高壽了呀,就說他生日快樂。
㈧ 為什麼有些人總以聖人,聖母的標准去要求別人要怎麼樣,卻用低下,低賤的標准去要求自己
這個其實很好解釋,因為人是自私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過得自由,沒有束縛,所以對自己要求低,而人又是一種具善良的動物,希望別人都是好人,這樣世界會更美好。
㈨ 為什麼說73歲和84歲是老人的兩道坎,有什麼根據嗎
因為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到!”這就是指的是73歲和歲是老人壽命的兩道坎,主要是根據孔子和孟子去世的年齡來說明的。在如今很多的老人都活到73和84歲,並且還比這壽命更長的都有,那麼也有一些人活不到這個歲數。一直以來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說的是73歲和84歲,兩個年齡層的人到了這個歲數,都有可能要去見閻王。
那麼對於當今社會的人來說,很少人有迷信。對於迷信的人就會相信這樣的事情。但是對於不迷信的人來說,基本是依靠自己的心態以及日常行為習慣來延長自己的壽命。
㈩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聖人的標准要求別人,卻不用同樣
首先人總是覺得自己正確,其次人總是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很好的環境裡面。加上人的自私,自己不願意為創造好環境努力,所以總是過高要求別人,因為這樣環境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