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身體發熱怎麼辦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病要 對症,我發一篇文章給你做參考。 講了太多專業名詞,不是你看不懂,就是連我也糊塗了。所謂風熱感冒就是在冬季時受寒沒發作,到了夏天 才出來。風寒感冒是因為在夏天入侵風邪,在冬季發作。 在中葯的葯書里,就有一本《傷寒論》也就是每位中醫師考試必備的,最重要的一點,我以傷寒論最終的 一段作結論,「風寒為表,風熱為里。」人:內火既動,外火又侵,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辛溫發汗, 不如辛涼之葯發汗,一劑而立雪, 注意最後一句話,也就是以辛熱之葯發汗者,輕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謹哉。 我們也常常聽到,某某人感冒去打了一針,就死了。或者,聽到某某人感冒吃葯越吃越嚴重。之後送進醫院掛急診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分不清楚,何謂風寒,何謂風熱。葯能救人也能誤人。 風寒感冒:風寒感冒初起,主要症狀為頭沉或頭痛,怕冷,四肢酸痛發緊,身體發燒但無汗,同時伴有鼻塞,流清涕。患者自覺口不渴,咯痰稀薄色白,對鏡還可自行觀察到舌苔薄白。食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 輕度風寒感冒喝紅糖姜湯 生薑10克切片加水煮沸,加紅糖15克趁熱服。 生薑葯性辛溫,能祛風散寒。在冬天若不慎感染風寒,喝一碗紅糖姜湯微微出汗,確有祛寒邪之療效。但僅適用於輕度風寒感冒患者。 重度風寒感冒吃豆腐火腿芥菜湯 豆腐100克切塊或厚片,與50克火腿絲共用少量花生油微煸炒,加入1000克高湯、生薑10克煮沸,起鍋前撒入芥菜30克、胡椒粉、香菜末,用食鹽調味後趁熱服用. 風熱感冒:風熱感冒表現為發熱加重、頭痛、咽喉紅腫干澀疼痛、鼻塞涕黃,咳嗽痰黏或黃,且口渴喜飲,怕風。對鏡可觀察到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還有可能加重頭面部痤瘡、便秘等。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 薄荷粥:薄荷15克煎取葯汁候涼,取粳米60克加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薄荷汁及適量冰糖。稍溫即服,得汗最佳。薄荷為疏散風熱之要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護胃作用。此湯飲對新感風熱者最適宜。 貝母沙參蒸雪梨: 將雪梨1個去皮去核,把貝母6克、沙參10克、薄荷2克及冰糖適量填入,合起放在碗內加水蒸熟,早晚分食,連吃數日。此湯潤燥止咳,化痰宣肺,尤其適用於老年人、兒童感冒後熱病傷陰引起咽乾咳嗽、肺熱痰黃,或津傷口渴、大便燥結等症。 就這么簡單!!?如果醫生~不想要好處~真心想幫你,方法就會變得~很簡單,卻是最有效的哦!
Ⅱ 天熱時,有什麼最好的避暑方法
有點長,但都是我一點點搜集來的,希望你能耐心的看完。希望對你的外出有幫助
在外避暑的方法:
坐班族要進行耐熱鍛煉
在辦公室工作的「坐班」族可以長期享受到空調帶來的涼爽,但這一人群存在著很大的中暑隱患,一旦出現停電或者在室外呆的時間過長,就會出現中暑。
建議:進行耐熱鍛煉,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到室外活動,主動適應自然氣溫;在辦公室里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避免空調或風扇的風向自己直接吹。
業務員要打太陽傘
經常在室外活動的人群,比如業務員、記者等,在夏天除了要注意預防中暑外,還要預防被曬出皮膚病等疾病。
建議:盡量不要在上午11時到下午3時這個高溫時段出門;出門時要帶齊防暑物品,隨身攜帶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葯品;在日光下行走要打太陽傘;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多吃水果,不斷補充水分;充分休息,不要開夜車以免降低身體抵抗力。
旅遊者多喝鹽水
夏天出門旅遊時要注意防暑降溫,由於旅遊者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如果防護不當容易出現生命危險。
建議:出遊時最好穿白色、淺色或素色衣服;戴太陽鏡、太陽帽;多喝鹽開水防中暑,喝鹽水時,要少量多次地喝;攜帶防暑葯;高溫時段不要出遊;保證充足的睡眠;使用防曬霜等防曬物品。
「老病號」要定時服葯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營養不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病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由於長期患病,他們的體質本來就較弱,酷熱會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因此這些「老病號」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在體內不斷積蓄,最終引起中暑。
建議:高溫時段不要出門;使用電風扇、空調等降溫設施;針對自己的慢性病情,根據醫生的囑咐定時服葯;一旦感到身體不適或者有發病的跡象,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孕產婦要減少外出
身體笨重的孕婦和剛剛分娩的產婦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不少人尤其是農村人還守著「月子里不能吹風、不能沾涼水」的傳統觀念,致使很多孕產婦終日逗留在通風不暢、溫度較高的室內,稍不注意就會引起中暑。
建議:孕產婦應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散步或上街購物時要避開高溫時段,不能乘坐擁擠的火車、汽車;短時間的外出也要戴帽子和太陽傘;臨睡前淋浴一次,或用溫水擦身;居室溫度最好能保持在25℃~30℃之間,室內空氣乾燥時,應勤灑水或放置一盆清水;不要吃高脂肪食物,飲食應清淡、涼爽可口;不能多吃冷飲,也不能用啤酒和汽水等飲料解暑。
老年人飲食要清淡
老年人體質弱,汗腺開始萎縮,體內各系統的功能開始衰退,散熱不暢,是中暑的高發人群。
建議:老人應減少活動,更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和行走;感覺到熱時一定要藉助自然風和地上灑水或電風扇、空調來降溫,不要固守陳舊觀念不願使用空調;主動喝水,即使沒有出現口渴也應定時喝水,每天的飲水量應該在2000毫升左右;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的飲食為主,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主食以稀飯為宜;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一個半小時左右為宜;不可迎風而卧或久吹電風扇。
孩子出門注意安全
兒童和嬰幼兒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和散熱功能差,特別是整天用包袱包著的新生兒更是中暑的高發人群。
建議:家長要盡量減少孩子的戶外活動以防曬;要給孩子適當補充水分,最好是飲用一些淡的鹽開水;冷飲不要猛吃,否則會導致腸胃疾病;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常吃水果;帶孩子外出遊泳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防止出現溺水現象;夏天孩子的抵抗力較差,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學習壓力。
工人隨身攜帶防暑葯
工地建築工人、交巡警的工作環境是室外高溫,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下,極易造成中暑。
建議:不斷補充水分;隨身攜帶防暑葯品;不要長時間裸露胳膊等部位;飲食上要經常補充營養;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要少於8小時,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午休。
計程車司機要防情緒中暑
高溫季節容易造成「情緒中暑」,人們會出現心情煩躁,因此計程車司機在夏天更要注意健康保健。
建議:不要一直在車里駕駛,每隔一段時間要出來活動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由於計程車內空調不斷,司機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肩、膝蓋、腹部、腰部等容易受涼的部位。
在家避暑的方法:
持續幾天地高溫,大家都在為如何度過漫長的盛夏而發愁吧!據《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專家特意為酷暑提出了16種避暑方法,幫你度過一個清涼的夏季。
1.少吃多餐
一頓飯吃的東西越多,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身體產生代謝熱量也就越多。特別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們產生的代謝熱量尤其多。
2.吃辛辣食物
雖然大熱天里吃這些東西的確難以想像,但是辛辣食物可以刺激口腔內的熱量接收器,提高血液循環.導致大量出汗,所有這些都有助於降低體溫。
3.溫水沖澡
使用稍低於體溫的溫水沖澡或沐浴,特別是在睡前進行。雖說沖涼水澡讓你聽起來很誘人,但是你的身體會在涼水澡後產生更多的熱量以彌補沖澡時失去的熱量。
4.呆在地下室
如果你有一間地下室,最好在每天太陽最毒,氣溫最高的時候躲在裡面,一般情況下地下室的溫度都會比高層樓房溫度低10到15度。
5.室內要拉簾
不在家時,把窗簾拉上,這樣就能阻止熱量進入,以防形成溫室。
6.多喝水
在炎熱的天氣里,你或許想要一杯冰鎮啤酒。最好少喝酒,因為酒精可能導致身體缺水。礦泉水或低糖汽水是更好的選擇。此外,咖啡或是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也盡量少喝,它們都會增加體內的代謝熱量。
7.女性選用蘆薈產品
用冰涼的蘆薈油代替保濕霜,早晚使用能夠起到降低皮膚溫度的效果。
8.放慢動作
避免劇烈活動,巨烈活動將激活身體能量,增加內部溫度。如果你有跑步的習慣,最好在每天早上7點前氣溫相對較低的時候再跑。
9.使用冰袋
可以重復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膚溫度的工具,裡面預充的液體無需冰箱冷凍就有降溫效果。
10.選好枕具
使用羽毛或絨毛枕頭,枕套最好是棉質的,合成纖維的枕套會積累熱量。
11.自製降溫用品
如果第二天你要在烈日炎炎中忙碌,最好前一天晚上准備一些濕的絨布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找個塑料袋裝上,開始感覺熱的時候用它們擦擦臉,你會備感涼快。
12.睡前冰床單
換掉棉被,蓋個床單,還覺得熱的話,給床單套個塑料袋,睡前放在冰箱里冰上幾個小時。我們入睡時體溫會有所下降,這就是為什麼在熱天里很難入睡的原因,從冰箱里直接拿出來的清涼床單會幫助你盡快入睡。
13.做白日夢
坐著休息一下,閉上眼睛,小睡一會兒。研究表明,人體對「白日夢」的反應之一就是降低身體溫度。
14.喝菊花茶
專業人士稱菊花茶能夠降溫清腦。
15.穿棉質服裝
穿上輕薄的淺色棉質衣服,合成纖維衣料容易鎖住熱量,而棉質衣服利於排汗,汗水的蒸發又能使你感覺更加涼爽,淺色衣服還能反射更多的陽光。
16.涼水沖手腕
每隔幾個小時把手腕放在自來水龍頭下沖五秒,因為那裡是動脈流過的地方,這樣做可以降低血液溫度。
Ⅲ 濕熱重的人怎樣,去濕熱
建議:食療
在網路搜索一些補脾胃理氣的食譜和食物【最近多吃點】近期少進行性生活。一個星期就應該有效果:注意忌口脾怕1.生2.冷3.撐。尤其西瓜黃瓜蘿卜等破氣食物不要吃。
。。食療。。把【曬干】山葯 薏米 芡實磨粉,早晚兩次煮成糊糊用,每次40到50克粉
Ⅳ 老年人身體虛弱濕熱太重不願意吃飯怎樣改善一下飲食
濕:口乾而不愛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體懶動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較厚。 熱:口乾愛喝水、喉嚨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黃、舌苔往往為黃色。濕熱夾雜:大便比較爛,拉的次數比較多。 專家表示,以上症狀只能作為大致參考,而不能代替醫學診斷,畢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症狀以及未知因素。而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熱重以清熱為主,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葯,如霍香正氣膠囊、葛根芩連片等。症狀緩和的則可以自己調理適當喝些涼茶或者綠豆湯、冬瓜湯等。 濕熱者多脾虛 吃一樣的東西,處於同樣的環境,為什麼有的人對濕熱特別敏感,容易因此犯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專家表示,這是因各人身體狀況不同所致,而所謂的「身體狀況」,則主要在脾胃,中醫專家認為,容易發生濕熱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較虛弱,盡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錯。 並不一定無力或者疼痛症狀才叫「虛」,所謂脾胃虛,是指其消化能力運化能力比較弱。當人體攝入容易誘發濕熱的食物,虛弱的脾胃沒有足夠能力將其化解,濕熱就會郁結在體內,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變強,我們的濕熱可能會把問題化解於無形。 濕熱的飲食調理,多吃芳香食物 濕熱天氣,濕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調理呢?武月萍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方法,不妨試試。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葯,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茶: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術、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葯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症狀。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
Ⅳ 很熱怎麼辦
炎炎夏日如何防暑
近幾日,酷熱的天氣炙烤著三晉大地,省城各大醫院因中暑而前來就診的人絡繹不絕。為此,本版特將如何防暑降溫的小知識奉獻給大家,但願它能為你提供一份清涼、一份舒適。
8種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體素質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現中暑問題,所以在炎熱的天氣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於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
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後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嬰幼兒的各系統發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症狀卻出現得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症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於散熱而容易中暑。
營養不良的人因為營養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復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而中暑。
服用抗組織胺葯、抗膽鹼葯、安眠葯等的人也會產生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中樞發生障礙,容易中暑。
多喝淡鹽水午後少外出
夏日發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過長,生活環境惡劣,房間悶熱不通風,營養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體弱、孕婦、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極易發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現頭昏眼花、乏力、口乾、惡心嘔吐、發燒、驚厥、抽搐、無汗、呼吸困難等症狀,應馬上在陰涼通風處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濕敷,隨後立即到醫院就診,如治療不及時,容易引起合並症,甚至死亡。
要預防中暑的發生,除了盡量避免在日照最強烈的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還應該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①保持室內通風,降低室溫,室內起碼要有電扇通風、降溫;②高溫下工作時間不宜過久,每天盡量不要超過8小時;③降低勞動強度,備好防暑降溫飲料,盡量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④保證充足睡眠,多吃些營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⑤盡量穿透氣、散熱的棉質衣服。
夏季良飲是熱茶
盛夏酷暑,飲何種飲料為好?中醫認為,惟熱茶莫屬。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溶在熱茶中的咖啡鹼、可可鹼、茶鹼和芳香物質,可興奮大腦神經,有利於對體溫中樞進行調控,並能強心利尿,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腎臟血流量,加快代謝,使體內多餘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喝熱茶可促進血液流向體表,汗孔洞開,汗腺舒張,促進汗液排出,散發熱量。有人測定,喝熱茶9分鍾後可使皮膚溫度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鍾以上。
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乾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類、氨基酸及多種芳香物質可刺激口腔黏膜,促進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發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的作用,並能保護造血功能,升高白細胞,增強抗病能力,因而飲茶對強身防中暑極有裨益。
但飲茶要講科學,飲茶不可過量,茶水以清淡適中為宜,慢慢品味。
豆漿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們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營養的補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營養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進補容易上火,因此夏天進補要以均衡營養、降溫去火為前提,不宜進食燥性補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漿不但能達到進補的目的,同時還有消暑功效。
中醫認為:豆漿性平味甘,有生津潤燥之效,「瀉胃火,治內熱」、「利水下氣,制諸風熱」。眾所周知,綠豆有降暑功效。以黃豆和綠豆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飲」,更具清熱解暑、潤喉止渴之效。同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養分,經常飲用能均衡人體營養,調整內分泌,對降低膽固醇、減輕動脈硬化、高血壓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幫助。
下面再介紹一種豆漿:百合蓮子漿。
用料:百合10克、蓮子肉10克、銀耳10克;綠豆45克、冰糖或蜂蜜適量。
製法:將百合乾和蓮子肉用溫水浸泡至發軟;將銀耳用水發開,洗凈摘成小朵;將綠豆浸泡充分,與百合、蓮子、銀耳清洗干凈,一起放入豆漿機網罩內,杯體內注入適量清水,機器安裝到位。啟動機器,十幾分鍾後,紅棗蓮子豆漿就做好了。可根據個人喜好趁熱往杯體內調入白糖或蜂蜜攪勻即成。
特殊人群防暑套
路酷暑來臨,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嬰幼兒、孕婦、老弱者,在高溫環境里一不留神就會中暑,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因此,在高溫天氣下,這些特殊人群更應採取措施防中暑。
嬰幼兒:應穿薄的棉質單衣,如果流汗要馬上擦乾,盡量不用電扇或冷氣。外出戲水前應選擇不含香精、防曬系數低於15的防曬乳液外擦。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室溫不低於25℃。冷氣房內最好放一盆水,以免乾燥。
孕婦:衣著應涼爽寬大,多吃新鮮蔬菜、新鮮豆製品;經常用溫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為過於貪涼而導致感冒發生,此外要保證睡眠。
老弱者:保證每天不低於7小時的睡眠,調整飲食保護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於天熱汗多,因此補水顯得很重要,每天要補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一旦有中暑發生,首先要搬離高溫環境。用40%濃度的酒精或溫水擦拭全身,並在額頭、腋窩和腹股溝等血管淺表處放置冰袋。若出現高燒、昏迷、抽搐等病情較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家中應備些中葯
藿香正氣液(水、丸、膠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濕和中之效。臨床凡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為感冒、嘔吐、腹瀉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於中暑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在長途旅行、高溫環境下工作時,可用此葯預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於因高溫引起的中暑頭痛、急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腹瀉)、夏季感冒與水土不服等。
暑症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開竅、調和胃腸之功效,多用於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蘇醒後即可停葯。孕婦忌用。
另外,夏桑菊顆粒、下火王顆粒、抗病毒顆粒以及用菊花、金銀花等沸水沖泡代茶飲,對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療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澤、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對輕症中暑,刺血後擠出數滴血,片刻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並給予清涼飲料,針後約10分鍾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繼而熱退汗出,諸症消失。
穴位按摩療法輕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復進行3-5分鍾,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沖五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3-5分鍾。經上述治療後,若條件許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或以銀針針刺以上穴位,有增強療效的作用。
擦葯療法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後心等8處,擦出許多紅點後,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於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科學用「兩水」
入夏後,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幾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備的防暑應急葯品,如果兩種葯冒然替用,必將引起不良後果。
藿香正氣水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腹瀉等症。中醫認為,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因天氣驟然變化而防禦不及時或因室內空調溫度過低等原因,均會受風寒之邪引發疾病。而內傷濕滯,則是指人體因受暑濕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脹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等症狀。夏季陰雨天氣較多,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當濕氣侵犯人體脾胃時,則影響脾胃的功能而引發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藿香正氣水可用於夏季感冒、腸胃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臨床表現有惡寒發熱、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腸鳴腹瀉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驅風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頭暈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症。中醫認為,當暑熱之邪侵入人體後,上蒸清竅故有頭暈或頭痛症狀。如果暑熱兼濕,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症狀,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於治療中暑,屬於暫短的急性疾病,病程僅數十分鍾或數小時,故在發病時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總之,藿香正氣水主要擅長治療夏季風寒濕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治療范圍較廣泛,既可治療夏秋的各種感冒及胃腸炎等,亦可用於中暑而引起的胃腸不適。而十滴水僅用於中暑症,即暑熱引起的頭暈昏迷、胃腸不適等。一葯主治風寒濕之邪所致疾病,一葯主治暑熱濕之邪所致疾病,兩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應對症選用。
不過最主要的是:心靜自然涼..嘿嘿!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Ⅵ 怎樣去除濕熱,濕熱要怎麼調
吃薏米赤小豆粥,或者喝稀健薏米紅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