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曹操長壽,司馬懿還敢造反嗎
當所有人以為實力最強大的曹魏或將統一天下時,司馬懿帶領的司馬家竟然奪取了曹魏的政權,不僅滅掉了蜀漢,最後竟然統一天下建立西晉,結局讓人哭笑不得。司馬懿作為司馬家的實際操盤手,在歷史上已經洗不掉野心家的名號。其實假如曹操還在世的話,司馬懿並不會造反。
司馬懿的背景和上位史
司馬懿出身於河東名門望族,祖上在西漢時期曾經做過多任高官,在東漢兩百年歷史里也出過很多太守,可謂是門庭顯赫。因為是世家子弟的關系,司馬懿接受的也是那個時代的頂級教育,再加上他很有天賦,年紀輕輕就盛名在外。當時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朝廷的高官,也是曹操的同僚,曹操多次讓司馬防送司馬懿到朝中做官,司馬防一直以司馬懿性格不適合當官為由,把他雪藏在家裡。
曹操知道這不過是司馬防的借口,因為他們是漢室忠臣,一直和自己這個"權臣"合不來,在官渡之戰前夕只能用強硬手段逼迫司馬懿出仕。司馬懿也狠,為了抗命竟讓自殘,造成有心無力的局面,曹操知道後只能作罷。
曹操擊敗袁紹正式成為權傾天下的諸侯,此時的司馬家知道曹操如日中天,假如再抗拒曹操的話將有被滅族的風險。所以當曹操再次徵辟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突然"痊癒",非常利索的到丞相府上任。曹操為了戲弄司馬懿,最開始還把他安排到馬廄養馬洗馬,但司馬懿並沒有怨言,而是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後來曹操為選繼承人頭疼,因為曹丕、曹植兩人都很優秀,深思熟慮後把青年才俊楊修安排給曹植做幕僚,然後把司馬懿安排給曹丕做幕僚,想看他們兩人的比拼結果來決定立誰為繼承人。幾年的爭奪中曹植失誤連連,司馬懿交待曹丕隱忍不發,最終曹丕終於上位,等曹操離世後建立魏國。司馬懿從龍有功,從此平步青雲成為魏國朝堂的紅人。
司馬懿得手的原因
司馬懿得手的原因比較戲劇性,因為曹操離世前曾經交待過曹丕,像司馬懿這樣人很有能力,假如你能駕馭得了他那就用,駕馭不了一定要殺,不然可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曹丕雖然敬重曹操,但實際上對曹操也有怨念,畢竟曹操不論做什麼事都偏向曹植,一直打壓自己。而司馬懿一直都為自己盡心盡力做事,曹丕早已經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腹,自然不會對司馬懿有其他想法,甚至曹丕本人認為自己能夠駕馭得了司馬懿。
好景不長,曹丕上位幾年就離世了,臨終前任命四個輔政大臣輔佐年輕的魏明帝曹睿,司馬懿就是幾個輔政大臣之一。在魏明帝時代司馬懿再一次迎來的自己的高光時刻,蜀漢丞相諸葛亮帶著蜀軍多次犯境,雍涼地區的主帥竟然不能阻擋諸葛亮,魏明帝無奈只能派司馬懿到長安掌兵權。
司馬懿在和諸葛亮幾年的對決中利用諸葛亮清洗了很多忠於曹魏的大將,最終把雍涼地區的十幾萬大軍變成了自己的私軍。再加上諸葛亮竟然病死在五丈原,蜀軍因此結束北伐,開始採取戰略守勢。此時的司馬懿如日中天,聲望簡直可以披靡魏明帝曹睿。
原本曹睿還是有機會壓制司馬懿,甚至除掉司馬懿的。但沒想到曹睿和曹丕一樣,都撐不過40歲,臨終前又任命司馬懿和曹爽兩人做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帝曹芳。而曹爽是一個酒囊飯袋之徒,他沒有司馬懿的能力,司馬懿用一場政變就剪除了曹爽和他的黨羽,最終奪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操威望無以復加,並不會給司馬懿這個機會
從司馬懿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奪權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壓制他的人都死了,那個時代的他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假如曹操在世的話,司馬懿是不敢造反的。因為曹操這個人非常狠,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他的完美寫照。年輕時候為了活命,聽到磨刀聲就殺了親戚一家人,原因就是擔心親戚殺了自己。後來沒有軍糧就在徐州屠城,用徐州老百姓的存糧養活自己的軍隊。當老百姓的糧食不夠之後又讓人把死人的肉割下來當做軍糧,終於熬過了一次又一次險境。
正因為如此,曹操的威望無以復加,不論是中原士族還是河北士族,甚至是他的政敵、那群忠於漢室的老臣都沒讓人敢和他作對。試問司馬懿沒有自己的幕僚,也沒有兵權,甚至自己一家人都籠罩在曹操的陰影之下,他哪來的勇氣、實力在曹操手上造反呢。
小結
縱觀司馬懿一生,其實他最開始並沒想過要奪權,畢竟他屬於世家子弟,那個時代是他們世家的天下,他不論到不到朝廷裡面做官都能過得很好,家族也很興旺。後來進入曹營,不論是曹操時代還是曹丕時代,他一直兢兢業業,因為他要保全家族。
可曹丕的突然離世讓他成為了文臣的首領,到了曹睿時代又讓他完成了從文臣到權臣的轉變。彼時的他已經是一個權臣了,手上有軍隊有地盤還有威望,哪怕自己不想爭,手下人也會逼自己去爭,因為到了那個位置之後,他的很多抉擇更多是集團內部的利益所在,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而在那個時代,他的對手都已經不在了,曹魏政權又是孤兒寡母,順手摘了勝利的果實也是必然事件。
⑵ 曾國藩勵志故事
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 *** 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曾國藩孝敬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打翻神王菩薩
清道光二年1822,曾國藩12歲時,他家屋場對面有一條小河,河邊一個神王廟。每到涼爽天氣,國藩帶著弟弟到小河裡摸魚撈蝦。有時也與鄰居小夥伴到河邊打水仗,累了就進神王廟憩息。有一次,與夥伴搭神梯,國藩率先爬到神龕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薩撞翻在地,嚇得夥伴們一溜煙各自回家去了。曾鱗書得知後,當即對國藩一頓訓斥,並叫打掃廟宇,出資給神王菩薩重灌金身。同時,為了讓子城安靜求學,將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鑼坪定慧庵讀書,早出晚歸。國藩不服氣,每天早上路過神王廟時,將驅趕馬的棍子,用繩子系著放在神王爺肩上,並說:「搭幫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讀書,可今日你要給我看好馬,如果我的馬兒走了,一定饒-不了你。」以泄怒氣。其父被弄得沒辦法,又只好將其帶在身邊讀書。
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不願子孫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誰不望子成龍!這個成龍,無非是成官的代名詞。曾國藩年輕時功名心極盛,後來又為官幾十年,卻並不像眾多父母一樣希望兒孫都當官。他多次明確表示:「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爾曹惟當一競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難」,「雖大福大貴亦靠不住」,選擇作官並不是個好前程;二是官場險惡,福禍橫生,他自己就身懷疑慮,幾次欲辭官歸里,當然就不希望子孫再走官宦之路。
曾國藩說的官場四忌
曾國藩認為為官有四大忌,即「四敗」:昏惰任下者敗,傲狠妄為者敗,貪鄙無忌者敗,反復多詐者敗。曾國藩把這「四敗」寫在案頭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個地方,曾國藩又說,自古以來凶德致敗者大約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他總結歷史的經驗說:「我看歷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數都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而敗家喪身的。」不管是居官四敗也好,還是二敗也好,其實都有一個核心,這就是,為官者之所以身敗名裂,往往是由於不知道顧忌。
曾國藩曾經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國藩一生,也始終是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樣的心境中度過的。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國藩升了官,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表示不但不敢高興,反而感到戰戰兢兢。他說:
「這次陞官,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誠惶誠恐,自我反省,實在是無德足以承受。你們遠隔數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過失,時時寄信來指出我的不足,務必使累世積累下的陰德不要自我這里墮落。弟弟們也應當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為家裡有人當官,於是就敢欺負別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學問,於是就敢於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李鴻章和曾國藩
李鴻章是很有才氣的,才可塑,才堪大用,但李鴻章毛病也是蠻多的,他是優點傑出、缺點突出的那類人才。李鴻章的缺點是,有一股傲氣,還有一股不叫流氓氣,最少也算是流里流氣之氣。這氣李鴻章一直攜帶著的,比如他對下屬,不太尊重,每提升一人,先要將這人訓一頓,說的話很難聽,國罵不斷,罵完了,你一回去,嘿,他給你加官晉爵了。提你一把,踢你一腳,關懷人,卻以侮辱人的方式進行。
李鴻章曾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沒幾天,自以為技已精,學已成,師傅那點學問全學到了手,便要謝本師了,自己當老闆去。李鴻章離開湘軍,另組淮軍,卻是屢戰屢敗,一點建樹也無,反是把自己那點力量耗光了,無奈要回到師傅身邊來回爐,一個多月里,李鴻章屢屢求見,曾國藩屢屢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國藩拒絕次數,自然比李鴻章的求見次數要少一次,不然,歷史上也就沒有曾李師徒佳話,李鴻章也難成操盤手,掌握歷史走向了。曾國藩拒絕李鴻章,並不是耍領導脾氣,拉架子,而是在琢玉。玉不琢不成器,李鴻章的傲氣不打壓打壓,修理修理,那還能成大器?
李鴻章有流氣,為人懶散,這般作風,去當名士,很合適,越流氣越像名士,名士素來要靠流氣來撐起,但要來從政,卻是致命的。流氓去流氓 *** ,或許可行,只有流氓 *** 才容得下流氓啊!曾國藩卻不能容許流氣存在。曾國藩工作很認真,生活也很嚴肅,他有個八字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其中這個早,就是早起,早飯,每天都定時吃早飯。嚴格的作息時間,哪是懶散如李鴻章者受得了的?李鴻章愛懶睡,天天睡到太陽照 *** ,還捨不得起床。曾國藩開早飯了,李鴻章還只管呼呼大睡。曾國藩打發人去喊了幾次:李鴻章,曾師傅喊你快去吃早飯。李鴻章應了聲好,翻轉身,又睡回籠覺去了。曾國藩在那等,不動筷子,等啊等,等了很久,李鴻章姍姍來遲。這頓飯,曾國藩不吃了,他把筷子一拍桌上,慢騰騰說了一句:「少荃,此間唯一誠字。」臉也來,相也來,語雖輕,落意重。讓李鴻章知道:從政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名士聚餐,不是混混間耍流氓。
李鴻章從吃飯一事感受到了做人要嚴謹,更感受到了作風的威嚴。只是他這流氣不是一下子能改掉的。李鴻章後來權柄在握,依然殘存著流氣,列強環伺,李鴻章主持外交,曾經去問計於曾國藩。師傅先問徒弟:外交乃國之大事,你准備使甚手法?李鴻章答道:門生也沒有打什麼主意。我想,與洋人交涉,不管什麼,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此倭要咱中華一塊土,我先應著好好好;彼熊要咱中華開放一口港,我先應著要得要得,然後呢,我找個借口,翻過來。曾國藩聽了,臉若冰霜,對李鴻章說:少荃,此間唯一誠字。你把國家信譽透支了,那以後哪國還信任你?「依我看來,還是用一個誠字,誠能動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聖人言忠信可行於蠻貊,這斷不會有錯的。現在既沒有實在力量,盡你如何虛強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雖不能佔到便宜,也或不至過於吃虧。無論如何,我的信用身份,總是站得住的。腳踏實地,蹉跌亦不至過遠,想來比痞子腔總靠得住一點。」
曾國藩把李鴻章當可造之才,卻也是嚴格要求。並不因為李鴻章是其得意門生,是其心腹,而放任他,而包庇他。也因此,李鴻章終成大器。成大器了,悟出了師傅一片苦心,曾國藩逝世後,李鴻章寫過一副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曾國藩與李鴻章相交,一直以嚴師面目出現,李鴻章不反感,反感激:「在營中時,我老師總要等我輩大家同時吃飯;飯罷後,即圍坐談論,證經論史,娓娓不倦,都是於學問經濟有益實用的話。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