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60歲祝壽習俗

60歲祝壽習俗

發布時間:2020-12-17 20:55:24

⑴ 古時給老人祝壽有哪些習俗

過壽時,兒孫們要提前為壽星准備新衣,在賀壽前一天,要布置壽堂。布置壽堂一般包括掛壽圖,貼壽聯,擺放壽果、壽酒、壽魚等,供南極仙翁、麻姑等壽神。壽堂布置完畢後,一般全家人一起吃壽面,稱為「暖壽」。

在賀壽當日,壽星穿上新衣,坐於壽案。點燭燒香放鞭炮後,兒孫們穿戴整齊,給壽星磕頭、祝壽、送壽禮,企望壽星多福多壽。慶壽儀式的時辰各地不同,有些在上午,有些則在中午,壽禮和壽儀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都是祝願壽星長壽安康。

人們慶賀生辰,六十歲之前叫過生日,之後即稱過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稱為「大壽」,每五年稱為「小壽」,過壽人稱為「壽星」。

(1)60歲祝壽習俗擴展閱讀

舊時,通常從40歲開始行做壽禮。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舉行,也有少數人在五十就舉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壽禮,有的地方則在逢一之年舉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歲為喜壽,八十八歲為米壽,是比較重要的兩次壽禮。

關於具體的日期,或是在生日進行,或是在正月初剛滿這一年歲知舉行。

舉辦祝壽禮時壽堂的設置很有講究。在廳堂中,正面牆正中,掛壽星圖,或紅底金色的大「壽」字,兩旁掛壽聯。這壽聯很有講究,必須是重要的親友送的,而又是壽星主角所喜歡的。

其他壽聯、壽幛和壽序等,都掛在兩旁,年輩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掛在前,年晚輩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掛在後。

⑵ 老人大壽習俗

雖然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但總歸是大同小異。酒席,拜壽,唱戲基本都有的。

⑶ 中國是禮儀之邦,給老人祝壽是體現孝心,祝壽時有什麼禮儀講究

人降生在世界上這一天叫做「生日」,又稱「壽誕」、「壽辰」。「生日」是人生的開始,對每個人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生日這一天進行慶祝活動已然成為一種習俗,這就是所說的「過生日」、「做壽」了。不同的年齡身份「做壽」也不同。

男人生日五十九,六十九要上十的時候就過生日。女人生日六十,七十整十的時候過生日。各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做壽的時間也各有各的說法。一般來說,是男做虛,女做實。

⑷ 按傳統,多少歲該做壽,有什麼講究

按傳統,一般以來五十歲或源六十歲為分界線,生日改稱為“壽辰”或“壽誕”,慶祝儀式稱為“做壽”或“祝壽”。為老人做壽,一般的歲數的壽辰沒有什麼講究

⑸ 做壽都有哪些習俗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衣、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
生辰 商洛人對生辰甚為重視。嬰兒有看三天、過十天、過滿月、過百天、過周歲。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過生辰日,窮苦人,無甚講究,有錢人,大操大辦,設大宴,前去祝賀的叫吃生日,送厚禮。給娃過歲,外婆家給送疆繩、銀鐲、銀鎖、銀項圈。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
。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送燈花兒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⑹ 老人七十大壽的習俗!

作大壽前要
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
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
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
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
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
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
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
「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
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
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
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
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送燈花兒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
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
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
敬神錢等共焚之。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
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
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
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
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
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
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⑺ 祝壽習俗有哪些

壽文化

祝壽源自一種質朴的感恩思想。嬰兒出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一到自己生日時,就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對母親的感恩和紀念,後來發展成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賀,並演繹出祝壽文化來。

祝壽這一習慣在我國很早就存在了。傳說在堯的時代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壽,這是指對老人祝壽,祝他健康長壽,青春永駐。而普通人過生日,大約是南北朝時興起的,到唐朝,祝賀成人生日的習俗已很流行。史料記載,唐太宗生日時,宴會百官,臣下上表把皇帝生日這一天定為千秋節。民間不管給老人祝壽,或年輕人過生日,或給孩子過生日,都是在家庭或親屬、朋友間進行,屬民間風俗習慣,無可非議。

中國人的壽文化豐富多樣。遇到以下年齡更要隆重慶祝:

六十六,是壽俗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因為這個年齡,佔了兩個六字,照中國的風俗習慣,預示著六六大順。老人和晚輩對六十六歲慶壽活動都非常重視。「六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此俗在河南漢族中很是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歲過生日那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壽,壽禮必須是一塊豬肉。這塊肉表示著女兒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女兒長大了,趁父母六六大順之時,買肉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情。雖然是買的肉,也意味著是割自己身上的肉。為此,對賣肉者不能計較肉的多少,也不能討價還價,還必須是一刀割下來,有多少算多少,全都送給父母,以顯示閨女對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稱它為循頭年。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因此每當老人到了這個年齡,心情都特別緊張。當父母活到這個年齡的時候,做兒女的,要幫助老人渡過難關。趁父母生日時,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鯉魚善「竄」,這一「竄」,老人就算過了難關,以後就會平安無事了。豫南有些地區,要把壽魚放在鍋里整個燉,放鹽、蔥、姜等作料調味。燉魚時不要翻動,待魚湯煮成白色,魚肉化在湯里時,將魚湯盛出請老人喝了,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魚骨架放在村中的河裡順水漂走,他們覺得這樣老人的災禍就可去除了。在豫北一女兒要在父母循頭年的時節,選擇農歷立春的清晨,天色還未發亮時,以滿懷祝福的心情,將親手煮的兩個熟雞蛋拿到麥場上,骨碌幾圈後,回家讓父親或母親躲在門後吃掉。這樣,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時候,就會像雞蛋滾麥場一樣,平安度過循頭年。在北京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這樣的年歲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壽齡雅稱

中國人對老人的年齡有很多雅稱,均含有不一樣的含義。六十歲稱為「花甲」,又稱耳順之年。源自孔子《論語》中「六十而耳順」。六十六是比較珍視的一個壽誕。許多地方都有為老人做六十六壽的習俗。一般用六十六樣食物來預示老人健康長壽。七十歲被稱為「古稀之年」。古時七十又稱「杖國」,意思是這個年齡可以拄著拐杖來回行走。八九十歲稱為「耄耋之年」。給八九十歲的老人賀壽,常送帶有蝴蝶及貓和折枝花組成的圖案。貓是「耄"的同音,蝶是「耋"的同音,是「耄耋富貴"之意,喻祝老人長壽之意。九十歲又稱為「九齡」、「眉壽"等。由於人老眉長,眉長則壽長。一百歲稱為期頤之年,百歲為人生之極,故日期;此時生活需要人照顧,故日頤。

吃長壽面

過生日時,還要吃長壽面,據說是從西漢盛行的。漢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臣下閑聊,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漢武帝說:「《相書》上說,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歲。」

此時坐在旁邊的詼諧笑星東方朔就哈哈地笑了出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歲,人中一寸長,彭祖活了八百歲,他的人中便長八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漢武帝和眾臣聽後都大笑起來,看來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不過《相書》上明明寫著,皇上也相信,於是眾臣下就想了個變通的方法,臉者,面也,「臉長即面長」。給漢武帝祝壽時臣下就獻了碗不切斷的長面條,聽完解釋,漢武帝很高興地吃了。眾臣也仿照皇上過壽時吃長壽面。後來這個風俗傳到民間,很快流行開來。因為我國食品中面條歷史最為悠長,吃長壽面既簡便易行,又含延年益壽之意,即使困苦的平民執行起來也不會有多少困難。現今的長壽面有了講究,壽面要求三尺,每束需百根以上,盤成塔狀,用紅綠鏤紙拉花罩上面作為賀禮,敬獻壽星,壽面必須雙份。祝壽時擺於壽案之上,壽星吃壽面時要舉辦儀式,發表祝壽辭,在一片歡樂氣氛中挑起第一箸面吃掉。

獻「壽」字

祝壽還時興一個風雅的壽禮,向壽星敬獻大「壽」字,書寫者常常是大家,真草隸篆。壽字的多種寫法,異彩紛呈,積時久遠競形成「壽字文化」。壽字的寫法有一百多種,有的索興獻上寫法各異的「百壽圖」。最有名的是清代馬德昭書寫的高157厘米的大「壽」字,不僅運筆剛勁挺拔,氣勢雄偉,並且獨具匠心,用「九十九」和「廿一」五個數字形成了草體壽字;九十九加上二十一等於一百二十,叫「花甲重周」,祝賀壽星活到一百多歲,兩度花甲之年。「百壽圖",表示了人們長壽百歲、吉祥如意的願望,也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千百年來,「百壽圖』』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至今仍是人們慶賀壽誕的佳品。

獻壽圖

壽山福海圖:在祝壽圖中,多指繪以蝙蝠圍繞海中山崖飛翔,之所以繪以蝙蝠,是因「蝠"與「福」諧音,象徵有福;突出於海面的山崖是壽石,石頭上端長有靈芝,來比喻長壽如意。類似的吉祥圖還有「海屋添壽」圖、 「福如東海」圖、 「壽比南山」圖等。明朝時節,官員服飾及瓷器上多繪以「壽山福海」圖。從吉祥話到吉祥圖,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於長壽的渴望和祈求。

松龜鶴圖:在祝壽圖中,普遍用松、鶴、龜等來表現吉祥。廣為流傳的主要有松與鶴、鶴與龜的組合形式。如「松鶴延年圖」、「松齡鶴壽圖」、「龜鶴齊齡圖」等,以表延年益壽、品德高尚之意。在中國文化中,松是長壽之木,它耐寒耐旱,四季常青,霜、雪不凋,生命力極強。古人將松壽命長的特徵加以神秘化,使其成了長壽不老的標志。鶴在人們心中是吉祥之鳥,其地位僅次於傳說中的鳳凰。古人覺得鶴是長壽仙禽,鶴齡、鶴壽都是民間祝壽時常用的吉祥用語。龜因為其壽命之長和其靈性,也被人們所崇拜,有萬年靈龜之說。人們把百歲稱為「龜齡」,來表示長壽。

八仙慶壽圖:祝壽圖中多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圖。民間公認的八仙為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藍采和。民間有許多關於八仙的傳說。傳說八仙經常赴王母蟠桃宴會,一次八仙在壽宴上吃飽喝足後,歸途中遇海。呂洞賓提議八仙不得乘雲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於是八仙各用其獨門法器渡海而去,因此就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故民間將其作為祝壽題材,成為祝壽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送燈花兒

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祝壽詞

在祝壽時,一句常用的祝賀語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此典出自道書。相傳古時青州衡王五十大壽的壽宴上,來了一個乞丐,不等人請就大大方方地坐於上席。管家向他索要壽禮。他則脫下身上的衣服,蘸上酒,向南山上扔去,說禮在山上。眾人一看,果見南山上出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壽字,全場一片歡騰。從此就有了「壽比南山"的佳話。

常用的祝壽詞有:

通常是壽星的兒子們獻上:祝老壽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祝老壽星日月昌明,松鶴長春。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天倫永享。

老壽星女兒、女婿們獻上:祝老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祝老壽星萬事如意,晚年幸福。

祝老壽星生日快樂,後福無疆。

老壽星孫子、孫女們獻上:祝老壽星吉祥如意,富貴安康。

祝老壽星事事順心,幸福長伴。

祝老壽星笑口常開,身體安康。

⑻ 壽宴請客有什麼習俗禁忌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面。有不少地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面,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裡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

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8)60歲祝壽習俗擴展閱讀

西式會場主要以白色、金色為主色調。白色顯示純潔;金色代表雍容華貴。金色的圍布,白色的檯面,檯面上點綴透明玻璃花瓶的花插,花瓶以小的圓形狀為主,花以長壽花、龜背竹、南天竹為主。「壽」字蠟燭點燃點點星光,使會場氣氛典雅不失浪漫色調。鮮花作為搭配,烘托美好的氣氛。建議:可以搭配一些彩色的氣球,利用靜電粘帖在柱子或者房屋頂上,顯示放飛希望、放飛美好的寓意。也可以租泡泡機製造泡泡營造歡樂的氣氛。

儀式開始前,由主持人宣布壽星的兒孫給壽星點了一首鋼琴曲,曲目是《給母親的信》、或者貝多芬熱情洋溢的《F大調奏鳴曲》(op. 24)第五首《春天》。西式拜壽要求來賓著正裝出席,顯得莊重、重視。西式拜壽走的是感覺,侍者端著酒杯服務的感覺。至於儀式已經不是很重要了。

⑼ 祝壽禮儀是一種古老習俗,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做壽的資格

中國自古以來就極重孝道,給老人長輩祝壽時有特別的禮儀和注意事項,以下是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祝壽禮儀常識。

中國人給老人慶壽並無嚴格的儀式程序,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壽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請於神案之上,點燃香燭,鳴放鞭炮,壽誕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後,老壽星端坐壽堂椅上,晚輩們衣冠整齊,恭恭敬敬依次磕頭祝壽,並獻上賀壽禮品。祝壽磕頭為「壽頭」,「壽頭」是必定要磕的,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會磕頭,就變為三鞠躬。

祝壽完畢,壽宴開始,眾人給壽星敬酒,壽星把壽糕、壽蛋、壽果等吃食分給眾人,眾人踴躍嚼食,說是替老人「嚼災」。長壽面是壽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時,兒女們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撥向老人碗中一些,謂之給老人「添壽」。

⑽ 清朝時期給老人祝壽的習俗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說起過生日來,我們現代人都不陌生。二三十年前,物質生活水平比較匱乏,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大都是做幾個菜,吃長壽面,或許就是相當不錯的祝壽方式了。一年內難得吃幾次的豐盛菜餚、麵食,估計會給很多孩子留下難忘的童年記憶。對於家庭頂樑柱的中年人來說,可能就需要一段時間的算計和准備。家庭經濟條件稍差一些的,在操辦一次比較豐盛的祝壽筵席後,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家人一段時間內的節衣縮食了。



隨著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為已逝長輩做「冥壽」,家人拜懺,為逝者做水陸道場,時間則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圓滿之日為正日。若家產豐饒,則舉行最隆重的水陸道場,由49個和尚,拜懺七七四十九天。事畢,將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閱讀全文

與60歲祝壽習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橋鎮敬老院 瀏覽:890
蚌埠中醫養生調理哪裡最好 瀏覽:202
老年痴呆症對家人的影響 瀏覽:532
老人如何找投資人 瀏覽:272
山西陽泉查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42
養生樁有什麼反應 瀏覽:330
北方夏天哪個城市適合夏天養老 瀏覽:454
如何跟父母溝通買摩托 瀏覽:718
重陽節贈女友的詩句 瀏覽:24
去支教有退休金么 瀏覽:116
老年公寓孽待老人 瀏覽:655
棗庄市有多少長壽老人 瀏覽:110
上海哪些三甲醫院有高端體檢 瀏覽:596
父母去世哪些人公正 瀏覽:1000
鎮江哪裡有賣養生茶的 瀏覽:284
五里庄老年公寓 瀏覽:108
菊花手工製作重陽節手工 瀏覽:297
善良孝順的小故事 瀏覽:365
養老險繳夠多少年可以領養老金呀 瀏覽:410
體檢車什麼時候出現的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