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范蠡很長壽

范蠡很長壽

發布時間:2023-02-07 22:54:08

Ⅰ 道家思想登峰造極的強者-范蠡

心有猛虎 細嗅薔薇

一)早年生活

范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 幼時家境貧寒。

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 十幾歲就學富五車。

更難得的還不是他學識淵博,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范蠡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常常語出驚人,讓人目瞪口呆,常與大眾的觀點不同,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認為他特立獨行,異於常人。

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范蠡在進行深入思考,只是常人無法理解而言。

范蠡和文種都屬於小有名氣的人。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相約要建立功業,成就一番事業。

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

只有有背景的才可以入仕途,草根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階級固化嚴重。

范蠡和文種不甘心年華和志氣被慢慢消磨,25歲的范蠡和文種於是投奔越國為官。

時代背景:為什麼投奔越國?

春秋中葉時期晉楚兩國都是霸主級別的,晉楚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

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和越之間戰爭不斷。

二 )興越滅吳

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越國有那麼多的才智之士,范蠡和文種年紀輕,名聲不高,也沒有顯赫背景。所以只是做一些瑣事的小事情。

遠大的志向需要漫長的等待和忍耐。等待機會,於忍耐中磨礪意志。

在越國的這18年裡面,范蠡和文種憑借過人的才華和能力慢慢嶄露頭角,終於獲得了幫助勾踐出謀劃策的機會,但還是沒有被重用。

小馬哥說:「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

范蠡說:「我等了18年,就是要等一個說話的機會」。

在范蠡43歲這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打算報殺父之仇,勾踐打算先下手為強。

范蠡勸諫,越王勾踐一意孤行,最後兵敗會稽山。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

挫折使弱者越弱,強者越強

當時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戰敗的痛苦中,但是范蠡不同,他深知強弱可以相互轉化,自己真正的機會來了。

於是范蠡對勾踐說,身處逆境的時候,世界上無人能夠助你援你。

這種情況下,要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舍人所不能舍、苦人所不能苦。

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可以幫你。於是勾踐開始重用和信任范蠡,任命范蠡為上大夫。

從這一刻起,勾踐復仇的怒焰產生的意志加上范蠡等人的才能,大家團結一致,齊心協力。

范蠡成為上大夫以後,建議勾踐對外假裝臣服吳王,對內悄悄發展壯大。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

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系,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

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

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

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

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7年後,打算起兵伐吳,范蠡勸阻,這一年范蠡50歲了。

兩年後,吳再次伐齊,攻佔了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越王君臣不停的賄賂討好吳人,進一步麻痹了吳人。

但是伍子胥覺得越國偽裝臣服,暗中練兵。夫差不聽,矛盾激化後,伍子胥被殺。這一年范蠡52歲了。

又兩年後,吳王在黃池會見諸侯,吳國的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下老弱和太子守城。

勾踐又去問范蠡,范蠡說時機可以了。於是發兵伐吳,吳國留下的老幼無力抵抗,敗北,吳國太子然後被殺了。

吳王知道國內巨變後,為了避免多線作戰,沒辦法,於是讓人帶著厚禮請求和解,越國計算了一下現在還滅不了吳,於是暫且和平相處。這一年范蠡54歲了。

三年後,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這一年范蠡57歲了。

一年後,三月份,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這一年范蠡58歲了。

三年後,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這一年范蠡61歲了。

兩年後,年底,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這一年范蠡63歲了。

終於范蠡用了38年助越滅吳,實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面18年的努力只是為了能有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的機會,後面20年全部在實施自己的志向,對外麻痹吳國,對內猥瑣發育,積攢力量,最後先蠶食後吞並了吳國。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范蠡沒有被巨大的成功沖昏理智,而是冷靜的分析了當前局勢:現在越國的威脅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強大有威脅的離得遠,離得近的都是弱小的國家,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自古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

加之多年的相處和觀察,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於是產生功成身退的念頭。

將離去之前,范蠡對好友文種說越王將來會誅戮你的,應該早做打算。文種不以為然。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

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執意要離開。

勾踐執意挽留又以范蠡家人相威脅,然而范蠡最終還是辭掉了高官厚祿,將家產全部充公,離開了越國。

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盡家財。幾天後,范蠡攜妻兒離去,前往齊國。

范蠡為什麼要散盡家財呢?

首先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既然打算辭官離去,那麼知道他要離開了,覬覦這些家財的人必然會起壞心思,從而引發危險,范蠡連高官都舍了,更何況家財。

范蠡離去時給好友文種寫信告訴他一些「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適時進退的道理。

以及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啄,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

今若不走,以後反為所害。但終究口說無憑,文種還是不信。(最後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因為同僚的嫉妒污衊以及越王勾踐的猜忌而死)。

其實讓60歲左右的文種放棄所有從頭開始,相信絕大多數人面對這種抉擇都會和文種一樣,不肯輕易撒手已有的富貴吧。

想想也是,38年努力奮斗,付出多少心血,換來的成果,只要心裏面有那麼一絲幻想,都不會撒手的,通常會自我安慰。

例如越王勾踐惦記我的勞苦功高,我應該能善終,就算不因為功勞,看在38年裡面13870天,天天一起吃飯,一起出謀劃策,一起流汗,一起相互鼓勵,總有感情吧。

總有那麼一絲絲僥幸讓自己讓自己覺得可以抵抗「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的命運。

其實想想看也是縱觀幾千年有幾人能得善終。大概最出名的就是范蠡和張良了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

劉邦和勾踐在封賞群臣時,范蠡和張良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放棄。

一個拒絕了繼續輔佐越王勾踐的機會,一個拒絕了齊地的封賞,只要了一塊很小的地方,就是張良當年和劉邦相識的地方。

他們都選擇了放棄利益,遠離紛爭,常人眼中的萬戶侯,在他們眼中是將軍冢。

三)經商致富

63歲的范蠡抵達齊國後,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

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

范蠡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

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銷售上,范蠡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在專賣商品的過程中,讓別人多賺,自己則日積月累,細水長流,並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夥伴。

經過全家人辛勤勞作,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

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幹,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

而范蠡卻喟然感嘆道:「治家理財,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詳的徵兆啊」。

他歸還了齊王的相印,邀來朋友鄉人,把數十萬的家財盡數分給他們,只留下些便於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後經商的資本。

散盡家財後,他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主動從事業的巔峰急流勇退。

這是范蠡第二次散盡家財,有了財富的范蠡沒有相應的武力保護,本來可以低調發展,但是齊王的宰相之高位把他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當時法律沒有現在健全,強盜很多。所以當時范蠡的處境不啻於稚子懷千金於鬧市之上。

再加上齊王把宰相之高位給范蠡,定然會給范蠡招來窺視宰相之位的官員的嫉恨。

而且范蠡在齊國沒有建功立業,別人也不會服氣。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如果貪婪的官員做一下小動作,比如讓人假扮盜匪搶劫范蠡,或者慫恿別人去偷,一旦和范蠡的人發生沖突,那麼范蠡和族人就要有人員傷亡了。

於是范蠡邀請來朋友鄉人以及周圍的貧苦百姓,當著大家的面散盡家財,只留一些容易攜帶,而且從外面看起來不容易被發覺的珠玉作為以後的發家資本。

散盡家財後他擔心再出變故,於是連夜走小道離開了齊國。

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遷至定陶,定陶是天下的經商之地,富豪多,安全,所以范蠡打算在這紮根。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道德經》

范蠡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

沒出幾年,范蠡通過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

但凡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普遍特點是都比較長壽,上古的聖賢大多能夠活到一百歲。而現在的人所追求的長命百歲,他們輕松的做到了。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黃帝內經 -素問》

縱觀范蠡的一生,道家思想有很重的佔比。

范蠡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諧統一的天道和人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

總結:

在 屌絲之苦和強者之路 裡面提到了,強者之路的三部曲:大志向,大才能,大機會。

所有強者的共同特點:自強不息和理智。

自強不息提供動力,不至於讓人在挫折和平凡的歲月中消沉,而理智讓人把握方向,不至於努力前功盡棄。而強者和弱者的區別也在於這兩點。

人按照強弱可以分成四類人:(強和弱代表目前的資源和能量)

第一類:有強者之心的強者。這類人會恆強,大部分的創一代是這類人。

第二類:有弱者之心的強者。這類人的命運飄忽不定,完全看運氣,大部分是二代,三代。

第三類:有強者之心的弱者。這類人是潛力股,以後會發展起來,但是需要時間,和機會。

第四類:有弱者之心的弱者。這類人會恆弱,大部分是底層的屌絲。基本上永墜輪回了。

當一個強者想要利用得之不易的機會抵達成功的時候,這個時候,來競爭的都是強者,但是強者也分三等。

在競爭的海選階段,開始淘汰人級強者,在半決賽時開始淘汰地級強者,在決賽的時候開始淘汰天級強者,最終決賽的勝負歸誰呢?

都是天級強者,就看同時代參加決賽的強者的差距,如果差距非常小,大家都奈何不了彼此,如果有一定差距,那麼更強的那個獲勝,所以這個時候有運氣這種縹緲的東西摻雜裡面。

同時代的一個強者始終奈何不了另外一個,就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道德經》

所以我只講強弱學,不講成功學,而且強弱是會互相轉化,無恆強也無恆弱。

成功則是比較縹緲的,摻雜的因素太多,亂花漸欲迷人眼。

為什麼我喜歡寫關於草根的呢,因為草根都是從無到有,而權貴都是從有到大有或小有。

沒有體會一無所有的人不會知道無代表什麼,他們只會覺得現在擁有的理所應當,本來如此。

當階級固化後,強者之路的第三階段-機會就被堵住了,這個時候機會會變得非常少,底層的人沒有晉升通道就會絕望。

而通常人為了抵抗這種絕望,會自我安慰各種什麼佛系什麼平淡是真之類的的就產生了。

這個時候任憑你本事通天也無能為力,先天條件不足非人力和意志可以改變。

如果說強者三部曲是志向,才能,機會,那麼成功四部曲就是志向,才能,機會,運氣。

當你最終的對手比你弱的多的時候,成功唾手可得,例如劉邦項羽,劉邦7年定天下。

而當你最終的對手和你差不多的時候,大家常常打成平局,例如曹操,劉備,孫權,一輩子都統一不了。

Ⅱ 范蠡是當時最有錢的人,可他只是勾踐的手下,他的錢都是怎麼來的

范蠡是春秋末期最有名的人,他特別會賺錢,人們還送給他一個稱號「陶朱公」,他是當時最有錢的富翁。關於他能賺錢的秘訣是因為他會投資。在當時他就有用錢來養錢的想法。就跟種樹一樣,把自己的資本當做種子,經過合理的運作,拿這些錢來獲得更多的錢。而且范蠡經常找很多商人或者商家討要賺錢的方法。

范蠡能夠看清天下局勢,他知道哪個地方能讓自己獲利最多。後來他到了山東的定陶就定居下來了,這個地方是許多諸侯國都要經過的地方,所以他經常做一些倒賣稀罕物件的事情。他的商業之道無非就是囤貨居奇。就是壟斷市場,讓很多人都從他那裡買。而且還在各國幫助政府運輸物品等都能賺到錢。

Ⅲ 范蠡散盡家財後,他的老婆和孩子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名人,他不僅在當時做到一品大官,而且還是當時的巨富。更重要是它還很長壽,活到了88歲,他的每一個階段都處於人生的巔峰之上。每到一地,他都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變得富裕起來,同時他又很不吝嗇自己的經驗,將自己的經驗與當時的普通的人民百姓來分享,自己帶領當時的許多人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三次成功,三次都會散盡家財,每次散盡家財之後,都會重新開始。

其實,范蠡每一次在散盡家財的時候,他都會留下一部分錢財來給自己的妻子跟孩子所用,並不是每次都將自己的錢財散得一干二凈。如果他散的一干二凈的話,他後期如何來積攢自己的財富呢。

Ⅳ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學生嗎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越國大夫范蠡是師生關系。
首先,從年代上講,世所公認,老子長於孔子約二十歲,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老子約生於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了吳國,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這年,老子九十八歲。范蠡約三十歲從越王,二十三年報越,因此這年范蠡約五十三歲,老子長范蠡約四十五歲。所以,他們都是春秋末年同時代的人。老子長壽,古者上壽一百二十歲,老子應有這個壽數,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據我看老子至少應是上壽之人。范蠡從越國「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後卒於陶,去世年紀約七十四歲,可以說,老子在范蠡去世後,還健在。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史記·越世家》、《史記·貨殖列傳》、《國語·越語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對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較,特別是近年出土的《黃帝四經》中的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語、行為,無不繼承、運用和發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剛出道,即諫越王說:「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記·越世家》)等等。特別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聖人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論述,可以說,范蠡是老子的這一思想的最好的實踐者。從思想線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繼承和實踐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傳播是需要時間差的。而對於同時代,年歲僅差老子四十多歲的范蠡來講,除了他曾親自師從過老子以外,是很難解釋的。

第三,古籍有明確的記載,「文子,老子弟子」,在漢及漢以前的文獻中都是明確確認的。如王充的《論衡·自然》篇:「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遣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師恰恰又是文子。《史記集解》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於越,范蠡師事之。」這是個連環師生關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們仔細地研究這段歷史,可以知道,他們不是一線單傳。在那個時代,當然也不可能一線單傳。文子和范蠡同時師從老子是極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亂時,正當56歲,退休返鄉,這時范蠡十一二歲,文子與孔子年歲相當,為36歲左右。因此,從年歲上講,這三人在老子退休後於老子故里相會,成了師生。范蠡是文子的學生,但同時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是極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歲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時師從孔子的有顏回、曾參父子。那麼,文子與范蠡師生同時師從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渦陽。這是使我想到老子與范蠡是師生關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稱陶朱公,在陶地經營,最終卒於陶,當葬於陶,這應無疑義。但是,史載陶朱公冢有三四處之多,最有爭議的是今之山東省定陶和山東肥城陶山。史家稱定陶的多,今人稱陶山的多。但據我考證,安徽省渦陽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馬遷所說的的陶,「據天下之中」,應該是個水、陸皆能四通諸侯各國的地方。對於今安徽渦陽來說,歷史上的東、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區,南方正是剛剛壯大起來的吳、楚、越地。它固有的陸路交通和美麗而寬闊的渦水,都符「據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渦水西北通黃河,東南通淮河達長江。這渦水直到三國時代,還是曹操操練水軍的地方。陶若在山東陶山,實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說是「齊國腹中」了。陶朱公離開齊國到陶,他搞的是「國際貿易」,那當然陶必不在齊國,而陶山實在是齊國的腹地了。
憑什麼說安徽渦陽的范蠡墓所在地是當時的陶呢?

當地人世代相傳,說范蠡墳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為人工壘起,佔地很廣,土丘甚高。今天,當地地名為范蠡村,渦河的一條支流叫西河,沿墓而過,集鎮叫西陽集,古時叫西陶。指西施與陶朱公合葬於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種種記載,《中國名勝詞典》上也確認是范蠡冢。但使我確認不疑的卻是兩本書:《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中晚期,秦國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時期的相國,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國封穰侯後,又益封於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關就封邑,並在陶去世。這個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陶朱公的陶與秦穰侯的陶用同一個「陶」字為地名,當是指同一個地方。且魏冉離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遠。司馬遷《史記》中寫「定陶」時從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認「定陶」為「陶」是不確的。《戰國策》中多處提到一個地名叫「陰」,這個戰國時的「陰」就是後來的「定陶」,這個「陰」在齊、魏、趙間動盪不定,戰國末年也不曾被秦國佔有過。所以定陶在戰國時稱「陰」不稱「陶」。

《戰國縱橫家書》(1973年出土)中有《見田兵於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說,秦國在東侵的過程中越不過梁國的防線,而陰(定陶)卻在防線的後面。這一章說的是秦統一中國前的梁國的防線,當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說,終魏冉之一生,並未封到山東定陶去過,《史記》說他將平時的聚斂送到「陶」去,去相位後,出關就封邑,並死於陶。如果是定陶,必無可能,秦國的勢力當時還不能到達定陶,更不用說齊之腹地陶山了。

那麼,又怎麼可以確認「陶」是安徽省渦陽的西陽集鎮呢?

《戰國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對穣侯說的話。客卿造對穣侯魏冉說,秦國封你「陶」地,你必須攻打齊國,「陶」可以存在;而攻齊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國曾經下齊七十餘城,你可以利用燕國攻齊,可派人去對燕國相國說,攻齊國,你若能滅亡齊國,就可以「封君於河南,達途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這段話點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國於河南,南與陶為鄰。這河南之南,必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與陶為鄰」,這地方正當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歷史地理范圍。所以這個「陶」,我認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渦陽縣西陽集。因此也認定今渦陽縣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絕書》在交待范蠡的結局時說他「老身西陶」,也是一個佐證。

在我的《老子與范蠡》一書中,對「陶」有詳細的考證。
現簡介於此。

我們認定了老子故里在渦陽,范蠡與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渦陽,那麼,同時代的老子與范蠡在同一地相處不是順理成章的么?老子與范蠡的師生關系不是很明確的么?從時間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後,文子與范蠡在老子故里從師約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學成之後才去越國任相國;二十多年滅吳以後范蠡先到齊國,二三年後即赴陶與老子再次相會。這我考定約於公元前471年正當老子百歲之時。我相信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處。

老子故里在渦陽,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於渦水後,老子才西出關重遊周都的。時當公元前453年,老子119歲,范蠡74歲,西施49歲。(詳見《老子范蠡年表》)

Ⅳ 商聖范蠡:經商18計,道盡了怎樣的人性弱點

范蠡的一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范蠡出生於公元前517年,約於公元前420年無疾而終,也就是說,范蠡活了將近一百歲。即使是現如今,范蠡的年齡也是長壽的。范蠡的經商十八計人們應該謹記,這完全可以說是范蠡留給後人的財寶。

范蠡被評價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現如今的經商之人,都會供奉財神,但是極少數的人才知道財神到底是誰。

Ⅵ 『』文財神『』范蠡,神在哪裡

我們大家都知道範蠡其人。他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家;被後人尊稱為「文財神」和「商聖」。

范蠡是春秋戰國末期越國之相。力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戰勝吳王夫差,奪得越國天下。

勝利後,他急流勇退,駕扁舟,泛東海,到達齊國。

他從農耕起步,後水產養殖,再後來經營貿易,每每致富。

《史記》有載:范蠡曾三次聚財,又三次將萬貫家財散於鄉鄰。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聚三散」的故事。

他造福百姓。不但直接施贈其財,受益毗鄰;還開展漁牧和商貿,輻射域廣,因他影響致富者不計其數。人們因此稱他為「財神」。

他還寫有《養魚經》、《商經》,塑造誠信公平的商業文明。從商者無不奉他為「商聖」。

然而,我以為,陶朱公范蠡之所以被後世尊奉為財神、商聖,還因為他具有以下超然之處:

一、德品高,授術於人 。

范蠡退隱至齊國後,開始了他的致富之路。

他落腳在一塊臨海之地,從此勠力躬耕,幾年後便積萬貫家財。他致富不忘鄉鄰,把自己總結的務農之理及時傳授給鄰里。

他二次為相在齊國。不久後,又還回相印,散財遠行至定陶。在那裡開創了養殖業;幾年後,再聚萬貫家財。他將積累的養殖之術,以《養魚經》傳授給魚人;送給鄉人魚苗,資助他們建造池塘;

三次創業,經商做貿易。他很快聚積萬貫家財。他將經商之道書成《商經》廣授與人。

在經商過程中,他以多分利益、注重誠信,公平交易樹立儒商之譽德。

他三次聚財,又三次散財資助相鄰、父老,僅此三舉,亦足見其德品。

二、財品高,瀟灑為人。

所謂財品:即指一個人經商致富的才能,又指一個人對待財富的態度。

陶朱公范蠡為商界鼻祖。即便現在,到陶朱公島的商客依然絡繹不絕。無數商人、巨賈紛至沓來,參拜、學習、效仿。

但是,我以為,大多數商人、巨賈只能學習領略之一二,其精髓少有人識得。

「不為財富所累」是陶朱公財神范蠡的精髓所在。

現在,許多生意人,把掙錢作為其人生的唯一目標、唯一樂趣。整日為財富傷腦筋,掙不到錢煩惱,掙到錢也煩惱。為追逐財富,嘔心瀝血,病倒於床榻上,甚至英年早逝。

「把賺錢和幹事業區分開來」是陶朱公之大智慧。

他誠信為根,樹立商譽,引領公平交易,撰書《商經》,開儒商之風范。他這是在幹事業,而非只為賺錢。

有一個例子,能夠解釋財品是什麼:

華為的任正非,不為追求快利做企業。他的企業品牌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是因為他肯於埋頭苦幹,十年磨一劍,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情------研發晶元核心技術,為「中國創造」貢獻智慧。

這就是做事業和唯利而逐的區別。

陶朱公一生,不為金錢所困所累,一生雖風風雨雨:從高到低,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起起伏伏;仍能瀟瀟灑灑活到年近九十。若無人生之大智慧,豈能長壽如此。

三、眼界高,能上能下。

要說眼界,當屬他兩次歸還相印之時。當他為越王勝國居功之後,審時度勢,毅然決然辭官歸隱;當他被齊國國王拜為相國後,再一次,順勢而為,辭相而去。

他經商的眼界獨一無二。既能識別商機、時機,又能識別商人良莠,還能分辨地利人和。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既能在高堂之上為相,又能屈尊躬耕於田野,挽起褲腳養魚,拿起秤桿論公平。為官、為農、為商、為畜牧業。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現如今,這樣大起大落,能伸能屈,能文能武,利商利民的企業家還多得不夠。

四、為人高,貴而不顯 。

縱觀范蠡的一生,一世低調主藏。每當他出人頭地,顯赫之時,都能夠做到避露鋒芒,急流勇退;或辭官、或散財、或移居。

他一生低調處事,對人相待以禮。既不因才高八斗,自恃於人;也不因功高及主,蔑視於人。與農人為伍,與魚人共漁,與商人共利。從不以一己之利為利,以一己之私為私。

謙和、利他、善良、低調、務實,構成了范蠡貴而不驕的人格特徵。 

           

閱讀全文

與范蠡很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對80歲老人補貼 瀏覽:851
李隆基最長壽多少歲 瀏覽:888
安徽省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 瀏覽:633
在兩個分段交社保影響退休金 瀏覽:922
多少父母為了兒子操碎心 瀏覽:215
人若活到80歲 瀏覽:850
養老金繳費計算方法 瀏覽:267
2017年怎麼調退休金 瀏覽:15
60歲被稱為 瀏覽:489
體檢過不了想要個駕駛證怎麼辦 瀏覽:672
眉山駕照體檢醫院有哪些 瀏覽:742
給老人家過節買什麼 瀏覽:455
以後還能領到養老金 瀏覽:821
祝老人家身體健康起來 瀏覽:736
給老人如何理發教程 瀏覽:564
北京2017年退休工資調整方案 瀏覽:640
2o16企業退休金上調嗎 瀏覽:396
適宜敬老院的老人有哪些活動 瀏覽:128
70歲老人20歲兒子 瀏覽:94
為什麼手勁兒大的人長壽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