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人說50歲不建房,60歲不種樹,70歲不添衣是什麼意思
古人說50歲不建房,指的是過去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人活到50歲,已經代表年齡夠大了,如果這個時候蓋房的話,自己體力跟不上不說,而且房子就算蓋好以後自己也住不了多長時間,還是把這些事交給兒女去考慮吧,60歲不種樹,大概值得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這種觀念吧70歲不穿衣服指的是70歲,就是古稀的年齡了,這個時候,人們都是勤儉持家的,縫補補,能穿就行,古話不是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再說過去的生活條件也不允許一般的人這樣浪費
❷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是啥意思有何道理
上下五千年,有不少農村諺語一直廣為流傳,這是數代先人所總結的經驗之談。其中有句也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也就是讓我們多聽老人的建言。
但也不是所有的諺語,都在當今這社會適用,就比如“50不蓋房,60不種樹”,這句話放在現今就不一定有道理,原因下面和大家講下:
綜上所述,農村老諺語,都是以當時的環境做出的總結,並不是每句話放在現今都有道理的。在現今的農村70歲,還下地做農活的人還是很多的。
而農村老人並沒有什麼收入的來源,如果還是按這句話的意思去遵守,未免有些消極悲觀了。像是我曾經聽有人說:他爸也是農村的50多歲就退休回家,不想再外出做活了,要求他兒女每個月每個人固定要給他多少家用錢。雖然說兒子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但50歲就要求兒女給他們養老,未免太過於懶了吧?
❸ 俗語「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
“50不建房”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到了50歲,就不要再蓋房子了。咱們國人的特性就是人一輩子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感覺這樣才比較有歸屬感。但是人到了50歲,已經算是高壽了。如果還沒有房子的話,就不要再去折騰了。
因為建房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以前在農村,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而且建房子還要花費不少的錢,已經到了50歲,對於物質生活就要慢慢看淡了。建房子這種事情,可以的話就留給孩子們繼續奮斗努力了。
這句俗語是老一輩的人總結出來的一些生活經驗,放在我們當下,可能不見得還能夠繼續使用。現在農村也已經沒有辦法建房子了,大家更多的都是買房子。如果經濟寬裕的話,到了幾歲都能買房子。老人家也可以買新衣服,尤其是子女孝順,看到老人家穿得漂亮,子女心理也特別的高興。
❹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什麼意思
我們總說每個年齡段都有其該做的事情,就如十幾歲的孩子,就應該去學堂讀書,增長見識。所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是告訴我們每個年齡段的身體狀況。
在古代科技以及醫療條件都有限,況且古代又是以農業為主,所以當時的人們的壽命都不是很長,能有60歲就已經是高壽了!而這些年齡段的人不應該做什麼呢?老祖宗也以俗語的形式進行表達,即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又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有三件大事,蓋房、娶妻、生子,農村的孩子結婚相對較早,甚至二十幾歲都有孩子了,自然也已經蓋好了房子!不過人到五十,精力和體力都很難跟得上了,只能讓下一代去蓋 新房 了,並且五十歲的人身體機能也在衰退,已經經不起折騰了!因此在當時,以實際情形得出了五十不建房的這一說法!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樹苗長成大樹尚且需要需要十年的時間,況且已經年邁六十的老人很難活到百歲,而種樹是個體力活,六十歲的老人腿腳都已經不方便,體力也不支了。種樹需要挖坑、澆水,如此體力勞動稍不注意就會動到筋骨,因此到了六十歲就不要干這種體力活了!
人一老,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衰退,眼睛也花了,自然做不成針線活了!況且老年人已經習慣了節儉,他們認為,只要衣服乾乾凈凈的就好,沒必要去花錢做新衣。出於對孩子的考慮,老人也不想給孩子增添太多的負擔,況且已經七十歲了,不知道還有多長時間的壽命,能節儉一些就盡量節儉一些吧!
這句俗語對古代農耕社會中很是受用,畢竟當時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都有限,人們的壽命也不是很長!不過在快速發展的是今日,人的壽命也不斷增加,甚至七十歲的老人還在一線奮斗著,所以這句俗語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文化傳承就是如此,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這句俗語我們更能看出老人的無奈,也同樣警醒我們這些做兒女的,不要整日忙於工作,應該多拿出一點時間,給生養我們的父母,陪他們說說話,帶著他們轉轉,或許這就是她們所想要的幸福生活!
❺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農村有句老話「50歲不建房、60歲不栽樹、70歲不做衣」是什麼意思?其真的有道理嗎?
記得有一年春天村裡為響應國家的政策搞新農村房屋建設改革,當時只要家裡住的是那種老式的磚瓦房都可以去村部申請2萬—3萬元的政府補貼進行翻修。那個時候我爺爺非常符合條件,所以我爸和大伯稍微商量了一下,准備給爺爺把家裡的老房子翻修翻修。
我爺爺平日里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人,那次奶奶說給家裡換一個凈水器他弄是沒同意,爺爺說吃了大半輩子的山水,也沒有見得哪天吃出了問題。
面對翻修房屋這樣重大的決定,我爺爺肯定是不同意的。爺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都已經是半個身子進黃土的人了,還翻修這樣的房子干什麼呢!你男老太太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七十歲不做衣」。還有你們以後逢節過年回來的時候不要再給我們添衣服了,家裡衣櫃里的衣服都是還是新的,大部分都還沒有穿呢!
「五十歲不建房」。 說的是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由於生命經歷的太多,所以逐漸的看淡了生活中的所謂的物質條件。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兒孫有福,人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家。
「六十歲不栽樹」。 小時候由於家裡的山地一直荒廢著,父親便去集市上買了一大堆松樹苗回來種,都已經這么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好像只買過一次樹。所以說六十歲栽樹是一種極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你根本就等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到頭來只不過是白白的忙活了一場。
「七十歲不做衣」。 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講究百行孝為先,所以每逢過年回家的時候都要給家裡的長輩買上一大堆禮物。但是對於七十多歲的人來說給他們買衣服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很多時候晚輩給長輩們買的衣服都只是放在衣櫃里一動不動。爺爺說老衣服穿起來非常的舒服合身,不像新衣服穿起來總是感覺有點別扭。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 社會 ,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 歷史 中總結出了許多有用的智慧經典。有些以民間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比如說:「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那麼這句話該怎樣理解呢?拿到今天是不是還有現實意義呢?
1、50不建房,為哪般?
其實,古代人的壽命遠比現在的人短。人活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活過60歲,那麼你50歲花光家底建房子為哪般呢?房子的用處在於居住,如果你花光家底建起的房子自己還沒有住幾年就空置了那不是浪費嗎?有人說,可以傳給後代呀。其實,古代的房子質量遠沒有今天的房子堅固,沒幾年就得翻建,如果碰上兵荒馬亂只能拋棄逃亡。所以,50以後不再建房子是智慧的選擇。
2、60不栽樹,又是為啥?
其實,所謂前人栽樹後人摘果,也就是說栽樹是為了吃果子或者是使用木材。而,木材要長成談何容易,往往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60以後再去栽樹的話往往樹上長了果子你已經吃不到了。甚至,樹長成木材你也用不上了。最好的選擇就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在有限的條件下享受有限的幸福。
3、70不做衣,是不是太消極了?
其實,人老了穿衣打扮當然應該,但如果已經很老了購置一些衣物自己也穿不了幾天,最後全是浪費。比如說,有些人已經病入膏肓,但還是大手大腳去購買一些自己根本穿不到的衣服,最後不是丟棄就是燒掉著實是可惜的。很多人最後幾年都是在醫院度過,即便是買的衣服再好也是只能穿著病號服離開。所以,想開了也就無所謂了。給子孫留點比浪費了強。
4、不吃不喝不穿,是不是太保守了?
其實,古人的這些總結充滿了智慧。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在一些地區,老人們往往為孫子孫女栽下樹苗,將來爺爺奶奶走了,但是孫子孫女將來成家建房子就可以使用這些木材。即便是,將來孫子孫女能吃到樹上的果子也是造福後人。還有的就是,往往老人花空一輩子的積蓄建房子,為的是子女或孫子女結婚成家所用。現代 社會 ,則是一家三代人6個口袋湊齊首付,為孫子女供套房子。所以,很多事情要看具體的情況。不一定完全死板的看問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50歲以後不要建房子,60歲以後不要種樹,70歲以後不要做衣服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50歲建房影響晚年生活。
50歲這個年齡過後,人的勞動能力下降,收入會減少,身體也比不上年輕時候。而且50歲過後,要為接下來的老年生活做准備。
但建房子是一項大工程,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很多時候要親力親為,對身體素質方面要求也高。
所以50歲以後不建房,一方面不要花費大量錢財去建房子,要為將來的年老生活做准備。另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身體 健康 ,不要太過操勞。還有五十歲建房,自己可能住不了多久了,花那麼大力氣建房子不值得。
二、60歲栽樹不一定能享受到栽樹的益處。
人到了60歲,該努力拚搏的已經拼搏過,這個時候,要放下人生的重擔,不要再做有長遠計劃的事情,開始頤養天年。
栽樹是為了可以享受樹長大後帶來的益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60歲以後種樹,辛苦澆灌施肥,除草驅蟲,但到頭來不一定能享受到樹長大後的益處。就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話說的一樣,如果要種,就要想著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三、70歲對新衣服沒有什麼需要。
人到了70歲,年齡是很大了,行動不便,很多時候待在家裡。以前人們認為,穿新衣是要在隆重場合,出門見人才穿。
70不做衣是因為,做了新衣服也沒有機會穿出去。也說不定哪天就倒下起不來,做了新衣服沒有穿也是浪費。另外可能上了年紀的人,對身外物的追求沒有那麼大的熱情,就不需要做新衣服,注重簡朴得體。
這幾句話提醒我們什麼年齡不要做什麼,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指導人們對晚年生活做好計劃,激勵人們年輕時多拼搏。但放在今天看來,這幾句話是有局限性的。
在我們現在看來,50歲左右還是壯年時期,很多人經過了人生前半段的財富積累,在五十歲的年紀買房建房的也有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努力去爭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用管什麼年齡。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 情感 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在農村,5O歲不建房,6O歲不栽樹,7O歲不做衣,5o歲建房好嗎?
這些俗語都是過去在農村留傳下來的,過去經濟不發達,生活水平不高,在農村建房,要買青磚小瓦,杉木樹條,門料窗料等,還得請木工,瓦工,石匠。材料費,工錢再加上生活開銷等。房子建成,主人是要肩負債務的,人上5O歲了。就沒有什麼收入,這債也許一靠子還不清,所以有5O不建房一說。
6O不栽樹是說古時人最高壽命7o歲,一般樹木十年才能成林。也就是說,你栽的樹木自已不能享受好處,也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過去大人小孩穿衣都是縫縫補補,把肚皮填飽是好事,70歲做新衣。就說是浪費了布料,浪費了工錢。能省就省。要把錢用該用的地方。
時代在變化, 社會 在發展,人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居住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0多歲的人。買車子買房子很正常。他們靠的是技術和本領掙錢。6o多歲的人照樣植樹造林。他們為的是子孫後代,為的是對人類的奉獻。處處綠水青山,花紅柳綠是他們的夢想。當今 社會 。別說7O多歲。八九十歲的人也愛打扮。在公園,在廣場。或歌或舞。哪一個不是穿的新衣服。哪一個不是面帶笑容。總之一句話。黨的政策好。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過去的老俗話也得改變了。
在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例如: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張皮。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等一些老話,這是勞動人民經過若干年,總結下來的,有一定的道理。
50不建房 ,難道50歲真沒建房的嗎?不是的現在農村50多歲建房的還很多。50不建房,那是因為在以前的 社會 醫療水平不是很好,人活70古來稀,而且50多歲,也沒有那些精力和金錢,去支撐你再去建房,50歲左右兒女都交代完了,只是在家帶帶孫子就行了,也沒有年輕時的沖勁了,只等著享受晚年生活,不然費盡周折,建房自己也住不了幾天,所以在當時,村裡50歲左右的老人都在家養老了。
60不栽樹 ,在農村,每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會栽一些樹,一是為了好認地,不然下地幹活,跑錯地多尷尬,家裡栽樹,又可遮陰,又可觀賞,一舉多得。以前人栽樹都是為了取材,做個傢具,或者壽材,都到了花甲之年,再栽樹,也等不到,樹大成材的那一天了,這對於60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不載也罷。
70不做衣 ,在以前農村,70歲已經算是高壽了,經歷的太多了,看透了一切,穿什麼已經無所謂了,只要能夠禦寒就可以了,而且當時物質匱乏,也沒有那個條件,而且70了,老眼昏花,手腳都不聽使喚了,再穿新衣,那也是壽衣了,所以都不想做衣服,只害怕做成了,沒機會穿了。
農村的老話流傳下來許多,但是有的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這個年代了,你們那還有哪些老話呢?歡迎討論留言。
說起建房子,古人留下了一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什麼意思呢?為何古人要這樣說呢?50歲了建房子不好嗎?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句老話。
字面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說的是到了50歲以後了,就不要再想著建房子的事情了。
其實,結合當時的 社會 環境,就能明白古人這話其實是用心良苦的,其是建議人老了以後,就不必再作長遠打算了,也不要再給兒女當牛馬了,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首先,進入50歲以後,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在古時候人的壽命不長,平均壽命也就30多歲,能活到50歲,後面的時間也不長了,這個時期建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少年。 其次,到了這個年紀,兒女已經成年並成家了,建房子的事情讓子女去操心就可以了,年紀一大把了,也幹不了什麼活了,安心享福就行。最後就是50歲以後身體大不如從前了,而建房子是風里來雨里去,是一個非常好大的工程,耗時又花錢,人年紀大了,身體很容易吃不消,一不小心就會引發一些意外。還不如把這筆錢存下來,好好改善生活。也是基於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50不建房」的古話。
等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再去山林里栽種樹木了。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樹木一般至少要十年以上才會成才,這個年紀了,還去種樹,很可能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了。何況栽種樹木也是需要定期去管理的,而年紀一大把了,身體方面也是吃不消的。如果沒有精力去看管,那栽種的樹木也很難成材,這樣就是做無用功!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以前的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過得比較艱苦,有些人的衣服爛了以後,也是縫補一下接著穿。不是有句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可見一件衣服要穿多久啊。而一些老人更是十分的節約,他們認為衣服只要干凈,爛了補一下還是能穿的。等到了70歲以後了,是完全沒有必要做衣服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年紀已經是高壽了,何況老人又不出門,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做新衣服,做一件衣服也穿不了多久,這樣做純屬是浪費。
不過,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術也發達了,現在的人普遍都很長壽,在農村裡有些六七十歲了還在外面打工掙錢,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幫助子女們減輕負擔。何況還有一點,生活水平也好了,消費觀念也變了,不用像過去一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遇到好看的衣服,自己喜歡的話,不管年齡多大都是可以買下來的。
農村的朋友,對於俗語一定不陌生,尤其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俗語,不僅家中老人,就連一些孩子也能說出幾句,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燕子低飛雨要來」等,這些俗語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十分方便傳頌。
在農村,有些俗語代表著禁忌,告訴人們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年齡段要做什麼事,不要做什麼事,這些具有告誡意義的俗語也是會經常被老人提起,畢竟現在年輕人不是那麼的講究,前幾天,回到村裡,發現村裡興起了一股「種樹熱」,好多村裡人都在地里挖坑栽樹,但是一向喜歡湊熱鬧的大伯卻沒有加入其中。
問大伯為啥?大伯說了一句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大伯說我今年都66歲了,還種啥樹呀,就我這常年犯病的身體能看到樹長大嗎?有人看到這會有疑問,不是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也可以讓後人乘涼呀!其實大伯說這句話,也是出於一些農村老人的固定思維,現在就來看一下這句話到底指啥?
「50不建房」是說人到50歲以後就不再蓋新房子了。為啥這樣說呢?以前農村人均壽命比較短,到了五十歲大多數人都看淡了物質條件,想要的無非是子孫平安,對於居住條件也沒多大的講究了。那時候人們不在意居住條件,也是受經濟條件影響,蓋房子可是要花費一家人大半輩子的積蓄,與其這樣,不如將就住著老房子,住的時間久了,人對屋子也是有感情的,就不想來回折騰了。
❻ 農村的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什麼意思
50不建房,在過去人的壽命比較短暫,也被稱之為人到70古來稀,人到50歲已經步入了老年的階段,跟現在50還屬於中年大相徑庭,50不建房,是在過去人活到50歲之後,就別在折騰建房這事情了,一來做不動了,二來也沒有這個必要,過去老話人生三大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只要能夠擁有這三樣寶貝,人生便會豐富精彩,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對於物質的要求和生活的舒適程度,遠不能和現在相比。
這些老話年代久遠,在過去還是比較適宜的,隨著人類年齡的逐漸提高,現在的50、60還是完全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這也是生活條件提高之後,一種很正常的表現,現在的退休年齡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後延,其實也是跟社會老齡化有直接的關系
❼ 為什麼農村說「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年齡越大越不適合幹活嗎
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所謂的50不建房,就是在以前農村,50歲屬於年齡偏大,即便家裡有孩子,也已快到而立之年,如果這個時候蓋房子,就是給孫子准備,況且下一代的事情,應該由下一代去完成。而且蓋房子本身就需要消耗許多體力,如果在施工的過程中不慎受傷,這當然是得不償失的。
其實老人栽樹、建房、做衣,基本都是為了我們,蓋房子是為了給下一代,栽樹也是如此,老人希望栽完樹之後,若干年後成長為參天大樹,為後世遮風避雨,而做衣服也是為了穿出去更體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懂得孝順老人,年齡大還是多運動,盡量休息,避免勞累,而且作為晚輩,我們應該孝順他們。
❽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是什麼意思呢
「五十不蓋房」 ,主要是指人過五十精力和體力都減退,不足以承擔蓋房的勞累。過去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以前,農村的人們結婚都比較早,一般二十歲左右就結婚了,由於生活補給不足,男人們出力流汗,精力有限。況且50歲已經"高壽",說不準有命建房,還沒命住房,不劃算;再說,因為修房的事讓家裡的"主心骨"有損傷,得不償失。
❾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什麼意思有何寓意
「五十不建房」,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說人到了50歲就不要再去蓋房子了。以前人總是對於蓋房子這件事情非常的執著,好像這輩子就一定要蓋一套房子。
但是人到了50歲,身體體力已經開始不行了,這個時候如果還要再忙碌蓋房子,那麼對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因為以前人蓋房子總是親力親為的。
這句俗語其實是表達了以前人們50、60、70這三個階段的心理特徵,但是放在現在可能已經有些不適合了。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都已經提高了,很多子女都巴不得多給父母買幾套衣服,日子也不也不會過得那麼拮據。
❿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有什麼講究嗎
在農村類似於這樣地俗語有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不為人知了,最近又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五十不建房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我們到達30歲之後應該有一番作為了,40~50歲的時候也正是我們該退休的時候,到了60歲就應該順應時代跟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70歲的時候放下心中所有的分擔該養老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這些俗語已經不能夠完全適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農村裡面高樓大廈非常多,樹木反而起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老人們在以前沒有吃到的好吃的在現在也都得願一嘗,農民生活也是越來越和諧,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