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鱸怎麼溜片
1. 將凈魚肉片成木梳片;
2. 魚片加蛋黃、澱粉漿好;
3. 炒勺上火,放入花生油燒至五六成熱時,將魚片逐片下入炸透,倒出瀝油;
4. 勺再上火,加入清水薑汁、料酒、米醋、白糖、醬油;
5. 放入魚片、糖色,淋入水澱粉勾成濃汁;
6. 從四周注入油,翻轉過來,再放香油,出勺裝盤即成。
溜魚片的製作要訣:
本品有油炸過程,需備花生油約500克。
小帖士-食物相剋:
雞蛋黃:雞蛋黃不能與紅糖、糖精、豆漿、兔肉同食。
⑵ 衛河的航道航運
衛河屬海河水系,發源於山西省晉城縣,流經山西、河南、河北、山東4省,由山東省臨清市入南運河後,經天津注入海河,全長966公里,在河南境內貫穿博愛縣、焦作市、修武縣、獲嘉縣、新鄉縣、新鄉市、汲縣、淇縣、浚縣、滑縣、湯陰縣、內黃縣、清豐縣和南樂縣14個縣市。
衛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運河的永濟渠,在曹操開鑿白溝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黃河故道加以聯綴而成。古代,漕運、商運甚繁,帆檣往來,絡繹不絕。近代,仍是豫北地區與天津之間物資交流的重要航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撥款多次整修,在共產主義渠(共產主義渠:1958年建成,由武陟縣引黃河水,在新鄉市合河建閘,穿越衛河,由市北東流,到浚縣屯子入衛河。1963年停止引水)引黃工程未停用前,衛河年運輸量約70萬噸。
新鄉市以上,衛河水淺橋低,不能通航。新鄉以下至淇河口,河槽底寬50米,洪水期水面寬70米,水源主要引自黃河,河岸平緩,有較好的纖道;但泥沙較多,淤積嚴重,每5~7年淤高0.7~1.2米,對航行不利。淇河口至老觀嘴,大部分河段水位深,流速小,航行條件較好。老觀嘴以上10公里處,有段河道為石質底,水流急,稱溜子河。灘大水淺,航行困難,易出事故。1964年,對孤石井、水車井兩灘進行爆破,炸出航槽360米,石塊1560立方米,挖出碎石1000立方米,擴大了通航能力。從老觀嘴至大北張,河槽底寬50米,洪水期水面寬100米,水深流緩適於航運。
衛河水源除來自運糧河、大沙河、安陽河和百泉外,主要由人民勝利渠(人民勝利渠:建於1952年,由武陟縣引黃河水,到新鄉市區入衛河。濟衛水量為23立方米秒,使衛河通航能力提高,客輪直達新鄉市。1958年下半年,濟衛之水轉為共產主義渠輸送)從黃河引進。新鄉市以下,可通行載重40噸以上的木帆船和輪駁船隊,1962年前,客輪定班來往於新鄉市至浚縣間。1963年,引黃濟衛的共產主義渠停止放水,衛河水量大減,部分航段只能季節通航。1969年,衛河航運處撤銷。
安陽河是衛河的重要支流,木帆船常年可由衛河入口航行至安陽市區,隨著衛河航運的停止而終止運輸。
汲縣港
該港位於汲縣城北門外的衛河北岸,緊靠主航道。港區平坦寬闊,停泊區長250米,寬30米,水深1.5米,港內流速緩慢,歷年很少結冰,河堤呈斜坡,裝卸貨物可全年正常作業。這個港距京廣鐵路汲縣站2.5公里,汲縣以下各地的貨物大部由此轉運,是鐵路與航運貨物換裝接轉的主要港口。每年吞吐量均在35萬噸以上。共產主義渠建成後,在離原港1公里處又辟新港,碼頭為共產主義渠堤。大橋以下,北岸長990米,寬20~25米;南岸長172米,寬25米。大橋以上北岸長794米,寬20~30米;南岸長175米,寬30米。通往港區有京廣鐵路汲縣站至碼頭的鐵路專用線1800米。其中連接車站段1350米,寬20米,末段450米,寬100米,到1963年11月,可通車870米。除鐵路專用線外,另有4條集運貨物的道路:小堤路,長490米,寬5米;大橋北側路,長224米,寬4米;排灌機械廠路,長962米,寬6米;閭祖閣路,長1052米,寬8米。汲縣港碼頭及集運貨物的道路,原由汲縣交通科碼頭管理所管理,1963年10月13日,改由省交通廳直接領導。碼頭的收費、維護等事宜,由航運部門負責。同年11月15日辦完交接手續,從此,汲縣港全部由衛河航運管理處管理。
七、新鄉港
該港位於新鄉市,分新老兩個港區。老港區在市區內,即老衛河港區,新鄉航運站設於此,經管港站的運輸裝卸業務。港區內場地狹窄,裝卸作業不便。1959年6月調查,該區有兩處停泊區:第一停泊區從解放橋到華北紀念橋,長350米,河道最寬31米,最窄17米;第二停泊區自華北紀念橋至平原橋,長450米,河道最寬45米,最窄20米。主航道與停泊區沒有明顯劃分,停船數量以能保證航行船隻安全進入碼頭裝卸貨物為限,船舶調度較困難。
該區水勢平緩,最小水深1米左右,可停靠載重40噸木帆船和小型客貨輪船。港區內有斜坡式碼頭2座,一停泊區碼頭長130米,二停泊區碼頭長180米。大部分船隻裝卸貨物是借用河兩岸的河堤。港區有小型倉庫,臨時存放貨物。新鄉至浚縣間,常年有固定客班往返,旅客甚多。1959年貨物吞吐量為33萬噸,運送旅客約6.8萬人次。
港區有大橋4座:解放橋,長33米,通航橋孔30米,凈高3.3米,橋下水深1.9米,船舶通行無阻;華北紀念橋,長28米,通航橋孔10米,凈高2.05米,橋下水深2.7米,船舶通過困難;鐵路橋、平原橋,對船舶通過影響不大。
1958年,衛河共產主義渠建成,在新鄉市白小屯,形成了新港區。該港區停泊區域大,停靠船隻多,裝卸作業場地寬闊,附近有衛河航運管理處新鄉船廠。但自1962年引黃濟衛停止放水後,未能投入使用。
⑶ 長白山瀑布的松花江水系
由於環境和地勢的影響,長白山降水豐富,天池周圍是降水的中心,再加上火山地形條件,因此,在長白山火山錐體和熔岩高原上發育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泉、水、湖泊。這些秀水碧波,為長白山增添了無限生機,繪出了「山因水更奇,水因山更秀,的濃墨淡彩的畫卷。
松花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天池。魏、唐稱栗末水,金、元及明初皆稱宋瓦江,明宣德年間,始稱松花江。松花江是滿語「松阿里烏拉」的音譯。「松阿里」意為天上,「烏拉」意為江,松花江意即天上的江河。「栗末」滿語意為白色之水。 龍門、天豁二峰中間,天池的出水口,就是乘槎河的河口,全長1250米。天池水流經補天石,牛郎渡,「高燕吻瀑」,便鍾鼓雷鳴、飛泉掛壁,形成68米高程的長白瀑布,再注入二道白河。據載,早年獵戶徐某,曾看見河邊有一獨木舟,橫於東岸;劉建封踏查長白山尋松花江源時,也發現河邊斜置一木。因古代有乘槎(木排)去天河的典故,遂命名為乘槎河。劉建封還寫下了「松花江上乘槎客,尋到天池信有源」的詩句。
補天石
女媧石是漢族神話中女媧補天之石。據《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墬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 女媧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宋 梅堯臣 《苦雨》詩:「灑盡天漢流,蒸爛女媧石。長白山天池有個出水口,似為天池的缺陷。
補天石天池出水口西側弧形亘石,如「天」。字之一捺,長約50米,由湖心向池畔逐漸抬升,最高處10餘米。石出尖端探入湖中,半壁距於湖畔,似補天池缺陷之勢,故名補天石。石面光滑平坦,遊人多沿乘槎河至此品嘗天池水,觀覽湖光山色,為天池,景觀之一絕。從高處望去勝似一棵巨大的象牙伸入天池,也像「天」字的一捺。《長白山江崗志略》由此稱「補天石在龍門峰東側,天池出水之處。石半居水中半居峰上,特起而高。窺其形勢杜池水口,作中流砥柱,亦似有補天池缺陷之象」。
在長白山地區還流傳著「補天石冶煉廠」的神話,人們都把這塊石頭與女媧聯系在一起。加之,這塊巨石是火山噴發後岩漿遇冷凝固而成,被烈火煉燒過,上面保留著許多氣泡和擦痕,特別是它的形狀,好似長長的一塊面團,從天上遺落下來。補天石具體的高度和長度,尚無確切的計算,只能根據人與山的比較,估計最高處五六米,長50餘米,是一個伸入天池的袖珍半島,是長白山頗具文化內涵的旅遊勝景。
吉林省紅學專家陳景河先生通過對薩滿文化和滿族文化的深入研究,發現了《紅樓夢》的文化之根在長白山、在薩滿文化中。他認為《紅樓夢》開篇所講的「大荒山」即指長白山,「無稽崖」諧音即「勿吉哀」(勿吉是長白山的古老民族,是滿族先世祖女真更早的稱呼),「青埂峰」即「清根峰」的諧音,意思是滿清之根;賈寶玉口中所含的「通靈寶玉」即是青埂峰下的一塊沒有去補天的石頭。
牛郎渡
牛郎渡位於乘槎河上,是一塊橫在河裡的石頭,它好似一座小橋,幫助人們過河。因為從此踏過乘槎河後,便可直到織女峰,故名,因此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天河配》在長白山找到了物證。
天池水剛剛流入乘槎河,水平如鏡,清澈見底。河水閃著碧藍的光,映著藍天、白雲和山影,下種田園的寂靜籠罩著荒野,透出一種恬淡的詩情。只看這里,根本不見大荒山的磅薄氣勢,倒有一種農家田園風情。在河道最窄處,人們踏著石頭即可過去,年輕的人,甚至可以跳過去。在河灣處,建有巨大的碑石。卧牛形狀的巨石上面鐫刻著「牛郎渡」三個大字。如今,許多青年男女在此留影,以示堅貞的愛情。牛郎渡巨石成了一塊愛情石。
牛郎渡在乘槎河口不遠處,一青石斜插河底,水流石上,往來可以渡人。因從此踏過乘槎河後,便可直上織女峰,因名牛郎渡。
織女峰
位於乘槎河東岸,天豁峰和鐵壁峰之間。海拔2,530米,峰頂有聞名遐爾的攬勝台。傳說牛郎織女在每年七月初七相會時,曾經在此觀覽湖光月影,因名織女峰。
織女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仙女,她在人間巡遊時,愛上了忠厚老實的牛郎董永,但遭到天後王母娘娘的極力反對,劃天河為界隔開了牛郎和織女,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越過天河鵲橋相會。人們把乘槎河也叫做天河,乘槎河上的牛郎渡,也好似鵲橋一般連接著織女峰。
織女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一顆星,它隔銀河與牽牛星相對;織女峰也是環池群峰最秀麗的一座,站在峰頂,乘槎河、牛郎渡盡入眼底。
支機石
《太平御覽》卷八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集林》:「昔有一人尋 河 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雲:『此支機石也」。這里說的漢 代 張騫 騫 奉命尋找 河 源,乘槎經月亮至天河,在月亮見一女織,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織女取支機石與 騫 。 唐朝宋之問《明河篇》有:「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 成都 賣卜人」 ,明朝何景明 《七夕》詩有:「乘槎莫問支機石,河漢年年此夜陰」之語。這塊支機石因為回到了人間變得過重,北張騫遺留在了天豁峰旁的華蓋峰下。
伏牛石
乘槎河在斷崖處被一塊巨大的伏牛石切割成兩條水流,這塊牛石頭朝著天豁峰的方向,尾巴甩在絕壁之下,奮力地向上攀登著。這牛本是牛郎飼養的耕牛,因牛郎上天會織女走的急,把它拉下了,他便忙三火四地順著乘槎河急忙追趕,卻被湍急的水流頂的裹足不前,時間長了就變成了頑石固定在哪裡啦。
蛟龍成瀑
長白飛瀑的兩股飛瀉下來的水流,原是守衛龍門峰的兩條銀色蛟龍,只因那張騫悄悄地從乘槎河潛入到月宮,窺見了天上人間的神秘生活,還帶走了織龍袍的支機石而受到玉帝的責罰,一頓板子打下來,並責罰他們到離人間最近的天豁峰把守,但是,那頓板子打斷了他們的脊骨,只能雙雙下垂那桀驁不馴的龍頭,盡職盡責地把守著天豁峰口,時間長了,就幻化做兩條攪合在一起的瀑布。 天池水沿天豁、龍門兩峰間形成的斷裂峽谷「闥們」出流,流過長1250米的乘槎河,後從68米高的斷崖跌落而成為「長白瀑布」,北下約一公里,有溫泉群的暖流於右岸來歸,然後翻滾於約深10米、寬1米、長50多米既險峻又陡峭的河道中,又北下5公里,水流切割成地下河,旋從裂谷飛馳跌落,成為「洞天瀑布。從源頭北下79公里,有五道白河攜眾水東來,於右岸注入,又西行復北下,有北源古洞河自右岸上兩江口匯入。會流口以上稱二道白河。二道自河全長10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7%。流域面積2993平方公里。
千流河槽窄深,坡陡流急,河床為斷岩,卵石。多峽谷、小瀑布。二道白河鎮以上,距天池50公里,落差1300多米,因流急和有泉水補給,雖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冬仍不封凍。由於地下水補給,其多年平均徑流深814.3毫米,大於多年平均降水深770.7毫米。根據1958-1980年的實測資料,其年平均流量在4.33-6.24秒立方米之間,多年平均月平均流量:2月4.18秒立方米、4月4.94秒立方米、7月6.84秒立方米、8月8.53秒立方米,年季之間變化不大,是吉林省也是東北地區源頭最高,落差最大,瀑布最多、水流最急、水量又最為穩定的河流。 自二道白河、古洞河會流口以下始稱二道松花江。江道沿安圖、撫松、敦化三縣縣界西北向彎轉曲折奔流,至敦化、樺甸兩縣交界處復又沿樺旬、撫松縣界轉向西南。沿岸左納頭道白河、露水河、細鱗河、五道砬予河:四道砬子河、三道砬子河、頭道砬子河,右納金銀別河、五道溜子河、三道溜子河、二道溜子河、頭道溜子河,至下兩江口左會頭道松花江。全長256公里,流域面積10615平方公里。
兩岸高山峭壁:河槽窄深,河道彎曲,河底極不平整,暗礁、深潭較多,河床為卵礫石,河道平均坡度2.1%。林草復被率91.7%,植被較好,含沙量少,多年平均年含沙量0.065公斤/立方米,耕地率3.8%,人口密度16.5人/平方公里。區內河長7公里以上,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12條,水力理論蘊藏量53.27萬千瓦,多年平均徑流量38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水35.8萬立方米。其中6-9月徑流量佔全年的60.6%。 天池水流入二道白河、二道松花江奔騰而下,至兩江口會頭道松花江之後史稱松花江,原是銅幫鐵底的青蘭色之水。北西流過吉林市區至扶余縣三岔河左會最大支流嫩江後,以直角轉向東北,注入黑龍江入海。松花江伯天池至黑龍江口,全長1745公里。其中嫩江河口以上為上游段,曾名第二松花江,長849公里,均在吉林省境內,吉林市區以下可通5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130萬噸。
這一江段自天池至嫩江會流河口全長849公里,總流域面積72875平方公里,(不包括輝發河和二道白河在省外的面積),河道平均坡度2.4‰。共流經吉林省的安圖、撫松、和龍、靖宇、渾江、敦化、樺甸、柳河、海龍、東豐、輝南、磐石、蛟河、永吉、伊通、雙陽、懷德、九台、舒蘭、德惠、榆樹、農安、扶余、前郭隊及吉林市城、郊區、長春市城、郊區28個縣、市區。總耕地216萬公頃,耕地率30%,總人口112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4.1人,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168億立方米,流域內共建成白山、豐滿、紅石、石頭口門、星星哨、新立城、海龍、太平池八座大型水庫,建成鹼水、青頂子、龍頭、亞吉、廟嶺、壽山、凈月潭、雙陽等35座中型水庫。這些水庫減輕了各該千支流的洪澇災害,並可灌溉水田21.5萬公頃。
注入這段松花江的較大河流有輝發河。輝發河,遼稱回跋,金作晦發,明作灰扒,均為輝發的音轉。輝發滿語意為青蘭色,說明古代該河的植被是好的。上游段稱「楊樹河」,在山城鎮西的西河口以下稱「大柳河」,自三統河口以下始稱輝發河。該河發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龍崗山脈北側,北流進入吉林省梅河口市境後轉向東北,左納西河、梅河,東過梅河口市區,左納蓮河、大沙河,跨入輝南縣境,於朝陽鎮東右會一統河、三統河,左納當石河後,沿磐石、輝南縣界,右納蛤螞河、石道河,出輝南入磐石境,左納富太河,右納飯勺子溝,又左納呼蘭溝,進入樺甸縣境,左納柳樹河南過樺甸縣城,右納發別河、公別河,屈折東北流左會金沙河,東行於大勃吉鄉頭道溝屯北注入松花江。
山城鎮以上為上游,屬丘陵區,河道窄淺,沙質河床;山城鎮至石道河口為中游,兩岸平坦屬海龍盆地,已墾殖為大片水田,河床質為細沙,兩岸築有堤防,是流域內主要農業區;石道河口以下的下游區,兩岸多為丘陵崗地,僅樺甸縣城有一小盆地。河口處平水期水面寬270米,水深2.3米。
幹流河長294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5‰,流域面積15136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境內為14612平方公里。耕地率25.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9人,,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36.5億立米,灌溉水田8.1萬公頃,佔耕地的21.7%。流域內水土流失逐年加劇,古代的「青蘭色之水」已不復見。 唐曰忽汗水,金日乎爾哈河,元稱忽爾哈江,明日乎爾海河、虎爾哈河,清上游稱穆丹烏拉,鏡波湖以下稱瑚爾哈河。
牡丹江發源於敦化市牡丹嶺之東麓,寒蔥嶺北。因牡丹嶺而得名,滿語牡丹嶺為穆丹哈達,虎爾哈、穆丹的含義均為「灣子」,即灣曲的江水。牡丹江東北流左納大石河,過敦化城東曲折北流,左納黃泥河,右納沙河,又左納珠爾多河後,轉向東奔,左納都陵河,右納官地河,於大山嘴予復折向東北,於小山嘴子出吉林省敦化市境,進黑龍江省境注入鏡泊湖。
吉林省境內為上游,河長229公里,吉林省境內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0.9億立米,每平方公里產水28.8萬立方米,水資源量僅次於頭、二道江及鴨綠江,居第四位。 主流漫江,古名三音諾因河,「三音」滿語的意思是好.「諾因」滿語的意思是流。發源於主峰西南35公里的望天鵝峰北谷,西北流右會源出於望天鵝東北谷的鹼廠河,更西北流,左會源出於望天鵝西北谷的老黑河,再西北流過漫江鎮4公里右納錦江。漫江兩岸多高山峽谷,原始森林密布,猛獸出沒無常,河底由大塊石、大礫石組成,跌水可達十幾米,形成多處小瀑布。漫江、錦江會流後,稱頭道松花江。
它沿撫松、靖宇縣界北上,於撫松縣城南右受小馬鹿溝水,於縣城北納松江河。再西去而北折,左納白江河、珠子河、那爾轟河,於下兩江口注入二遭松花江。頭道松花江全長233公里,平均年徑流量37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水47.1萬立方米,其中6-9月徑流量佔全年的54.5%。頭道松花江的支流有: 位於龍門峰北側0.5公里峽谷處,海拔2275米。因瀑布是由龍門峰及峰北山下湧出的伏流匯成瀑布而名。瀑布高20米,自桃形峭壁下跌,聲震天外。由岳樺樓遠眺,尤如飛流倒掛天際。
瀑布下跌後,沿金壁北坡峽谷隱入林海。雨季水多流大,旱季流小甚至斷流。1980年以來瀑水漸大。與長白瀑布隔玉壁相鄰,一北一南,大小相伴,更覺壯觀。瀑布東側有一株黃花松,高一米余,約50年,人稱「伴瀑松」。 湍急的山溪,均勻地從一大塊邊緣平直的巨石岩面上珍珠般的滴淌而下,在石面上織成呈綹的紋理,落到下面一塊更大的巨直角上,濺起無數的飛花碎玉,升騰起的迷離的薄霧,在陽光的照耀下,瀑布腰間幻出了七色的彩虹。
這就是望天鵝峽谷里最奇幻的景觀---彩虹瀑布。
彩虹隨著人的腳步移動而變幻著色彩、輪廓,當人們走進瀑布時,她又象羞澀的少女躲進了岩壁中,不肯出來見人;但當人們回到原位時,她又悄然地顯現出來,依舊是桃花燦艷撩人心弦。 黝黑的火山岩壁上,凝固了激情澎湃時的形態,使得斜緩的岩面上出現強烈凸凹稜角;清澈的山溪從高處跌淌在岩石上,濺起層層疊疊的波浪,似銀河中的繁星紛紛墜落,更似綠瑩的春雪橫掃下岩面,一路墜下深譚。
這就是望天鵝峽谷里最炫彩的景觀---九疊瀑。
在靜默的山谷里,九疊瀑猶如一架巨大的揚琴,敲擊著清揚、歡快,愉悅的樂章,人們能聆聽到的她用身體彈奏出的音符,那是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 一簾晶瑩的水流,從四十餘米寬的懸崖端頭濃密的蒿草中溢出,跌落到二十多米深的溪澗中,似顆顆光亮的珍珠串綴而成,連延出一道奇幻的幽夢。
這就是望天鵝峽谷里最神幻的景觀---珍珠瀑布。
瀑布內寬敞的石窟形的峭壁有明顯扭曲的石皺形態,這是由高達1.100℃-1.200℃的火山噴發基性岩漿熔岩流,在間歇性的溢出時,遇冷凝結呈熔融狀態下,被後期的熔漿流推壓和搓揉造成的地貌景觀。 三個大小不等的瀑布,並列著從二十多米的高空跌落到下面的岩壁下,北面的一個最大,南面的兩個較小,形同牽手行進的母子。
這就是望天鵝峽谷里最溫情的景觀---母子瀑布。
瀑布下面的溪流之中,一塊巨大的鐵青色岩石上,一隻寬厚的石龜,正翹出首尋覓著路線,緩慢地向上爬行著,似在要去叼食瀑下譚泊中的食物。
⑷ 黃鼠狼溜河沿(歇後語下一句)如題 謝謝了
黃鼠狼溜河邊想吃鴨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