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一輪院士制度改革後會怎麼樣
備受矚目的院士退休問題迎來最新進展!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院士退休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分批辦理退休手續,穩妥有序推進院士退休工作。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中科院院長、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作工作報告時透露了這一進展。
白春禮表示,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中科院黨組和學部主席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如今,最新一輪的院士制度改進完善任務「已總體完成」。
在當天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也表示,4年來,該院進一步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包括改進院士候選人提名方式,實行院士和學術團體雙渠道提名;完善增選工作機制,實行全院全體院士大會終選投票;完善候選人公示和投訴的分類調查機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等。
在2014年、2016年分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出制度等已經相繼「落地」。
2017年,在中國工程院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年齡最小的49歲,最大的67歲,平均年齡56.37歲。60歲(含)以下的57人,佔85%;61歲至70歲(含)的10人,佔1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
同年,中科院完成新一輪院士增選。新當選院士61人,平均年齡54歲,60歲以下的達到92%。
白春禮說,院士隊伍年輕化問題從源頭上得以解決,新興交叉學科候選人推薦與評審相結合的名額調配機制也得到進一步完善,2017年通過該機制推薦的正式候選人全部當選。
白春禮今天透露,中科院學部從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和院士隊伍的現狀出發,對實施院士退休制度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調研分析,主動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政策建議。近日印發的通知就採納了其中不少的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依依說,所謂「分批辦理退休手續」是指根據年齡層次,以5歲為間隔,即先80歲,再75歲,最後70歲,分批依次辦理院士退休手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相關文件,院士年滿70周歲退休。李依依說,等當下這些年屆80歲、75歲、70歲的院士都辦理完退休手續,以後院士年滿70歲即可直接辦理退休,「當然,如果還有能力,可以繼續做,按相關規定申請延長退休年齡」。
來自中國青年報
⑵ 周濟免職原因
高校間等級差別(211、985、省屬高校、市屬高校)教授間的等級差別(院士、博導、碩導等),是當前所有教育問題的症結所在!學校為了升格,或舉債千億,或大興土木,或到京城行賄;教授為了職稱,或行賄,或論文造假,或悲憤自殺。學校和老師都追名逐利,沒人干實事。教育到退了10年。
只要被定為211、985國家重點大學,教學質量、校風、科研再差也被看做好學校,如中國政法大學;只要是普通高校,教學質量、校風、科研再好,也被看做差學校還會受到嘲諷,如曲阜師范大學。如此,211大學可以躺著個睡大覺無須擔心被淘汰根本不用實干,普通高校根本也就失去了干勁.教授之間情況類似,因此近10年,是中國高等教育荒廢的10年。諾貝爾獎,成為中國教育的夢幻!!
⑶ 翻譯 節選《宋史歐陽修傳》
一、譯文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即死了父親,母親鄭氏一直守節未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習,因家裡貧窮,以至於只能以蘆荻作筆,在地上學習寫字。幼年時,歐陽修就聰敏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等到成年時,更是超群出眾,卓有聲譽。
宋朝立國已有百餘年,而文章體裁仍然承襲五代之陳規遺風,行文措辭刻意雕琢,追求對偶,以至於文風污濁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舊,所作文章見識淺薄,格調不高。蘇舜元、蘇舜欽、柳開、穆修等人都曾想創作古文並藉此大力提倡,以改變當時的文風,但因筆力不足而未能如願。
歐陽修隨叔父歐陽曄任職於隨州時,在當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廢書筐中發現了唐代韓愈的遺稿《昌黎先生文集》,讀後十分仰慕。於是用心尋求其中的精義,以至於廢寢忘食,決心要追趕他,和他並駕齊驅。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正月,晏殊主持禮部考試,歐陽修列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試中甲科第十四名,榮選為甲科進士,並被任命為西京推官。
此時歐陽修開始結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議論時事,二人互為師友,又結交梅堯臣,吟詩作歌,相互唱和,從此以文章名揚天下。以後歐陽修回京返朝,升為館閣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陳時弊而被貶謫,在朝官員大多上章為他解救,只有左司諫高若訥認為應當黜除。對此歐陽修寫信對高若訥進行譴責,說他簡直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一事。高若訥將歐陽修的信交給皇帝,以致歐陽修被貶出為夷陵縣令,不久又遷任乾德縣令、武成節度判官。
范仲淹任為龍圖閣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後,聘請歐陽修為書記官。歐陽修笑而謝絕說「:我昔日的舉措豈是為了一己之利?我們雖然同時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時升遷。」過了很久,歐陽修復任為館閣校勘,以後又改任為集賢校理。慶歷三年(1043),兼掌諫院。
當時仁宗對在朝大臣進行人事更動,杜衍、富弼、韓琦、范仲淹都參與執政,增加諫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歐陽修最先入選。歐陽修每次進見皇上,仁宗都詢問他以治國執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時國家政事之許多方面都在從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勢焰昌熾,大肆攻訐。歐陽修擔心從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難以獲勝,便也多次分別就有關問題向仁宗上書進言。
當初范仲淹之被貶去饒州,歐陽修與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視他們為「黨人」。從此,朋黨的議論便產生了,歐陽修於是作《朋黨論》一文以進呈仁宗。
在文中他議論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結為朋黨,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為小人是沒有朋黨的,只有君子才有。
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祿,所貪求的是金錢財物,當他們的利害關系相同時,就暫時互相援引,結為私黨,這是偽朋黨;當他們見到利益時,就會爭先搶奪,或者利益搶完後就互相傷害,即使是血肉兄弟,親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說小人沒有朋黨。
君子則不然,他們所恪守的是道義,所奉得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節操。將這些道德用於修身則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將這些道德品質用於效力國家,則會大家攜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終如一,所以說只有君子才有朋黨。
商紂王有臣子億萬之多,卻也有億萬顆心,真可謂無朋黨了,但商紂王卻因此而滅亡了。周武王有臣子三千,卻是一條心,真可謂一個大朋黨,而周武王得以藉此興旺起來。這就是君子之朋黨不厭多的緣故啊。
所以作為一國之君,應當摒退小人的偽朋黨,而多多提攜君子的真朋黨,這樣,天下就可以達到大治了。」
歐陽修論事切直了當,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敵一樣,唯獨仁宗勉勵他敢於說話,當面賜給他五品官的服飾。對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到哪裡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後,進任知制誥。按慣例,對這個官職必須先考試而後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歐陽修,詔令特意授予他。
二、原文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皺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蘇舜元、蘇舜軟、柳開、穆修輩,咸有意作而張之,而力不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頤,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與之並。
舉進士,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慶歷三年,知諫院。
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朝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選中。每進見,(勸)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弛,小人翕翕不便。修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之。
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修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修乃為《朋黨論》以進。其略曰:"謂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祿,所貪者財貨,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反相賊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無朋。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則同道而相益,以為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則有朋。
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可謂無朋矣,而紂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謂大朋矣,而周用以興。蓋君子之朋,雖多而不厭故也。故為君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獎其敢言,而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試而後命,帝知修,詔特除之。
三、出處
《宋史》
(3)周濟70歲還不退休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二、作品賞析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宋史》盡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於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
三、作者簡介
1、蔑里乞脫脫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
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
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彈劾脫脫,致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向崩潰滅亡的轉折點。
2、阿爾拉·阿魯圖
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順帝(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歷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
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
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農歷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
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盡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⑷ 教育部長為何下課!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免去教育部部長周濟的職務。周濟任期未滿被提前下課,並且沒有宣布對其新的任命。 「庸者下平者讓能者上」是我黨和政府早就推行的用人政策,周濟任職六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沒有取得大的發展反倒倍受詬病,作為部長,周濟難辭其咎。教育體制改革遲遲不見動靜。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很多年了,但是從沒有落到實處,應試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學校官僚體制積重難返,學術腐敗病入膏肓。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雖然全國已經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各種變相收費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尤其是農民工子女在城裡上學讀書的問題非常尖銳。並且大學收費昂貴早已超出大多數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 周濟主政教育部六年,沒有就一項弊端拿出像樣的解決政策,也沒有推進深入的改革,反倒是問題層出不窮,所以才有了去年政府換屆選舉時周濟竟然被投反對票384票,棄權票81票,在本屆27個部長中得票最低,成了「反對票王」的結果。如此無作為的部長,毫無建樹,被免職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周濟已經63歲,根據中共不成文慣例,省部級領導應該年滿65歲離開實權職位,或退休或退居二線,周濟離65歲的年齡紅線只不過一步之遙。其實香港媒體早已報道中國政府省部級領導將面臨大變動,因為現職省部級領導大多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齡。
⑸ 工程院院長周濟怎麼還沒退休都多大了
周濟 周 濟(1946.8.26- )。機械工程專家。上海市人。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4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博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廳廳長,武漢市市長,教育部部長。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長期致力於機械設計與數控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並組織實施了發展與推廣應用數控、CAD的技術路線;提出並實踐了單調性分析優化、數控加工直接插補等演算法理論;主持研製了華中Ⅰ型數控系統以及優化設計、機械CAD等系列軟體產品,廣泛應用於機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業,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11本。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來源網站:中國工程院網站
來源網址: http://www.cae.cn/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22740642
⑹ 周濟(教育部長)怎麼下台了
在部級非貪污原因下台的官員,能讓普通民眾感到拍手稱快的,除了前衛生部長,也就只有這次教育部部長下課了。
在全國高校中,曾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高校本科評估——洲際導彈(周濟搗蛋)」,這樣一位曾經的工程研究人員,平步青雲般在短短十來年間升到了教育部長的高位,最後卻沒能熬到正部級65歲的關口,要不是有趙化勇台長在前邊撐著(話說那樓要修復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的選舉中倒數第一的周老師,可能是今年心裡最憋屈的下台幹部。
簡而言之,周老師的六年教育部長之路,總體上做了這么幾件事情:
1、教育貪腐化;2、學者官員化;3、大學企業化;4、校園工廠化;5、教學商業化;6、教師商人化;7、知識快餐化;8、學生商品化。
面對這位把革命樣板戲扔進學校,把私人電話留給南師大舞蹈系女生,大搞教育評估、封殺校園BBS、校園合並、大學城、集體舞以及高教擴招的部長。閭丘露薇說:萬聖節最好的消息,教育部大換血。
⑺ 前教育部長周濟的去向
周濟候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2009-11-02 00:03:30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前天被免去教育部長的周濟,已經獲任命為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內定接替徐匡迪出任中國工程院院長,甚至有望因此晉身全國政協副主席。
六十三歲的周濟前天被免去教育部長,由原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接替,引起強烈關注。由於正部長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周濟等於是提早「下課」。不過,官方新華社在報道這次人事調整時特別指出,「周濟另有任用」,已經為他出任新職留下注腳。
中國工程院官方網站報道,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建華昨天下午宣布,任命周濟為中國工程院黨組副書記。工程院一位高層昨天在電話中對本報記者說,周濟將接替徐匡迪出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不過還需要程序,院長必須得召開院士大會才能產生。」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地位尊崇,在學界地位僅次於中國科學院。現任院長、前上海市長徐匡迪已經七十二歲,退休在即。該院三任院長朱光亞、宋健、徐匡迪,都曾被安排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不排除周濟將來也有望晉身「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列。
周濟本人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一位機械工程專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工學博士,歷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湖北省科技廳廳長、武漢市市長,二○○三年開始擔任教育部部長。
⑻ 為什麼周濟被免去教育部部長職務
教育產業化,致使許多優秀人才上不起大學,高校擴招,致使大學畢業後意味著失業。教育改革的失敗。老百姓付出了財富的代價。官員可以異地做官。
⑼ 周濟為什麼被免職
沒有聽說還有6年任期一說啊,一任5年,兩任是10年。本來省部級退休年齡就是65,再說這個層次的官員,任期結束了還可能升,或者進人大,政協,還可以接著干至少一任。放眼看看各部委的領導,好多年齡比他大,都沒免職,為什麼,這里不方便說,大家想想吧。
同時傳說將出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兼某一副國家級的虛職,貌似真實,現任院長都七十幾了。
⑽ 教育部部長周濟
63歲的周濟今天結束了為期6年的中國教育部部長任期,接替他的是此前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
當天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任命袁貴仁為教育部部長。(10月31日《中國新聞網》) 周濟自2003年3月份接替陳至立任教育部部長,在2008年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又連續任此職務。日前被免職,周濟在第二任上只幹了十九個多月,離五年任期相差甚遠。
就政府信息公開而言,中國在幹部免職、撤職、查辦等問題上,還需要做出進一步的努力,以免讓老百姓作無謂的猜疑。一周多前,湖南道縣縣委書記易光明被「雙規」的消息就在民間傳開了,當地老百姓放鞭打橫幅以示祝賀的新聞也是近期的熱點新聞,可這個消息知道今天才得到官方的正式確認,一個小小的縣委書記被「雙規」,有必要弄得那麼神秘嗎? 周濟部長被免職,也有必要將原因一道公布,這也是民眾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由於周濟此次忽然被免職,有關部門並沒有說明其原因,因此令社會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從年齡上看,63歲的周濟部長雖然顯得較大,但全國人大既然在一年前任命了他任教育部部長,說明對他的年齡是認可的,這就說明周濟不是因為年齡原因而被免職。
但另一方面,周濟被免除教育部部長職務後,憑著63歲的年齡,再去別的部門任職,可能性也是不大。而按照以往中國免除一個官員,發布文書所遵循的慣例,如果該官員將要去其他崗位任職,免職的文書一般會增加「另有任用」,以避免民間的猜疑。其實,在周濟任教育部部長的六年多時間里,中國教育在不少方面確實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如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高等教育也完成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但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雖然很多問題並不是周濟任部長期間產生的。如中小學生書包越來越重的問題,筆者在幾年前曾專門撰文呼籲,請周濟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再比如大學擴招後,未解決「嚴出」而帶來的中國大學生總體素質下降問題;大學學術造假、論文抄襲愈演愈烈,導致中國學術水平下降、社會誠信降低的問題;從未消停的課改問題,弄得學生無所適從;還有那個意在讓學校成育人流水線的「烏托邦式」的均衡教育問題。周濟究竟為何而被免職,相信不久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