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佛經涵

長壽佛經涵

發布時間:2022-06-05 13:55:09

⑴ 怎樣簡練地概括老子的養生長壽思想

總結《道德經》中關於養生長壽思想的論述後,可以把老子養生長壽的思想簡練地總結為四個字:適可而止。就是說,如果能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做好養生得到長壽。

下面選取《道德經》中關於養生長壽方面的主要內容加以分析,說明這個結論。

道德經

六,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夠知足和適可而止,不過分與別人爭奪利益,就不會受到侮辱,也不會遇到危險,可以獲得長壽。

總結老子《道德經》的以上論述可以說,如果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做好養生達到長壽。適可而止可以說是老子養生長壽思想的根本。

⑵ 佛法中的時間觀念是怎樣的

佛教中通常會提到剎那,劫的概念,劫有分很多種比如芥子劫,磬石劫。

【剎那】
梵語ks!an!a,巴利語khan!a。又作叉拏。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與發意頃同義,單作念。意為瞬間,為表時間之最小單位。

(一)據俱舍論卷十二載,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梵tat -ks!an!a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梵lava ,又作羅預),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梵muhu^rta ,譯作須臾),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一剎那約當於今之零點零一三秒。

(二)據摩訶僧只律卷十七載,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臘縛),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約今之零點零一八秒。

(三)或謂一剎那與一念相異。據仁王經卷上觀空品(鳩摩羅什譯)載,九十剎那為一念;據往生論注卷上載,六十剎那為一念。

(四)據大智度論卷三十、卷八十三載,六十念為一彈指;據俱舍論卷十二載,六十五剎那為一彈指。

(五)據大般若經卷三四七所說之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時、食頃、須臾、俄爾、瞬息頃等順序,一剎那大約相當於一食頃(一前食之間,即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間)之時間。

(六)據仁王經卷上觀空品(鳩摩羅什譯)載,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又據往生論注卷上載,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

此外,一剎那之間之生滅,稱剎那生滅或剎那無常。現在之一剎那稱現在,前剎那稱過去,後剎那稱未來,此為剎那三世。〔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雜阿毗曇心論卷二、順正理論卷三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參閱『時』4121)

【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只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

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

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只,則稱一阿僧只劫(梵asam!khyeya - kalpa ),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只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只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只;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只。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

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 sars!apopama -kalpa )、磐石劫(梵parvatopama -kalpa )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梵sa^ra -kalpa )、醍醐劫(梵man!d!a-kalpa )、妙劫(梵vara -kalpa )、堅醍醐劫(梵sa^ra -man!d!a-kalpa )、賢劫(梵bhadra -kalpa )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庄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中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九、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七、法華玄論卷五、法華經玄贊卷二末、大日經疏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瑜伽論記卷一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

【芥子劫】
梵語sars!apopama-kalpa。以芥子比喻劫期之悠長。又作芥城劫。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四、大智度論卷五等均載有此類譬喻,謂有一由旬方廣之城,其內充滿芥子,稱為芥城,有一長壽之人,每百歲來取一芥子;縱令芥子悉數持去,劫數亦尚未盡。於佛典中,形容劫量之悠長者,除芥子劫外,亦常用『磐石劫』之譬喻,或兩喻並舉,而稱為芥石、芥城劫石。

⑶ 國外長壽文化

長壽文化,關於研究人的壽命如何久長的文化,這是一個世界性文化,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在共同創造、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人類先進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長江、黃河流域,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長壽文化無論從歷史悠久程度還是從內容廣度、深度講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它不但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積極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它不但支撐著中華民族子孫後代們的精神,成為五千年來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影響著世界人民對這一美好嚮往的渴望與追求;它不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沉,同時也是當今中國先進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主題。中華民族的長壽文化影響了過去影響著未來,為人類文化做出並將繼續做出積極貢獻。
綜觀長壽文化源流,可以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個深刻印象:長壽文化同上古時代對神的敬拜和同封建時代對成道得仙的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們相互融和相互補充密不可分。所以,探尋長壽文化不可不涉及神文化、神仙文化、道家文化。我們從清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殘片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祭祀上帝、祭祀神的記載,當時就有「上帝」和「祖先配天」的觀念。上帝能興雨,能作旱,禾黍成敗皆由於上帝。祖先由上帝而降生,死後依然回到上帝左右。這應當是長壽文化向前追述且有記載的最早與長壽文化有關的內容。隨著人們在社會生活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新困惑不斷增加,且越來越難以解釋這些因客觀因素而帶來的災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則把自然界無法把握的規律和無法戰勝的困難歸結於神的力量,由此,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勞動人民就在生活和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且豐富多彩的與神有關的故事,這就是神話和傳說,也可以說這些精神產品把神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地,《搜神記》、《山海經》、《尚書·堯典》、《左傳》、《楚辭·天問》、《淮南子》、《列子·湯問》等等都是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但是,辨證分析這些神話傳說,無不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充分表達了人們對人生的關注,對幸福的渴求和對健康長壽的寄託。隨著神話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加之道家文化的產生、融和、吸收,特別是以魏晉南北朝為主要歷史時期所產生的大量的豐富的神仙文化,充分反映了人們把追求神仙之術達到神仙境地作為人生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終極目標的生存心態。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達官貴人都把追求仙道作為重要的人生活動內容,甚至有的舍其一生而求之,秦始皇、曹操、莊周、葛洪、董仲舒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曹操有詩雲:「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葯。」特別是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神學,葛洪則系統論述了關於神仙之學的理論,把長壽文化推向極點。
從直接的長壽文化來講,早在殷墟甲骨文化中也能找出許多關於與「壽」字有關的文化來,這里限於資料不足可從文字學中去進行探源,從文獻資料可知在殷墟甲骨殘片中就有「壽」字存在,到了先秦時代則有多種的「壽」字寫法,有的直接延用到今。從史資料看,在先秦時期與「壽」有關的且賦予「長壽」文化內涵的「壽」文化已經出現,並且這些文化已經運用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萬壽無疆」一詞在《詩經》中就能找到多處,如《小雅.天保》記載「君曰卜爾,萬壽無疆……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長壽文化就更加豐富廣泛,不但把長壽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飲食文化;不但豐富了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而且也充實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特別是在中國詩史上專門形成了遊仙詩這一在全世界所獨有的詩體,大大地促進和發展了中國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健康長壽是人們所追求的共同願境。自有人類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各地的先民們一樣,把一切社會勞動和社會活動都歸結為為人的生存創造更加美好的環境,使人們的身體得到健康,生命更加久長。無論是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還是改造自我的道德規范;無論是集群圍獵的社會活動,還是講究美食的個人需求;無論是強身健體的一般性精神生活,還是敬神求仙得道的最高精神享受;甚至無論達官貴人、貧民百姓、大人小孩,等等都離不開緊緊圍繞健康長壽這一主題。《呂氏春秋·重已》有言:「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劉向在《說苑·貴德》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楚頃襄王問他的大臣庄辛:君子如富有將怎麼樣?庄辛回答:要做到親戚愛他,眾人稱贊他,不才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長壽歡樂而不被禍患所傷害。古代的先賢們在論人生時有的也將「壽」排到了第一位,《書·洪範》記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佛經中也雲:「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舊唐書·姚崇傳》)。更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長生殿,唐時的宮殿在長安有長生殿,在華清池有長生殿,在洛陽行宮也有長生殿,並且都把寢宮取名長生,莫不也有追求長壽的文化涵義。在長生殿里還發生過美麗動人的帝王愛情故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恩愛確實讓後來文人騷客重重著墨,白居易的《長恨歌》最能充分表達其情感,同時也讓今人感受到帝王為了愛情發個誓也要找一個能夠切實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地方,所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發出來的。
得道成仙是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這雖然在帝王將相中體現得更加充分,但對一般貧民百姓來講也是一種普遍願望,可以說得道成仙是古時候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重要生存理念。《秦並六國平話》就記載有秦始皇渴求成仙的事故:一日,秦始皇「遂游東海而來,忽遇道士徐甲上書秦始皇:東海有山神仙山,山上有不死之葯。」始皇聽了非常高興,遂命人前往採取。從縱向的歷史長河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盛行,基本上成了一種理想的生存文化時尚,有理論的成就,有實踐的追求。好像整個時代都染上了神仙色彩。曹氏父子可謂是帝王追求仙道的代表。曹操現存的詩並不多,相當部分內容都是表達追求仙道,如《氣出唱三首》寫到:「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幻想著與神仙同行,飲仙家美酒。「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但當愛氣壽萬年。」想像受到神仙接待,賜予秘方,壽命萬年。就是在戰爭途中曹操也是時刻想著「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上到蓬萊。飄飄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葯,萬歲為期」(秋胡行二首)。並且把此詩作為「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秋胡行二首)。」直到後來「我居昆侖山,所謂者真人」(秋胡行二首)。好像他自己已經真正成為了得道之仙,可謂到了求仙若痴的程度。曹植雖然沒有登上皇座,但對神仙的渴求痴迷程度是一樣的,他在《五游詠》中寫到:「王子奉仙葯,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郭璞、庾信、陶淵明、楊羲等則是文人的代表。郭璞關於遊仙的詩很多,特別是《遊仙詩十九首》,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他對仙道的態度,求仙精神之可佳,「危險道路難」(《董逃行》)也不怕,堅強的意志最終求有所獲,「採取神葯若木端」(《董逃行》),到得仙境其精神之快樂,從「靈妃顧我笑」(遊仙詩)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遊仙詩》),與仙人結為可以隨便拉手拍肩的朋友,最終達到一個境界:「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同前),那真是富貴不足論,蓬萊仙山好。「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同前),反而譏笑燕昭王和漢武帝沒有仙才達不到成仙目的,並且寫道:「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同前),自認為是仙中之仙人。《太平廣記》是宋時李方等人編輯的一部漢代至宋初的小說總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總計五百卷,關於神的部分二十五卷、道術五卷不算外,僅純粹關於神仙的內容就有整整七十卷之多,收錄這一時期近四百位仙人事跡,在此書中佔有了相當份量,並且列在此書最前面。這僅僅是歷史上的一小段,可想而知從神文化發展而來的神仙文化在古代文化中佔有了多重的份量。特別是東晉時期的宗教思想家葛洪對神及其神仙進行了專題研究,並上升到了哲學范疇,把神仙之學推到了最高境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內篇》中用絕大部分篇幅論述了神仙的實在性、可學性,以及方法途徑等。其《論仙》為綜論,主要解決基本認識和基本要求問題,認為:「不死之道,曷為無之?」仙人是實有的。「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於志。」關鍵在於要有恆心,同時要知法術,對成仙得道提出各種要求:「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愛逮蠢蠕,不害含氣。····仙法欲止絕臭腥,休糧清腸。····仙法欲溥愛八荒,視人如已。」另外還有專論,有專門介紹有關金丹的服法、效果、品種的《金丹》,有講述煉丹之術的《至理》,有談修學金丹以外各種法術的《微旨》,有專門針對儒家不言仙道的《塞難》,有論勤學求學於師的《勤求》,有專論《仙葯》的,有關於儒道互為融和的《道意》《辨問》,有關於雜談修求仙道的《對俗》《釋滯》《極言》《雜應》。除此之外在《老子》《莊子》等書中也有關於神仙內容的涉及。總之,神仙文化豐富和充實了長壽文化。
達到健康長壽不僅僅是一種願望和需要,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存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則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中國歷史上的長壽文化對這些要求從各個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回答,這些回答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健康長壽推動了社會發展。管子有言「平正擅胸,論治在心,此以長壽」(《管了·內業》),說明心情好壞對健康長壽密切相關。「無為則俞俞,俞俞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天道》),強調健康長壽關鍵在於養心。在為人處事方面特別是在遇到麻煩時要忍,元代鄭廷王在《忍字記》中說:「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說明為人寬懷大肚對健康長壽有益。曹操對健康長壽十分關注,除了求仙得道之外還注重平時身心健康,在《龜雖壽》中寫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勞動也是健康長壽之法,宋人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中說,「勞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管子還提到一個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對健康長壽也有關系,他在《管子·形勢解》中寫道:「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包括飲酒與長壽也有關系,《後漢書·東夷傳·倭》記載:「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餘歲者甚眾。」健康長壽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關系,漢代思想家王充就說:「太平之世多長壽」(《論衡·氣壽篇》)。
長壽文化是一個涉及面廣的社會性文化,他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角度講,有壽詩、壽文、壽詞、壽聯、壽戲、壽曲、壽書、壽畫,可以說融入到了所有文學和藝術門類。比如壽詩就是一種傳統的祝壽方式,在《詩經》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萬壽無期。····樂只君子,萬壽無疆。····樂只君子,遐不黃 。」《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唐朝詩人杜甫在《寄韓諫議注》詩中寫道:「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同時代的司空圖也有「年年織作昇平字,高映南山獻壽觴」(《楊柳枝壽杯詞》)。在宋以後這類詩就更為盛行,特別是在官府中成為文人雅士祝壽的常用禮節。宋人張耒:「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壽客客舉手。」清人趙翼詩:「公方開壽宴,廣坐笑眼同」(《春問晤西庄於吳門再作詩以貽之》)。再比如壽聯也是一種常見的祝壽方式,被列為對聯之一大類別。「玄鶴千年壽,蒼松萬古春。」「歲歲壽筵依北斗,年年此日頌南山。」等等,不可勝舉。壽聯不但是一種祝福,同時也表達作者情感。慈禧太後七十歲生日過萬壽節,章太炎則作聯譏諷:「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中為一人歌有慶;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從倫理道德角度講,它倡導孝悌,把尊重老人、愛護老人作為一種社會美德。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認為:「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無衣食則亡其所以養,無禮樂則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把孝悌作為萬物之本,為人之本。據傳有一位皇帝認為六十歲以上的人不能勞動,對社會沒有貢獻,便下令將其問斬。後來有一位大臣十分孝道,父親快到六十歲時便把他藏匿山中,天天送飯。一日皇帝接受一位外國使者朝拜,可來使卻連續出了三個問題難住了皇帝,正在為難之時這位大臣回答上來了,皇帝非常高興,問其原由,皇帝才知是他父親的功勞,並且認為老人見多識廣,不但沒有責備這位大臣的犯上,還親自從山中把老人請到宮里設宴款待,當眾向老人敬三拜之禮,沒想到這天正好是老人的生日,故此,後來就有了拜受(壽)、做生的習俗。不但是在過去就是在今天誰家老人要是到了高壽之年子孫後代不給其祝壽則視為不孝,將受到社會道德遣責。從社會學角度講,祝壽不但有壽詩、壽文等文學藝術之類的高雅型壽文化,而且還有壽禮、壽宴、壽酒、壽面、壽碗、壽燭等社會型壽文化。從哲學思想角度講,長壽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哲學,充實了儒家文化,上升為道家文化的神學,其代表人物就是漢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把陰陽五行說提到神學的體繫上來,把『天』提到有意志的至上神的地位上來,把儒家倫常的父權(他作為封建秩序的表徵)和宗教的神權以及統治者的皇權三位一體化」(《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佛經也倡導:「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無壽量經》卷下)。為豐富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做出了積極貢獻。

⑷ 那本佛經是涉及彌勒佛的

彌勒院(龍華會)靜光15130876919
收元祖師在燕南,普渡眾生渡良賢。玉線穿連開玄關,嬰兒出竅明心現。
三界是人的來蹤,是來時的路,也是入世之法,道法自然法自然,了脫還需原路還。坐什麼車來的,必須坐什麼車回去,你從先天而來,修煉再返回到先天,走的是來時路。 三界分,天地人。天對應的是性,地對應的是命,人對應的是身,叫性命身。 人是有三身的,性對應的是法身,命對應的是報身,人對應的是應身。 性是純陽的,命是純陰的,人是陰陽的結合體。 三界的天地人,天對應的是電,地應的是磁,人對應的是力,組成電磁力三維統一場。統一場就是產生大自然的一切物質極其規則,造天造地造萬物造生命,都是這個統一場製造出來的。 天是指天的宇宙統一場是一個,地是指宇宙統一場運動後產生了物質形成了星球,就產生了地,就有了天的兩個事物,天的陽氣和地的陰氣,組合為人,所以就有天地人三界。 有了天就有了十天干,有了地就有了十二地支,有了人就有了五行、五神、六識、六塵等。 以上我們對三界有所了解,對於修煉者來說,怎麼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命要師傳性要悟,修煉的秘密是修其身,修性不修命,萬劫英靈難入聖。此為修行第一病。 修命不修性,一道靈光不管用。這就說明,性命雙修的重要性。 佛道講,性命雙修,打坐手掐子午訣,左手代表性五行(精神魂魄意),右手代表命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代表性命合一,人體內部十方合一的體現。 一要化性,二要修命,三要修身,人生是載道之具,成道之器,修行的資量。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修煉的資糧。 佛道講的性命雙修,道德二字就是性命的體現,無德不足以養道,就是這個意思。 在當今的時代,修性的師父,遍地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生命,宇宙法則。修命的師父,可是萬里挑一。 現在的一切修煉者,只是傳播修心化性,但是沒有修心的方法,更沒有修身的方法,所以不能很快的,修出大智慧來,更不能圓滿。 人們空修百年,沒有成就者。 很多氣功大師們,喊著修命,但還是在外求,采宇宙的聲光電能。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一切都是具足的,自身是采之不盡,用之不絕,根本不用外界攝取。你若是找到正確方法,開發出來,就成就了,成佛必須皈依三寶,求明師點開玄關竅,性命雙修,(點放舍利),才能頓悟,圓滿成佛。 性子圓了,您就是福星;心好了,命就好,您就是祿星;身體健康並長壽了,您就是壽星。福祿壽三星具足就一性圓明了。 天上三寶(日月星);地上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精炁神)。日月和合九轉還丹,天地人三寶合為一體,三寶圓滿天地通,這個時候丹就形成了,煉出金丹舍利! 所謂三界,就是要把人的心頻封閉在各種可以操控的范圍內,跳不出三界(性命身),就不會獲得了自在,世人把金錢名利看的重,不知是有三身所在,迷於世俗中,把性命都丟了,人要來的明,走的白,明明白白一切真理所在!不枉在人間走一回呀!所以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道修煉走的是,道法自然、明心見性之路,是遵循宇宙大自然規則,人體的自然規則和運動規律,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則和運行規律,是人天同體,天人合一之路。 【佛家】講修性,標名、掛號,安身立命,三性歸一,明心見性。 【道家】講修命,安爐立鼎,取離補坎,點放舍利,道法自然的規律。 【儒家】講仁、義(真誠慈悲)、禮、智、信。心經三大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收元祖奉天差渡化原人,花世界迷眾生不肯回心,午會上三真考若趕不上,再等到花陽來才能翻身,永不修,等到那黑陽世界,受不盡苦中苦,永墜沉輪。三期劫續不上佛家寶號,道無理妄稱師瞎修無門,早進步歸三寶題名掛號。 奔三元有道規金玉之言,尊師父如尊佛古來真傳,師不指玄關竅無有門路,指一步進一步勝坐十年,自高大有妄想自哄自已,大道理無規矩不能方圓,三元會傳的是無價之寶,替佛祖開大道不圖銀錢,不尊法無良心枉來一世,回家來師不認難過玄關,眾弟子細思想佛法難遇,五部經三教法一概包含,從雞叫到午會傍門歸正,有接脈生蓮花結果收元。 彌勒院宗旨: 與聖上接脈,與宇宙同歸, 與國家同行,與弟子同修, 以善為本 , 救度眾生。 請各位眾生慎重識別人生來脈,宇宙真法!!! 彌勒院地址:中國河北安平

⑸ 為什麼佛經沒有講叫人家如何實現理想的

有啊,你書讀的少而已, 你想要什麼理想。發財、當官, 還是什麼什麼,你說出來,我給你查相應的佛經原句。

⑹ 佛經對善的解釋...求幾句關於對善的解釋啊...

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會一處。這里的上善人的標準是需要首先具備凈業三福,如下: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其中第一條是人天善法,第二條是小乘法,第三條是大乘法。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念彌陀名號,這是一切善法中最善之法。因為彌陀名號是自性的名號,是凈念。
第一條中的十善業分別是:
1、不殺生:不殺有情眾生,拓展開來是不惱害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
2、不偷盜:不予取,凡是沒經過別人同意或願意就拿走的,比如逼迫、上班時間偷懶、貪小便宜等。
3、不邪淫(出家人是不淫慾):在家人是不在不正當的時間、地點行淫,或者與不正當關系者行淫,即使時間地點正當也不能過度淫慾。出家人更為嚴格,連正淫都不能沾染。
4、不妄語:不說假話,包括下面5-7點。
5、不兩舌:不說是非。
6、不惡口:不罵人、誹謗人。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說不符合實際的但別人愛聽的話,比如拍馬屁、見風使舵等。
8、不貪:控制自己的貪念,減少所謂的各種愛好,一切隨緣消舊業。
9、不嗔: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可有嫉妒心,不發脾氣。
10、不痴:分清善惡是非,對人事物不可過分執著和痴迷。

⑺ 除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還有什麼祝福的話

1、福壽綿綿[fú shòu mián mián]福多壽高。是祝頌之辭。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回記》第一折:「則願的哥答哥福壽綿綿,松柏齊肩者。」

翻譯:希望哥哥福多壽高,就像松柏一樣。

2、壽元無量[shòu yuán wú liàng]壽元:壽命;無量:沒有限度。祝人長壽的頌辭。

出處: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爇龍涎一炷透蒼穹,祝吾生壽元無量。」

翻譯:爇龍涎香直達上天,祝你壽命沒有限度。

3、長命百歲[cháng mìng bǎi suì ]壽命很長,能活到一百歲。常用作祝福長壽之詞。

出處:元·無名氏《藍采和》第四折:「這廝淡則淡到長命百歲。」

4、海屋籌添 [hǎi wū chóu tiān] 原指長壽,後為祝壽之詞。

出處: 宋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翻譯:每當滄海變成桑田的時候,我就拿一個竹籌記錄一次,現在已經積滿十間屋子了。

5、洪福齊天 [ hóng fú qí tiān ] 舊時頌揚人福氣極大。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三回:「二郎道:『一則是那國王洪福齊天……我何功之有!』」

⑻ 目前的佛經有那些能介紹一些嗎

佛經存世量有2千多部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楞伽經 楞嚴經 地藏經 葯王經 等

⑼ 為父母祈福念什麼經佛,道都可以。

凈土五經+地藏經
佛法講鬼神無處不在(花草樹木房屋山河大地人獸身上通通都有),所以不會有事,相反他們看到你念佛念經有功德還會利益你守護你(所以迴向時最好把一大部分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包涵父母)和佛道,一小部分單讀迴向給父母)
都可以隨時念 一般人人前最好默念,否則別人會容易因為譏笑誹謗墮落,會有不必要的業力
最省心就是憶念(想念)佛,這是最簡單的法門,也是最有效的法門 又名寶王三味(尊最貴的法門)
如有用,請採納

⑽ 常念阿彌陀佛四法印有功德嗎能早證無生速至圓寂嗎佛經有依據嗎

所謂法印,法是妙法、印是印璽,就像國王的印璽那樣,印有印定、通行、證明、印可四方面的涵義。
四法印:
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
一切暫時的存在都是各種條件和因緣構成的,合成的,
執著於建立在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對五陰的執著)
超越一切,舍離一切,無執著於一切,包括涅磐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阿:無。彌陀:量。佛:覺。阿彌陀:無量。阿彌陀佛:無量覺。
阿彌陀佛有另外兩個名號:無量光、無量壽。
我們所在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就是平常人所說的銀河系。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苦為樂,極能忍受痛苦,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好多人一直忍受多年的病痛,即使到了臨終,還是不願意放棄生命。
從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往西,再過十萬億個世界,那裡有另外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那裡的教主,正在那裡教化眾生。那是一個無苦的世界,一切所需,自然而有,無需勞作,所以那裡的人有充分的時間聽聞、思維、修習佛法;那裡的人都從蓮花中化生,長得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十分庄嚴;

閱讀全文

與長壽佛經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適合生小孩嗎 瀏覽:45
b型血的父母是什麼樣的血型 瀏覽:968
健身房體檢一般多久出結果 瀏覽:145
現在每個月退休金北京是多少錢 瀏覽:489
中老年人健身橾 瀏覽:574
養寵物與孝順父母 瀏覽:827
花甲老人過生日朋友圈怎麼發 瀏覽:177
長春兒童免費體檢中心在哪裡 瀏覽:994
昆明知青養老院 瀏覽:158
如何與易怒父母溝通 瀏覽:969
長壽龜水位多少厘米 瀏覽:90
三周歲90厘米 瀏覽:490
老年人出現肝火旺盛怎麼辦 瀏覽:511
養生的養和生是什麼意思 瀏覽:480
2014年有關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新政策 瀏覽:186
長壽花露天養到什麼時候 瀏覽:117
退休社保開支怎麼算 瀏覽:978
職業體檢出現什麼情況不合格 瀏覽:993
老人家不能走路時的了什麼病 瀏覽:767
養老保險廣漢 瀏覽:153